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喙头蜥
目录
No. 1
  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虫纲 reptilia
  目: 喙头蜥目 sphenodontia williston, 1925
  科: 喙头蜥科 sphenodontidae cope, 1870
  属: 喙头蜥属 sphenodon gray, 1831
  种 sphenodon punctatus sphenodon guntheri
  中文学名:喙头蜥
  中文目名:喙头目
  中文科名:楔齿蜥科
  中文属名:楔齿蜥属
  中文俗名:楔齿蜥
  拉丁文名:sphenodon punctatus
  英文名:目前无内容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目前无内容
  物种信息 喙头蜥,因牙齿构造也称为楔齿蜥。其他名称也有鳄蜥或新西兰鳄蜥,亦可称为刺背鳄蜥,仅分布于新西兰科克海峡中的数个小岛上,是喙头目仅存的成员,只有1科1属2种。由於鼬类与老鼠的引进,已濒临绝种。额头有松果眼(俗称第三只眼)的痕迹,是非常原始的蜥蜴,被认为是活化石。
  楔齿蜥科是三叠纪初期出现的喙头类残留下来的唯一代表,人称“活化石”。
  本科动物仅发现于新西兰,发现时定为两种,后归为一种,最近又重新划分为两种。除本种(亦名斑点楔齿蜥)外,还有一种为sphenodon guntheri(兄弟岛楔齿蜥)更罕见。
  体长500~800毫米。雄性较雌性大,形似大蜥蜴。通身橄榄棕色,背面被以颗粒状鳞片,每一鳞片中央为1小黄色点;背面和腹面皮褶处有大鳞片;背,尾脊部有由较大的三角形鳞片构成的鬣。前颌骨在头骨的前部形成一种悬垂的带齿的“喙”;顶眼发达;没有鼓膜与鼓室;雄性无交接器,借雌雄二者的泄殖肛孔相并达到授精的目的。喙头蜥白昼栖居洞穴内,夜晚爬出活动。在低温下比其他爬行动物活跃。体温可比周围气温低,变动于6.2~13.3℃之间。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间或也以这些海鸟的卵或雏鸟为食。但喙头蜥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或其他蠕虫和软体动物。夏季(赤道以南的夏季是11月至次年1月)在远离所居洞穴的沙滩上的浅穴中产卵10枚左右,产毕将穴填平。卵长形,长径约28毫米,白色,硬壳。卵在沙穴中受阳光加热孵化,至8月左右发育接近成熟。此后似乎进入蛰伏状态,发育转慢,直到度过第二年夏天,即一般须经13个月才能孵出。
  本物种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第三只眼睛。所谓“第三只眼睛”,即松果体,在脊椎动物的大脑中广泛存在,与感光功能有关,其结构与眼睛相似。但在其它动物中,松果体通常退化并深埋于颅腔内,而喙头蜥的松果体则露出并可感光。
  19世纪以前,喙头蜥主要栖居于新西兰本岛上,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濒临绝灭边缘。
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虫纲 Reptilia
  目: 喙头蜥目 Sphenodontia Williston, 1925
  科: 喙头蜥科 Sphenodontidae Cope, 1870
  属: 喙头蜥属 Sphenodon Gray, 1831
  种 Sphenodon punctatus Sphenodon guntheri
  中文学名:喙头蜥
  中文目名:喙头目
  中文科名:楔齿蜥科
  中文属名:楔齿蜥属
  中文俗名:楔齿蜥
  拉丁文名:Sphenodon punctatus
  英文名:目前无内容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目前无内容
物种信息
  楔齿蜥属(Sphenodon)两种似蜥蜴的动物,是喙头目(Rhynchocephalia)唯一现存的爬虫类动物。仅见于新西兰的某些小岛。
  楔齿蜥长约70公分(28吋),重达1公斤(2.2磅)。有两对发育良好的脚,从颈部向下至背部有鳞状脊。与蜥蜴不同的是它有第三眼睑(即瞬膜),能水平地闭合。两个正常眼睛之间有一松果眼,功能斑点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不详。在头骨下方眼睛後部有一个骨头突出的弓形结构,由太阳穴部位的两大开口形成(顳窝)。蜥蜴无此结构,故被普遍引为证据说明楔齿蜥不是蜥蜴,而是几乎要灭绝的喙头目的幸存者。事实上,楔齿蜥与其近缘拟始蜥(Homeosaurus, 或译清龙)差异不大,後者生活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
  楔齿蜥一直被认为是单一种斑点楔齿蜥(S. punctatus),但专家权威们现在承认还有另一种外形近似它的冈瑟氏楔齿蜥(S. guntheri)。楔齿蜥夜间活跃,栖於洞穴,以昆虫、其他小动物和鸟蛋为食。对较低的温度适应良好。春季在离洞穴一段距离处,产8∼15枚卵,到下一个春天才孵化。有些楔齿蜥的寿命长约100年。
  喙头蜥,因牙齿构造也称为楔齿蜥。其他名称也有鳄蜥或新西兰鳄蜥,亦可称为刺背鳄蜥,仅分布于新西兰科克海峡中的数个小岛上,是喙头目仅存的成员,只有1科1属2种。由于鼬类与老鼠的引进,已濒临绝种。额头有松果眼(俗称第三只眼)的痕迹,是非常原始的蜥蜴,被认为是活化石。
  楔齿蜥科是三叠纪楔齿蜥的一种,Sphenodon punctatum初期出现的喙头类残留下来的唯一代表,人称“活化石”。
  本科动物仅发现于新西兰,发现时定为两种,后归为一种,最近又重新划分为两种。除本种(亦名斑点楔齿蜥)外,还有一种为Sphenodon guntheri(兄弟岛楔齿蜥)更罕见。
  体长500~800毫米。雄性较雌性大,形似大蜥蜴。通身橄榄棕色,背面被以颗粒状鳞片,每一鳞片中央为1小黄色点;背面和腹面皮褶处有大鳞片;背,尾脊部有由较大的三角形鳞片构成的鬣。前颌骨在头骨的前部形成一种悬垂的带齿的“喙”;顶眼发达;没有鼓膜与鼓室;雄性无交接器,借雌雄二者的泄殖肛孔相并达到授精的目的。喙头蜥白昼栖居洞穴内,夜晚爬出活动。在低温下比其他爬行动物活跃。体温可比周围气温低,变动于6.2~13.3℃之间。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间或也以这些海鸟的卵或雏鸟为食。但喙头蜥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或其他蠕虫和软体动物。夏季(赤道以南的夏季是11月至次年1月)在远离所居洞穴的沙滩上的浅穴中产卵10枚左右,产毕将穴填平。卵长形,长径约28毫米,白色,硬壳。卵在沙穴中受阳光加热孵化,至8月左右发育接近成熟。此后似乎进入蛰伏状态,发育转慢,直到度过第二年夏天,即一般须经13个月才能孵出。
  本物种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第三只眼睛。所谓“第三只眼睛”,即松果体,在脊椎动物的大脑中广泛存在,与感光功能有关,其结构与眼睛相似。但在其它动物中,松果体通常退化并深埋于颅腔内,而喙头蜥的松果体则露出并可感光。
  19世纪以前,喙头蜥主要栖居于新西兰本岛上,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濒临绝灭边缘。
包含词
喙头蜥科喙头蜥目禄丰喙头蜥喙头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