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指从支出(或吸收)与收入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是如何出现的、汇率水平是如何决定的。认为如果一国的实际收入超过了它对商品和劳务的吸收量,该国就会出现贸易顺差。 |
|
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原名支出分析法,是由J.米德和s.亚历山
大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而提出的。
吸收分析法与弹性分析法和外贸乘数说的主要区别是把对外
贸易差额形成的原因从进出口价值的差额转归于国内总收入和国
内总支出的差额。根据凯恩斯的分析,国民收人的均衡公式是:国
民收人一消费+投资,即收入等于支出。但他是以封闭的经济作为
考察对象,如果把对外贸易包括在内,则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变
成:
y一C+I+X一M
这里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X表示出口,M
表示进口。从这个公式可以得出:
X一M一Y一(C+I)
因此,国际收支一总收入一总支出,总支出即总吸收(A)。一国
的国际收支差额(B)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即B一y
一A。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总收入等于总吸收,顺差意味着总收入
大于总吸收,逆差意味着总收入小于总吸收。所以调节国际收支的
方法无非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前者称为支出转换政策,简称转
换政策,后者称为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总地来说,吸收
分析法认为:一国国际收支最终都是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来调节
的。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实际效果要取决于三个因素:①贬值对
实际国民收入所引起的变化。②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③贬值对吸
收的直接影响。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贬值可以刺激国外对出口商
品的需求,使闲置资源向出口部门转移,从而扩大出口,改善国际
收支。另一方面,出口增加又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增长,
只要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国际收
支就可以改善。当一国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没有闲置资源可以用
来扩充生产,因而国民收入不能增加,则贬值只能通过压缩吸收来
改善贸易收支。吸收减少的结果,一方面使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下
降,从而减少进口,另一方面使出口商品的国内需求下降,从而增
加出口数量。但吸收政策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这就需要采
取支出转换政策,使非贸易商品的供需相等,以保持内部平衡。倘
若贬值增加需求的压力,吸收不能减少,那么贬值的直接后果是引
起国内通货膨胀。
根据上述分析,货币贬值只有在它能增加产量(收入)或减少
吸收(支出)时,才是有效的。一般来说,贬值一定要通过货币政
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压缩国内需求,把资源从国内吸收中解放
出来转向出口部门,才能成功地改善国际收支。所以吸收分析法具
有强烈的政策配合含义。伴随贬值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在非充分就
业时,应以膨胀为主,尽量扩充生产;在充分就业时,则应压低国
内吸收,减少逆差。所以吸收分析法着重于国内需求水平而不是相
对价格水平,这是它与弹性分析法不同的地方。此外,吸收分析法
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的基础上,比弹性论的局部均衡分析又前进了
一步。但吸收分析法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其主要意见是:①吸收
分析法是在接受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后出现的。它把
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希望寄托于增税和减少国民收入上。这实际
上等于在国内实行紧缩政策,而同充分就业目标不相容。②这里所
说的国际收支仍然是指贸易差额,完全忽略了资本移动等在国际
收支中的重要地位。③它和弹性分析法、外贸乘数说一样,完全忽
略了国内货币供应和信用创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
|
- : recruit analytical metho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