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种中文名:大米草
种拉丁名:spartina anglica hubb.
种别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米草属
属拉丁名:spartina
原产于英国南海岸,是欧洲海岸米草和美洲米草的天然杂交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株丛高20一l50厘米,丛径1—3米。根有两类:一为长根,数量较少,不分歧,入土深度可达1米以下,另一为须根,向四面伸展,密布于30—40厘米深的土层内。秆直立,不易倒伏。叶舌为一圈密生的纤毛,叶片狭披针形,宽7—15毫米,被蜡质,光滑,两面均有盐腺。总状花序直立或斜上,(2)3—6(18)枚,呈总状排列,长7一10(23)厘米,穗轴顶端延伸成刺芒状,小穗狭披针形,长14—18毫米,含1小花,脱节于颖之下,颖及外稃均被短柔毛,第一颖短于外稃,具1小脉,第二颖长于外稃,具1--6脉;外稃具1—3脉,颖果长1厘米左右。染色体2n=122、120、124。
地理分布:
大米草 在我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区)的海滩上,国外分布于丹麦、联邦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
生态特征:
c4植物,阳性,湿生,不耐荫蔽与干旱,气温在5℃以上,营养体即能进行光合作用。春季返青,12—13℃以上生长迅速,花期长,5—11月陆续开花,10—11月种子成熟(江苏启东)。入冬叶逐渐变为紫褐色,最后枯死。江苏部分地区冬季地下茎继续生长,植株仍能分蘖,青岛地区返青在清.明前后,6月中下旬抽穗开花,延续至8—9月,种子成热在10—11月,11月底至12月初老茎逐渐枯死。根系纵横交错,特别发达,吸收磷的能力较强,极系生物量比地上部约高3—11倍。在嫌气条件下,根系不易腐烂,根区细菌增多,固氮芮4千倍于光滩土。刈割后再生较快,一年中适当割草1—3次,可提高产草量。适应幅度大,既能生于海水、盐土,也适应在淡水、淡土、软硬泥滩、沙滩地上生长。分蘖力特别强,在潮间第一年可增加几十倍到一百多倍,几年便可连片成草场。在育苗缸中一年增加数百倍。特别耐盐,适生于海水正常盐度为35%、土壤含盐量为20%的中潮带。耐碱力的初步试验表明,在碱土phl0.5—11中,茎、叶扔保持青绿。耐水淹,每次潮水淹没时间在6小时以内生长正常。能经受一定的风浪冲击。耐淤,植株一般能随淤随长,但不耐全部特别淤埋。耐高温,草丛气温在40.5—42℃时,若水分充足仍能分蘖生长。耐寒,在辽宁省锦西县已安全越冬(1974年至今),该地冬季气温一般为-20℃,最冷的一年达-25℃,但不耐倒春寒,当温度高达十几度而夜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甚至十几度时,则将冻死。耐石油、朵酚油的污染,能吸收汞及放射性原素铯、锶、镉、锌。大米草 适生于海滩潮间带的中潮带,在风浪太大的侵蚀滩面则不能扎根。
饲用价值:
嫩叶及地下茎有甜味、草粉清香,马、骡、黄牛、水牛、山羊、绵羊、奶山羊、猪、兔皆喜食。此外鹅、鱼也喜食。根据七个月地上部分营养成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粗蛋白含量在旺盛生长抽穗之前最高可达13%,盛花期下降至9%左右。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大体与粗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粗灰分与钙的含量在秋末冬初比春夏高1倍。其它各项含量变化不大(表56—1)。十八种氨基酸5个月含量分析结果以谷氨酸、亮氨酸最高。天门冬氨酸、丙氨酸次之,组氨酸,色氨酸、氨酸最低(表56—2)。十种必需氨基酸与国外有代表性的禾本科牧草的平均含量相比,六种超过(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四种不及(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国外曾做过两个样品,其营养成分分别为:粗脂肪39—40.5%,粗蛋白39.3—45.5%,粗纤维63.6—66%,无氮浸出物46—48.5%。大米草 对反刍动物消化率也较高,是一种优良牧草,如表56—3。草场一般亩产鲜草1000—2000公斤。茎叶比1:2.1—1:3.5,较低滩面为1:1.5左右(89次测重,启东)。在江浙沿海可全年放牧,割草堆贮全年均可用。由于赖氨酸含量较少,宜混饲。鲜草、干草、青贮、草粉、粉浆发酵等方式均可用。饲鲜草前最好先浸泡一夜,待凉后用,否则需多给家畜饮水。此外,大米草 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使软泥滩坚实,促淤消浪,保滩护岸,改良盐土,用作绿肥、燃料、造纸、制绳等。大米草 1963年引自英国,现在我国已推广栽植万亩左右,已收到较大经济效益。
