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名:lythrum salicaria linn.
英文名:spiked loosestrlfe,purple lythrum
科名:千屈菜科 lythraceae
科属及别名 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因其叶呈柳树叶状,又称水柳、水枝柳和水枝锦。
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多分枝;枝4-6棱,幼时有白色柔毛,后脱落。叶对生或3枚轮生,无柄;叶片狭被针形,长4—6(—10)厘米,宽1—1.5厘米,顶端钝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稍包茎。花紫色,为顶生大型的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萼筒长5—8毫米,6齿裂,有细棱12条,稍有粗毛,萼齿间有长于萼齿2倍的尾状附属物;花瓣6,生于萼管上部,有短爪,稍皱缩;雄蕊12,6长6短。蒴果椭圆形,包于宿萼内,2裂,裂瓣上部再2裂;种子细小,无翅。花期7—9月。
产本省各地,生于水旁湿地;分布全国各地,亦有栽培。
全草入药,有收敛止泻作用,洽肠炎、痢疾、便血,还用于外伤出血。各地常有栽培,供观赏。 通常分株和扦插繁殖。
形态特征
千屈菜为多年生挺水宿根草本植物。株高40~120厘米。叶对生或轮生,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叶全缘,无柄。地下根状粗状,木质化。地上茎直立,4棱。长穗状花序顶生,多而小的花朵密生于叶状苞腋中,花玫瑰红或蓝紫色,花期6~10月。 同属植物约27种,常见栽培的有光千屈菜,原产日本和朝鲜。全株光滑,茎细长,花紫红色。大花桃红千屈菜花穗大,桃红色。毛叶千屈菜花穗大,全株被绒毛覆盖。 产地和生长习性 千屈菜原产欧洲和亚洲暖温带,因此喜温暖及光照充足,通风好的环境,喜水湿,我国南北 各地均有野生,多生长在沼泽地、水旁湿地和河边、沟边。现各地广泛栽培。比较耐寒,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露地越冬。在浅水中栽培长势最好,也可旱地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质肥沃的塘泥基质中花艳,长势强壮。
栽培管理
千屈菜生命力极强,管理也十分粗放,但要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盆栽可选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无底洞花盆,装入盆深三分之二的肥沃塘泥,一盆栽五株即可。如要做成微型盆栽盆径可选20厘米左右,生长期不断打顶促使其矮化分蘖。生长期盆内保持有水。露地栽培按园林景观设计要求,选择浅水区和湿地种植,株行距30×30厘米。生长期要及时拔除杂草,保持水面清洁。为增强通风剪除部分过密过弱枝,及时剪除开败的花穗,促进新花穗萌发。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一般没有病虫害,在过于密植通风不畅时会有红蜘蛛危害,可用一般杀虫剂防除。冬季上冻前盆栽千屈菜要剪除枯枝,盆内保持湿润。露地栽培不用保护可自然越冬。一般2~3年要分栽一次。
繁殖方法
千屈菜可用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分株为主。扦插应在生长旺期6~8月进行,剪取嫩枝长7~10厘米,去掉基部三分之一的叶子插入无底洞装有鲜塘泥的盆中,6~10天生根,极易成活。分株在早春或深秋进行,将母株整丛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快才切取数芽为一丛另行种植。 用途 千屈菜多用于水边丛植和水池遍植,也做水生花卉园花境背景。还可盆栽摆放庭院中观赏。 |
|
【中文名】千屈菜(《救荒本草》)
【类 别】全草类
【异名】对叶莲(《贵州民间药物,),对牙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马鞭草、败毒草。
【来源】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千屈菜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体具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有四棱。叶对生或3片轮生,狭披针形,长4~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稍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心形,有时稍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两性,数朵簇生于叶状苞片腋内;花萼筒状,长6~8毫米,外具12条纵棱,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线形,长于花萼裂片,约1.5~2毫米;花瓣6,紫红色,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全包于萼内,成热时2瓣裂;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于潮湿地,常栽培作观赏。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同属植物光千屈菜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是:茎叶无毛,叶对生,披针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伞花序,在叶(苞)腋呈轮生状,萼的附属体短,长0.6毫米左右。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采集】秋季采收。
