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中草药 : 动物 : 被子植物 : 林业树种 > 喜树
目录
基本资料
  植物名称: 喜树
  植物别名: 旱莲、水栗、水桐树、天梓树、旱莲子、千张树、野芭蕉〔《天津医学通讯》(6)1,1971]、水漠子、旱
  英文名: common camptotheca fruit
  拉丁名: 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
  科名:蓝果树科nyssaceae
  属名: 喜树
  适应地区: 长江以南地区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生态分类: 木本植物 >; 落叶乔木类
  观赏分类: 荫木类
  高度范围: 30 (m)
分布情况
  本属仅有1种,为我国特产,贵州产有。产兴义、兴仁、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贵阳、都匀、三都、独山、黄平、凯里等县、市;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区。
  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区(主要城市:武汉、沙市、黄石、宜昌、南昌、景德镇、九江、吉安、井冈山、赣州、上海、长沙、株洲、岳阳、怀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阳、邵阳、桂林、温州、金华、宁波、重庆、成都 、都江堰、绵阳、内江、乐山、自贡、攀枝花、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昆明、大理)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广州、佛山、顺德 、东莞 、惠州、汕头、台北、柳州、桂平、个旧)
  热带季雨林及雨林区(主要城市:海口、三亚、琼海、高雄、台南、深圳、湛江、中山、珠海、澳门、香港、南宁、钦州 北海、茂名、景洪)
形态特征
  喜树属 camptotheca decne.
  落叶乔木。叶互生,全缘。头状花序近于球形,生于花梗顶端,花杂性,花萼杯状,上部5齿裂,花瓣5枚,雄蕊10枚,排成2轮,花药4室,子房下位,在雄花中不发育,在雌花及两性花中发育良好,1室具1枚下垂的胚珠,花柱上段常分枝。翅果,顶端截平,具宿存的花盘;种子1枚。
  喜树
  落叶乔木。高可达20余米,树干端直;枝条伸展,树皮灰色或浅灰色,有稀疏圆形或卵形皮孔。叶互生,纸质,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26厘米,宽6—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上面亮绿色,嫩时叶脉上被短柔毛,其后无毛,下面淡绿色,被稀疏短柔毛,侧脉显着,10—12对,弧形平行,全缘,叶柄带红色,长1.5—3厘米,嫩时被柔毛,其后无毛。头状花序近于球形,顶生或腋生,顶生的花序具雌花,腋生的花序具雄花,总花梗长4—6厘米;花杂性,同株,苞片3枚,三角状卵形;花萼杯状, 5浅裂,裂片齿状;花瓣5枚,淡绿色,长圆形或长圆卵形,长2毫米,早落;花盘显着,微裂;雄蕊10枚,外轮5枚,较长,常伸出花冠外,内轮5枚较短,花丝细长,无毛,花药4室;子房在两性花中发育良好,下位,花柱无毛,长4毫米,顶端分2支。翅果长圆形,长2—2.5厘米,顶端具宿存的花盘,两侧具窄翅,着生于近球形的头状果序上。
生长习性
  花期7月,果熟期11月。
  暖地速生树种。喜光,不耐严寒干燥。需土层深厚,湿润而肥沃的土壤,在干旱瘠薄地种植,生长痩长,发育不良。深根性,萌芽率强。较耐水湿,在酸性、中性、微碱性土壤均能生长,在石灰岩风化土及冲积土生长良好。
景观用途
  庭荫树、行道树,主干通直,树冠宽展,本种生长迅速,为优良的庭园树和行道树,可作为绿化城市和庭园的优良树种。
医用——喜树碱
  [中文名] 喜树
  [中文别名]喜树
  [外 文 名]camptothecin.
