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大翼豆
目录
No. 1
  大翼豆原产中美洲和南美洲,澳大利亚从墨西哥引种,我国于1974年由澳大利亚引进试种,现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区栽种,表现良好。
  别名: 暗紫菜豆
  英文名: siratro
  学名: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m
  大翼豆叶面绿色有疏毛,背面有银灰色细茸毛,深紫色总状花序。是优良豆科牧草,青饲或调制干草均可,牛、羊喜食,尤以鹿喜食,种子为鹌鹑、鸽、火鸡等鸟类喜食。再生性强,年可刈割2~3次,每公顷可产鲜草45000~60000kg或干草8250~9000kg。据凉山州草原站对现蕾期大翼豆茎叶中营养含量分析表明,粗蛋白质17.70%,粗脂肪4.92%,粗纤维37.28%,无氮浸出物32.30%,粗灰分7.80%,钙1.22%,磷0.24%;另据广西畜牧研究所研究,牛对大翼豆茎叶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分别为粗蛋白质8.0%,粗纤维71.0%,无氮浸出物85.6%,每千克茎叶干物质中可消化养分总量达147.5g。
  大翼豆为多年生亚热带型豆科牧草,原产于南非,93年从澳大利亚引入我国试种,现主要在湖南、福建北部推广利用。适合于旱热区在荒山、公路铁路的偏坡种植。
  一、品种特性:
  1、 种子形态:淡褐色,千粒重为10.6 g
  2、 根:主根入土深,可以达1米以上,侧根少且平行生长,入土3~8cm。
  3、 茎:茎匍匐生长,具缠绕能力,茎上能长出不定根4、 叶:掌状三出叶,叶片卵圆形,棕绿色,单生或多个簇生在茎节上, 每节上有一至多个大叶,叶片宽2~5cm宽,长3~6cm,两侧叶片小于中间叶片,且常具浅裂
  5、 花:花柄长10~30cm,有花5~10朵,能成熟结籽的1~3朵6、 种荚:翼瓣比旗瓣大,呈深红色或暗紫色,荚果直侗形,顶端弯曲,长6~10cm,宽3~5mm;每荚有种籽5~14粒
  大翼豆属于豆科大翼豆属蝶形花亚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大翼豆抗旱能力强,适宜降雨量为550~1750mm,在2000mm以上的地区尚能存活,但产量极低。四季生长以夏季和早秋最快。适宜海拨500~1500m。易受霜冻,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在ph值4.5~9的各种土壤上生长。耐火烧,藤蔓非常发育,在一定肥力条件下,100天可形成全面覆盖二、栽培管理:
  1、 播种期:播种期在雨前,一般在4月初到5月末。
  2、 播种方法:大翼豆种子粒小而坚硬,硬实率可达20%~30%,发芽率与发芽势均低,因此在播种前需要细致整地,浅耕后土表应耙细整平,清除杂草。也可对种子进行硬实破壳处理,方法可采用:(1)用水浸泡24小时,(2)浓硫酸浸泡15 分钟清水洗静;(3)机械磨擦或加热破壳。处理好的种子,在接种相应属的根瘤菌后方可播种。播量每公顷7~8 kg。播种可采用条播、穴播、撤播或袋苗移栽均可。条播行距80 cm,穴播行距80×100cm,袋苗移栽以5×5×8 cm3右左的小塑料袋,在有水源可供淋水的地方盛土进行培育。播前应浸种以利于发芽,每袋种3~5粒种子,稍微覆土,发芽成苗后,侍种植地土壤有一定水份时,选荫雨天移栽,定植树时应划破袋,取出塑料袋。袋苗可以使成活率、保苗率提高
  3、 田间管理:大翼豆出苗后,视土壤肥力施肥,作为饲料生产基地或放牧地每年应适期施用化肥,由于红壤地土壤含磷低,应以补充磷肥为主。生长期要及时清除杂草,由于大翼豆适口性好,因此,初期要防牛害和兽害。由于大翼豆的根入土深,再生能力强,刈割后要及时施肥,一般不再进行管理,任其生长。如用作留种生产,要注意松土。大翼豆120日龄结籽,全年开花,集中期为10月、11月,一次种籽产量每公倾450kg。
  三、营养价值与利用:
  大翼豆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品种,粗脂肪2.7%,粗纤维25.7%,含粗蛋白质22.5%,灰分9.9%。 可一年四季为牲畜提供饲草。大翼豆的藤叶是优良的牲畜禽兽饲料,营养价值高可代替部分粮食饲养牲畜。
