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学院概览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唯一一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位于历史名城、美丽富饶的成都市温江区。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四川省交通学校。曾五易校名,四迁校址,1992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99年被评为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突出“引名企进校园,融专业入社会”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建筑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和公共课教学部。开设45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占地1033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1418人;图书馆藏书79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182万元;固定资产达4.43亿元。专任教师5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07人,交通部专业带头人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0名;“双师”素质教师155人,现已建成218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学院是四川省第一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级的高职学院。
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省交通厅设立的500万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制定激励政策,实行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邀请专家名师讲学。依托中加“西部公路合作项目”,成功地与加拿大bcit合作办学,选送教师赴加进修培训。建立“双师”教学团队,加强兼职教师库建设。
学院突出职教特色,积极实践订单式、嵌入式、半工半读等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现建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精品专业3个。已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教育部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交通部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学院与日本丰田公司合作建立t-tep学校,与上海通用、德国bmw、印度niit、美国ata、北大青鸟联合办学,与四川路桥集团公司、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港宏汽车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远程物流公司、鼎通物流公司等107家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在师资培养、员工培训、学生实习、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等领域广泛合作,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
学院依托教授成立了高职教育研究所、机电研究所、交通心理研究所和交通运输与安全研究所,制定相关措施,激励教师从事科(教)研究。教师开展科研项目共计112项,发表科技学术论文276篇,其中8篇论文被sci、ei收录;编审教材80部,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各级政府与学会论文成果绩奖励36项;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学院与省交通厅直属单位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积极开展教育服务。与四川省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厅运输管理局联合在全省开展营运性客车驾驶员职业化培训教育和认证管理工作,为建立交通安全长效机制,构建和谐交通做出积极努力;与厅公路局紧密联系,选派433名师生分赴全省5万多个村镇,行程25万公里,圆满完成了全省农村公路通达情况专项调查工作;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强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与厅航务管理局合作,开展海事管理专业建设、海事执法队伍学历培训和岗位培训以及涉外高级海员培训;与厅稽征局共同举办新进人员上岗培训;与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开展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培训等。
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院与加拿大首屈一指的综合性理工学院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www.bcit.ca)联合举办双文凭高等学历教育。完成联合办学课程的合格学生将分别由我院授予专科文凭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授予加拿大政府教育部门认可的国际大专文凭。
学院设立了包括奖、助、贷等一系列助学措施。学院设立的奖学金有:学院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四川省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贷款;学院还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科技文化大赛,并屡获殊荣。2005年学院学生参加全国文化衫设计比赛获得与清华大学齐名的设计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四川省一等奖;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比赛,获两个项目小组二等奖;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四川省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中获得舞蹈表演三等奖、美术作品三等奖。2006年在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比赛中获得两个项目的季军、两个项目小组二等奖,是全国唯一进入决赛并获奖的高职院校;在全国第八届青少年书法临帖大赛中获一等奖;在首届书画人才推选活动全国总评选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四川省三等奖;在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鱼凫温泉”杯旅游艺术设计大赛中,喜获4个金奖、5个银奖、2个创意奖。
55年来,学院秉承“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负重自强”的优良传统,为交通事业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30000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始终坚持“双证书”制,并将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6.96%。据统计,我院毕业生中获市(州)以上各类殊荣的达3000多人(次);涌现一批全国颇有影响的交通建设人才。曾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秦骧远,1952年进入四川交通学校学习,在艰苦的川藏公路建设中赢得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四川路桥集团总裁孙云于1998年获中国桥梁科技界最高荣誉——“茅以升桥梁青年奖”,成为全国交通系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同年获“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胡锦涛同志的亲自接见;张联燕,我国第一座转体桥梁设计者、著名桥梁专家, 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交通教育的原重庆交通学院院长王世杰教授;长期扎根川北偏远山区,致力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地区交通局长李秀洪;为西藏公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唐柳;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冠军、能工巧匠刘晓东等。
学院主要荣誉
全国高职高专汽车运用与维修领域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院校协作会主席单位;
