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 饮食 : Super Junior > 地主
目录
dì zhǔ dì zhǔ
  拥有或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并靠地租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地主阶级的成员
No. 2
  指住在本地的人
No. 3
  尽地主之谊
No. 4
  土地的所有者或主人
No. 5
  地亩有限而且还是荒地的地主
当地的主人 Local host
  当地的主人。对来往客人而言。 唐 郎士元 《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诗:“山下古松当綺席,簷前片雨滴春苔,地主同声復同合,留欢不畏夕阳催。” 明 李贽 《与焦从吾》:“且当处穷之日,未必能为地主,是以未敢决来。”参见“ 地主之谊 ”。
神名 The name of God
  神名。《国语·越语下》:“皇天后土,四乡地主正之。” 韦昭 注:“乡,方也。天神地祇,四方神主,当征讨之。”《史记·封禅书》:“八神……二曰地主,祠 泰山 梁父 。”《汉书·郊祀志上》:“天子至 梁父 ,礼祠地主。”
田地的主人 Land owner
  田地的主人。《元典章·刑部十八·宿藏》:“ 王拜驴 等於 贺二 地内掘得埋藏之物,於所得物内,一半没官,一半付告人;於地内得者,依上令,得物之人与地主停分。”
占有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或阶级 Possession of land, exploitation of farmers by the person or class living
  占有土地,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或阶级。 毛泽东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剥削的方式,主要的是收取地租。” 茅盾 《林家铺子》二:“一个多月前乡下人收获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们和高利贷的债主们如数逼光。”
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地主 dìzhǔ
  [名词解释]:
  1.指在社会处于封建特征的时期,具备土地作为产业资本的一个阶级的人的简称。在东方和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概念。西方学指的是农场主 Farmer (注:Farmer在中文翻译为农民,在英文中其实是指具备土地作为产业资本的人,因为西方实行的是农场化管理,故农场主即为地主)。东方学说中古代未有这个称呼,近代引进这个称呼后,泛指具备相对多的土地作为资本的人。相对的概念十分宽泛,但多数地方以聚集地为概念。
  2.指住在本地的人(跟外地来的客人相对)。例:略尽地主之谊。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购买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企业实际上也是地主(尽管没有土地所有权)。
  4.城中村的村民并不从事农业,仅靠土地及其附属建筑物出租就能生活,变成了新时代的地主
地主含义演变 Landowners meaning evolved
  地主一开始只是一个学术概念,后在新文化运动中,作为旧时代的一个代表被推上了批判的前台。这是由资产阶级及后来的社会主义者各自的历史责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特别声明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在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后,地主作为新兴统治阶级,起到了推进历史发展的作用。地主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与奴隶制度相比,重点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这时候,在东方和西方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封建社会特征。西方封建社会强调神学,不强调人的重要性,导致了剥夺人性的暴力封建,没起到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很快被推翻。而在中国,统治者不断的用儒学,法学,道学等学说作为国家的至高法典。这些学说,均强调人的作为,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同时,在道德标准制定后,这个标准不随个人地位的变化而变化,龙子犯法,与民同罪。当然,统治者制定部分法律条文,来给予统治阶层特权地位,但是道德观念即各类学说面前,各个法律均无法反驳,即使暴君,也不敢公然的对儒学进行谩骂(朱元璋例外,他公开批判孟子并禁止孟子的书籍)。道德观念的特别强化,使社会走向了异化。比如,在北宋宫廷女人丧失了贞操,而部分民间女人表现出对敌人的可杀不可辱后,这类民间女人就会被推崇,最终导致了对女人贞操观的过分强调。对于学说的特别强化,对道德特别强调,也是八股文产生的原因。因为只有这些文章,才能在德字上获得考官的青睐。 地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维护道德体系的作用,许多地主同时为宗族领袖。这些宗族领袖,在道德面前,有时候表现的非常铁血,甚至于对亲子下手(见《白鹿原》描述)。 中国的封建地主传递性差,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人对于天灾人祸的抵御力很差造成的。例如,在清军打入江南后,众多反抗清军的地主仕绅被变为奴隶,其后代需要遇到赦免方可返回,返回后就属于社会的底层阶级了。而任何的有才能的人均可以变为这个阶级,比如朱元璋。
  地主阶级由于这类道德体系,加上自己具备比一般人多的资产,故而享受了类领袖的特权。而在特权面前,就缺乏了对人性的约束。导致部分地主欺压乡里。这类地主同时会受到封建社会体系的批判,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这类人进行大力的批判。
  中国任何一个阶段的地主数量都是惊人的。这些地主中绝大多数属于底层地主,通过勤俭节约(这也造就了地主刻薄的印象,典型代表是周扒皮)来积累财富,而积累财富后就大肆买地。中国传统观念为一切为了子孙后代,所以,多数发家地主生活过的很艰辛,然后节省下来来购买土地给子孙。这个过程充满风险,任何一次得病,或者天灾都可能使他们的努力白费,而沦落为佃农。鲁迅父亲就是由于得病,才家道中落。
  正是由于这个过程的艰苦度高,当地主土地足够多的时候,开始雇佣别人,这时候对于雇工的待遇也比较差。当然,多数地主自己也吃的不好,和雇工一起吃,这是为了再次积累财富。而部分地主开始靠雇工享受,在封建社会地产量非常低的情况下,多数都“坐吃山空”,不得不将地转让给别人,自己沦为佃农。
