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大足石刻联系方式地址:重庆大足县境内。
邮编:400000大足石刻投诉电话重庆旅游投诉电话:023-638663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大足石刻景区荣誉aaaa级景区、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大足石刻门票价格联票价格:120元;宝顶景区:80元,北山景区:60元;南山和石门山分别为5元/人。劳动节、国庆节当天学生持学生证可免费,其他时间为半价。大足石刻节庆活动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大足石刻最佳旅游时间前往重庆旅游的最佳时间在春、冬两季,夏季酷热,秋季多雨,都不适合旅游。大足石刻特别提醒选择正宗川菜馆
鱼香肉丝和回锅肉是川菜中有代表性的名菜,不要吃别的菜,就能吃到真正的味道。
小品麻辣烫
受不得火锅的老乡,可花2到3块钱买串麻辣烫占尽火锅风味,几串麻辣烫下肚,浑身一下便添了热气,比较那动辄几小时的火锅,你会觉得这小小的麻辣烫更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
大足石刻美食重庆的饮食以川菜为主。川菜的味型之多,居各大菜系之首。当今川菜计有24种味型,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麻辣类味型,其中鱼香、陈皮、怪味是川菜独有的味型,烹调难度大,菜品有鱼香肉丝、陈皮牛肉、水煮牛肉、宫保鸡丁等。
第二类为辛香类味型,具有代表性的菜品有烟熏排骨、麻酱凤尾、五香熏鱼、酱爆羊肉等。
第三类为咸鲜酸甜类味型,这一类味型使用较广,菜品极多,有代表性的如干烧鱼翅、芙蓉鸡片、鸡豆花、锅巴肉片等。
特色菜:棒棒鸡、冰糖肘子、脆皮鱼、干煸鳝丝、干烧岩鲤、干烧鱼翅、宫保鸡丁、怪味鸡丝、锅巴肉片、荷包鱼肚、荷叶玉簪、回锅肉、火爆双脆、荔枝鱿鱼卷、龙眼烧白、毛牛肉、清炖牛尾汤、清蒸江团、神仙鸭、水煮牛肉、蒜泥白肉、糖醋排骨、五香熏鱼、香酥排骨、一品海参、鱼香肉丝、樟茶鸭、重庆火锅、竹荪鸽蛋
小吃:炒米糖开水、担担面、过桥抄手、鸡丝豆腐脑、鸡丝凉面、鸡汁锅贴、九园包子、凉糍粑、麻圆、山城小汤圆、吴抄手、叶儿粑、油醪糟、熨斗糕大足石刻住宿重庆作为中国旅游热点城市之一,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在重庆旅游,住宿十分方便,各档次的宾馆、招待所能适应各种旅游消费层次的需要。
重庆著名的五星级酒店有海逸酒店、万豪酒店,四星级酒店有扬子江假日饭店、重庆宾馆、五洲大酒店、和府饭店等,南坪的丽华大酒店为准四星。人民宾馆、重庆大酒店等三星级酒店条件也不错。除此之外,还有一、二星级饭店和旅游定点饭店四十多家,以及林立于各大街小巷中数以千计的旅馆、招待所。
去重庆的游客,可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选择理想的下榻处。三星级以上的旅游涉外饭店收费一般在300元以上,其生活、卫生、娱乐条件都较优越;一、二星级饭店收费在100至300元,基本服务设施完善;旅馆、招待所收费一般在20至200元之间不等,有的还设有10元左右的大通铺。大足石刻购物重庆地域广阔,是个特大城市,自然物源既丰富,地方特色产品亦繁多,在“巴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更形成了众多的土特名优商品,堪称购物的理想市场。
重庆山地辽阔,出产许多名贵中药材,如石柱的黄连、天麻,南川的杜仲,巫山的庙参等。重庆的地质、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水果的生长,江津广柑、苍溪雪梨、长寿沙田柚、城口磨盘柿等皆久负盛名,其中大红袍桔曾为朝廷贡品。
重庆还是中国茶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树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重庆沱茶”、“翠坪银针茶”、“西农毛尖”等,都是茶中上品。
重庆的风味食品,花样繁多,味道精美,“老四川灯影牛肉”、“金角牌五香牛肉干”、“涪陵榨菜”、“宝顶冬尖”、“江津米花糖”、“合川桃片”等享誉中外。
重庆的民间手工艺品历来名播四方。蜀绣自南宋始即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荣昌折扇于清代就走出国门。此外,各式竹编、土家织锦、龙水小五金、三峡石砚等,都极具地方民族色彩。綦江农民版画、北碚玻璃器具、兆峰陶瓷等,更为重庆增添了灿烂夺目的光辉。大足石刻交通乘汽车两个小时就到了,重庆汽车西站每天有数十班次汽车往来于其间。
大足石刻玩法观赏、旅游、
到重庆去旅游,别忘了去看看大足石窟,这儿不但有美丽可亲的观音,神秘传奇的九龙浴太子,题材丰富的佛经故事,还有生动细腻的牧童训牛图,漫步在一尊尊雕像之前,犹如置身于瑰丽的艺术宫殿之中。
重庆到大足游览很方便,乘汽车两个小时就到了,重庆汽车西站每天有数十班次汽车往来于其间。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武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大足石刻创于晚唐,盛于两宋,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陈,是我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有石刻造像70余处,总计10万余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造像集中,“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代大教搜罗毕尽”;在艺术上则技艺精湛,充分表现出我国晚期佛教造像艺术“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征。唐代人物形象端庄丰满,气质浑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珑,神情潇洒;宋代作品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颇具民族审美情趣。1961年国家公布宝顶山、北山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的石刻造像近万。主要的造像集中在长约1里,形如新月,名为佛湾的地段上。这里的石刻群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五代、两宋,前后经营了达250年。这些石刻像的特点是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其中最精彩的是几座观音、文殊和普贤的造像。
富有人情味的观音像
观音的造像,一般都是端庄肃穆。但这里的观音,却典雅秀丽,表情丰富,显得亲切可爱。有人评论说,这明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汉族少女的形象,哪有"菩萨"的味儿!可见艺术力量已经突破了宗教的规范。在编号为136的"心神车窟"里,一共有六尊观音、文殊、普贤的造像,每个都有不同的表情,显示出不同的性格。普贤坐在大象的背上,身材窈窕,脸部清秀,似笑非笑,表情温柔娴静,典雅大方,是一个具有十足的东方美的女性形象。有一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对这尊造像赞赏不绝,认为她比世界著名的雕塑维纳斯女神更具特色。但是,也有人认为,从雕刻艺术上看,还应数"数珠手观音”最出色,并称她为"北山石刻之冠”。这位观音形体比例匀称,肌肤线条柔和,脸部的雕刻成其精细,脸庞圆润,略呈微笑状,神态动人;再加上服饰华丽,衣带飘舞,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有人因感到她的表情媚丽,叫她"媚态观音”。