  [外文缩写]cpt。
  [化 学名] 4-乙基-4,12-二氧-4-羟-1h-吡喃(3`,4`,6,7)吡吲哚(1,2-6)喹啉-3,14-二酮。
  [性 状]
  本品为淡黄色针状结晶,难溶于水,遇光易变质,微有引湿性,微溶于二甲基亚砜。其注射液由喜树碱钠配制,为黄色澄明水溶液,具有紫色荧光,呈碱性。
  [药理作用]
  喜树碱是从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中提取的一中生物碱。喜树为珙桐科植物,又名旱莲木、千张树、南京梧桐等,它是我国特有的植物,广泛分布于长江、川南等地区,1966年从该植物中提取了cpt。关于cpt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早期研究表明,它在体外是一种强大的核酸合成抑制剂,不是通过抑制核苷酸合成,亦不是通过影响dna、rna聚合酶,它对rna的合成抑制是可逆的,对dna的合成抑制遇较持久,对rrna生物合成的作用大于其他rna的作用,对蛋白质的合成影响较小。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哺乳动物dna拓朴异构酶Ⅰ(topo
  i)则是喜树碱类药物的作用靶点,topo
  Ⅰ酶广泛存在于原核细胞及真核细胞中,主要引起dna二维、三维结构改变,与dna复制、修复细胞增殖及基因表达关系密切。cpt可抑制topoⅠ活性,导dna单链断裂。cpt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亦能延缓g2/m转换期。与常用抗肿瘤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另外,cpt尚有免疫抑制作用,但不持久,停药后9日免疫功能即可恢复。甘草酸单胺盐能能显著对抗cpt的副作用,并增强疗效。
  [体内过程]
  给小鼠腹腔注射本品15分钟后,血中浓度达高峰,并很快进入肝、肾及胃肠道,而在胃肠道停留时间最长,浓度最高;胆囊中药物浓度为血中的2倍。本品静脉注射后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半衰期相当长,血中可存留6日以上。体内很少代谢,主要以原形从尿中排出,48小时排出17%。
  [临床应用]
  静脉注射:本品10mg以生理盐水20ml溶解后缓慢注入,每日1次;或15~20mg,隔日1次;总量140~200mg为1疗程。
  静脉滴注:剂量同静脉注射,以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总量同上。
  肌肉注射:每日5~10mg,140~200mg为1疗程。
  动脉插管:头颈部癌或肝癌治疗时,可将本品10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内由动脉插管缓慢注入,每日或隔日1次。
  胸腹腔注射:尽量抽出积液后,将其20~30mg用20ml生理盐水溶解后注入,可每周注射1次。
  膀胱内灌注:每次20mg,加生理盐水20ml,每日1次,连用3日为1周期,或每次30~40mg,加生理盐水50ml,每周2次,4周为1周期。
  瘤内注射:可将本品5~10mg直接注入肿瘤结节内,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口服:每次5mg,每日2次,用于维持治疗。
  [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多在总量达到100~140mg时出现,一般不严重。
  (2)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有时相当严重,可引志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肠麻痹。
  (3)泌尿道反应:泌尿道刺激较明显,有尿频,尿急,尿前及血尿;个别病例可因血尿而死亡。
  [禁 忌 证]孕妇及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注意事项]
  (1) 本品只可用生理盐水溶解,不可用葡萄糖或酸性溶液稀释。
  (2) 大量饮水并及时排尿,可减轻泌尿道反应。
  (3)另外,cpt可与加温(41~43℃)疗法同时进行,cpt剂量可由16mg/kg减至12mg/kg,疗效可提高,并能减轻泌尿道刺激。
  (4) 如发现沉淀,则不能使用。
  [制剂规格]注射剂:5mg/支,10mg/支;片剂:5mg/片。
  [贮 藏]密闭,避光保存。
  附:喜树碱混悬剂
  为淡黄色的乳样混悬液,用于静脉注射。由于肝脏网状内皮系统的枯否氏细胞能吞噬异物,即贮存于肝组织内,然后缓慢释放,故其作用于时间较长,在肝、肾、胃和骨组织及血液中浓度较高。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术前给药可提高手术切除率。每次5mg,以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周2次,100mg为1疗程。规格为:每支5mg。
医用——喜树果
