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 : 远程教育 : 北京市区 : 北京高等院校 [显示全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目录
综合性科技大学
  中国以航空航天工业为主,兼有理科、工科、文科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科技大学。校址在北京。创建于1952年。设有研究生院、宇航学院、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控制、航空宇航与热动力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等系。
No.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投诉电话北京市旅游投诉电话:010-6513082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原名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更名)创办于1952年10月,由当时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8所著名大学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学校地处北京中关村高科技核心区,毗邻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新中国第一所重点航空高等院校。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北航就被国家首批确定为全国15所重点大学之一;80年代中期,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建设的15所高校行列,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90年代,被确定为国家“八五”重点建设的14所高校之一,并成为国家首批获准立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前15所大学之一。世纪之交,被教育部纳入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2001年9月23日,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北航协议,国防科工委、中国工程院签署共建协议,联手共助北航发展腾飞。
  经过50多年发展,北航已建设成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学科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哲学等八个门类,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和管理等领域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学校共有23个专业学院(系),教职工3200余人,他们之中有“两院”院士14名,正、副教授1200余名,博士生导师390余名;各类在校学生愈3.9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近2.4万人。在各类在校生中,有博士研究生2700多名,硕士研究生6800余名,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43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400余人,网络本专科生11800余人,外国留学生370余名。
  北航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校以来,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出一大批学术精英和兴业之才。如发射澳星的捆绑式火箭的总设计师王德臣,通信卫星和"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总指挥袁家军,科研试飞英雄王昂,国家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高歌,以及一大批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校友等,他们都是北航学子的杰出代表;更有无数学子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与期望,肩负母校的希冀和重托,走进“三线”、踏入戈壁。他们都是共和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人!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学习实践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北航培养人才的总目标。
  北航注重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坚持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建校50多年来,先后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累计有900多项重大成果获部级以上嘉奖,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空间飞行器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的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反桨直升机等。此外,学校还在自动化领域的飞行模拟器研制、海量信息的多媒体实时交互工作环境、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应用于国家级大型会议的电子表决系统、新材料和信息存储领域中的相变型光盘、智能技术领域的多自由度机器人……乃至参与“神舟”飞船的研制和发射等方面创造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此外,还承担了多项国家高新工程项目,为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的公认与好评。
  学校坚持以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人才培养为纽带,加强省(地)校合作,突出抓大型项目、共建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扩大科研面向。学校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现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科研经费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研究成果、经费总数和学术地位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
  抚今追昔,“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校训,“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激励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努力学习、立业成才。展望未来,北航将继续发扬光荣的历史传统,团结奋进,奋力拼搏,向“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路迈进。
No.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徽、校训及校园风光。
学校概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或buaa(beihang university)。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和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学校。
  校训: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校风: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组织结构
  学校现有教职工3359人,其中专任教师1690人,1144人具有高级职称,院士14人,长江学者19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博士生导师47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3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学科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哲学8个门类,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16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和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制造、交通、仪器和管理等领域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全国第一,力学、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名列全国前5名,11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内前10名。
  建校以来,北航共培养10万余名毕业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23105人,其中本科生12523人,研究生10282人。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82人,是国内接受外国工科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科学研究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包括“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一批实验室。
  “十五”期间,学校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学术声誉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75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8篇。主持承担“973计划”项目5项,协作主持4项,承担“863计划”156项;主持国家和国防重大重点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6项,国防预研项目260余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项;同时还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科研经费到款额总计26.45亿元。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品制造为纽带,突出抓大型项目,共建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合作,扩大科研面向。