  人工草地利用模式;大翼豆匍匐生长,竞争力强,耐牧,几乎能与所有的热带亚热带禾本科牧草良好共生,且该草高产、稳产、耐旱、耐收,易于建植,便于管理,适应性强,营养丰富可以与宽叶雀稗、糖蜜草、臂形草等到建立人工草地进行划区轮牧,新建草场2月内禁牧,3月内轻牧,2年后重牧影响也不大。放牧留茬高度为5~10cm并合理施肥。或用于退化草场的改良。
  山地、荒地的生态恢复:大翼豆主根深,且匍匐茎节上生根的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能作为一种优良的护坡植物。早春生长快,与杂草的竞争能力强,能在雨季来临前覆盖地面,使土壤免遭雨冲刷。由于多年生的生长特性,使土壤全年得到保护,而且大翼豆能固定土壤中的氮,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作为红壤新垦山地和荒山荒坡改造的先锋植物。
  生态果园利用模式:以山地果业为龙头,以优质牧草为纽带,大翼豆能在地势平缓的低、岗地的果园隙地种植,作为牧草、绿肥、水土保持及观光果园等应用。大翼豆是豆科植物,它能固氮,在果园套种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更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小气候、改善土壤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水份状况,有效地曾加土壤中n含量,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从而有助于果树生长发育;大翼豆建立了单一的种群优势后,使杂草处于荫蔽和缺乏养分的状态,从而抑制果园杂草生长;大翼豆主根发达,入土深有利于固定土壤,保持了果园水土;种植大翼豆替代了高大湿生的杂草群落,降低植被群体高度,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空气湿度,抑制病菌发育,降低果园病虫害发生率,且在高温干旱季节对土壤有明显的降温作用;但大翼豆具缠绕性,易缠绕果树,因此要及时收割。大翼豆本身就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刈割鲜草履盖于果园,可为畜牧业和种植业提供大量的饲料与肥料。利用大翼豆饲口性能很好,牛、羊、猪特喜食。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提供果农生活的能源和照明,沼液作追肥返回果园,是降低成本,提高果园稳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中、短效益结合的有效途径。
植物名称
  大翼豆
植物学名
  Macroptiliumatropurpureum(DC.)Urb.
来源与分布
  大翼豆原产地为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推广应用的品种,为从墨西哥的2个不同生态型的杂种后代所育成。我国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和江西等省区。国外在南美洲许多国家有种植,而在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巴西则作为重要的牧草,分布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
植物形态
  大翼豆多年生缠绕性草本。主根粗壮,入土深。茎匍匐,柔毛多,茎节能着地生出不定根,分枝向四周伸展,长达4米以上,形成稠密的草层。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菱形或披针形,全缘或具1~3浅裂,上面绿色疏被毛,下面被银灰色柔毛。总状花序,总花梗长10~30厘米,有花6~12朵,深紫色,翼瓣特大。荚果直,扁圆形,长约7.5厘米,直径0.4~0.6厘米,含种子7~13粒,成熟时容易自裂,种子扁卵圆形,浅褐色或黑色。细胞染色体:2n=22。
植物特性