  中文名:喜树
  拉丁学名:fructus camptothecae acuminatae
  英文名:common camptotheca fruit
  别名: 千丈树、水栗子、天梓树。
  来源:为珙桐科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的果实。
  植物形态:
  落叶大乔木。叶互生,卵状长方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8cm,宽5~10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广楔形,全缘,边缘有纤毛,羽脉10~11对;叶柄红色,有疏毛。花单性同株,成球形头状花序;花萼5齿裂;花瓣5,绿色;雄花雄蕊10;雌花子房下位,1室,柱头3裂,花盘明显。果序球状。花期8月,果期10~11月。
  生境:海拔1000m以下较潮湿处;有种植。主产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尚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披针形,长2~2.5cm,宽5~7mm,先端尖,有柱头残基;基部变狭,可见着生在花盘上的椭圆形凹点痕,两边有翅。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微有光泽,有纵绉纹,有时可见数条角棱和黑色斑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内有种子1粒,干缩成细条状。味苦。
  化学成分:
  含喜树碱(camptothecine)、喜树次碱(venoterpine)、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e)、10-甲氧基喜树碱(10-methoxycamptothecine)、白桦脂酸(betulic acid)、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m)等。
  性味:性寒,味苦、涩;有毒。
  功能主治:抗癌,散结,破血化瘀用于多种肿瘤,如胃癌、肠癌、绒毛膜上皮癌、淋巴肉瘤等。
No. 8
  喜树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旱莲、水栗、水桐树、天梓树、旱莲子、千张树、野芭蕉(《天津医学通讯》(6)1,1971),水漠子、旱莲木、南京梧桐(《云南经济植物》)。
  【来源】为珙桐科植物喜树的果实或根。
  【植物形态】喜树
  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浅灰色。叶互生,纸质,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0~25厘米,宽6~12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呈微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疏生短柔毛,脉上较密;叶柄长1.5厘米左右。花单性同株,绿白色,无梗,多数排成球形头状花序,径4厘米,或数花序排成总状,间有单生于枝端叶腋的;雌花球顶生,雄花球腋生。苞片3,两面被短柔毛;萼杯状,萼齿5;花瓣5,淡绿色,外面密被短柔毛;雄花有雄蕊10,2轮,外轮较长;雌花子房下位,花柱2~3裂。瘦果窄矩圆形,长2~2.5厘米,顶端有宿存花柱,两边有窄翅,褐色。花期7~8月。果期11~12月。
  多栽培于路旁或庭园。分布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树皮或树枝(喜树皮)、树叶(喜树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果实秋末至初冬采收,晒干;根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全株含喜树碱,根中含率约0.008%,根、根皮、树皮、果实、树枝含量分别为1:2:1:2.5:0.4。根中尚含喜树次碱即印度鸭脚树碱,3,3′,4-三甲基并没食子酸及谷甾醇。干木中还含羟基喜树碱,甲氧基喜树碱。果实中还含羟基喜树碱、去氧喜树碱、喜树次碱、白桦脂酸和喜果甙即长春甙内酰胺。
  【药理作用】抗癌作用
