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 封禅 (封祀,封峦,封岳,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 泰山 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 泰山 下的 梁父山 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封禅 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禪。”《史记·封禅 书》:“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禅 》:“凡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禪,自古帝王无比。”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説者谓封禪取高厚之义,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也。增 泰山 之高以报天,附 梁父 之厚以报地。”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封泰山论》:“ 秦始皇 、 汉武帝 之求长生, 光武帝 之用讖纬……皆以邪道坏古礼,不足为封禪咎。” 古代封禅 一般在 泰山 举行,但也有在其他山上举行的。《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八年》:“时有请封 会稽 禪 国山 者,上命诸儒草封禪仪,欲行之。” 封禅 ,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 ,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 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 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 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 ”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 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 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 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 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 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 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 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封禅 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封禅 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最开始的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对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 ”最具代表。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自秦始皇起,封禅 活动成为强调君权神授的重要手段。 《史记•封禅 书》说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然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 开始记起,并在文章中间引用《管子•封禅 篇》的“……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由此可见,封禅 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
沿袭至秦汉之时,封禅 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以彰其功,仅汉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时,礼仪更加完备,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岳,谢成于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禅 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并说明本次是为天下苍生祈福,于是将此次的封禅 诰文宣告于天下;宋真宗封禅 泰山之时,欲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导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自此之后,帝王泰山封禅 的历史也就嘎然而止。
封禅 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 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 有:
秦始皇封禅 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汉武帝封禅 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
唐玄宗封禅 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 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
宋真宗封禅 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
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 改为了祭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 ,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附: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 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 ,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 结束后在朝 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 。封禅 礼沿袭乾封四制。封禅 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朝 坛颂>>,均勒石纪德。 )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封禅 书》中给出了帝王封禅 所必需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当政期间,只要具备二者任何一个条件即可封禅 ,但二者之间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帝王贤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附的关系。
《史记•封禅 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 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 、向天报功。
至于天降祥瑞之说,则比较隐秘,这和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应”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天人相应”,用现在的术语来讲,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某种联系),也就是说帝王贤明,才可能出现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至于天会不会降祥瑞、什么时候降祥瑞、降在什么地方,实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事情(现代人则解读为是一种迷信思想),正因为其隐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虚作假,欺人瞒天。 封禅 最令人质疑的,还是祭典中的祝祷文,在唐玄宗以前的历代史书内,均未见记载。唐代名臣贺之章将此现象解释为,封禅 帝王所求不外为长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国二十年,马鸿逵将军率领军队驻扎于山东泰安,无意间发现一座五色土坛,并从其中得到两套玉册。玉册上分别镌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禅地之祝祷文。两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补足刊正史籍的阙如与错植,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极,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绍复,继体不定。上帝眷,锡臣忠武,底绥内艰,推戴圣父。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惟开元十三年,岁次乙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于皇地祗:臣嗣守鸿名,膺兹丕运,率循地义,以为人极,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赖坤无隆灵,锡之景,资植庶类,屡惟丰展。式展时巡,报功厚载,敬以玉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瘗礼,式表至诚。睿宗大圣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飨。 fengshan
封禅
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起源于春秋、战国,当时齐、鲁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趋于统一的形势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无上的上帝。泰山是齐、鲁的分界,于是就把齐、鲁祭泰山的望祭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 ”。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封禅 之礼,最早见于《管子·封禅 篇》,但此篇已佚。据《史记·封禅 书》所载管仲论封禅 的话说: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管仲记得的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以后举行封禅 典礼的。帝王受命由天降祥瑞来体现,要有十五种不召而自至的祥瑞,才能举行这种典礼。《管子》是战国时齐人所纂辑,所以这实际上是战国时人们对封禅 的看法。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行封礼时所立刻石的残字
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 大典的是秦始皇。他即位的第三年,巡狩郡县,与鲁儒生讨论封禅 典礼。儒生博士议论纷纷,提不出具体的仪礼程式。秦始皇只得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仪典,到泰山行封礼,到梁父行禅礼。汉初,经济凋敝,汉文帝刘恒十三年(前167)虽曾讨论过巡狩、封禅 的仪典,但没有条件去做这类夸饰的事。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出现了家给人足的富庶景象。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命儒者赵绾、王臧等“草巡狩、封禅 、改历、服色事”。因窦太后的极力反对而未能实现。直到元封元年(前110),武帝才行封禅 。封于泰山,禅于泰山东北的肃然山,并改元元封。此后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后共举行过五次。东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张纯等秦请汉光武帝刘秀封禅 ,他以自己无德,不许。但两年后,他却又相信“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的谶文,命梁松等求九世封禅 的制度,随即东巡,燎祭天于泰山,禅祭地于梁阴,并改元为中元元年(公元56)。
(王煦华) n.: grand ceremony of worship of heaven on mountain (Tai) top to pray and say thanks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the ancient rite of worshipping heaven and earth on a mountain with he emperor, offici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