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人物 : 春秋 : 名人 : 文艺 : 文学写作 : 军事 : 中国伦理学 > 孙武
目录
孙武 Sun Wu (~前527) 

军事类 Military class《孙子兵法》

  孙武也就是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人。
  
  公元前552年,即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在齐国都城临淄以北的莒邑(今山东广饶县境内,与乐安邑为同一地面),汉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就是被后世并称为山东文武两圣人之一的武圣,也称“兵圣”——孙武。(孙武出生时姓田,后改姓孙。为使称谓统一,书中统称孙武——编者注)
  孙武的远祖其实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胡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胡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此后,胡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即姓陈。
  公元前527年,年仅25岁的孙武完成旷世圣书——《孙子兵法》。
  公元前707年,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篡夺了君位,自立为王,史称陈厉公。7年以后,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又杀死了他的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庄公在位7年,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为讨好宠妃,陈宣公废嫡立庶,杀死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公子陈完(字敬仲,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离陈国。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陈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锐意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广纳人才。于是,陈完毅然来到齐国。
  陈完到达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颇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陈完又是陈国公子,虞舜之后,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也就是当齐桓公非齐裔的高级幕僚。陈完谦逊地谢绝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全国所有的手工制造业)的“工正”(官名)。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次陈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当喝到兴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齐桓公说:“点上灯继续喝!” 这时陈完很恭敬地站起来说:“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不知道晚上陪饮,实在不敢奉命。”后人评价陈完这种做法时说:“用酒来完成礼仪,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就是义;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这就是仁。”这件事是陈完讲仁守义的很好体现。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还组织人编定了《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改陈完为田完。田完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完死后,谥号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事齐庄公。田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亦事齐庄公。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孙)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曾为齐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齐国有名的“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间,向民众收取赋税时,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孙)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田(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字起宗,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田(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
  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
  
  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吴王读过《孙子兵法》,也想深入讨论。一天,吴王同孙武讨论起晋国的政事。吴王问道:“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将军认为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
  “为什么呢?”
  “根据他们的亩制,收取租赋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贪廉做出判断的。以范氏、中行氏来说,他们以一百六十平方步为一亩。六卿之中,这两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税最重,高达五分抽一。公家赋敛无度,人民转死沟壑;官吏众多而又骄奢,军队庞大而又屡屡兴兵。长此下去,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吴王见孙武的分析切中两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问道:“范氏、中行氏败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的亩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的亩制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平方步为一亩,租税却同样苛重,也是五分抽一。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几乎完全一样:亩小,税重,公家富有,人民穷困,吏众兵多,主骄臣奢,又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辙。”
  吴王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说:“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魏两家以二百平方步为一亩,税率还是五分抽一。他们两家仍是亩小,税重,公家聚敛,人民贫苦,官兵众多,急功数战。只是因为其亩制稍大,人民负担相对较轻,所以能多残喘几天,亡在三家之后。”
  孙武不等吴王再开问,接着说:“至于赵氏家族的情况,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样。六卿之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不仅如此,赵氏收取的租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过分骄奢,在下者尚可温饱。苛政丧民,宽政得人。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的手中。”
  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一番话,就像是给吴王献上了治国安民的良策。吴王听了以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
《孙武 Sun Wu》
诗人: 汪韶 Wang Shao

  为忧玩色堕军实,故假陈兵去二姬。
  却恨此机深莫悟,后人不谏受西施。
No. 3
  ①孙武。亦称孙子”。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被吴王重用为将。与伍子胥一起共佐吴王实施破楚击越,尔后争夺中原之方略,使吴成为一隅之霸。其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作。②孙武(1880-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北夏口(治今汉口)人。曾参加自立军起义◇参加组织共进会,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联合文学社准备起义,被举为参谋长〓北军政府成立后,任军务部长。1912年组织民社,拥护黎元洪。晚年退居京沪,不问政事。
No. 4
  ①孙武。亦称“孙子”。春秋末期军事家。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曾以所著《兵法》十三篇见吴王,被吴王重用为将。与伍子胥一起共佐吴王实施破楚击越,尔后争夺中原之方略,使吴成为一隅之霸。其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学的奠基作。
  ②孙武(1880-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湖北夏口(治今汉口)人。曾参加自立军起义。后参加组织共进会,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联合文学社准备起义,被举为参谋长。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任军务部长。1912年组织民社,拥护黎元洪。晚年退居京沪,不问政事。