  喜树根、茎、叶、果各部分的醇提溶液,在对小鼠白血病L-615、腹水型网状细胞肉瘤及病毒性白血病试验中,证明果、根可使白细胸总数下降,脾重减轻,腹水减少,腹水中活瘤细胞数降低,茎、叶无效。喜树果酒浸膏注射液(2毫升约含生药8克、喜树碱0.20~0.25毫克)对L-615白血病、肉瘤-180(皮下型)及艾氏腹水癌均有较好的疗效,而对小鼠移植性肝癌(皮下型)效果较差(抑制率22%);水煎膏片剂(复方)口服,可使患L-615白血病动物生存时间延长40.9%;临床应用时注射剂较片剂效果好,缓解期1~6个月。喜树果2克生药/毫升于美蓝试管法中,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有抑制作用。喜树碱钠盐或混悬液对小鼠肉瘤-180,肉瘤-37,L-615白血病及大鼠瓦克氏癌、吉田肉瘤等多种动物肿瘤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鼠白血病及大鼠吉田肉瘤的疗效尤为良好,采用常规治疗量可延长白血病及吉田肉瘤动物的生存时间达90%,若用3倍常规剂量,每3天给药1次,对腹水型吉田肉瘤也得到同样效果,但用10倍剂量1次冲击,疗效下降,且毒性过大,致动物死亡较多;对皮下接种的吉田肉瘤瘸重抑制率60%,并显著抑制患艾氏癌小鼠的腹水及瘸细胞生长。进一步从喜树中分离得羟基喜树碱和甲氧基喜树碱对白血病L-1210均具有与喜树碱相似的效果,喜树碱中抗癌的主要基团为α-羟基-内酯环。临床上用于胃癌、肠癌、直肠癌、食道癌、气管癌,骨髓性白血病等。作用原理尚未阐明,主要在细胞核,使有丝分裂减少,大剂量喜树碱能降低肝中核糖核酸的磷含量,因而抑制核酸代谢。
  【毒性】喜树果注射液于小鼠1次腹腔注入40克生药/公斤(约为成人常用量的100倍),未见动物死亡,体重无明显下降,剂置20~120克生药/公斤,腹腔注射2次,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肝、肾及心肌。喜树碱对艾氏腹水癌(实体型)小鼠的毒性反应较正常鼠明显,耐受性亦较差,各脏器组织切片检查中,肠道病变较突出,以结肠及盲肠为著,呈急性卡他性炎,药物浓度以肠道最高,停留时间最长。对肝脏也有轻度损害。喜树碱钠盐对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8.81毫克/公斤,静脉注射与此相近,此剂量相当于人体用量的16倍。静脉注射可出现轻度静脉炎。喜树果注射液的副作用比喜树碱小。
  【性味】①江西《中草药学》:"苦涩。"
  ②上海《中草药学》:"苦,寒,有毒。"
  【功用主治】试治各种癌症,急、慢性白血病,银屑病以及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等。
  ①江西《中草药学》:"制癌,消结。对胃癌、直肠癌、膀胱癌有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亦效。"
  ②《新编中医学概要》:"破血化瘀。治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有较好疗效;对急性白血病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根皮3~5钱;果实1~3钱;或制成针、片剂用。
  【宜忌】上海《中草药学》:"一般认为果的作用较根皮佳,但毒性较大。"
  【临床应用】①治疗肿瘤
  喜树制剂治疗胃癌及结肠、直肠癌,据部分病例观察,有效病例多在用药2~4周后症状改善,如食欲增进,体重增加,肿块缩小或钡餐检查病灶变小等。对肺癌、食道癌、淋巴肉瘤、膀胱癌、恶性葡萄胎及绒毛膜上皮癌、头颈部癌肿中的圆柱瘤型腺癌、白血病等也有一定疗效。对肝癌的有效率低,大剂量使用时又易引起肝出血等不良后果。可惜用药后的近期疗效虽较显著,但缓解期很短,重复用药时疗效差,且因其毒性反应大,往往有些患者不能使用较长疗程而被迫停药。因此,在用药后当肿块缩小到不能再进一步缩小时,应争取进行放射治疗或手术切除,以期达到根治目的。制剂、用法及用量:㈠喜树碱:静脉注射-常规剂量为5~10毫克,加生理盐水20毫升,每日1次;或15~20毫克,加生理盐水20毫升,隔日1次,总量均以100毫克为一疗程。大剂量用20毫克,加生理盐水20毫升,每日1次,以总量300毫克为一疗程。动脉注射-少数肝癌或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动脉插管注射;少数胃癌患者在手术时注射于胃网膜动脉内。每次5~1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10~20毫升;或加入生理盐水250毫升中行动脉滴注,每日1次。胸腹腔注射-用于癌性胸水与腹水患者。抽水后(胸水尽量抽出,腹水抽出部分),用10~20毫克或3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0或30毫升中注入,每周2次。肿瘤局部注射-每次用5~10毫克直接注射于转移性肿块内,每日或隔日1次。膀胱灌注-用20或30毫克加入生理盐水20或30毫升中,排空小便后进行膀胱灌注。每日1次,一般连用3次;或每周2~3次。此外,尚有肌肉注射、穴位注射等用法。㈡喜树果浸膏:每日量约相当于生药2~3钱,分3~4次服。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8克。每日用2~8毫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喜树碱有相当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系、泌尿系,及造血功能的抑制等。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尿,白细胞下降等。有些病例有严重的脱发,皮疹,难以控制的腹泻(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有致命危险)及期外收缩,心悸,神经精神症状等。喜树果浸膏制剂的副作用较喜树碱为小,主要是消化道反应,膀胱炎反应则比较少见,骨髓抑制亦不严重,在一定剂量下可以长期用药达3个月以上。