生活气息浓郁的石刻群
宝顶山的石刻,在风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这里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经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的石刻,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现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相当生动、细腻,并都刻有文字说明。游人观看这里的石刻,仿佛在欣赏古代的连环图画。《释迦降生图》是颇有趣味的。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个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水从何来?原来在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这种匠心独运,不能不使人感到钦佩。
壮观的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每只手都雕得纤美细柔,手里拿着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
牧歌式的"牧牛道场"
不少人认为,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场》,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现的是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和牧童在驯服牛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画得非常真切、生动。宝顶山的石刻还有一个值得介绍的特点,就是它是经过通盘规划、设计以后,先雕刻出小样,作为蓝图,然后再扩大雕。好像现在盖房子先做模型一样。这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是罕见的。
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人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人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凋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厂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l,突破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大足石刻是石窟上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它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厂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一座宋代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晚唐至宋时期的中国对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约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上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全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
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 |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
|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
|
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到此旅游观光,领略大足的风情、山光水色,品味大足的地方佳肴。 |
|
1999年12月1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1999年12月1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Ⅵ) 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我国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只有一项获得批准,那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这也是我国的洞窟石刻类遗产在1987年莫高窟之后的第二次入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
|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县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石刻景区门票:
联票价格:120元;宝顶景区:80元,北山景区:60元;南山和石门山分别为5元/人。劳动节、国庆节当天学生持学生证可免费,其他时间为半价。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7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北山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造像崖面长约300米,高7~10米。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1~100号为南段,101~290号为北段)。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的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及观音、地藏合龛和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西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尤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宝顶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海拔527.83米。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宝顶大佛湾处有川东古刹圣寿寺,创建于南宋。庙宇巍峨,雕梁满目,坐落于山势峻秀、环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侧南岩为万岁楼,这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二层飞檐翘角楼阁。