  建校以来,先后获得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累计有105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嘉奖,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此外,学校还在自动化领域的飞行模拟器研制、信息领域的海量信息多媒体实时交互工作环境、数字电视与多媒体平台、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应用于国家级大型会议的电子表决系统、材料领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温功能涂层材料、智能技术领域的多自由度机器人,乃至参与“神舟”飞船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成果
  北航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明确提出了“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先后建立了以校、院(系)三级核心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代表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标志的科研实践训练体系等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高等工程学院和中法工程师学院,加强了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十五”以来,有万余名学生参加多种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彰显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成绩斐然。2000年以来,全校教改项目共有449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18项,上千人次教师参与了这些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精品课程21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3项,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17项。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有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十五”期间,学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理工科生源质量基本保持在全国前十名。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接近100%。
  几十年来,北航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老校友中涌现出一大批科技精英和治国栋梁,年轻毕业生中出现一大批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莘莘北航学子在校园里也取得了骄人业绩:我校本科生连续九届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是全国唯一九次捧杯的高校;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技创新锦标赛油动载重项目中连续三年荣获冠军并保持纪录;在国际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全球诺基亚智能应用移动挑战赛金奖;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获亚洲赛区北京赛点金奖;获中法scilab软件开发大赛二等奖等。北航男排成为第一支打入全国男排甲级联赛的大学生球队。
  传承北航精神,永葆名校风采。为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奋斗目标,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北航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历史变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由当时清华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
  我国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据现有史料考查,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的三四月间,北洋政府在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内附设一所“飞潜”学校,设立了飞机制造科,学制3年,其程度与普通大学相当。该科毕业了一个班的学生共17人,后因经费困难停办。自1935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先后在北洋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10所国立大学设立了航空高等工程教育的系科。
  这些系科的设立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迅速侵入并瓜分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处于水深 火热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神圣领土的侵略行径,强烈 地 激起广大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为了挽救 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使中华民族强大起来,很多爱国青年远涉重洋赴欧、美学习航空,回 国后克服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办航空系科,来造就中国的航空科技人才。又有很多爱国青年抱着“航空救国”的强烈愿望报考各大学的航空工程系科。各高校航空系科的教师们为培养我国航空高级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1936年起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共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他们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里参加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 党反动派的斗争,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航空工业和航空高等教育事业创造了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立、发展以及航空高等教育的新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家把建立新兴的航空工业作为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的一个重要支柱,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把人民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建设提到重要 议事日程。与此同时,中央也极为重视航空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1951年1月,中国政府代 表团赴苏联,在与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时,就将发展中国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请苏联专家事项作为重要内容。同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对国内大学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 ,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1952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要办专门的航空大学的指示及中央军委作出的《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议案》中筹建航空学院的决定 ,中央教育部又制定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对航空院系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业部、中央教育部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正式筹建北京航空学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