古代军事家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并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故里——山东广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记载记载孙武的史料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孙武孙孙膑、吴起合列一传,记载如下。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身世简介
  孙武的远祖其实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胡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胡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此后,胡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即姓陈。
  公元前707年,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篡夺了君位,自立为王,史称陈厉公。7年以后,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又杀死了他的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庄公在位7年,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为讨好宠妃,陈宣公废嫡立庶,杀死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公子陈完(字敬仲,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离陈国。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陈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锐意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广纳人才。于是,陈完毅然来到齐国。
  陈完到达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颇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陈完又是陈国公子,虞舜之后,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也就是当齐桓公非齐裔的高级幕僚。陈完谦逊地谢绝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全国所有的手工制造业)的“工正”(官名)。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次陈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当喝到兴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齐桓公说:“点上灯继续喝!”这时陈完很恭敬地站起来说:“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不知道晚上陪饮,实在不敢奉命。”后人评价陈完这种做法时说:“用酒来完成礼仪,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就是义;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这就是仁。”这件事是陈完讲仁守义的很好体现。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还组织人编定了《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改陈完为田完。田完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完死后,谥号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事齐庄公。田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亦事齐庄公。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孙)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今广饶在当时是齐国后花园),曾为齐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齐国有名的“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间,向民众收取赋税时,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孙)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田(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字起宗,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田(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
  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
少年好学
  长野刚绘制的孙武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武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都赶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象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事情果真象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长到8岁,被送进“庠序”(政府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五教”是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即礼、乐、射、御、书、数。少年孙武天资聪明,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往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早已记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师以为他贪玩,把他叫回去准备责罚一顿。责罚是要有理由的,老师就把刚刚学过的一段课文向他提问,孙武对答如流。老师找不出责罚的理由,只好作罢。久而久之,老师感觉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在齐国,每年的九月,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是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绝佳良机。
  接下来,老师还重点讲解了齐国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风。约在夏商之际,或更早一些,齐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闻名遐迩。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着“弓”组成的象形字。神话传说中,东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驯服了十个太阳,同时射瞎了黄河(河伯)的眼睛。他还射死封豕长蛇,并在青丘(古钜淀湖一带)把猛禽“大风”射死,为民除害。人们尊称他为“后羿”。殷商时期,齐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纣(《史记·秦本记》),一生非战即斗,最后战死在海边上(蜚廉冢在今广饶县城东)。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尚武风俗得以承袭,并发扬光大。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赋予的征伐特权,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讨其他国家,齐国推崇尚武习俗便成为必然。据史记载,齐国曾多次对莱、杞、奄、阳、谭等小国用兵。二是齐地有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马的优越地理环境,养马业在诸侯国中捷足先登,这就为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时起,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最多的国家。桓公时,一次赠予卫国良马就达300匹。孙武家所处的青丘地区,就是齐国的养马基地。
  由于受尚武精神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为荣。“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武技,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想出仕入相,为国家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中,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孙武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孙武没有满足,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此时,孙武心中蒙蒙眬眬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象他的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军事生涯
  长野刚绘制的孙武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吴王读过《孙子兵法》,也想深入讨论。一天,吴王同孙武讨论起晋国的政事。吴王问道:“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将军认为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
  “为什么呢?”