  大翼豆为喜温、喜光的短日照植物,生长最快的温度为25~30℃,在日照较长的情况下为22~27℃。于13~21℃时生长缓慢,受霜后地上部枯黄,但在-9℃情况下存活率仍可达80%,在热带豆类中是较能耐低温的。在广州3月份播种的7天出苗,20~30天分枝,60~80天开花结荚,90~100天后种荚陆续成熟。在温暖地方,多年生的于3~12月间都可开花,6~12月间种子成熟。在江西省,前期生长缓慢,入秋生长旺盛,开花晚,虽可越冬而种子产量低。耐旱性很强,喜土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受水渍会延缓其生长。适宜的土壤pH值为4.5~8,可耐中度的盐碱性土壤,能耐低钙高铝而不耐高锰的含量,在年雨量650~1800毫米的地区均适宜。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大翼豆对牛、羊等家畜的适口性好,为青饲及刈制干草的优良豆科草。叶片易于脱落,需小心收集。在冬季无重霜的地方,可以在夏秋轻牧而主要用为冬季的牧草,如果用为青贮料,应另加4~8%的糖蜜。其种子为鹌鹑、鸽、火鸡等鸟类喜食,植株为鹿喜食.用为放牧,常与以下几种禾草混播,俯仰马唐(Digitariadecumbens)、巴西雀稗(Paspalumnotalurn)、非洲狗尾草(Setariasp.)、无芒虎尾草(Chlorisgayana),也可与山蚂蝗(DesmodiumSp.)或柱花草(Stylosanthesgracillise)等豆科草混播。可以在任何时候轻牧。留茬高度宜在15~30厘米,放牧2周后停休4~6周,如需要采种或留荚自裂而获得更稠密的再生植株,则在开花盛期及种子成熟之前要停牧。夏季生长旺盛时,牲口常先食混播中的禾草,而大翼豆被积存在秋季放牧时用。干物质产量每亩为550~600千克,混播的总产量每亩为800千克左右。其他用途:由于抗旱性强,可用为铁路、公路两旁护路的覆盖植物。
栽培技术
  大翼豆播种前需耕翻、筑畦、整地,消灭杂草,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千克及磷肥15~20千克,缺钾的土壤需增施钾肥,酸性土施用石灰会有利于钼的释放而有好处。通常不需根瘤接种,自3~7月均可播种,春播在经霜之后,夏播宜在雨季之前,建植后由于种子能落地自繁,故易保持长久。条播,行距40~50厘米,也可以撒播或用飞机播种。种子千粒重约12克。每亩播种量条播为0.25~0.5千克,撒播0.5~l千克。与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时分行播种,通常亩播0.2千克,也可直接撒播于已经建植的俯仰马唐或其他草地上,播后轻耙并镇压,雨季极易出苗,苗期生长慢,需进行中耕除草,以后每年要补施适量的磷、钾肥料,并注意排水,以勉滋生病害。
科普知识
   大翼豆(siratro) 豆科大翼豆属的一个种,学名Macroptilum atropurpureum (DC.) Urb.或Phaseolus atropurpureus DC.又名暗紫菜豆。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墨西哥。澳大利亚育成的栽培品种色拉特罗(Siratro)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65、1974年先后引入中国广东、广西试种,已成为南方建立人工混播草地的主要豆科牧草之一。 根系发达。茎匍匐蔓生,长达4m以上。三出复叶,叶面深绿色,叶背有银灰色茸毛,叶片卵圆形,长3~8cm,宽2~5cm,两侧小叶常具浅裂。花暗紫色,翼瓣大于旗瓣,闭花受精。荚果顶端稍弯,长约8cm,宽5mm,含种子约12粒,种子褐色或黑色,卵圆形,每千克约8万粒。喜热带潮湿—干旱气候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适生于年平均温度19~23℃,最低月平均温度6~13℃,年降雨量800~1600mm的地区。最适生长的昼温27~30℃,夜温22~25℃。较耐寒,冬季气温降到零下9℃,仍有大部分植株存活。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在轻质土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更好。耐干旱,但不耐盐。通常与非洲狗尾草、绿黍、盖氏虎尾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行距40-50cm,条播,每公顷播种量2-8kg。干物质产量可达3000kg/ha以上,混合产量12000kg/ha以上。每公顷产种子100-160kg。
草业百科
  牧草名称大翼豆
  牧草学名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DC.)Urb.