  建校初期,百事待兴。为加速建成北航,采取了“教学改革与基本建设齐头并进”的工作方针,遵照中央“一边倒”与“先搬过来后消化”的向苏联学习的方针,聘请了一批学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建立了成套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设立了飞机、发动机两个系,各设置设计、工艺两个专业,成立了12个教研室、5个专业实验室,开始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使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在1953年10月正式进入新校址前,全校师生员工分散借居在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等城内外三个地点。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淀区柏颜庄选定校址后,6月1日就在四周没有公路的一片农田及坟堆土洼上正式动工兴建,数千名建筑工人日夜奋战,半年之内就完成了6万平方米的建筑。同年10月全体学生及部分教职工即迁居新校,开始正常的学习与工作。计划中的基本建设任务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积135 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米,完成投资3560余万元。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为北航第一任院长。同年,为适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北航增设飞机设备、航空材料两个系以及航空仪表与自动器、飞机电气设备、特种设备、金相热处理、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7个专业。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议关于“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院党委及时召开了党员代表会议,动员向科学进军,并成立科学研究部统一规划、领导、组织全校科研工作,召开了北航第一届科学讨论会,出版《北京航空学院学报》,由此北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1956~1957年,根据我国12年科学规划的要求,北航在国内率先设立导弹类、管理类以及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增设了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学、无线电设备、航空工程经济、仪表工艺等专业,成立了当时国内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经济系。这样就开始有了不同于苏联模式而根据我国航空工业实际需要自行设置的新专业,并成立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及喷气发动机原理3个研究室。
  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一时期党委明确提出“为提高航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而奋斗”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广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对全体教师和各级干部提出了负起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工作统一起来的要求,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对体育活动的领导;认真贯彻“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原则,结合我国和北航的实际修订了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法工作;倡导广大学生要树立“艰苦顽强、独立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组织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使这一时期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和教育方针指引下,北航开展勤工俭学,提倡并实践教学与科研、设计、 生产的四结合,开展了航空型号研制工作。全校师生在100天内,完成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的研制,同年9月24日试飞成功,并进行了京沪间2500公里的航线试飞;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于同年9月22日在东北白城子靶场发射试验成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即在安2型飞机上安装了自行研制的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将该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于同年9月25日试飞成功,为我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开了先河。
  1958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在国防部举办的“北京航空学院‘十一’献礼展览会”上,展出了上述成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黄克诚等党政军领导110多人前往参观。周恩来总理作了指示,朱德等5位元帅在参观时题了词。结合型号研制,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高年级学生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出现了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好风尚。同年,北航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火箭系和航空无线电系。 
  1958年新设立解算装置、火箭地面机械与发射装置专业。1959年又设立航空非金属材料、腐蚀与表面保护、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控遥测、航空原子能发动机设计等新专业,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导弹控制系统等研究室,连同前已建立的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喷气发动机原理及陀螺仪研究室,形成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心。1959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 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北航成为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 这是对北航成 立7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1959-1960年还进行了运动机、高空高速靶机、单人飞行器、伊尔18型飞机无人驾驶控制系统、中程导弹、冲压发动机等型号及各种国防新技术研究。与沈阳滑翔机厂共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架运动机于1960年试制成功。在高强度耐热钛合金及铝合金、液浮陀螺、银锌高能电池、水银引电器、高温电阻丝、化学铣切工艺、电脉冲工艺等新材料、新元件、新工艺等研制上也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超音速风洞、热应力实验、冲压发动机试车台、中推力液体火 箭发动机试车台、动态模拟设备及高空实验室等多项重大实验设备。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设立了10个系35 个专业。
  1961年以后,北航认真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高教60条”,压缩规 模,修订教学计划,减少学时,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整顿了教学秩序,对在前3年“教育革命”中大搞群众运动,违反了教学工作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规律以及科 研工作后期战线过长、计划指标过高、速度要求过快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纠正。在专业上也作了调整,取消了核动力系和工程物理系,专业数减为25个。调整工作取得了成效 。这一阶段的室内爆炸成形工艺、全晶体化多普勒导航雷达、28路遥测设备、0.02微米精度 陀螺动平衡机、浮子式积分陀螺仪等科研成果属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进行了高 空高速靶机的研制和美制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残骸的分析等工作。研究室的设置经过调整后 确定为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航空喷气发动机、陀螺仪表及惯性导航、无人驾驶飞机控制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无线电导航、自动控制技术、航空核动力及测试技术等10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教学工作中断,当时在校的4 968名学生全部停课,学校停止招生,广大干部、教师受到严重迫害,教学、科研和学校各方面工作遭到全面破坏。1971 年开始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到1976年共招收普通班学 员4558名(学制3年)、进修班学员1067名(学制1年)。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门课程起点低,又以“ 阶级斗争”作为主课,违背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使得人才培养质 量和数量都严重下降。广大教职工为维护教学科研正常秩序进行了各方面的斗争和抵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科学研究。相继开展了高空高速靶机、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歼6飞行模拟器等型号研制并且承担了200多项的课题研究,还率先在国内研 制成功全金属蜂窝机翼胶接工艺及设备、x—6000吨橡皮囊成形液压机及x—1200吨立式橡皮 囊深压延液压成形机、无氰镀镉钛新工艺、700°C温度自补偿电阻应变片及高温粘结剂、无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及其地面设备、涡喷11发动机等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文革”期间研制成功的很多项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奖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拨乱反正,北航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逐步转向正常,出现了欣欣向荣、全面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增长的景象。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类21个专业组织本科生招生,它们是: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飞行器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数学力学类,含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航空结构力学与强度2个专业; 航空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发动机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2个专业;航空材料及机械制造工程类,含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航空非金属材料及成形工艺、金属腐蚀与防护、航空焊接、飞行器制造工程5个专业;航空自动控制类,含航空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航空仪表与传感器、航空液压气压附件、航空电机电器、飞行器自动控制5个专业;航空电子及计算技术类,含遥控遥测、电子计算机、雷达与导航、微波技术4个专业。
