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名 paeonia szechuanica fang
中文名 四川牡丹
拉丁科名 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 毛茛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 四川(马尔康、金川)
现状 濒危种。分布区极其狭窄,仅产于四川西北局部地区。根皮药用,一旦大量收购,就有绝迹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 2600
海拔上限(米) 3100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45一160厘米,各部无毛;树皮灰黑色,片状剥落;当年生枝紫红色,基部具残存芽鳞。叶多为三回,稀为四回复叶,第一回和第二回为三出,第三回为羽状;叶柄长3.5一8厘米;叶片长10一20厘米,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长2.5一4.5厘米,宽1.5一2.5厘米,3裂片裂至近基部或全裂,裂片再3浅裂;侧生小叶卵形或菱状卵形,3裂或不裂而具粗齿;小叶柄长1一1.5厘米。花单生枝顶,直径10一15厘米;苞片2一3(一5),大小不等,线状披针形;萼片3(一5),宽倒卵形,先端具小尖头,绿色,长2.5厘米,宽1.5一2厘米;花瓣9一12,玫瑰色,倒卯形,顶端通常,浅2裂并有不规则波状齿,长4一7厘米,宽3一5厘米;花盘白色,纸质,包心皮达1/2一2/3,顶端三角状齿裂;心皮4(一6),花柱短,柱头扁,反卷,幼果无毛,褐带绿色。
特性 四川牡丹生于干旱谷地,分布区气候(以马尔康为例)年平均温度8.3℃,7月份平均温度16.1℃,1月份平均温度-0.3℃,极端最高气温31.0℃,极端最低温-16.6℃,年降雨量786毫米,其中92%集中在5--9月,其余时间十分干冷,相对湿度为34--82%,平均61%,11月至3月有时几乎达到零。土壤为山地黄壤,弱酸性,ph值约6.4,母岩为花岗岩。阳性植物,喜生于多刺灌丛中,多见于东南坡,东坡较少,偶见于北坡和西南坡。主要的同生植物有野桃prunus davidiana (carr.) franch.、小叶蔷薇rosa willmottiae hemsl.、鼠李rhamnus sp.、南方六道木abelia dielsii (graebn.)rehd.、准噶尔枸子cotone aster soongoricus (regel et iterd.) popov.、绣线菊spiraea sp.、葱皮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 franch.、刺黄花berberis polyantha hemmsl.、小檗berberis sp.和四川丁香syringa sweginzowii koehne et lingelsh。局部多见,最大频度在40平方米内有9株。4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幼果常被昆虫幼虫所害,更新不良,幼株不多见。
保护价值 栽培牡丹是“花中之王”。本种为芍药属牡丹组仅有的3(或4)种之一,花大而美丽,是理想的花卉资源。芍药属系统孤立,位置有争议,牡丹组又是其中原始的一个组,本种又是牡丹组中研究最少的一个种。因此对牡丹组尤其是本种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种分布区极狭窄,如不加以保护,容易绝灭。根皮可药用。
保护措施 尚未采取保护措施。建议在分布比较集中的马尔康松岗地区建立保护点。药材部门应避免收购这一稀有种,引种栽培也是必要的。
栽培要点 未见报道,与牡丹略同。 |
|
四川牡丹介绍
四川牡丹 (Paeonia szechuanica Fang)
科属:
毛茛科
别名: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45-160厘米,各部无毛;树皮灰黑色,片状剥落;当年生枝紫红色,基部具残存芽鳞。叶多为三回,稀为四回复叶,第一回和第二回为三出,第三回为羽状;叶柄为3.5-8厘米;叶片长10-20厘米,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长2.5-4.5厘米,宽1.5-2.5厘米,3裂片裂至近基部或全裂,裂片再3浅裂;侧生小叶卵形或菱状卵形,3裂或不裂而具粗齿;小叶柄长1-1.5厘米。花单生枝顶,直径10-15厘米;苞片2-3(-5),大小不等,线状披针形;萼片3(-5),宽倒卵形,先端具小尖头,绿色,长2.5厘米,宽1.5-2厘米;花瓣9-12,玫瑰色,倒卵形,顶端通常浅2裂并有不规则波状齿,长4-7厘米,宽3-5厘米;花盘白色,纸质,包心皮达1/2-2/3,顶端三角状齿裂;心皮4(-6),花柱短,柱头扁,反卷。幼果无毛,褐带绿色。
分布与习性:
四川牡丹无论水平分布或垂直分布都很局限,仅见于四川西北部马尔康县马尔康镇、松岗和金川县马尔帮。生于海拔2600-3100米的灌丛中。四川牡丹生于干旱谷地,分布区气候(以马尔康为例)年平均温度8.3℃,7月份平均温度16.1℃,1月份平均温度-0.3℃,极端最高气温31.0℃,极端最低温-16.6℃,年降雨量786毫米,其中92%集中在5-9月,其余时间十分干冷,相对湿度为34-82%,平均61%,11月至3月有时几乎达到零。土壤为山地黄壤,弱酸性,pH值约6.4,母岩为花岗岩。阳性植物,喜生于多刺灌丛中,多见于东南坡,东坡较少,偶见于北坡和西南坡。主要的同生植物有野桃Prunusdavidiana(Carr.)Franch.、小叶蔷薇RosawillmottiaeHemsl.、鼠李Rhamnussp.、南方六道木Abeliadielsii(Graebn.)Rehd.、准噶尔枸子Cotoneastersoongoricus(Regeletiterd.)Popov.、绣线菊Spiraeasp.、葱皮忍冬LoniceraferdinandiiFranch.、刺黄花BerberispolyanthaHemsl.、小檗Berberissp.和四川丁香SyjingasweginzowiiKoehneetLingelsh。局部多见,最大频度在40平方米内有9株。4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幼果常被昆虫幼虫所害,更新不良,幼株不多见。
繁殖与栽培:
未见报道,与牡丹略同。
应用:
濒危种。栽培牡丹是%26quot;花中之王%26quot;。本种为芍药属牡丹组仅有的3(或4)种之一,花大而美丽,是理想的花卉资源。芍药属系统上独立,位置有争议,牡丹组又是其中原始的一个组,本种又是牡丹组中研究得最少的一个种。因此对牡丹组尤其是本种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该种分布区极狭窄,如不加以保护,容易绝灭。根皮可药用。
图片: |
|
- lat.: paeonia szechuanica fa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