入侵情况: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大米草 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重视,它已被归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之列,其中“互花米草”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如我国福建省的入侵状况如下:
福建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由于水产业发达而被称为“蓝色宝库”。从上世纪 60年代起,出于防浪护堤、保护滩涂的考虑,福建开始从国外引种大米草 ,并于80年代推广。可是,恣意生长的大米草 ,如今已“霸占”福建省约2/3的海滩,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至今未找到有效的“剿灭”方法,大米草 的危害性正在不断扩展。
在宁德沿海地区,当地百姓谈草色变,痛恨地把大米草 叫作“食人草”。这一地区的海滩近870公里长,原本拥有优良的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可是,目前有3/4的滩涂被大米草 侵占,水产品和其它植物因此无法立足,人们的生活也受到威胁。尤其是渔民在滩涂上“掏小海”即捡拾海产品时,一旦海潮袭来,陷在茫茫的大米草 中很难辨清方向,甚至导致丧生的悲剧。
据了解,大米草 是禾本科米草属几种植物的总称。福建最早从美国引种,不料,大米草 的繁殖能力极强,草籽随潮漂流,见土扎根,根系又极其发达,每年以五六倍的速度自然繁殖扩散。大米草 疯长,不但侵占沿海滩涂植物的生长空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而且导致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并与海带、紫菜等争夺营养,水产品养殖受到毁灭性打击。仅宁德地区,农民每年减收达数亿元之巨。另外,大米草 还影响了海水的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堵塞航道,影响各类船只出港。
为了根除大米草 ,当地群众想尽了一切办法:火烧、刀砍、药灭,但均未奏效。1996年起,宁德地区向国内外悬赏20万元寻求除草良方,至今无果。
专家指出,造成这些外来物种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国家生态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综合性的利益与风险评估体系等。而一旦外来生物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且用于控制蔓延的代价极大。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我国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去年高达574亿元。
然而,在福建引种者后悔不迭的同时,有的地方近年来还在引种大米草 。比如,为了“保护长江入海生物及洄游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有的地市已经引种大面积的大米草 。据了解,目前大米草 已经传播到我国南北100多个县市的沿海滩涂,海岸生态安全正遭受严重威胁。 牧草名称大米草
牧草学名 Spartina anglica C.E.Hubbard
牧草图片
来源与分布大米草 原产于英国南海岸,是欧洲海岸米草和美洲互花米草的天然杂交种。栽培历史约70余年。目前英国东、西海岸,爱尔兰,荷兰,西德,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都有栽培。1963年我国从英国引进大米草 ,目前北纬21度30分千克40度45分范围内。北起辽宁锦西南至广东电白县的沿海60多个县的海滩上均已引种成功。据最新报道,该草是有害生物,不宜推广。