  ②治疗银屑病
  以20%喜树子软膏外用,同时并用喜树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3克)肌肉注射,每次6~9克,每日3次,或每次9克,每日2次。观察31例,6例痊愈,15例近期治愈,10例明显好转。平均用药1周左右即可见效,鳞屑逐渐脱落,局部变光滑。治愈病例用药时间,25~56天不等。对新发病例和未接受过芥子气软膏等治疗者效果较好,鳞屑较固着不易剥离者见效较慢。治疗中曾有2例单用针剂注射,观察2周效果不显著,而单用药膏外涂者,却有1例治愈。经半年观察,约有2/3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阴囊皮肤有轻度发红或糜烂反应;部分病人在用药部位及周围有皮肤发红刺激反应;多数病人血象、小便无改变,肝功能无影响,亦无消化道反应。
  ③治疗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用100%喜树皮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2毫升,10~15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观察17例,除个别脾肿未见好转外,其余肝脾肿大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绝大多数自觉症状消失。
  ④治疗蕈样霉菌病
  用喜树注射液(每毫升含喜树根皮1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每次3毫升;同时在皮损处外敷20%喜树子软膏。治疗1例病史6年的患者,右面颊部有一大小为12×18厘米、高出皮面2.5厘米之斑块,因斑块红肿致使下眼睑外翻,四肢有散在大小不等的斑块及结节。经用药11天后斑块及结节开始变软,病变处的皮面出现皱纹;40天后大部分斑块及结节明显缩小,紫红色明显减退;经76天治疗后病变全部消退,皮损处仅留下色素沉着斑,右下眼睑已不外翻。治疗中有口唇干燥、口渴、轻度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及白细胞下降等反应,经停药及加用维生素B4而渐恢复。
医用——喜树果
  中文名:喜树
  拉丁学名:Fructus Camptothecae Acuminatae
  英文名:Common Camptotheca Fruit
  别名: 千丈树、水栗子、天梓树。
  来源:为珙桐科植物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的果实。
  植物形态:
  落叶大乔木。叶互生,卵状长方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8cm,宽5~10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广楔形,全缘,边缘有纤毛,羽脉10~11对;叶柄红色,有疏毛。花单性同株,成球形头状花序;花萼5齿裂;花瓣5,绿色;雄花雄蕊10;雌花子房下位,1室,柱头3裂,花盘明显。果序球状。花期8月,果期10~11月。
  生境:海拔1000m以下较潮湿处;有种植。主产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
  采制:秋季果实成熟尚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性状:
  果实披针形,长2~2.5cm,宽5~7mm,先端尖,有柱头残基;基部变狭,可见着生在花盘上的椭圆形凹点痕,两边有翅。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微有光泽,有纵绉纹,有时可见数条角棱和黑色斑点。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内有种子1粒,干缩成细条状。味苦。
  化学成分:
  含喜树碱(camptothecine)、喜树次碱(venoterpine)、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e)、10-甲氧基喜树碱(10-methoxycamptothecine)、白桦脂酸(betulic acid)、长春甙内酰胺(vincoside-lactam)等。
  性味:性寒,味苦、涩;有毒。
  功能主治:抗癌,散结,破血化瘀用于多种肿瘤,如胃癌、肠癌、绒毛膜上皮癌、淋巴肉瘤等。
  用药注意:喜树全株含喜树碱,果实含量约为根的2.5倍。中毒后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表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膀胱炎症状,尿痛,腹胀,白细胞下降,大量腹泻,呼吸困难,昏迷,最后死于呼吸麻痹。
