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 > 孩子剧团
目录
No. 1
  1937年9月3日,上海22个失掉家庭和失学的少年儿童组成。其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8岁。剧团干事长是吴新稼。他们在宣言中说:“抗日战争爆发了,我们不能上前线去同鬼子拼”,但我们“爱演剧,爱唱歌”,“我们只有以我们所有的力量,团结起来,以过去所爱好的工作来为国家服务,为民族尽力”。1938年1月,孩子剧团到达武汉,受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欢迎。孩子剧团被周恩来参与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收编为正式演出单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活动。它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皖南部变后,演出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剧,演出《火线上》、《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等街头活报剧。真挚纯朴的爱国热情激起广大上海市民和各地逃亡难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民族义愤,收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效果。上海沦陷后,在中共组织的周密安排下,孩子剧团22人(8~19岁)几经周折,跋涉几千里,历时50多天,到达武汉,编入郭沫若主持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民国28年,剧团迁往重庆。剧团在周恩来、郭沫若等的关心鼓励下队伍不断扩大,在广大都市、城镇、乡村传达团结抗战的呼声。皖南事变后,孩子剧团被迫于民国31年解散,团员陆续疏散。茅盾曾亲切地称剧团为“抗战血泊中产生的一朵奇花”。
百科大全
  Haizi Jutuan
  孩子剧团
  中国少年儿童艺术团体。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国难教育社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吴新稼(吴莆生)前往,并于9月3日正式成立孩子剧团,吴新稼为干事长(后改为团长),隶属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11月,上海沦陷,吴新稼率领剧团22人(约8~16岁)离开上海,经南通、徐州、郑州,于1938年1月抵达武汉。1938年4月,孩子剧团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收编,由第三厅厅长郭沫若领导,蔡馥生任政治指导员,郑君里任艺术指导员。 1941年孩子剧团在重庆演出《乐园进行曲》的剧照
  1939年1月,剧团迁往重庆。分两队到四川各地农村集镇进行抗日宣传,并派出工作队帮助中小学校及儿童保育院排练戏剧歌咏和组织演出。分队演出归来,便集中学习文化、政治及艺术等课程。同年9月,吴新稼调育才学校工作,由共产党员林犁田(许翰如)继任团长。
  1941年国民党当局制造“皖南事变”,为加强对剧团的控制,3次下令将孩子剧团调归重庆市卫戍司令部管辖,强行改组并撤换剧团原有各级领导干部。在周恩来、邓颖超等的关心爱护下,一部分团员送往解放区,大部分留在国民党统治区上学或工作。
  孩子剧团建团初期,在上海街头里弄演出了吴雪导演的《放下你的鞭子》及《仁丹胡子》、《捉汉□》、《街头》等儿童剧,激发了人们的抗日热情。到达郑州后,在陇海公园大礼堂首次公演了吴新稼编导的独幕儿童话剧《帮助咱们的游击队》。其后,剧团又陆续演出了吴新稼新编儿童剧《孩子血》、《这怎么办》、《孩子们站起来》,剧团集体创作的儿童哑剧《不愿做奴隶的孩子们》,舒强创作的儿童剧《为了大家》及成人话剧《打鬼子去》、《复仇》、《最后一计》,李伯钊编、冼星海作曲的新歌剧《农村曲》,这些演出都获得了强烈的宣传效果。
  孩子剧团演出的《秃秃大王》广告
  1941年春,剧团演出了石凌鹤编导的六幕儿童话剧《乐园进行曲》,因揭露国民党的黑暗腐败遭到阻挠,并强令删去剧中“刺激人”的情节。“皖南事变”后,1942年12月剧团演出了石凌鹤、张莺等根据张天翼的同名小说改编的5幕童话剧《秃秃大王》,国民党当局借口此剧影射蒋介石而下令禁演,后经交涉和修改,将剧名改为《猴儿大王》始得演出。
  《乐园进行曲》与《猴儿大王》的演出,标志着孩子剧团的戏剧艺术活动迈向演出大型舞台剧的新阶段。
  孩子剧团自成立至1942年9月被迫结束,5年中足迹遍及八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以戏剧歌咏为武器,动员和鼓舞了广大少年儿童及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热情,为宣传抗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吴莆生 许翰如)
相关词
革命抗战革命历史抗战时期胶东宣传
包含词
胶东孩子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