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十二大行星
  据新华社电 传统的“太阳系八大行星”概念正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天文学家16日在此间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正式提交有关行星定义的决议草案,这份草案如获通过,太阳系行星将扩充至11颗。
  近年来,太阳系边缘先后发现一些较大的天体,这给传统的行星定义带来冲击。为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专门成立了一个行星定义委员会。委员会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讨论后终于就新的行星定义达成一致,并向本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提交了相关决议草案。
  据悉,参加本次大会的天文学家将于24日就这一决议草案进行表决。如果决议草案获得通过,那么符合定义的太阳系行星将达到11颗,除了传统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外,还将增加谷神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罗恩·埃克16日在一份声明中,近几年来在太阳系边缘新发现了一些天体。围绕这些天体是否应被当作太阳系的行星,人们产生了一些争论,这是很正常的。
  ■解读
  新行星须符合两大条件
  正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将就新的行星定义决议草案进行讨论和表决。
  美国天文学会发言人斯蒂芬·马兰博士提供的材料介绍说,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两点: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天文学家认为,“类冥王星”的轨道通常不是规则的圆形,而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形。这类行星的来源,很可能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不同。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天文学家还有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更多大天体。未来太阳系的行星名单如果继续扩大,新增的也将是“类冥王星”。
   新华网洛杉矶8月15日电 (记者 陈勇) 正于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将就新的行星定义决议草案进行讨论和表决。根据这一决议草案提出的定义,目前太阳系有12颗行星,将来这个“阵容”还可能扩大。
  美国天文学会发言人斯蒂芬·马兰博士向新华社记者提供的材料介绍说,新的行星定义包括两点:一是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行星的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重力必须和表面力平衡使其形状呈圆球。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0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目前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新增3颗行星
  谷神星(ceres)
  95亿亿吨
  952千米
  1801年1月,意大利天文学家在这些小行星中发现了谷神星,其外形几乎为球体,直径近1000公里,质量近95亿亿吨,大约相当于月球质量的五十分之一,在小行星中排名第一,包括一个富含冰水的表层。
  “卡戎”(charon)
  190亿亿吨
  1205千米
  于1978年7月被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的“卡戎”,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约1.9万公里的圆形轨道上运转,其运行周期与冥王星自转周期相等。近年来的观测表明,“卡戎”其实与冥王星构成了双行星系统,同步围绕太阳旋转。
  “齐娜”(2003ub313)
  质量未知
  2400千米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布朗于2003年在太阳系边缘发现了一颗天体,将其暂时编号为“2003ub313”。2005年7月,布朗正式宣布了这一发现,并称该天体为“齐娜”(神话中的一个好战女神)。这颗天体位于海王星公转轨道外的柯伊伯带中,据专家推算,它距离太阳约160亿公里,其表面温度约为零下248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