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学科委员会主任单位;
2004年被评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职教先进单位”;
2004年,学院首个参加四川省组织的首批“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
2004、2005、2006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2005年获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的“全国职教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学院党委被评为“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6年被评为全省交通系统“十五”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04-2006年,学院领导班子连续三年被省交通厅党组评为“四好”活动“成效显著”领导班子;
2004-2006年度被评为四川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 | | 学院概览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省唯一一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位于历史名城、美丽富饶的成都市温江区。前身为创办于1952年的四川省交通学校。曾五易校名,四迁校址,1992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99年被评为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交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突出“引名企进校园,融专业入社会”的办学特色。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设有道路与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建筑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航运工程系和公共课教学部。开设45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占地1033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1418人;图书馆藏书79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182万元;固定资产达4.43亿元。专任教师53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107人,交通部专业带头人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0名;“双师”素质教师155人,现已建成218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学院是四川省第一所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获优秀级的高职学院。
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省交通厅设立的500万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制定激励政策,实行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邀请专家名师讲学。依托中加“西部公路合作项目”,成功地与加拿大BCIT合作办学,选送教师赴加进修培训。建立“双师”教学团队,加强兼职教师库建设。
学院突出职教特色,积极实践订单式、嵌入式、半工半读等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现建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省级精品专业3个。已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教育部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交通部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学院与日本丰田公司合作建立T-TEP学校,与上海通用、德国BMW、印度NIIT、美国ATA、北大青鸟联合办学,与四川路桥集团公司、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港宏汽车公司、上海大众汽车公司、远程物流公司、鼎通物流公司等107家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在师资培养、员工培训、学生实习、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等领域广泛合作,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
学院依托教授成立了高职教育研究所、机电研究所、交通心理研究所和交通运输与安全研究所,制定相关措施,激励教师从事科(教)研究。教师开展科研项目共计112项,发表科技学术论文276篇,其中8篇论文被SCI、EI收录;编审教材80部,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各级政府与学会论文成果绩奖励36项;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学院与省交通厅直属单位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积极开展教育服务。与四川省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厅运输管理局联合在全省开展营运性客车驾驶员职业化培训教育和认证管理工作,为建立交通安全长效机制,构建和谐交通做出积极努力;与厅公路局紧密联系,选派433名师生分赴全省5万多个村镇,行程25万公里,圆满完成了全省农村公路通达情况专项调查工作;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强有力地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与厅航务管理局合作,开展海事管理专业建设、海事执法队伍学历培训和岗位培训以及涉外高级海员培训;与厅稽征局共同举办新进人员上岗培训;与四川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开展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培训等。
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学院与加拿大首屈一指的综合性理工学院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www.bcit.ca)联合举办双文凭高等学历教育。完成联合办学课程的合格学生将分别由我院授予专科文凭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授予加拿大政府教育部门认可的国际大专文凭。
学院设立了包括奖、助、贷等一系列助学措施。学院设立的奖学金有:学院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四川省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金贷款;学院还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科技文化大赛,并屡获殊荣。2005年学院学生参加全国文化衫设计比赛获得与清华大学齐名的设计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四川省一等奖;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比赛,获两个项目小组二等奖;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中获得四川省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中获得舞蹈表演三等奖、美术作品三等奖。2006年在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比赛中获得两个项目的季军、两个项目小组二等奖,是全国唯一进入决赛并获奖的高职院校;在全国第八届青少年书法临帖大赛中获一等奖;在首届书画人才推选活动全国总评选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四川省三等奖;在四川省第二届大学生“鱼凫温泉”杯旅游艺术设计大赛中,喜获4个金奖、5个银奖、2个创意奖。
