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 佛教法咒 > 大圆满
目录
No. 1
  【大圆满(mahasanti)】
  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最高法门。指当前离垢的明空晶莹的自证智阿底瑜伽乘。由于生死涅盘的一切法皆圆满具足于这一空智之中,故名圆满;又解脱生死的方便更无超胜此法者,故名为大。
  大圆满法门分心部、界部和要门部三种,以要门部为最高。要门部又分外、内、秘密和无上四部。无上要门部又称自性大圆满心髓金刚藏乘,简称大圆宁提(心髓)。宁提的传承有两系:一系是由吉祥师子传莲花生,再传空行女智慧海王,名空行宁提;另一系是由吉祥师子传智经、无垢友,名上师宁提。两派理论大致相同,仅修法略有区别。宁提法中又分立断和顿超两部,后者以前者为依。只修前者即身也可化为微尘而成佛,但对外迷乱相地石山岩等不能净化,且修道时仍以粗脉风为依,不能成就光明身,现生不能达究竟极地。顿超法则现生能证光明身而得大迁转身,亦称童瓶身,成办广大利生事业,所得天眼、神足、寿命等自在通力,无量无边。故在宁提中又以顿超法为最究竟。
  此法门的理论根据为《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一颂。它建立本初元体自然智为一切法依,其本体空分如虚空即法身;本性显了分如日月即报身;大悲周遍分如日月光华即化身。故三身在本分上完全具足,而三界众生为业力所蔽,颠倒迷乱,对此所依实相不能了知,因而轮回六趣。本部法中对三脉四轮的建立与其余下部各金刚乘同,但不用为修法之依据。另有不共的四大殊胜脉为光明住处,即迦底大金脉、如白丝线脉、细旋脉和晶管脉。最后一脉连结心眼而在心脏中央又有光明脉放光照明一切细脉,即如来藏周遍之义,亦即《宝性论》所说的一切有情常具的佛性。本部的修法也和一般真言乘相同,分为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修持两部分。灌顶有四,即外有戏论宝瓶灌顶、内无戏论秘密灌顶、极无戏论慧智灌顶和最极无戏论辞句灌顶。四者依次能除身障、语障、意障和所知障。解脱道又分前行和不共正行,前行又分共和不共。正行为实修方法与一切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皆不相同,摒弃一切以意识审察名言重习为性的修习,故名不共。其内容大致为初步指示身、语、心三要。身要有三种(或五种)姿势,即法身狮子奋迅势、报身大象眠卧势、化身仙人蹲踞势等。其次再指示根门要、缘境要、息风要、证智要等以看光明。依此修持,则法性现量光明、证受增长光明、证智充量光明和法性穷尽光明即可逐次显现。法性穷尽光明又有渐尽和顿尽的分别,此光明现前时,即证极果。此时五身五智刹那圆满,谓心一境性远离戏论即是法身,自显无执即报身,现种种境即化身,遣八聚识即菩提身,界无迁变即金刚身。又,远离缘虑戏论即法身智,显了无障即圆镜智,住平等味即平等性智,所显五光无杂即妙观察智,能所二取(根境)皆化光明即成所作智。此法证果的期限,据称如能在冢间、空谷、洲、渚等极寂静处如法观修,一般上根三年,中根五年,下根七年,即可使内外质碍之境皆化光明,即于自显色究竟处法身普贤法性土中现证佛位。此时可随行者意愿而有两种成就。一种为愿以现身成办广大利生事业,寿命无边尽三有际,可证取大迁转身,如水中月,虽有显色而无触色,如大阿阇黎莲花生及无垢友,能在一刹那中示现无量不思议神通;一种为光明道圆满时,即化光明身至法界本初地任运成就三身五智,以加持力于报身及化身刹土、三界六趣之中示现无边色身,广作饶益圣凡有情事业。
  大圆满法门的传承,相传始于乌苌的极喜金刚,一传妙吉祥友,再传汉人吉祥狮子,三传莲花生、无垢友等而传入西藏,以后历代相传至今。并形成几个流派。14世纪,隆钦饶绛巴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著书263部,最著名者为“七宝藏论”、“三休息论”、“三解脱论”,受到各派学者的重视。此法因未见在印度流传,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后,也有一些译师、大德表示怀疑。但法贤、大悲精进、自然金刚、乌金巴、世尊剑、日幢、白莲、勇学鬘等各派大德都认为纯正。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亦认为纯正佛法,至第五世达赖更学修此法,宣讲、造论,建立旧派寺院多处加以弘扬。(郭元兴)
佛教百科
