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ó mín shōu rù guó mín shōu rù |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个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
|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个时期(如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遵循不同的分配原则。 |
|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 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 (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个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 |
|
两个统计数字都涉及生产的概念,是指投入资金、劳力及企业精神的结果,所以纯从资产价格变动而取得的利润并不计入。另外,关于本地居民是指所有以该国家或地区为经济利益中心的个人及机构,与其国籍及资金来源地无关,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长期在该地区工作的外来劳工及外资分公司。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会经常被比较,除直接比较外,亦会计算人均的国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区的国民收入通常会以本地货币计算,所以需要以当期的汇率先作转换,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购买力平价作转换,以避免因汇率的扭曲可能。
另一方面,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国民收入亦会经常被比较,通常不会直接比较,而是会扣除价格变动后,计算出固定价格或实际国民收入,才作比较。至于未扣除价格变动的国民收入则称为当时价格或名义国民收入。
还有,国民收入亦会被用于反映该地区居民的富足情况,但是有其限制。
国民收入并没有包括不在市场进行的生产,如家庭主妇的生产并没有计入。
国民收入并没有反映资源的投入,如长工时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资源的使用并没有计入。
国民收入只反映当期的收入,并没有反映累积的收入。
国民收入没有反映收入分布。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国民收入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主要有: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邮电业等。商业部门中的分类 、包装、保管等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也创造一部分国民收入。 |
|
国民收入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有: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的增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与国民收入的增长量成正比。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形态上的国民收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国民收入增长得就越快。③生产资料的节约。节约生产资料可以用同量生产资料生产更多的社会总产品,从而使得同量社会总产品中,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增大 。在这3个决定因素中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
|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则是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作为综合指标,它可以反映社会再生产及其最终结果;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对抗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则是劳动人民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之间的经济关系。国民收入作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个国家新增加的物质财富,因而也是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是一个综合性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总量,及其相关指标;狭义的国民收入仅指国民收入。 |
|
有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1.收入法是通过加总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得自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总和。对这种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给出的国内总收入,只要随库存增值对之进行调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再加上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就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是把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进行加总,从而得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总支出。它只是总和最终购买价值,而把所有对中间货物的支出排除在外。
3.产出法是汇总该国的工业和生产性企业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若再包括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它就能给出国民生产总值。 |
|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分人之间进行的。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借助于税收、价格、保险费、国家预算等经济杠杆进行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分别用于积累和消费。 |
|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则是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作为综合指标,它可以反映社会再生产及其最终结果;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对抗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则是劳动人民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之间的经济关系。国民收入作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个国家新增加的物质财富,因而也是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
|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净值的总和。生产净值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如1年)中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减去进行这个生产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总价值之后的余额,即体现新创造的价值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例如:一个工厂在一定时期中的生产净值,就是全部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减去原材料、燃料、机器消耗部分等的价值之后所剩的余额。全国国民收入总量是可以从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净值合计数求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者创造的,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等创造物质资料的一切部门。国家机关、信用、商业(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的业务除外)等非生产部门不创造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一、用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的多少;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三、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的节约情况。
国民收入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以及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来源。人均占有国民收入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穷富的标志。所以,要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 |
|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 |
|
%26#167; N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年内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
NNP = NNP - 间接税 + 政府津贴 |
|
国民收入
nationalincome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国民收入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主要有:工业、农业、建筑业和为生产服务的运输业、邮电业等。商业部门中的分类、包装、保管等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也创造一部分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有: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的增加。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投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量与国民收入的增长量成正比。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形态上的国民收入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国民收入增长得就越快。③生产资料的节约。节约生产资料可以用同量生产资料生产更多的社会总产品,从而使得同量社会总产品中,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增大。在这3个决定因素中,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分人之间进行的。一般来说,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借助于税收、价格、保险费、国家预算等经济杠杆进行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分别用于积累和消费。
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则是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作为综合指标,它可以反映社会再生产及其最终结果;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对抗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所体现的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反映的则是劳动人民长远利益与目前利益之间的经济关系。国民收入作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个国家新增加的物质财富,因而也是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
|
guomin shouru
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在使用价值上,国民收入是由体现新创造价值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构成。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有农业、工业、建筑业和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继续的运输业、邮电业以及商业等。
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主要有:①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的增加。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同社会投入的劳动量成正比。投入的劳动量愈大,国民收入的价值量和使用价值量就愈大,反之,就愈小。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社会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量为一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使用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国民收入的使用价值量就愈大,反之,就愈小。当社会劳动资源已得到较充分的利用、经济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阶段时,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也是增加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③生产资料利用的节约。这意味着社会总产品中用于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的减少,从而使国民收入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分配和使用 国民收入在生产出来以后,要进行分配。分配过程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参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方面当事人之间进行的。再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之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部分人之间进行的。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从事活动的人,如国家行政人员、军人、文化和艺术工作者、教师、医务人员等,他们的收入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一般借助于税收、价格、保险费和国家预算等经济杠杆进行。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个阶级、各个社会集团、各部分人、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最终收入,最后作为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分别用于消费和积累。
国民收入指标的经济意义 ①国民收入指标综合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一国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额,是反映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指标。②国民收入的生产结构和经济成份结构指标综合地反映一国的国民经济结构。③国民收入指标综合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国民收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反映着不同的经济关系。例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民收入用于消费和积累的比例反映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等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消费部分与资产阶级的消费和资本积累的部分之间的比例则从一个侧面反映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利益对抗的关系。④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例如,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关系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比例关系,对社会再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⑤国民收入是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例如,国民收入的增长额同积累额进行比较用以考察积累的经济效益等。由于国民收入扣除了物质消耗的因素,避免了社会总产品中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的重复计算造成的虚假现象,因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社会新增的物质财富。由于国民收入指标的经济意义,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国民收入的计算和分析。
资本主义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理论和实践 资产阶级经济学,无论是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都不能正确地说明国民收入的本质、来源和分配的规律。 |
|
- : national income
|
|
- n. revenu national
|
|
|
|
均衡国民收入 | 国民收入核算 | 国民收入分配 | 国民收入统计 | 人均国民收入 | 潜在国民收入 | 实际国民收入 | 国民收入现值 | 国民收入帐户 | 国民收入会计 | 国民收入税收率 | 人口和国民收入 | 均衡的国民收入 | 名义的国民收入 | 国民收入影响论 | 国民收入再分配 | 国民收入的分配 | 国民收入超分配 |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 |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 | 国民收入缩减指数 |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 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税收与国民收入分配 | 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 | 项目的投资新增国民收入 | 项目的国民收入综合能耗 |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 国民收入分配的二三四比例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