  1978年7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1月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是年制定了北航8年(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组建了无人机研究所,恢复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了发动机部件研究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北航的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精神,学校在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文化大革命”使党的肌体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摆脱多年来“左”的思想的束缚、影响和林彪、“四人帮”假马克思主义谬论的毒害,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北航于1979年下半年集中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讨论的补课,从1980年至1983年,又先后召开过7次100人左右的扩大的党委学习会、8次400人左右的基层干部学习会,举办过200多人参加的经济理论读书班和有227人参加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班,组织了中央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指示的学习和讨论,使党员干部的思想逐步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对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伟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对党中央的信任、拥护和爱戴,保证了学校党组织的团结一致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学习和讨论也为明确办学方向,即把北航建设成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以工为主,理工结合,重视管理的社会主义的重点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大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79年学院党委调整和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贯彻执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 初步克服了党政不分的倾向,建立起院长办公会议和党委、教学科研、后勤三个方面的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加强了院行政领导的职能,以有利于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同年,设立了院学术委员会,围绕认真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总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成立了第一、第二基础课部(1984年对外分别称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系和机械工程与电气工程系),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对外语、高等数学课采取分班教学,提出外语教学4年不断线,积极酝酿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改试点;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 逐步使全院科研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和航空工业部科研规划,召开了院第四届科学讨论会。
  1980年3月召开了全院第二次实验室工作会议,由此持续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为期3年的全院实验室整顿验收工作,为80年代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月,学校对飞行器设计与 应用力学系05大班的104名新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 生能 力培养的教改试点。在整个试点过程中,都贯穿着教师讲授为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大力精简讲授的教材,压缩讲课时数,安排自学时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同年学校形成拓宽专业、按学科划分专业类的设想,把几个相近的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类,按专业类招生和培养,按专业分配,在同一专业类中,不同专业约有200学时的不同的选修课。 
  这一年院长沈元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1981年初恢复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系后,学校形成了8个系、10个专业类、27个专业的格局:
  
  (1)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含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3个专业。
  
  (2) 无线电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无线电工程类,含微波技术与天线、导航、雷达、遥控遥测4个专业。
  (3) 航空自动控制系,有2个专业类:航空自动控制类,含飞行器自动控制、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航空电器工程、航空仪表与测试4个专业;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类,含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1个专业。
  (4) 发动机系,有1个专业类: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2个专业。
  (5) 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有2个专业类: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力学类,含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3个专业。
  (6)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类,含电子计算机、计算机 软件2个专业。
  (7) 航空制造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航空制造工程类,含航空焊接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加工工程、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工程4个专业。
  (8) 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类,含航空工业系统工程1个专业。
  进入80年代后,学校科研工作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的方针指引下,科研专职机构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科研面向从单一承担军口任务逐渐拓宽,承接了很多民品任务,并开展高新技术的预研工作以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开发工作,科研项目大量增加,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北航研制成功的无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含无人飞机整机、涡喷11发动机及遥控遥测信标三合一地面控制和机载设备)于1981年装备了部队。 这是北航第一个交付部队使用的自行研制的飞行器整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年以 北航为主研制的歼6飞行模拟器经过国家鉴定交付空军使用,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台歼击机型飞行模拟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成功了非正弦正交函数(walsh函数)遥测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还研制成功了伞翼5号及蜜蜂1~3号系列超轻型飞机。由宁晃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高歌发表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论文,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多年来燃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并在现有国产发动机上得到应用,是我国航空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1年,国务院批准北航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有11个博士专业点和17个博士生指导教师,并有28个硕士专业点。从这一年起,北航招收的研究生均为学位研究生,并相应地制定了一整套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规定与办法,招生规模也逐步扩大。