  【大圆满】  大圆满是西藏宁玛派所特有的密教法门,和新派密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很多地方不同。宁玛派总判世出世法为异生人天乘,颠倒外道乘,和真实内道(佛法)乘。在内道中更分为九乘,通常称为九乘次第。初三乘为因乘,即声闻、独觉、菩萨三乘。后六乘为果乘:即事乘,近乘,瑜伽乘,这三乘合为外牟尼续乘;摩诃瑜伽乘,阿努瑜伽乘,阿底瑜伽乘,这三乘合为内大密咒乘。后三乘中,尤以阿底瑜伽一乘和新派最不相同,而大圆满法门就是在这一乘中建立的。因此,阿底瑜伽也称无二大圆满。它的意义是,一切染净法统统在现前离垢明空豁朗的内证智(本觉)中完全具足,所以叫做圆满;解脱生死的方便途径莫胜于此,所以叫做大。这内证智另有菩提心,心性,如来藏,自然智,自然光明智等异名。从果证来说,这自然智的本体空分即法身,本性显了分即报身,大悲明证分即化身,三身原来在本分上具足,不必另有精勤修作即已圆满,所以叫做大圆满
    大圆满为什么较其他各乘殊胜呢?九乘中初二乘为小乘可以不论。菩萨乘不离用寻思伺察以辩二谛,而大圆满的菩提心则超越寻伺推求。事乘要住于二取清净之境,而大圆满的菩提心则超越二取,近乘(亦名俱乘或行乘)未悟达无二的义境,而大圆满则是无二的菩提心。瑜伽乘求生密严刹土,不能住于无舍无取,而大圆满则为无取无舍的菩提心。大瑜伽乘求证金刚持位,所以用方便胜慧(般若)为趣入门,而大圆满的菩提心则超越勤修,随瑜伽乘求证无别,所以用界智为入门,而大圆满的菩提心则超越因果。总括地说,下八乘不用自然智,所以都以渐修为宗,不能出因果生死的樊笼,而流于没有性修的偏执,但大圆满则把种种显现都化为一实相,所以叫做“自然出过勤修”。
    大圆满的修法又分三部:即心部、界部和要门部,这三部虽然依次略同于新派的大手印,五次第和六加行,但是宁玛派的见解,认为仍然比那些法更殊胜。三部中又以最后的要门部为胜,因为在理论上,心部执着意度,界部执有法性,仍流于意度,而要门部能令实相自显,故更殊胜。这要门部又分四部:即外,内,秘密和无上。要门部的无上部又称为自性大圆满心髓金刚藏乘,简称大圆满的宁提。宁提的传承主要有两系。一系是由吉祥师子传莲华生,再传空行智慧海王而传下来的,叫做空行宁提;另一系是由吉祥师子,智经无垢友而传下来的,叫做上师宁提。二派理论大致相同,只修法方面稍有区别。
    要门部所依的教典,传说有六百四十万颂,分为三万五千品和五千枢要等,西藏译出的只有少分,并且原本也非印度所有,而是收藏在乌苌的空行洲中,由本派的得大成就者如吉祥师子、莲华生、无垢友等人取出一部分来流通人间。
    要门部中无上部的见修行果中,宁提法又名证智自显妙道金刚藏大秘密乘。大圆满法的全部已胜于下八乘,而这一部法又是大圆满中最深法门,为大圆满的极顶,所以比大圆满中其余法门还要殊胜,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其余法门都偏重于慧,可以速得开悟,但欠缺超脱力,所以不能即身解脱。本部法有见根法要,只论精勤的大小,不管根机的利钝都可成就。
    二、其余法门对于各各法性都在意识审察中建立信念,所作空观如暗中投石,形同摸索,本部法则不用意识审察,现前即有,现量亲证。
    三、其余的法门都以能说的文句为凭依,所以对于义境一开始就要求通达领悟。本部法不用文句一字,而现前覩见义境(以现量亲证),因此可以不依文句而成佛。
    四、其余法门对于各各实相的义境,都以心慧取为观境而建立体道果,时时要用思惟筹量。本部法则显了现证,不用心慧所作,分别体道即可成佛。
    五、其余的法门总要分别前后因果,故不能不另外去求菩提。本部法菩提自现,所以不用因果胜劣的作业,也不必精勤修行,分别取舍。
    六、其余密法
百科大全
  dayuanman
  大圆满
  mah□□□nti
  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最高法门。指当前离垢的明空晶莹的自证智阿底瑜伽乘。由于生死涅□的一切法皆圆满具足于这一空智之中,故名圆满;又解脱生死的方便更无超胜此法者,故名为大。
  大圆满法门分心部、界部和要门部三种,以要门部为最高。要门部又分外、内、秘密和无上四部。无上要门部又称自性大圆满心髓金刚藏乘,简称大圆宁提(心髓)。宁提的传承有两系:一系是由吉祥师子传莲花生,再传空行女智慧海王,名空行宁提;另一系是由吉祥师子传智经、无垢友,名上师宁提。两派理论大致相同,仅修法略有区别。宁提法中又分立断和顿超两部,后者以前者为依。只修前者即身也可化为微尘而成佛,但对外迷乱相地石山岩等不能净化,且修道时仍以粗脉风为依,不能成就光明身,现生不能达究竟极地。顿超法则现生能证光明身而得大迁转身,亦称童瓶身,成办广大利生事业,所得天眼、神足、寿命等自在通力,无量无边。故在宁提中又以顿超法为最究竟。