  “根据他们的亩制,收取租赋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贪廉做出判断的。以范氏、中行氏来说,他们以一百六十平方步为一亩。六卿之中,这两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税最重,高达五分抽一。公家赋敛无度,人民转死沟壑;官吏众多而又骄奢,军队庞大而又屡屡兴兵。长此下去,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吴王见孙武的分析切中两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问道:“范氏、中行氏败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的亩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的亩制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平方步为一亩,租税却同样苛重,也是五分抽一。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几乎完全一样:亩小,税重,公家富有,人民穷困,吏众兵多,主骄臣奢,又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辙。”
  吴王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说:“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魏两家以二百平方步为一亩,税率还是五分抽一。他们两家仍是亩小,税重,公家聚敛,人民贫苦,官兵众多,急功数战。只是因为其亩制稍大,人民负担相对较轻,所以能多残喘几天,亡在三家之后。”
  孙武不等吴王再开问,接着说:“至于赵氏家族的情况,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样。六卿之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不仅如此,赵氏收取的租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过分骄奢,在下者尚可温饱。苛政丧民,宽政得人。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的手中。”
  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一番话,就像是给吴王献上了治国安民的良策。吴王听了以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
  电视剧《兵圣》朱亚文饰演的孙武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飘然高隐留《孙子》
  吴国从此强盛起来,开始了讨伐越国的战争。在一次与越国的战争中,阖闾受伤不久病死,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 年 春天,越王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在黑暗的夜幕中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残兵败将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再象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嘉。越王勾践为了消沉吴王斗志、迷惑夫差,达到灭吴目的,一方面自己亲侍吴王,卧薪偿胆;一方面选美女西施郑旦入吴。西施入吴后,夫差大兴土木,建筑姑苏台,日日饮酒,夜夜笙歌,沉醉于酒色之中。孙武、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 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理睬孙武、伍子胥的苦谏。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遂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伍子胥的死,给了孙武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武年谱
  一岁:据《史记》和《新唐书》所记,孙武系陈国公子孙完后裔,生于乐安(今山东广饶)。至公元前544年,孙武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今山东广饶境内,当时广饶为齐国后花园,广饶柏寝台为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地方)。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楚令尹围杀王自立,是为楚灵王。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孙武在齐。> 齐之田氏放贷,大斗出,小斗进,“民归之如流水”。
  七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齐景公十年,孙武在齐。楚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灵王与陈,蔡等攻吴,破朱方(今江苏省江东),执杀齐庆封。
  八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齐景公十一年,孙武在齐。鲁废中军,四分公室。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
  九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齐景公十二年,孙武在齐。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齐景公十三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鲁昭公不得已赴楚。卫襄公死,子灵公元立。
  十一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孙武在齐。楚灭陈。
  十二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齐景公十五年,孙武在齐。
  十三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孙武在齐。田,鲍二氏攻栾,栾施,高疆奔鲁。田桓子无宇对贫困孤寡者都发给粮食,其势益大。
  十四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齐景公十七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三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公子弃疾为蔡公。吴王馀祭死,弟馀眯立。
  十五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
  十六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十九年,孙武在齐。楚公子弃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灵王之弟)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灵王西归自杀,立子比为王。弃疾以灵王将至恐吓子比,子皙,二人自杀,弃疾即位,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吴馀眯二年,来州来(今安徽省凤台)。
  十七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齐景公二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初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于民,结好邻国,息兵五年。
  十八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齐景公二十一年,孙武在齐。吴王馀眯死,子僚立。
  十九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孙武蒙山求学。齐攻徐,至蒲遂(今江苏省睢宁西南)。
  二十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齐景公二十三年,孙武蒙山求学。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今长江裕溪口一带),大败,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诸樊子)夜袭楚军,夺回“余皇”。
  二十一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齐景公二十四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
  二十二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少师费无极(忌)欲平王疏远太子建,请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筑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来筑城以拒吴。田书因伐莒功大,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
  二十三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在齐,博览群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费无极谮太子建将以方城之外为叛,楚平王召见,建奔宋,继又奔郑,为郑人所杀。楚杀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伍子胥奔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齐景公二十七年,孙武,是年与田淑贤成婚。
  二十五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孙武在齐。周景王死。国人立长子猛。子朝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谥悼公。立其弟訇,是为周敬王。
  二十六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齐景公二十九年,孙武在齐。吴王僚八年,攻州来。楚与顿,胡,沈,蔡,陈,许之兵往救,战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东南,一说在安徽寿县西南),楚军大败。
