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寄主取得养分,维持生活。如动物中的蛔虫、蛲虫、跳蚤、虱子;植物中的菟丝子。②指自己不劳动而靠剥削别人生活~阶级ㄧ~生活。 |
|
∶一种生物体依附在另一生物体中以求供给养料、提供保护或进行繁衍等而得以生存 |
|
寄生虫 |
|
∶指不劳而获的生活 |
|
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别人而生活。《管子·八观》:“有地君国,而不务耕耘,寄生之君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于是我表姊的寄生中之寄生生涯,精神苦痛不可言喻。” 巴金 《<憩园>法译本序》:“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祸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会。富裕的寄生生活使得一个年轻人淹死在河里,使得一个阔少爷病死在监牢中,使得儿子赶走父亲,妻子不认丈夫。” |
|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亦指依附于他物而生长的生物。《诗·小雅·頍弁》“蔦与女萝,施于松柏” 毛 传:“蔦,寄生也。”《汉书·东方朔传》:“﹝ 郭舍人 ﹞乃覆树上寄生,令 朔 射之。” 颜师古 注:“寄生者,芝菌之类,淋潦之日,著树而生,形有周圜象窶数者,今 关中 俗亦呼为寄生。非为蔦之寄生寓木宛童有(林)﹝枝﹞叶者也。” 晋 曹摅 《赠石崇》诗:“浮萍依水,寄生附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松顶生兰》:“有兰寄生,长松杈椏间,可径丈,葳蕤四垂。” |
|
寄居生存。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七:“粲粲三珠树,寄生 赤水 阴。” |
|
犹托生。旧时迷信。指人或家畜家禽死后转生世间。《云笈七籤》卷一○二:“ 丘曾 前生万劫,已奉灵寳,功德未备,致寄生转轮,至于今日。” |
|
古代战马身上的一种装备,其形如扇如帚,树于马尻具装之上,以障蔽骑乘者的背部。《南齐书·东昏侯纪》:“帝於殿内骑马从 凤庄门 入 徽明门 ,马被银莲叶具装鎧,杂羽孔翠寄生,逐马左右衞从,昼眠夜起如平常。”《南史·齐纪上·高帝》:“时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帝军容寡闕,乃编椶皮为马具装,折竹为寄生,夜举火进军。” |
|
引申为戎装。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五:“虫为寄生,军装亦名寄生。” |
|
一、寄生的概念
寄生(parastisu)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物的关系称为寄生。
二、寄生物的多样性
(1)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
(2)大寄生物(macroparasites)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
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也能营自由活动。
拟寄生物(parasitoids)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三、传播方式
寄生物可以横向传播(在种群个体之间),或在少数情况下,以纵向传播(从母体到后代)。横向传播或直接或间接,由传播媒体或中间宿主做中介。有时候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经过另一种而“偶然”获得。
四、寄主对疾病的反应
脊椎动物被微寄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有两种明显成份:
①细胞免疫反应,吞噬细胞(如白血细胞-t淋巴细胞)攻击并吞没病原体细胞。
②b-细胞免疫反应,以特定蛋白(或抗体)的生产为基础,由b淋巴细胞结合到病原体表面。如果再次遭遇同样病原体(或抗原),免疫记忆会快速生产特异抗体,提高免疫力。
③行为对策(behavioral strategies)对降低寄生水平也很重要。许多脊椎动物具备整理行为,有效地去除外寄生物。
植物和低等动物在受到感染后也能提高免疫力,但没有脊椎动物那样复杂的特异性。例如,烟草植物的一片叶子被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后,会提高整个植物体的防御性化学物质水平,从而增加对多种病原体的抵抗力。食草作用也会引起类似反应。
五、寄生关系的起源和进化
寄生和互利共生都是历史上形成的生物之间在空间上和食物上的联系。寄生关系的起源有三条途径:
1、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也可能双方彼此利用代谢产物,发展为互利共生关系。