牧草形态大米草 为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因海滩自然条件不同,大米草 株高相差十分悬殊,一般为20~50厘米,最高可达100厘米。其根系发达,茎秆直立、坚韧,不易倒伏,基本上有叶鞘包裹,叶腋有芽,基部腋芽可萌发新蘖和生出地下茎。地下茎通常有数节至10多节,在土层中横向生长,然后弯曲向上生长,形成新株。叶互生,狭披针形,呈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背面光滑且具有暗绿色蜡质光泽。叶表有深槽,气孔分布沿槽两侧;叶表皮细胞具有大量乳状突起,使水分不易透入;叶的背腹面均有盐腺,根吸收的盐分大都由这里排出体外。圆锥花序,成熟种子易脱落,结实率低,无休眠朔。种子不多,而且失水即死,故繁殖时主要用分丛法
牧草特性大米草 具有很强的耐盐耐淹特性,植株能耐6~7%的含盐量,能在其它植物不能生长的潮水经常淹到的海滩潮带中栽培成活。因它是湿生植物,故耐旱能力差。在潮水不能经常淹到的高滩或海水淹没时间太长、缺少光照的低滩均不能生存。大米草 地下茎和地上茎能随泥沙淤积而向上生长,一旦形成密集草丛即可抵挡风浪。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大米草 草场一般年亩产鲜草1000~2000千克,高者可达2500千克以上。大米草 不但是发展沿海畜牧业、建立海滩草场和饲草基地的良好草种,也是固滩护堤、促淤造陆的极好植物。大米草 营养成分较好,再生能力很强,可刈割或放牧。英国常在海滩大米草 草场上放牧牛、羊、马、鹿等家畜。海蟹、天鹅、大雁等对大米草 也均喜食。此外也可用来养鱼喂兔。青干草制粉后可喂猪。
栽培技术种植大米草 宜选择海滩中潮带栽培。将大米草 的一年生嫩枝连根和地下茎一起挖出,每5~10株为一丛作种苗,按行株距2~3或3~5米栽植。栽植深度6千克10厘米,风浪小的宜浅,反之则宜深。栽植时间为每年3千克10月之间,南方以4千克5月,北方以6千克7月为宜。选择每月小、大潮之间,也即农历十一、十二或二十七、二十八日进行,以便达到栽后连续5天以上每天均有潮水淹到,从而保证草苗扎根成活。栽种的头几个月要时常查苗、扩苗和补茁。从第二年起每年秋冬将地上部收割干净,以利第二年春季新生苗的正常生长。
常见牧草病害-
常见牧草虫害- 大米草 (rice grass or English cordgrass) 禾本科米草属的一个种,学名Spartina anglica C.E. Hubb.,多年生湿生草本植物。天然杂交种。比亲本欧洲海岸米草S.maristma (Curtis)Fcrnald及美洲互花米草S.alterniflora Loiset的植株更高大,故名大米草 。原产英国南海岸。在英、美、荷兰、联邦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有栽植。中国的海滩上均已引种成功。 株高20~50cm,最高的可达100cm。根系发达,基部腋芽可长出新蘖和地上茎,蔓延生长,形成新株;茎秆坚韧;叶披针形,叶色呈浅绿色,叶背有暗绿色蜡质光泽,叶表皮细胞具大量乳状突起,水分不能透入,叶的背腹面均有盐腺,根吸收的盐分大都由此排出体外;圆锥花序;成熟种子易脱落,千粒重9g左右。 耐盐、耐淹性强,能在其他植物不能生长的海滩中潮带生长。耐旱能力差,不能在海潮不到的高滩或长期淹水的低滩长期生存。结实率低,通常以分株繁殖,移植时应选海滩潮间带种植,将植株连根和地下茎挖出,每5-10株为一丛,按株行距1-2m或更稀距离穴植,深6-10cm。一般在小潮汛转大潮汛时(农历每月11、12日或27、28日)移植,使其能连续淹水5天以上,以利扎根存活。一旦形成密集草丛后,即可抗较大风浪,具有促淤造陆,与海争地,消浪抗蚀,保护海堤,扩增肥源,提高海滩土壤肥力的作用。 大米草 草场一般每公顷年产鲜草15-30吨,高者可达37.5吨以上。干草含水分4.9%,粗蛋白质9.4%,粗脂肪2.8%,粗纤维22.4%,无氮浸出物46.2%,灰分14.3%。 damicao
的米草
Spartina an□lica
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原产英国沿海地区。中国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已有引种,生长良好。秆直立,具发达根状茎。叶舌具一圈细密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圆锥花序由10余枚直立穗状花序组成;穗轴顶端成刺芒状;小穗狭披针形,含1两性小花,长达2厘米,脱节于颖之下;颖被短柔毛,第二颖与小穗等长,第一颖稍短,具1脉;外稃具3脉,有短柔毛;花药长约1厘米;染色体基数□=10,2□=120,是通过杂交形成的高倍体植物(见图大米草 外形)。它具有迅速蔓延的根状茎,能促淤造陆,围海造田,保护堤岸;还可用作饲料。在系统位置上大米草 属归于画眉草超族,是一类能耐旱的高光效四碳植物,在滨海地区很有发展前景。
(刘亮)
牧草科名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Grass Family
牧草属名大米草 属
牧草属拉丁名Spartina Schreb.