  二十七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齐景公三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师与越人窥吴境,楚平王至图阳(今安徽省巢县南境)而还。吴蹑楚之后,灭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二十八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在齐。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三桓”联兵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齐景公三十二年,孙武在齐。楚平王死,子珍立,是为楚昭王。
  三十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凭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挈妻子奔吴,隐于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僚十二年,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东北)。楚左尹伯却宛等绝其后,吴军被困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时机,设宴请吴王僚赴会,遣专诸刺王僚。姬光继位,是为吴王阖庐(闾)。楚伯却宛等乘吴乱大败吴师,凯旋而还。费无极,鄢将师妒火中烧,设计杀伯却宛全家,伯却宛子伯喜奔吴。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死费无极,鄢将师。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阖闾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喜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三十二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吴王阖闾二年。孙子在吴。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回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六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八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吴王阖闾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囊瓦奔郑;昭王逃入云梦泽中,被“盗”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四十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吴王阖闾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庐弟夫概回吴自立,阖庐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有人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有人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七十五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所辖之吴县。如此等等,俱都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孙武名言
  1、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2、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3、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5、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6、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
  7、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8、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9、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
  11、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12、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13、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4、兵者,诡道也。
  1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故里之争
  孙武的故里问题,前人已有成说,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武者,齐人也“。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了对孙武故里的考证。至今,史学界广饶说、惠民说、博兴说、临淄说并存。今人在探究孙子故里的过程中,对孙子故里的定位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分歧。持“乐安说”者以“祖居地”为故里,依据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而认定乐安就是孙武的故里。持“非乐安说”者以“出生地”为故里,认为“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即为故里”。从而依据《史记》《左传》等典籍提供的史料,得出孙武出生在前,孙书“食采于乐安”在后的结论,论证孙武的故里不可能在乐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此以各自的故里标准在两条道上跑车。
  “乐安说”所依据的史料最重要的有两则:一是唐朝元和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孙姓条下的“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的记述。二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前则被认为是关于孙武故里的最早记载,后则被认为是证明孙武故里在乐安的“铁证”,此后许多关于孙武的介绍多以此说称其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广饶说”在新编的《山东历史》、《辞海》等资料文献中都有所体现,从广饶挖掘出的一系列古墓石碑上的记载也可以确定“孙子故里”广饶说的正确性。目前越来越多的史学界、军事界学者认同“广饶说”。
  “惠民说”在郭克勤编写的《孙子故里新考》中,充分阐述了孙武故里“惠民说”的论点和论据,其结论得到孙子兵法研究会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初步认同(但是流传已久的“惠民说”是指曾经包含广饶县在内的“惠民地区”而并非今天的“惠民县”)。
  “临淄说”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和《山东通志》知,孙武的祖父陈文子家居临淄鱼里。想必孙武及其父亲陈无宇都应该出生并生长在临淄鱼里。大连图书馆资料库《孙子年谱》载,公元前515年,30岁的孙武才挈妻子奔吴。也就是说,孙武30岁以前是在临淄鱼里度过的。若按现代意义上的故里概念而论,临淄鱼里即是孙武故里。
  孙子故里——山东广饶
相关影视
  《兵圣》
  电视剧《兵圣》
  出品人:王中军
  总监制:王中磊
  监 制:葛卫东
  总制片人:张纪中
  执行制片人:宋亚平
  编 剧:高大勇/郎雪枫/康峰/马帅/刘东岳
  导 演:赵箭/吴家骀/戚健
  动作导演:赵 箭
  发行人:薛万国
  企划宣传:朱墨/续梅娟/刘宏
  主要演员:
  朱亚文 饰 孙 武 胡 静 饰 紫 苏
  李 泰 饰 无 咎 许还幻 饰 翟 芊
  何琢言 饰 莫 离 赵 毅 饰 伍子胥
  陈谜铭 饰 恩 伯
  剧情简介:
  春秋末年,诸国并立。齐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倾轧斗争非常严重。田氏、国氏、高氏、鲍氏四大家族更是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孙氏和田氏本为一家,孙武(朱亚文饰演)一直跟随叔叔田穰苴学习兵法,他与国氏的无咎(李泰饰演)、高氏的紫苏(胡静饰演)从小一起长大,孙武和无咎都倾慕紫苏,可是紫苏只对孙武情有独钟。孙武的父亲孙凭为人低调韬晦,并不参与几大家族的斗争。
  权势斗争风云突变,孙氏家族一瞬间被推到生死边缘,为孙家引来这场灾难的,是孙武在楚国结交的挚友伍子胥(赵毅饰演)。这场灾难彻底改变了孙武的人生轨迹——从此,挚爱的情人紫苏对他冷若冰霜;从此,童年玩伴无咎逃亡楚国,成了他一生的敌人;从此,他远走吴国,开始了他传奇的军事生涯。
  在吴国,孙武的军事才华充分展现。以三万大军破无咎率领的二十万楚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了弥合过去的仇恨,他将俘虏无咎留在身边做了部下,在此还遇到陪伴自己终生的红颜知己翟芊(许还幻饰演)。随战场上的胜利而来的,是他极为厌倦却无法摆脱的政治斗争。挚友伍子胥与他在政见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太子之争使吴王不再信任他,无咎经过处心积虑的钻营,成为两代吴王的宠臣,像一条毒蛇一样盘踞在孙武的周围,时刻寻找时机报仇;而自己挚爱的紫苏,竟被齐王献给吴国成为太子妃,孙武、紫苏、无咎三人异国再见,恍如隔世……
  孙武再次产生了遁世之心,他希望远离宫廷政治,把心血投入到兵法的修订中,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更大的政治漩涡正在把他卷入……
  千古奇才孙武,在阴谋与背叛中炼就惊人才华,在烽烟四起的战场上纵横驰骋,在诡谲叵测的宫廷中艰难生存,两位红颜知己与孙武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传世名著《兵法十三章》又是如何横空出世,谜底尽在《兵圣》 !
