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鲤科
学名varicorhinus (scaphesthe) barbatulus (pel1egrin)
体纺锤形,稍侧扁。头宽短。吻圆钝。口宽,横裂,口裂两侧接近头腹面的侧缘,头长约为口宽的2倍。下唇限于口角。下颌角质边缘锐利。须2对,均极短小。背鳍无硬刺。
生活在江河下层,常在水流较急,砾石底质的江段活动,刮食着生藻类和植物碎屑。个体中等大,为产区的经济鱼类。
分布于珠江、闽江、灵江及台湾。 |
|
台湾铲颌鱼
台湾地区原生种;体长、侧扁型,体被细小圆鳞,叉形尾;口宽而横裂呈新月状,上颌前方之吻褶发达,下颌成铲状;体背黄绿,腹部银白。常见体型10~22厘米,最大体型可超过40厘米。
主要栖息于河川中上游,泳性强,性喜激流,喜栖于流速湍急溶氧高之寒冷水域;杂食性,常群居摄食溪底卵石附着之藻类及河床上之有机碎屑。为溪流主要垂钓鱼种之一,上勾后拉力表现惊人;一年鱼约10厘米,2年生鱼约18厘米;成熟体型约18厘米。近年由于需求量大,人们以电、毒、网、叉等毁灭性方式大量捕捉,有小型化趋势,建议适钓目标体型超过20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