  此法门的理论根据为《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证得”一颂。它建立本初元体自然智为一切法依,其本体空分如虚空即法身;本性显了分如日月即报身;大悲周遍分如日月光华即化身。故三身在本分上完全具足,而三界众生为业力所蔽,颠倒迷乱,对此所依实相不能了知,因而轮回六趣。本部法中对三脉四轮的建立与其余下部各金刚乘同,但不用为修法之依据。另有不共的四大殊胜脉为光明住处,即迦底大金脉、如白丝线脉、细旋脉和晶管脉。最后一脉连结心眼而在心脏中央又有光明脉放光照明一切细脉,即如来藏周遍之义,亦即《宝性论》所说的一切有情常具的佛性。本部的修法也和一般真言乘相同,分为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修持两部分。灌顶有四,即外有戏论宝瓶灌顶、内无戏论秘密灌顶、极无戏论慧智灌顶和最极无戏论辞句灌顶。四者依次能除身障、语障、意障和所知障。解脱道又分前行和不共正行,前行又分共和不共。正行为实修方法与一切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皆不相同,摒弃一切以意识审察名言重习为性的修习,故名不共。其内容大致为初步指示身、语、心三要。身要有三种(或五种)姿势,即法身狮子奋迅势、报身大象眠卧势、化身仙人蹲踞势等。其次再指示根门要、缘境要、息风要、证智要等以看光明。依此修持,则法性现量光明、证受增长光明、证智充量光明和法性穷尽光明即可逐次显现。法性穷尽光明又有渐尽和顿尽的分别,此光明现前时,即证极果。此时五身五智刹那圆满,谓心一境性远离戏论即是法身,自显无执即报身,现种种境即化身,遣八聚识即菩提身,界无迁变即金刚身。又,远离缘虑戏论即法身智,显了无障即圆镜智,住平等味即平等性智,所显五光无杂即妙观察智,能所二取(根境)皆化光明即成所作智。此法证果的期限,据称如能在冢间、空谷、洲、渚等极寂静处如法观修,一般上根三年,中根五年,下根七年,即可使内外质碍之境皆化光明,即于自显色究竟处法身普贤法性土中现证佛位。此时可随行者意愿而有两种成就。一种为愿以现身成办广大利生事业,寿命无边尽三有际,可证取大迁转身,如水中月,虽有显色而无触色,如大阿□黎莲花生及无垢友,能在一刹那中示现无量不思议神通;一种为光明道圆满时,即化光明身至法界本初地任运成就三身五智,以加持力于报身及化身刹土、三界六趣之中示现无边色身,广作饶益圣凡有情事业。
  大圆满法门的传承,相传始于乌苌的极喜金刚,一传妙吉祥友,再传汉人吉祥师子,三传莲花生、无垢友等而传入西藏,以后历代相传至今。并形成几个流派。14世纪,隆钦饶绛巴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著书263部,最著名者为“七宝藏论”、“三休息论”、“三解脱论”,受到各派学者的重视。此法因未见在印度流传,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后,也有一些译师、大德表示怀疑。但法贤、大悲精进、自然金刚、乌金巴、世尊剑、日幢、白莲、勇学□等各派大德都认为纯正。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亦认为纯正佛法,至第五世达赖更学修此法,宣讲、造论,建立旧派寺院多处加以弘扬。
  (郭元兴)
相关词
藏传佛教活佛龙钦心髓宁玛密宗藏密红教密宗金刚上师佛教
上师八美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包含词
大圆满法大圆满杖法大圆满讲记
大圆满前行大圆满窍诀杰珍大圆满
光明大圆满文殊大圆满无上大圆满
修大圆满解脱大圆满深道六法大圆满心性休息
无上密法大圆满大圆满三大休息甚深光明大圆满
大圆满心要总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无上的大圆满法门
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大圆满无上智广大心要大圆满虚幻休息妙车疏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大圆满心性休息三处三善引导文大圆满中阴声闻解脱即成佛咒
大圆满中阴身闻即解脱成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