  牧草图片
  来源与分布大翼豆原产地为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推广应用的品种,为从墨西哥的2个不同生态型的杂种后代所育成。我国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和江西等省区。国外在南美洲许多国家有种植,而在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巴西则作为重要的牧草,分布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
  牧草形态大翼豆多年生缠绕性草本。主根粗壮,入土深。茎匍匐,柔毛多,茎节能着地生出不定根,分枝向四周伸展,长达4米以上,形成稠密的草层。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菱形或披针形,全缘或具1~3浅裂,上面绿色疏被毛,下面被银灰色柔毛。总状花序,总花梗长10~30厘米,有花6~12朵,深紫色,翼瓣特大。荚果直,扁圆形,长约7.5厘米,直径0.4~0.6厘米,含种子7~13粒,成熟时容易自裂,种子扁卵圆形,浅褐色或黑色。细胞染色体:2n=22。
  牧草特性大翼豆为喜温、喜光的短日照植物,生长最快的温度为25~30℃,在日照较长的情况下为22~27℃。于13~21℃时生长缓慢,受霜后地上部枯黄,但在-9℃情况下存活率仍可达80%,在热带豆类中是较能耐低温的。在广州3月份播种的7天出苗,20~30天分枝,60~80天开花结荚,90~100天后种荚陆续成熟。在温暖地方,多年生的于3~12月间都可开花,6~12月间种子成熟。在江西省,前期生长缓慢,入秋生长旺盛,开花晚,虽可越冬而种子产量低。耐旱性很强,喜土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受水渍会延缓其生长。适宜的土壤pH值为4.5~8,可耐中度的盐碱性土壤,能耐低钙高铝而不耐高锰的含量,在年雨量650~1800毫米的地区均适宜。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大翼豆对牛、羊等家畜的适口性好,为青饲及刈制干草的优良豆科草。叶片易于脱落,需小心收集。在冬季无重霜的地方,可以在夏秋轻牧而主要用为冬季的牧草,如果用为青贮料,应另加4~8%的糖蜜。其种子为鹌鹑、鸽、火鸡等鸟类喜食,植株为鹿喜食.用为放牧,常与以下几种禾草混播,俯仰马唐(Digitaria decumbens)、巴西雀稗(Paspalum notalurn)、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无芒虎尾草(Chloris gayana),也可与山蚂蝗(Desmodium Sp.)或柱花草(Stylosanthes gracillise)等豆科草混播。可以在任何时候轻牧。留茬高度宜在15~30厘米,放牧2周后停休4~6周,如需要采种或留荚自裂而获得更稠密的再生植株,则在开花盛期及种子成熟之前要停牧。夏季生长旺盛时,牲口常先食混播中的禾草,而大翼豆被积存在秋季放牧时用。干物质产量每亩为550~600千克,混播的总产量每亩为800千克左右。其他用途:由于抗旱性强,可用为铁路、公路两旁护路的覆盖植物。
  栽培技术大翼豆播种前需耕翻、筑畦、整地,消灭杂草,每亩施用有机肥1000千克及磷肥15~20千克,缺钾的土壤需增施钾肥,酸性土施用石灰会有利于钼的释放而有好处。通常不需根瘤接种,自3~7月均可播种,春播在经霜之后,夏播宜在雨季之前,建植后由于种子能落地自繁,故易保持长久。条播,行距40~50厘米,也可以撒播或用飞机播种。种子千粒重约12克。每亩播种量条播为0.25~0.5千克,撒播0.5~l千克。与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时分行播种,通常亩播0.2千克,也可直接撒播于已经建植的俯仰马唐或其他草地上,播后轻耙并镇压,雨季极易出苗,苗期生长慢,需进行中耕除草,以后每年要补施适量的磷、钾肥料,并注意排水,以勉滋生病害。
  常见牧草病害-
  常见牧草虫害-
包含词
大翼豆属紫花大翼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