  《孙子大传》
  电视剧《孙子大传》
  出品人:路征
  总制片人:燕子
  策 划:陈浥
  导 演:刘心刚
  制作人:徐洪涛 李茫野
  原 著:韩静霆
  编 剧:张永琛
  出 品:北京星光灿烂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主要演员:
  张丰毅—孙 武
  景 甜—漪 罗
  尤 勇—阖 闾
  孙 悦—灵 樾
  李子雄—夫 概
  张 博—勾 践
  廖 凡—专 诸
  郑 玉—伍子胥
  张喜前—伯 嚭
  午 马—季 札
  李 煜—帛 女
  翁 虹—眉 妃
  夫 差—王 烈
  侣皓吉吉—终累
  契那日图—申包胥
  剧情简介:
  电视剧《孙子大传》将以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在荧屏上再现春秋时期吴楚越三国兴衰的历史风云,更要展现动荡历史中人物的命运沉浮。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人“孙武”还远不是今天被推为兵家第一人的“孙子”,而只是一个流落到吴国寻求抱负的异乡之客。家族的变故将他推离了故乡,而吴宫台的情势逼使他斩杀二妃,才开始了他吴国大将军的辉煌生涯,引出了他与奇女子漪罗的种种爱恨情仇。从背井离乡的逃亡之人,到官拜吴国大将军一战成名,再到潜心兵学的山野隐者,孙武展开了他波澜壮阔撼人心魄的人生遭际,所幸无论身处高位还是落为贫民,孙武有他的漪罗相伴而不再感到寂寞。同样,本为楚国郡主的漪罗也流落他国,报仇不得的她却被赐给自己杀姐的仇人,命运将她和孙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由孤苦刚毅的复仇女到深明大义的人间天使,生为女儿身的漪罗有着更加曲折坎坷的命运。
  此外,名相伍子胥为报家仇,十年蓄志、呕心沥血辅佐两代吴王以车裂终了;枭雄吴王阖闾弑兄篡位、争霸诸国,在沙场上被马踏而死;吴王夫差暴躁多疑、志大才疏、贪图美色成为亡国之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励志报亡国之仇,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等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也透视出了动荡历史中个人的命运沉浮。
近代革命家
  孙武(1880—1939),男,汉族,湖北夏口人。1896年考入武昌武备学堂,1900年参加唐才常汉口自立军,被推为岳州司令。1904年9近代革命家孙武月赴日本,入成城学校习陆军。1905年11月归国。加入武昌日知会,并帮助刘静庵办江汉公学。1908年夏,再往日本,入大森军事讲习所,研究野外战术及新式炸弹;8月与焦达峰等在东京组织共进会,任军务部主任,不久被推为湖北主盟。回鄂策划革命。1909年编会党为五镇,旋赴梧州参加起义,事败退居香港,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被武汉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推为主席。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部长,1912年3月,自行引退。1915年12月,任参政院参政。1922年,鄂督萧耀南委其为汉口地区清查督办。1926年夏,任湖北地区清查督办。北伐军抵武汉后,孙退居北平。
