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洋杉 (araucaria)
这种古老的植物甚至存活到今天。南洋杉为高大的常绿针叶树,有针状的叶子和球果。这种植物在现代的代表是智利松。
名称 南洋杉
别名 鳞叶南洋杉|尖叶南洋杉|肯氏南洋杉
拉丁名 araucaria cunninghamia
科名 南洋杉科
属名 南洋杉属
产地分布:大洋洲昆士兰等东南沿海地区
南洋杉属常绿乔木,原产澳大利亚诺和克岛,它的名称繁多,按属地称谓有英杉、澳杉、诺和克杉、南洋杉。按叶称谓有异叶南洋杉、小叶南洋杉、美丽南洋杉,按形态称有塔式南洋杉、海南南洋杉等。我国引进有肯氏南洋杉和诺和克南洋杉等品种,肯氏南洋杉主干直立整树呈塔型,枝轮生水平伸出,轮距均匀、层次分明,无剌,外观端驻。为观叶植物上品,多为盆栽。而诺和克杉为园林观赏佳品,地栽可达30米以上高度,喜温暖和阳光,既能忍受40℃高温,也能耐得零下5℃的低温,可在北纬27℃线左右露地生存(诺和克岛位于南纬27℃)。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在原产地高达70米,胸径1米以上。村皮灰褐色或暗灰色,粗糙,横裂。大枝平展或斜生,侧生小枝密集下垂,近羽状排列。幼树树冠尖塔形,老树则为平顶。时二型。幼树的叶排列疏松,开展,锥形、针形、镰形或三角形,长7~17毫米,微具四棱;老树和花果枝上的叶排列紧密,卵形或三角状卵形,上下扁,背面微凸,长6~10毫米。球果卵圆形或椭圆形,长6~10厘米。种子椭圆形,两侧具结合而生的薄翅。
生长习性:最适于冬、夏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环境中生长。原产地广泛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冲积砂质土和由玄武岩形成的粘壤土上,在砂质土、花岗岩土壤和页岩土壤上密集成林,在天然更新的雨林中常为散生。生长快,畏寒。怕旱。
繁殖培育:南洋杉可用播种或扦插进行繁殖。北方栽植的南洋杉很少结籽,常采用扦插繁殖。春季采集侧芽抽出的直立新梢或徒长枝条作插穗(若用侧枝、弱枝作插穗,培养的植株冠形不正,失去观赏价值)。插穗长7厘米,插入温度13~16℃、空气相对湿度60~80%的温室砂床即可生根。或将幼树截顶,待顶端侧芽抽出直立新梢,春季再剪下枝条扦插。
播种繁殖:播种前最好先破伤种皮,以促进发芽,籽播幼苗直根长,须根少,幼苗移植时易造成死苗,抓好护根、细植、保温、遮荫等技术要点,则能提高幼苗成活率。对断根的幼苗可用清水洗后插于素砂中,适温下1~2周即可从断面重新发根。对断芽断茎带叶的幼苗,可照常定植,成活后经一定时间就会萌发新芽。
景观用途:南洋杉为美丽的园景树,可孤植、列植或配植在树丛内。也可作为大型雕塑或风景建筑背景树。盆栽苗用于前庭或厅堂内点缀环境,则可显得十分高雅。 |
|
南洋杉介绍
南洋杉 (Araucaria cunninghamii Sweet)
科属:
南洋杉科 南洋杉属
别名:
尖叶南洋杉、鳞叶南洋杉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60~70m,胸径达1m以上,幼树呈整齐的尖塔形,老树成平顶状。主枝轮生,平展,侧枝亦平展或稍下垂。叶二型:生于侧枝及幼枝上的多呈针状,质软,开展,排列疏松,长0.7~1.7cm;生于老枝上的则密聚,卵形或三角状钻形,长0.6~1.0cm。雌雄异株。球果卵形,苞鳞刺状且尖头向后强烈弯曲;种子两侧有翅。
分布与习性:
原产大洋洲东南沿海地区,如澳大利亚的北部、新南威尔士及昆士兰等州。中国的广州、厦门、云南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均有露地栽培;在其他城市也常作盆栽观赏用。
性喜暖热气候而空气湿润处,不耐干燥及寒冷,喜生于肥沃土壤,较耐风。生长迅速,再生能力强,砍伐后易生萌蘖。
繁殖与栽培:
用播种繁殖,但种子发芽率低,最好在播前先将种皮破伤,以便促进发芽,否则常会因发芽迟缓而招致腐烂。也可行扦插繁殖,插条应选剪自主轴的或用徒长枝,如选用侧枝作插穗则插活后的苗木体形不易整正。在北方温室内每年可生长一级轮生枝,在夏季时应避免过强的光照,并在温室内经常洒水以保持有较高的空气湿度,在冬季夜间温度以保持在7~16℃之间为宜。盆土可用3分壤土,1分腐叶土与1分粗砂配成,每年早春时可行换盆换土。
应用:
南洋杉树形高大,姿态优美,与雪松、日本金松、金钱松、巨杉(世界爷)等合称为世界五大公园树。南洋杉最宜独植为园景树或作纪念树,亦可作行道树用。
图片: |
|
- : araucaria
|
|
|
|
南洋杉科 | 南洋杉属 | 南洋杉茶 | 南洋杉型木 | 毕氏南洋杉 | 异叶南洋杉 | 大叶南洋杉 | 南洋杉茶坊 | 鳞叶南洋杉 | 尖叶南洋杉 | 诺福克南洋杉 | 属名南洋杉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