2、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例如欧洲蛭纲中的平扁舌蛭(glossiphonia complanata)是营自由生活的捕食者,整个地吞食小无脊椎动物;黄蛭(naemopis)在吞食小动物时和平扁舌蛭一样,但对大动物的攻击和吸血是暂时性的。居住在灌木丛中的山蛭(hameadipsa)不再采用其它营养方式,而只依赖不时吸吮宿主血液的专性、暂时性寄生生活。尺蠖鱼蛭(piscicola geometrica)的全部生命活动均在鱼的体躯上,只在繁殖期离开宿主。
3、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向演化。寄生物和宿主的协同进化,常是使有害的“负作用”减弱,甚至于演变为互利共生关系。宿主和寄生物的协同进化可能有三种模式:
1、相互攻击性模式
2、精明寄生性模式
3、早期互利型模式,宿主和寄生物都进化产生互利的特征,以致能加强相互间的持续存在,这是一种由寄生向互利共生的模式发展。
六、引申
现在可以引申为不能自食其力要依靠别人才能生活的人。
这种利害关系虽主要表现为营养方面,但也不完全局限于此,与此相比,由于寄生者是将寄主体内或体表作为栖息场所,所以把这种空间关系作为重点而下定义者亦颇不少。它若寄生于昆虫的寄生蜂和寄生蝇在完成一定的发育,而是把寄主食尽为止,对这种类型的寄生者特称为捕食性寄生者(parasitoid)或者拟寄生者,以与一般的寄生相区别。寄生可广泛见于植物间、动物间和动植物间,同时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侵入到寄主体内生活的内寄生和附着于寄主体表生活的外寄生。另外根据寄生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离开寄生就完全不能生活的无条件寄生或专性寄生(obligatoty parasitism),这种寄生也称为真性寄生或真正寄生(euparasitism);以及可以营寄生生活,也可以营独立生活的条件寄生或非专性寄生或兼性寄生(facultative parasitism)。其中,全部生活史都营寄生生活的又可分:始终在同一个寄主上寄生的称为固主寄生(stationary parasitism):在发育过程中必须有两种以上的寄主的寄生,称为转主寄生(heteroecism),在这种情况下而把对后一寄主变更称为寄主转换(host alternation)。又根据仅在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寄生生活的,称为暂时寄生(temporary parasitism)。此复可分为幼虫期寄生(xenosite)、成虫期寄生(notosite)、寄生期不定(planosite)等多种类型。还把有关的高等寄生植物区分为:营养完全依赖于寄主的完全寄生(holoparasitism)和本身具有叶绿素但又能寄生的半寄生(hemiparasitism)。另外根据寄生者和寄主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腐生╠╠寄生在死物上;寄生╠╠寄生于活体,如上述的各种寄生。 |
|
某种牲长期或暂时地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来维持生存,并使对方受到损害但不立即导致对方死亡的一种种间关系。前者是寄生物,后者是寄主又称宿主。如蚊是人的体表暂时性寄生物,而蛔虫则是人体内的长期性寄生物,人则是蚊、蛔虫的寄主。在寄生关系中,寄生物对寄主有多方面危害。有的寄生物掠夺寄主的营养物质,如寄生在人体肠道中的蛲虫和绦虫;有些寄生物损伤寄主组织,如寄生在血细胞中的疟原虫等;寄生物还释放毒素,破坏寄主的生理机能,如丝虫在进入人体后,其代谢产物能引起人体全身性过敏反应和局部性淋巴系统炎症反应,最后由于反复发作而导致慢性淋巴水肿(即橡皮腿肿),使人痛苦不堪。
寄生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即使像蚊子这样的寄生物也可作为宿主而受到食蚊索科线虫、水螨、真菌和芽孢杆菌中一些生物种类的寄生。寄生动物不仅寄生于人体和动物,也寄生一起植物,如蚜虫和介壳虫寄生于作物,通过吸食作物液汗而使作物减产;寄生于小麦的小麦圆线虫甚至可使小麦颗粒无收。寄生植物影响作物产量,如寄生于大豆的菟丝子使大豆严重减产。但产于中国西南山地的冬虫夏草,则是子囊菌纲的真菌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的虫草蝙蝠蛾幼虫体内,形成的一种名贵药材。研究寄生现象能为防治危害人畜和作物的寄生物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开展生物防治创造了条件。如赤眼蜂是一种寄生蜂,用它可防治柑桔免受害虫柑桔卷叶螟的侵害。 |
|
jisheng
寄生
parasitism
指自然界中,有些生物需要依附在其他生物的体表或体内,获得营养的现象,如蛔虫生活于人肠道内,从肠道获取营养,这种现象就是寄生。
|
|
- n.: mistletoe, parasitism, parasite
- v.: be a parasite (on), be parasitic (on)
|
|
生物 | 动物 | 扁形动物门 | 百科大全 | 植物 | 树木 | 檀香科 | 生物学 | 生态学 | 猫 | 宿主 | 性格改变 | 植物分类学 | 虫媒传粉 | 自然 | 灌木 | 中医药 | 自然拾趣 | 菟丝子 | 草本植物 | 更多结果... |
|
|
寄生虫 | 桑寄生 | 槲寄生 | 重寄生 | 寄生物 | 寄生的 | 寄生者 | 复寄生 | 寄生病 | 寄生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