  孙武是清朝末年革命党在华中一个重要的革命团体共进会的负责人之一。武昌首义前一天,他在汉口宝善里22号的楼房中搬移炸弹,部署起事,不料用力过猛,把一个玻璃管子撞破,药水滴在炸弹里面,“轰隆”一声炸弹爆炸,把他的面部烧得稀烂。幸而同志们用一块毛巾盖在孙武脸上,装扮成病人,坐了一辆人力车送往同仁医院就医。由于这一爆炸,惊动了印度巡捕,发现这个革命机关,通知清朝总督衙门,逮捕了许多志士。这些志士慷慨成仁,第二天激起了武昌起义,而孙武因为养病没有参加起义壮举。他本是革命党内定的武昌都督,因为他不在,群龙无首,方推举与革命党毫无关系的黎元洪。但孙武的大名,仍是武昌起义初期响当当的人物。当时大家都知道革命党的领袖是孙文,以为孙武是孙文的兄弟,这对当时革命士气,有很大帮助。后来他任军政府的军务部长,蒋翊武和张振武都是副部长。
  1939年11月10日,孙武病逝于北平。
古代军事家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孙子故里——山东广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记载记载孙武的史料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孙武孙孙膑、吴起合列一传,记载如下。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於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於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相关影视
  《兵圣》
  电视剧《兵圣》
  出品人:王中军
  总监制:王中磊
  监 制:葛卫东
  总制片人:张纪中
  执行制片人:宋亚平
  编 剧:高大勇/郎雪枫/康峰/马帅/刘东岳
  导 演:赵箭/吴家骀/戚健
  动作导演:赵 箭
  发行人:薛万国
  企划宣传:朱墨/续梅娟/刘宏
  主要演员:
  朱亚文 饰 孙 武 胡 静 饰 紫 苏
  李 泰 饰 无 咎 许还幻 饰 翟 芊
  何琢言 饰 莫 离 赵 毅 饰 伍子胥
  陈谜铭 饰 恩 伯
  剧情简介:
  春秋末年,诸国并立。齐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倾轧斗争非常严重。田氏、国氏、高氏、鲍氏四大家族更是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孙氏和田氏本为一家,孙武(朱亚文饰演)一直跟随叔叔田穰苴学习兵法,他与国氏的无咎(李泰饰演)、高氏的紫苏(胡静饰演)从小一起长大,孙武和无咎都倾慕紫苏,可是紫苏只对孙武情有独钟。孙武的父亲孙凭为人低调韬晦,并不参与几大家族的斗争。
  权势斗争风云突变,孙氏家族一瞬间被推到生死边缘,为孙家引来这场灾难的,是孙武在楚国结交的挚友伍子胥(赵毅饰演)。这场灾难彻底改变了孙武的人生轨迹——从此,挚爱的情人紫苏对他冷若冰霜;从此,童年玩伴无咎逃亡楚国,成了他一生的敌人;从此,他远走吴国,开始了他传奇的军事生涯。
  在吴国,孙武的军事才华充分展现。以三万大军破无咎率领的二十万楚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为了弥合过去的仇恨,他将俘虏无咎留在身边做了部下,在此还遇到陪伴自己终生的红颜知己翟芊(许还幻饰演)。随战场上的胜利而来的,是他极为厌倦却无法摆脱的政治斗争。挚友伍子胥与他在政见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太子之争使吴王不再信任他, 孙武再次产生了遁世之心,他希望远离宫廷政治,把心血投入到兵法的修订中,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更大的政治漩涡正在把他卷入……
  千古奇才孙武,在阴谋与背叛中炼就惊人才华,在烽烟四起的战场上纵横驰骋,在诡谲叵测的宫廷中艰难生存,两位红颜知己与孙武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传世名著《兵法十三章》又是如何横空出世,谜底尽在《兵圣》 !
