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拼音: sì dà jiē kōng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解释: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资料来源: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例子: 胞胎浑沌,~,没甚姓名。(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sì dà jiē kōng sì dà jiē kōng 佛教术语,指世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佛教称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四大构成,而四大又从空而生,因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 Buddhist said to the wind, water, fire ﹑ for the four that constitute all matter by four, and four and from air born, so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 empty 佛教称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所有物质都由四大构成,而四大又从空而生,因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虚的。旧时以“四大皆空 ”表示看破红尘。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三出:“贫僧四大皆空 ,五藴非有。只这身子,还不是贫僧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 曾思懿 :……我一个人到城外尼姑庵一进。带发修行,四大皆空 。”亦作“ 四大空 ”。 宋 苏轼 《答子由颂》:“五藴皆非四大空,身心河岳尽圆融。” 词 目 :四大皆空
发 音 :sì dà jiē kōng
释 义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古印度教的宗教理论。后为大乘佛法继承并究竟圆满的阐述了其产生,发展的真相。
出 处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示 例 :胞胎浑沌,~,没甚姓名。(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例 句 :她信奉佛教,自觉心无牵挂,~~~~。
用 法:作谓语、宾语;指无牵无挂
对“四大皆空 ”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 ”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 ”。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 ,没甚姓名。”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 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 ,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 ,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四大皆空 】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 ”。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 ,没甚姓名。”(李明权) n.: all space-directions are void v.: (in Buddhism) all the four elements (earth, water, fire and air) are absent from, the mind so that one is completely indifferent to worldly temptations 超然物外 , 超然象外 , 参透机关 , 看破红尘 , 心无杂念 七情六欲 , 五情六欲 , 缠绵凄怆 , 缠绵悱恻 , 悱恻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