|
|
中文学名: 小杓鹬
中文目名: 鹳形目
中文科名: 丘鹬科
中文属名: 杓鹬属
同物异名: numenius borealis minutus gould,numensis minutus gould, 1840 (1841),scolopax borealis forster, 1772,numenius borealis (forster, 1772),
中文俗名: 小油老罐 吉吉格-套套 勒金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colopacidae
拉丁文亚科名: tringinae
拉丁文属名: numenius
拉丁文种名: minut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ould, 1840
英文俗名: little curlew |
|
小型的涉禽,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100—250克。它的嘴长而向下弯曲,呈肉红色,仅端部为褐色。头上具有明显的冠纹,中央的冠纹为皮黄色,两侧的冠纹为黑色。穿眼而过的是一条黑褐色的贯眼纹,眼睛的上方还有一条白色的眉纹。上体是黑褐色,并密杂着皮黄色和皮黄白色的羽缘,形成明显的斑驳状,胸部和前颈呈皮黄色,也夹杂着细的黑褐色条纹,腹部白色,两胁都具有黑褐色的横斑。虹膜-褐色。 |
|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内蒙古、黑龙江以及南部的福建、台湾、广东等省区。小杓鹬繁殖于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蒙古,越冬在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一带。在我国为旅鸟,只是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在迁徙时途经我国境内,多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山东往南直到广东、福建、香港和台湾。不过,近年来也有繁殖于宁夏和内蒙古的报告。 |
|
通常栖息于沼泽湿地、水田、荒地及海岸附近地带,喜集群活动。主要以各种软体动物、蠕虫和昆虫等为食。繁殖期多栖息于亚高山森林及矮树丛地带,并喜欢在附近的湖边、河岸、沼泽及草地上活动、觅食,也出现在开阔的火烧迹地和砍伐后的落叶松林地上。迁徙期间多在湖滨、河边沙滩、海岸沼泽以及附近的农田、耕地和草原上活动。冬季则主要栖息在沿海附近的沼泽、湿地、草原、湖泊、河流与农田地带。它们平常大多单独或呈小群活动,但迁徙和越冬时也同其他鹬类集成较大的群体。在海边每当潮水退后,它们就到被潮水淹没过的滩涂上觅食,涉水于浅滩淤泥中,啄食昆虫、昆虫幼虫、小鱼、小虾、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吃藻类、草籽和植物种子。
叫声:飞行或成群进食时发出叽喳的te-te-te声,告警时发出嘶哑的chay-chay-chay声。 |
|
繁殖期为6╠7月,在西伯利亚的亚高山森林、灌丛地带集群营巢。大多选择林缘或火烧过后的开阔林地中,置巢于地上凹陷处或树旁,也置于水边或沼泽地边的干芦苇地上的凹坑内。巢内垫有枯草,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为绿色或橄榄皮黄色,其上被有褐色或石板灰色的斑点。 |
|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