宝顶石刻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93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37.1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3.30公顷。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磐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1、东西宽16.50、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东南方向五华里处。山顶上原有道现,名玉皇观。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属道教造像。明清两代稍有增补。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南山摩崖石刻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又被重庆评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龛造像。都以道家作品为主,这是此山的一大特点。三清古洞是其代表作!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篆山以老君洞为代表作。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海拔374.1米。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1151年(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06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1.3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5.50公顷。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夸张。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纪(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其中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石门山石窟,刻于宋代,位于大足县城东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巅,因其山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僧尼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恩寺等多处。至本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于宝顶山传教。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七十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其间县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中国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祐年间),大足先后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祐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品,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燹。"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至今。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装绚、培修外,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年,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祐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宋时期,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
"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龛窟与造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确凿文献、碑刻题记为依据,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对"五山"造像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 |
|
【大足石刻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道教和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9~13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大足石刻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按过去佛教史籍记载,中国密宗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流行于黄河流域,至公元9世纪初日本僧人空海东传日本后,中国汉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辩地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密宗在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盛。公元9世纪末(晚唐)四川西部的柳本尊自创密宗,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道,弘扬大法。到公元12至13世纪中叶间(南宋中期),高僧赵智凤承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在昌州大足传教布道,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从而把中国密宗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
【大足石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