【化学成份】: 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氯原酸、鞣花酸、没食子酸、胆碱、鞣质、色素、挥发油、果胶、树脂及生物碱。
【性味】苦,寒。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甘。"
②《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清热毒,收敛,破经通瘀。治痢疾,血崩,溃疡。用于痢疾、瘀血经闭。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②《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敷。
【选方】①治痢疾:千屈菜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溃疡: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末,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
|
千屈菜为多年生挺水宿根草本植物。株高40~120厘米。叶对生或轮生,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叶全缘,无柄。地下根状粗状,木质化。地上茎直立,4棱。长穗状花序顶生,多而小的花朵密生于叶状苞腋中,花玫瑰红或蓝紫色,花期6~10月。 同属植物约27种,常见栽培的有光千屈菜,原产日本和朝鲜。全株光滑,茎细长,花紫红色。大花桃红千屈菜花穗大,桃红色。毛叶千屈菜花穗大,全株被绒毛覆盖。 产地和生长习性 千屈菜原产欧洲和亚洲暖温带,因此喜温暖及光照充足,通风好的环境,喜水湿,我国南北 各地均有野生,多生长在沼泽地、水旁湿地和河边、沟边。现各地广泛栽培。比较耐寒,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露地越冬。在浅水中栽培长势最好,也可旱地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质肥沃的塘泥基质中花艳,长势强壮。 |
栽培管理 Cultivation and Management |
千屈菜生命力极强,管理也十分粗放,但要选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盆栽可选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无底洞花盆,装入盆深三分之二的肥沃塘泥,一盆栽五株即可。如要做成微型盆栽盆径可选20厘米左右,生长期不断打顶促使其矮化分蘖。生长期盆内保持有水。露地栽培按园林景观设计要求,选择浅水区和湿地种植,株行距30×30厘米。生长期要及时拔除杂草,保持水面清洁。为增强通风剪除部分过密过弱枝,及时剪除开败的花穗,促进新花穗萌发。在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环境下,一般没有病虫害,在过于密植通风不畅时会有红蜘蛛危害,可用一般杀虫剂防除。冬季上冻前盆栽千屈菜要剪除枯枝,盆内保持湿润。露地栽培不用保护可自然越冬。一般2~3年要分栽一次。 |
|
千屈菜可用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分株为主。扦插应在生长旺期6~8月进行,剪取嫩枝长7~10厘米,去掉基部三分之一的叶子插入无底洞装有鲜塘泥的盆中,6~10天生根,极易成活。分株在早春或深秋进行,将母株整丛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快才切取数芽为一丛另行种植。 用途 千屈菜多用于水边丛植和水池遍植,也做水生花卉园花境背景。还可盆栽摆放庭院中观赏。 |
|
狐独
千屈菜生长在沼泽或河岸地带。爱尔兰人替它取了一个奇怪的名字,叫「湖畔迷路的孩子」。它不是群生植物,而是掺杂在其它植物丛中,单株单株的生长。因此它的花语是「孤独」。这一天诞生的寿星,个性比较孤僻,虽然很独立自主,不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弱不禁风,所以常有人以关爱的眼神,呵护着你。
品种特性:
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多分枝,有柔毛或光裸;叶对生披针形,无柄,花两性,顶生总状花序,蒴果。
播种方法:
发芽适合温度13-21℃,繁殖用扦插、播种和分株。种子撒播,育苗基质需松软,透气性好,覆沙土约种子直径2倍,保持湿度,约10-14天出苗。
栽植方法:
性喜水湿,多生长于池岸、湿地或水溪房。要求阳光充足,粘质肥沃土壤。
养护方法:
生长适合温度20-30℃。千屈菜耐寒性强,冬季剪除其枯枝,任其自然过冬,第二年春又会发芽生长。 |
花木百科 Flowers encyclopedia |
千屈菜介绍
千屈菜 (Lythrum salicaria)
科属:
千屈菜科
别名:
水柳
形态特征:
地下根茎粗壮,地上茎直立,高30-100cm,茎四棱,多分枝,单叶对生或轮生,披针形,全缘,穗状花序顶生,小花多数密集,紫红色,有紫色,大花、桃红色、毛叶等变种。
分布与习性:
原产欧洲和亚洲温带,中国南北均有野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喜强光,潮湿及通风环境,浅水中生长最好,也可旱栽,不择土壤,花期7-9月。
繁殖与栽培:
用播种、分株或扦插法繁殖,以分株为主,春秋均可,夏季扦插,30天左右生根,播种繁殖10可发芽。
应用:
千屈菜株丛清秀、花色淡雅、花期长,宜水边丛植或池畔栽植,也可用于花境或盆栽。 |
|
- : Purple Lythrum Herb
|
|
千屈菜科 | 盐千屈菜 | 千屈菜属 | 毛千屈菜 | 光千屈菜 | 千屈菜科的 | 绒毛千屈菜 | 盐千屈菜属 | 光千屈菜碱 | 无毛千屈菜 | 中型千屈菜 | 帚枝千屈菜 | 千屈菜马齿苋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