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音:pǐndé
[moral character] 品格德行
被一种个人的品德所激励
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
品德即 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
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 | | pinde
品德
morality
个人在遵循其所从属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也称道德品质。它包含着道德认识和在行动上付诸实践的道德意向两个方面。道德认识是指人对行动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必须掌握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对正确或错误的行为作出道德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观念体系。道德意向是指个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基础上产生的道德情感和情操(如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等)、对道德现象肯定或否定和接收或排斥的道德态度以及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理想和在实际行动中养成的道德习惯。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向成为推动一个人产生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时,它们便成为道德动机。人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只有在上述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发展时,才能形成较完善的品德。
品德形成是变化着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使品德教育取得成效,不仅要提供各种适应的外部条件,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本身的内部特点和品德发展的内在规律。
(李伯黍)
| | - n.: virtue, rotten to the core, moral character, personal character
| | - n. qualité morale
| | 品格, 道德的力量, 品行, 人的 | | 道德 | 人格 | 性格 | 交际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历史学家 | 百科辞典 | 词语 | 思想 | 社会主义 | 八荣八耻 | 教育 | 政治 | 词汇 | 凤凰 | 凤德 | 六备 | 宗教 | 佛教 | 佛学 | 佛教术语 | 佛教百科 | 词典 | 汉语 | 女性 | 男子 | 更多结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