  《孙子大传》
  电视剧《孙子大传》
  出品人:路征
  总制片人:燕子
  策 划:陈浥
  导 演:刘心刚
  制作人:徐洪涛 李茫野
  原 著:韩静霆
  编 剧:张永琛
  出 品:北京星光灿烂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主要演员:
  张丰毅—孙 武
  景 甜—漪 罗
  尤 勇—阖 闾
  孙 悦—灵 樾
  李子雄—夫 概
  张 博—勾 践
  廖 凡—专 诸
  郑 玉—伍子胥
  张喜前—伯 嚭
  午 马—季 札
  李 煜—帛 女
  翁 虹—眉 妃
  夫 差—王 烈
  侣皓吉吉—终累
  契那日图—申包胥
  剧情简介:
  电视剧《孙子大传》将以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在荧屏上再现春秋时期吴楚越三国兴衰的历史风云,更要展现动荡历史中人物的命运沉浮。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人“孙武”还远不是今天被推为兵家第一人的“孙子”,而只是一个流落到吴国寻求抱负的异乡之客。家族的变故将他推离了故乡,而吴宫台的情势逼使他斩杀二妃,才开始了他吴国大将军的辉煌生涯,引出了他与奇女子漪罗的种种爱恨情仇。从背井离乡的逃亡之人,到官拜吴国大将军一战成名,再到潜心兵学的山野隐者,孙武展开了他波澜壮阔撼人心魄的人生遭际,所幸无论身处高位还是落为贫民,孙武有他的漪罗相伴而不再感到寂寞。同样,本为楚国郡主的漪罗也流落他国,报仇不得的她却被赐给自己杀姐的仇人,命运将她和孙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由孤苦刚毅的复仇女到深明大义的人间天使,生为女儿身的漪罗有着更加曲折坎坷的命运。
  此外,名相伍子胥为报家仇,十年蓄志、呕心沥血辅佐两代吴王以车裂终了;枭雄吴王阖闾弑兄篡位、争霸诸国,在沙场上被马踏而死;吴王夫差暴躁多疑、志大才疏、贪图美色成为亡国之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励志报亡国之仇,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等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也透视出了动荡历史中个人的命运沉浮。
军事名人
  孙武
  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古代军事理论奠基者,春秋末期吴国将军。亦称孙子。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据唐以后典籍记载,为齐国田氏(即陈氏)后裔,祖父田书伐莒(今莒县)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子孙因从此姓。 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齐国内乱,田、鲍两族与栾、高两族相攻,孙武避乱出奔吴国。身处诸侯争霸、列国兼并、大夫争权、社会变革的动乱之世,为寻求以战止战、保国安民的途径和方法,入吴后长期避隐深居,潜心研究兵学,总结春秋时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著书立论,成兵法十三篇。值吴王阖闾即位,在行人伍子胥辅佐下,整军经武,增强国力,欲破楚以图霸,经伍子胥多次举荐,以所著兵法十三篇献吴王阖闾,深得阖闾赞赏,被任为将军。传说曾在吴宫演练宫女,“小试”兵法,诛斩违犯军令的吴王二宠姬,反映其从严治军的为将之道。 周敬王八年(前512),阖闾兴兵攻楚拔舒邑,欲乘胜直捣楚都。孙武着眼全局,认为楚国甚强,吴国“民劳”,大举攻楚的时机尚不成熟,主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此后数年间,按照伍子胥提出的分吴军为三部轮番击楚之策,多次出兵袭扰楚军于江、淮之间,迫使楚军疲于奔命,削弱其战斗力。十四年,与伍子胥共谋利用唐(今湖北随州西北)、蔡(今河南新蔡)两国与楚的矛盾,将其争取为吴的盟国,既使楚陷于孤立,又扼楚之项背。随即与伍子胥、太宰伯等佐阖闾统领大军攻楚,避开楚军防守正面,沿淮水迂回进军,由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直驱楚腹心的江汉地区,打破楚军战略部署,进而调动楚军脱离有利阵地,大败楚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又乘势追击,连战连胜,攻占楚都郢城(今荆沙市江陵西北),创造春秋时期具有明显战役特征的著名战例(见柏举之战),表现出孙武指导战争重谋略、重虚实、重人为的鲜明风格。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及汉墓出土的竹简、木简《孙子兵法》,集中反映了孙武丰富而深邃的军事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孙武率先论述战争全局和战略全局问题,最早揭示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先胜而后求战”、“致人而不致于人”、“因敌而制胜”等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深刻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我专而敌分”、“避实而击虚”等一系列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的光辉。《孙子兵法》以其博大精深的战略理论彪炳古今中外,孙武则以“兵圣”之誉而名垂千古。
百科大全
  Sun Wu
  孙武
    国古代军事学家。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一说惠民)人。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其祖先为陈国公子完,因内乱逃至齐国,后称田氏。孙武祖父齐大夫田书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内乱,孙武出奔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并实施自强其力、待机而动、分兵轮番袭楚的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 506),阖闾采纳孙武等建议,乘楚国兵疲松懈之机,以蔡、唐军为前导,率军从楚国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奇袭,一举攻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国因此丧失了争霸力量(见柏举之战)。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史记·伍子胥列传》),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产生于战争频繁、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孙子兵法》,总结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首次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总结了若干至今仍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是不朽的军事名著。孙武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谭继和)
    
英文解释
  1. :  Sun Wu
近义词
长卿, 孙武子
孙武镇
相关词
历史文化地理吕剧遗址孙子文物孙子兵法
军事惠民孙子故里电视剧春秋战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