牧草属英文名Corderass
天然牧草大米草
牧草学名Spartina anglica C.E.Hubb.
牧草英文名Common Cordgrass
牧草图片
地理分布大米草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海滩上;丹麦、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也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株丛高20~150厘米,丛径1~3米。根有两类:一为长根,数量较少,不分歧,入土深度可达1米以下;另一为须根,向四面伸展,密布于30~40厘米深的土层内。秆直立,不易倒伏。叶舌为一圈密生的纤毛,叶片狭披针形,宽7~15毫米,被蜡质,光滑,两面均有盐腺。总状花序直立或斜上,(2)3~6(18)枚,呈总状排列,长7~10(23)厘米,穗轴顶端延伸成刺芒状;小穗狭披针形,长14~18毫米,含1小花,脱节于颖之下,颖及外稃均被短柔毛,第一颖短于外稃,具1小脉,第二颖长于外稃,具1~6脉;外稃具1~3脉,颖果长1厘米左右。 细胞染色体:2n=122,120,124。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为C4植物。阳性,湿生,不耐荫蔽与干旱,气温在5℃以上,营养体即能进行光合作用。春季返青,12~13℃以上生长迅速,花期长,5~11月陆续开花,10~11月种子成熟。入冬叶逐渐变为紫褐色,最后枯死。江苏部分地区冬季地下茎继续生长,植株仍能分蘖;青岛地区返青在清明前后,6月中下旬抽穗开花,延续至8~9月,种子成熟在10~11月,11月底至12月初老茎逐渐枯死。根系纵横交错,特别发达,吸收磷的能力较强,根系生物量比地上部高3~11倍。在厌气条件下,根系不易腐烂,根区细菌增多,固氮菌4千倍于光滩土。刈割后再生较快,一年中适当割草1~3次,可提高产草量。适应生态幅度大,既能生于海水盐土、也适应在淡水中性土,软硬泥滩、沙滩地上生长。分蘖力特别强,在潮间第一年可增加几十倍到100多倍,几年便可连片成草场。在育苗缸中一年增加数百倍。特别耐盐,适生于海水正常盐度为35%、土壤含盐量为20%的中潮带。耐碱力的初步试验表明,在碱土pH10.5~11时,茎、叶仍保持青绿。耐水淹,每次潮水淹没时间在6小时以内生长正常。能经受一定的风浪冲击。耐淤,植株一般能随淤随长,但不耐全部淤埋。耐高温,草丛气温在40.5~42℃时,若水分充足仍能分蘖生长。耐寒,在辽宁省锦西县,冬季气温一般为-20℃,最冷年达-25℃时能安全越冬。不耐倒春寒,当温度高达十几摄氏度、夜温骤降到零下甚至十几度时,将冻死。耐石油、朵酚油的污染,能吸收汞及放射性原素铯、锶、镉、锌。大米草 适生于海滩潮间带的中潮带,在风浪太大的侵蚀滩面则不能扎根。
饲用价值嫩叶及地下茎有甜味、草粉清香,马、骡、黄牛、水牛、山羊、绵羊、奶山羊、猪、兔皆喜食;鹅、鱼也喜食。根据7个月地上部分营养成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粗蛋白质含量在旺盛生长期抽穗之前最高可达13%,盛花期下降至9%左右。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大体与粗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粗灰分与钙的含量在秋末冬初比春夏高1倍。大大米草 对反刍动物消化率也较高,是一种优良牧草,产鲜草15~30吨/公顷。茎叶比1∶2.1~1∶3.5,较低滩面为1∶1.5左右。在江浙沿海地区,可全年放牧或割草堆贮。赖氨酸含量少,宜混饲,鲜草、干草、青贮、草粉、粉浆发酵等均可,鲜饲时最好先浸泡一夜,以减少家畜饮水量。大米草 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使软泥滩坚实,促淤消浪,保滩护岸,改良盐土,也可用作绿肥、燃料、造纸、制绳等。大米草 1963年引自英国,在我国已推广栽植,收到较大经济效益。大米草 不与棉争地,除作饮料外还有多种用途,为了开发沿海数千公顷滨滩涂,因地制宜引种、推广、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