  中毒解救方法:①1:4000高锰酸钾液洗胃,然后服通用解毒剂。②输液,增加尿量。③肌肉注射阿托品和呼吸兴奋剂,对症治疗。④黄柏9g 枳壳9g 甘草9g 藿香12g ,水煎服,连服4--5剂。绿豆30g 甘草30g 丹参30g 连翘30g 大黄15g 水煎服。
花木百科
喜树 花木百科
  喜树介绍
  喜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
  科属:
  珙科
  别名:
  千张树、水桐树、旱莲木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0余米;树皮灰棕色,枝条有黄白色皮孔。叶互生,纸质,叶柄红色,有疏毛;叶片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25cm,宽6~12cm,先端渐尖,基部圆或宽楔形,全缘或微波状,边缘有纤毛,上面亮绿色,下面淡绿色,疏生短柔毛,脉上较密,羽脉10~11对。花单性同株,成球形头状花序,排成总状,雌花顶生,雄花腋生;苞片3,两面被短柔毛;花萼5裂,边缘有纤毛;花瓣5,淡绿色;雄花雄蕊10,不等长,退化子房有时存在;雌花子房下位,1室,柱头3裂,花盘明显。瘦果线形或披针形,长2~25cm,有翅。花期8月,果期10~11月。
  分布与习性:
  生于海拔1000m以下疏林中或栽培于路边,庭园等处。
  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
  繁殖与栽培:
  种子播种,秋季果实成熟尚未脱落时采收,晒干。
  应用:
  喜树的根、茎干、皮、叶、果实各部均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并含喜树碱,过去多从根中提取喜树碱,近年来发现果实疗效最佳,毒性小,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含量最高,采集方便,又不损伤植株,故目前商品多收购果实,作为提取分离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原料。
百科大全
  xishu
  喜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
  珙□科(Nyssaceae)喜树属落叶乔木。又名旱莲、千丈。该属仅此1种,为中国特有树种。(见彩图喜树)
  树高20~25米。叶互生,纸质。长椭圆状卵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全缘或微呈波状,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花单性,雌雄同株,分别成球形头状花序,雌花序顶生,雄花序腋生,坚果呈翅果状,窄矩圆形,不具梗,两侧不对称,顶端截形,花柱宿存,果皮厚革质,具2~3纵棱脊,长约3厘米,内含1枚种子,多数坚果砌合成球状果穗,10~11月成熟,呈黄褐或红褐色(见图)。
  主要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省(自治区),河南、安徽、江苏也有栽培。垂直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麓及平原。喜光性中等,幼龄时耐庇荫,在较为阴湿的沟谷中天然更新良好。适生于年平均温度13~17℃,1月平均温度不低于0℃,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的地区。在溪流两岸和谷地中,土壤肥沃、湿润处生长相当迅速,对土壤酸、碱性要求不严,在石灰岩土壤和冲积土上生长良好,但在干燥、瘠薄的石质土上生长不良。喜树是速生树种,高生长旺盛期一般出现在第3~8年,但10年后即急剧下降,直径生长旺盛期在5~15年间,材积生长在20年后下降。
  采用种子繁殖育苗。种子千粒重约40克,发芽率65~85%,干藏越冬后春播。□地宜选择向阳避风、排水良好的疏松壤土,忌连作,以免发生病害。条播行距25~30厘米,每亩播种量4~5千克。幼苗不耐涝,□地积水易患根腐病。1年生苗木高约80厘米,起苗宜在越冬后萌芽前进行,否则易枯梢。行道树及庭园绿化,须用高约2米的2~3年生移植苗。成片造林可采用2×3或2.5×3米的株行距,截干造林成活率较高,造林后8~10年进行间伐,一般20年左右进行主伐。萌芽力强,可萌芽更新1~2代。抗风力不强,营造防护林带时应与其他树种混交。
  木材轻软,结构虽细,但较脆弱,易开裂反翘,不耐腐,一般仅作造纸、火柴工业用材。种子、根皮中所含的喜树碱是一种抗癌药物。喜树通常用于四旁绿化和营造用材林及防护林。树姿雄伟,主干端直,少病虫害,常栽植为行道树或用于园林绿化。
  (缪美琴)
英文解释
  1. v.:  Campotheca acuminata (a garden plant believed to contain cancer-curing properties)
相关词
四川植物
包含词
喜树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