信神不信教、信仰多元化,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道教及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总趋势是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融合"。其表现之一,是使原本属于佛教产物的石窟艺术为道教和儒家所借用,且"三教"创始人不分高下的出现在同一个石窟之中。大足石刻中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造像表明,公元10至13世纪,"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线已日渐淡漠。
另一方面,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祗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2007年5月8日,重庆大足石刻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足石刻的交通
交通:
从重庆过来的朋友可以去菜园坝长途汽车站(也可在陈家坪长途汽车站)乘坐重庆开往大足县的高速公路直达大巴(每20分钟一班)一个半小时左右到大足,车费在40元左右(考虑节假日车费上浮因素)。从成都过来的朋友可以在荷花池长途汽车站乘直达大足的大巴车,价格在80-100元左右(考虑节假日车费上浮因素)。到达大足后你可以选择步行或叫出租车去北山石刻,当地出租车起步价为3元。县城车站有往返宝顶山石刻的中巴车,车费为3元/人。
小贴士:
选择正宗川菜馆,鱼香肉丝和回锅肉是川菜中有代表性的名菜,不要吃别的菜,就能吃到真正的味道。小品麻辣烫,受不得火锅的老乡,可花2到3块钱买串麻辣烫占尽火锅风味,几串麻辣烫下肚,浑身一下便添了热气,比较那动辄几小时的火锅,你会觉得这小小的麻辣烫更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 |
|
Dazu shike大足石刻 中国南方地区唐宋石窟和摩崖造像。分布在四川省大足县城周围。以佛教造像为主,也有儒、道教的造像。现存造像5万余躯,分布于40多处,总称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宝顶山石窟摩崖造像为最集中,规模宏伟,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创于晚唐而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重要代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进行过调查。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山造像 在县城北约 2公里处的北山(古名龙岗山)上,以佛湾为中心,包括营盘坡、观音坡、佛耳岩、北塔等 5处,均为佛教造像。规模最大的佛湾造像,长500米,共264个窟龛。唐景福元年(892),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于此建寨造像,后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 200余年建成。其中,晚唐和五代作品,大体集中在佛湾的南、北两端。晚唐雕刻均为龛像,3、5、9、10窟及有乾宁、光化纪年的50、51、58、204诸窟是其中代表作。人物造型端庄丰满,具有写实手法。璎珞、衣纹细致,衣褶用流畅的阴线,已出现了宋风的萌芽。题材主要有降三世明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如意王菩萨、欢喜王菩萨等密宗内容和阿弥陀佛、救苦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三尊像等五代造像亦为龛像,且龛多渐深。造型纤丽优美,已失唐代丰淳作风。纪年像有永平、乾德、广政等年号。新出现的题材有大威德炽盛光佛、十六罗汉、不空索观音、玉印观音菩萨以及“药师琉璃光如来、菩萨、药叉、神将共一龛”与“药师光佛、八菩萨、十二神王部众并七佛、三世佛、阿弥陀佛、尊胜幢壹所并地藏菩萨三身”等。 佛湾宋代造像多为平顶方窟,是北山造像精华所在。纪年像有北宋咸平、靖康和南宋建炎、绍兴等年号。造像富于现实感,人物个性鲜明,体态匀称健美,衣饰华丽典雅。佛像上有毫光出自眉间,菩萨像有的戴凤冠。多样的题材中,出现了弥勒下生经变、地狱变、观经变等经变雕刻,还有十殿、十二殿阎君和六圆觉菩萨等。其中,孔雀明王窟中一面四臂、骑孔雀的主像立于窟中央,满壁凿千佛,巧妙地把塔柱式石窟结构与密宗题材结合起来。凿于南宋绍兴十二至十六年(1142~1146)的心神车窟,中央雕八角盘龙转轮藏。正壁为菩提树下释迦、净宝瓶观音和多罗菩萨,左壁为文殊、玉印观音、如意轮观音,右壁为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八躯菩萨高约 2米,颇具女性的妩媚多姿,是宋代雕刻的精品。此外,唐刻《韦君靖碑》、宋刻《古文孝经碑》、《赵懿简公神道碑》、《文殊师利问病图》等碑刻以及伏元俊等匠师题名,都具有重要价值。佛湾造像以外的4处石刻,多为较小窟龛。北塔建于绍兴年间,为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嵌有“五十三参”等精美浮雕百余龛。 宝顶山造像 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宝顶山,为佛教造像,集中于大、小佛湾二区。其年代有创建于唐、宋和明代诸说。据明洪熙元年碑刻《重修宝顶山圣寿院记》,宝顶山石窟创始人赵智凤,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依凭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前岩后洞分指大、小佛湾。宝顶山造像作为重要的密宗道场,在统一计划下,先建小佛湾,后雕大佛湾,历时数十年始完成。 小佛湾造像现多倾毁,保存较好者有毗卢庵中柳本尊行化图及地狱变相图浮雕。庵前有一座三级方石塔,上层四面雕像,下层刻经目,多为密宗经典。塔上刻有赵智凤所造新字数十个。大佛湾长约 500米,岩高15~30米,造像雕在东、南、北三面。除二石窟外,均为摩崖造像,形像生动真实,更接近现实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型连续性雕刻和庞大的群像,场面宏伟,为国内石窟中所仅见。题材多样,密教像尤多。主要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千眼观世音、释迦诞生、九龙浴太子及涅、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圆觉洞和牧牛道场等。这些造像,糅合了密宗、禅宗以及儒家孝道等各种思想,是研究雕刻史和宗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 |
|
旅游 | 重庆 | 大足 | 景点 | 大足县 | 重庆市 | 三驱 | 千佛村 | 艺术 | 南宋 | 石刻 | 佛像 | 千手观音 | 世界文化遗产 | 酒店 | 宾馆 | 大足信息 | 大足新闻 | |
|
|
大足石刻群 |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 大足石刻旅游景区 |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