  这只是底层地主的生活,极少数底层地主可以靠自己努力变为大地主。而王朝统治者的子女和世袭的公侯的子女,以及贪赃枉法的贪官的子女则可以名正言顺的称谓大地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古代官员卸任后并无特权,史书记载,很多官员卸任后几乎沦为贫农。例如蜀汉的诸葛亮与李严书云:“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馀妾(汉代指的是妻子)无副服”。蒋琬之后为蜀汉丞相的费棉“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布衣 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姜维位居上将,处群臣之右,“清素节约”,“宅舍敝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董和不仅自己 “躬率以俭,恶衣蔬食”,而且能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巳”。史称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这些靠特权或者贪赃枉法当上地主者,特权对于他们更重要,道德变会变得很低。他们欺压小地主,通常通过强抢豪夺或者低价强制购入的方式获取大量的土地,导致土地兼并十分厉害。一度,不到地主阶级人数5%的人掌握了不少于50%的土地。当这种兼并达到一定程度,受过教育但目前破产的小地主就会和赤贫层起来反抗,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真正的赤贫阶层是没有能力上学,也不能成为起义领袖的)。
  起义一旦发生,部分的弱势大地主就会蜂拥的靠镇压民暴的名义,来推翻现统治阶级。这个过程中,起义军本质上也是一支推翻力量,多个力量和统治阶级进行战争,最终由一个力量胜利后,称为新的统治阶级,而旧的统治阶级的人的特权将被削夺。这时候,新统治层为了表现自己的道德高尚和正义,会极力的推广亲民政策,例如贞观之治。但一旦时间长,特权阶级部分人将道德再次看的很低,又导致了新的轮回。
  中国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在古代尖锐的对立并非常态。往往农民阶级希望通过努力成为地主,这便是致富。在古代各类小说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地主阶级随时可能再次变为农民阶级。土地不断的轮换主人。这个平衡可以制约了农民阶层的反抗,也制约了地主阶级的非为。正因为这个平衡,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
  当中国被外国侵入后,平等这个词汇成为了一个新鲜概念,自由,摆脱道德的约束也成为了一个时尚。封建道德被称为中国失败罪魁祸首。崇尚外国成为时髦,这个时髦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崇尚外国的思维中,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信念,接收了包括日本,苏联,法国甚至美国的观点。其中以日本、苏联、美国的为多,这就是中国立宪派、共和派、共产派的启蒙。三个派系中,立宪派由于最倾向于封建道德,被最早抛弃。剩下的两个派别,集中将矛头指向了封建地主。从此,封建地主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为了迫使其退出,两个派别都使用了多个方法,或者暴力夺取,或者和平赎买,瞄准的目标都是土地,最终目的是剥夺大地产者的生产资料,培育扶持自耕农阶级,这是历史的必然。
  20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封建地主虽然在中国式微甚至销声匿迹,但现在又凭借市场经济改革卷土重来,只不过披上了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外衣而已。
  相关词:
  地主阶级:占有土地,能够依靠出租获得资本的阶级。
  地主阶级对农民收取地租。 地租率往往高达50%甚至更多。
  相关书籍:
  <罪恶的地主庄园> 《打不赢的官司》《农奴翻身当地主》《一个地主的早晨》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dizhu
  地主
  landlord
    一般指封建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凭借土地所有权,主要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的土地所有者。封建社会中领主制经济下的一切大土地所有者,如封建领主亦称地主
    地主制经济以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僮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而主要的是将土地分与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剥削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依附农在历代有私属徒、部曲、佃仆等类型;佃农在历代有佃客、庄户、田客、佃户等别称。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营中的典型形式。
    地主阶级是地主制经济下的主要剥削阶级,也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统治阶级。它具有按封建等级制度划分的阶层。在中国,地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有具有较高社会地位、享有政治特权的世族地主、缙绅地主,他们凭借世袭的或非世袭的地位和特权,占有或强占、强买土地。他们隐瞒地产,少纳或转嫁田赋;并常合法地或非法地庇荫亲族和其他丁口。他们是地主阶级中最保守、腐朽和反动的阶层。②有社会地位较低、没有政治特权的庶民地主。他们主要是中小地主。他们既受豪强地主欺凌,又凭借财势,勾结官府,欺压乡民。由于土地可以买卖,地主阶级的成份常有变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地主身份所需土地的最低必要量降低,庶民地主在人数上的优势增大。在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后,工商业者购买土地,出现工商业地主
     (方行)
    
英文解释
  1. n.:  esquire,  laird,  landholder,  landlord,  landowner,  lessor,  lord,  proprietor,  zemindar,  landlord; landowner,  host,  land,  person who lets land, a house, a room, etc to a tenant,  a host
近义词
房东
相关词
成都建筑博物馆大邑人物历史人物清代团练头目
旅游安徽地理城堡绰号东北土改四川
阶级斗争经济商业封建社会三国农业屯田网络小说
阶级结构富绅华侨革命家庭更多结果...
包含词
大地主小地主二地主地主的女地主
地主们地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