55年来,学院秉承“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负重自强”的优良传统,为交通事业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30000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始终坚持“双证书”制,并将计算机、外语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6.96%。据统计,我院毕业生中获市(州)以上各类殊荣的达3000多人(次);涌现一批全国颇有影响的交通建设人才。曾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秦骧远,1952年进入四川交通学校学习,在艰苦的川藏公路建设中赢得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四川路桥集团总裁孙云于1998年获中国桥梁科技界最高荣誉——“茅以升桥梁青年奖”,成为全国交通系统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同年获“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到胡锦涛同志的亲自接见;张联燕,我国第一座转体桥梁设计者、著名桥梁专家, 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交通教育的原重庆交通学院院长王世杰教授;长期扎根川北偏远山区,致力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地区交通局长李秀洪;为西藏公路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四川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唐柳;成都市劳动模范、四川省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冠军、能工巧匠刘晓东等。
学院主要荣誉
全国高职高专汽车运用与维修领域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院校协作会主席单位;
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学科委员会主任单位;
2004年被评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职教先进单位”;
2004年,学院首个参加四川省组织的首批“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
2004、2005、2006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2005年获国家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的“全国职教先进单位”称号;
2006年学院党委被评为“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6年被评为全省交通系统“十五”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2004-2006年,学院领导班子连续三年被省交通厅党组评为“四好”活动“成效显著”领导班子;
2004-2006年度被评为四川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
历史沿革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7月的四川省交通学校,校名曾经为成都交通学校、交通部成都公路工程学校、成都交通机械学校、交通部成都交通学校,校址先后在成都市忠烈祠坝街、成都市光华村、四川省眉山县白马乡,现位于美丽富饶的川西平原——成都市温江区。
1952年7月,由原川南、川西、川北三行署所属学校调入有关土木工程、运输管理、财会专业学生约350人,编为7个班,另招新生3个班150人,共计10个班,500人组成。其中,土木工程专业8个班,运输管理专业2个班。由四川省交通厅创办,校名为“成都交通学校”,校址在成都市忠烈祠坝街。1954年新增汽车技术与修理专业,开创了四川培养汽车技术人才先河。
1956年成都交通学校收归交通部领导,改名“交通部成都公路工程学校”,原有汽车专业4个班学生与师资、设备一起并入西安汽车机械学校(现长安大学),当时学校主要是道桥专业的学生。
1958年交通部将成都公路工程学校下放给交通厅领导,学校更名为“成都交通机械学校”,将道桥专业4个班学生并入重庆公路工程学校(现重庆交通大学),改办汽车技术使用与维修班和筑路机械技术使用与修理两个班。这是四川第一次有筑机专业的学生。
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交通部又于1963年将成都交通机械学校收归部属,同年学校由忠烈祠坝街迁往成都西郊光华村新址,更名为“交通部成都交通学校”。1965年除汽车专业外,又增设道路与桥梁、公路运输管理两个专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成了重灾区,教学停止。
1974年,虽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作为四川交通建设主管部门四川省交通局,已深感中级技术人才“断层”的问题突出。在当时“朝农经验”的影响下,经四川省革委会批准,在四川省眉山县白马乡恢复重办四川省交通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和培训交通行业在职职工,1978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全日制中专学生,开设道桥、汽车、筑机三个专业。
1980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川办发[1980]94号)将学校校址定点在温江县。1983年8月新校区建成后,开始从眉山白马全部搬迁至温江。
从1984年开始,学校大胆进行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人才,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明显增强。1992年被四川省确认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3年被交通部确认为交通部规范化学校,1996年学校道路与桥梁专业、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先后被交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专业点。
1999年经四川省教育厅同意学院与西南交大联合办学招收第一届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学生,2000年6月学校被四川省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2001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在四川省交通学校的基础上组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属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同年道路与桥梁专业、汽车运用工程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2002年5月学院在成都市温江区新征土地800亩并破土动工建设新校区,9月,2002级新生和高职类学生全部迁入位于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的新校区。
2004年,四川省组织首批“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首个接受评估,获“优秀”等级。
组建高职学院6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厅、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使学院在办学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声誉等各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短短几年时间,一所办学条件优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在温江海峡科技开发园内迅速崛起。学院的巨大变化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55年的办学历程,学校为四川交通建设队伍培养培训了3万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的交通建设人才,数以千计的毕业生立功受奖,有的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成长为全省交通战线的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负重自强”的优良传统,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获得了全国职教先进单位、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设有自动化工程系 、道桥系、汽车工程系、经济管理系、计算机工程系、人文社会科学系、建筑工程系、航运工程系(筹)和公共课教学部等教学系部 ,开设了社会急需的40个专业。其中自动化工程系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精品建设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四川省教育厅确定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软件技术专业(软件工程师方向)是与印度NIIT和北大青鸟联合办学、省教育厅IT类试点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网站应用开发方向、桌面应用开发方向和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方向)、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网络系统管理专业、图形图像制作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省教育厅IT类试点专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