  1982年,院党委举行扩大会议,提出全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振奋精神,挖掘潜力,有所作为,全面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调整与改革相结合,在调整中提高。中心点是沿着把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统筹安排。这一年在部党组和市委大学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院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具备干部“四化”条件的院党政领导新班子6人,平均年龄为52岁,为开创北航的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头一年,学校把以改革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与整个过程,始终抓住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指导 思想和基本任务,提出从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的改革思路,进行机构改革、干部调整和定编工作,将18个部、处、办调整为16个 , 39个科室合并成为16个,52名部、处级干部减至36名,66名科级干部减至46名,取消秘书长 、教务长、总务长职务设置。与此同时开始以食堂科改革为中心的后勤单个科室改革试点。 在按党章规定对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进行试点后,当年10月开始全面改变系的领导体制,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将系党委改成系总支。这一年还制定了1984~1990年北航发展规划。同年学校增设了应用数学、机械设 计和钣料塑性成形工艺专业。
  1984年,北航被列为全国“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并成为被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1984年,在前一年机构改革、干部调整、人员定编和制定学校七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经过第十次院党代会、教职工代表会等反复酝酿讨论,并征求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和职工意见,制定了《北航改革工作方案》。经航空工业部批准并明确北航为部内院校改革试点单位。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必须促进学校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和科学水平 , 培养出质量高、品种多的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中心环节是教学、科研等业务改革;方法是从管理改革入手。当年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措施都取得了进展,制定并实施了《关 于扩大系级单位自主权和加强系主任负责制的十条措施》、《关于干部职级待遇的暂行规定 》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工作规范及考核办法,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各项工作,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这一年也 提出了加速北航教改的方案,方案提出一切教学改革都不能离开办学指导思想,即一个根本任务(培养人),两个中心(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改的具体实施应贯彻“五改一展宽”的要求。五改为:把灌输知识型的教学改 为培养能力型的教学;把“抱着走”的教学改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教学;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诱导)的教学;把分割式的教学(即德、智、体相互 分割,专业课和基础课分割,各学科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教师之间等相互分割)改为融合一体的教学;把单一的课堂教学改为多种环节互相结合的教学。一展宽就是把窄而尖的专业扩展为宽而厚的专业。同时提出在全校推广05大班教学改革试点经验,在教学内容掌握上要求通过“讲一、练二、考三”(即讲一部分,练一部分,考全部分的方法);要提高平时成绩 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重。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名称整理和调整工作的通知》和航空工业“保军转民”扩大专业面向的精神,这一年还对金属材料等18个专业的名称作了调整。
  1985年7月,院党委通过《关于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决议》,并经航空工业部党组批准,北航试行院长负责制,12月制订了院长负责制条例,次年1月正式开始实行。
  1985年北航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并推行以弹性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全面加权学分制,把德育、智育、体育全面纳入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分成必修、限修、任选三类;把完成德、智、体教学活动的“量”与“质”均折算成学分来表示,以保证德、智、体三育的统一和基本规格与因材施教的统一。新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办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把严格要求和放活管理统一起来。这一年成立了信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外贸、英国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新专业并开始招生,成立了工程系统工程系。
  1986年召开了全院科技工作会议,会上在总结“六五”科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交流了工作经验,制定了北航科技工作的若干管理条例,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开放、搞活 、竞争的科技工作方针,要求按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实用性强的课题3个层次开展科技工作,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动员全校教职工行动起来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当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航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的审定权,并批准北航作为全国高校第二批教师职务评审试点单位 ,全面开展15个技术职务系列的职务评审工作。通过职称改革使学校技术职务结构有了较大变化:1985年前全院有教授45人,副教授293人,具有其它高级职称的24人,合计362人,讲师811人 ,工程师380人,合计1191人;至1987年全院具有各个技术系列的高级技术职称的共有860多名,其中教授113人,研究员10人,副教授493人,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189人,讲师、工程师等1239人;年龄结构等也趋于合理,促进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
  这一年成立了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1983年全院初步定编的基础上,1987年又进行定编工作,全院教职工人数从1982年的4427人,减少到1987年的4327人,而这5年共补充了750人(其中40岁以下的有713人) ,并开始执行离退休制度。通过控制教职工编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补充了年轻人员,调整了人员结构,实现了航空工业部要求北航的控编指标。当年还开展了对各类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自我总结考核、群众监督评议与领导考核审定相结合的办法。定编、人员考核、职称、工资等人事管理改革的开展,将北航管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航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机械学、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飞行器导航控制系统5个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广大师生员工对如何深入进行北航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 形势需要极为关心。学校党政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团体分别就如何实现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办学目标、深化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院长负责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进一步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等问题,展开全面的研究、讨论,形成了“北航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设想”,并在1988年4月召开的北航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报告了总体设想的思路和内容。之后又经副处级以上干部讨论和校教代会三届四次会议审议,1989年3月在全校提出北航“深化管理改革 总体构想”。其基本点是以建立一校两制的新体制为主线,逐步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并按分步进行、逐步到位的配套改革的原则提出了6条措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0年间,北航已在五个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办学面向已由单一的面向航空转变成以航空、航天为主,面向整个国民经济;学科结构已由单一的工科结构发展成为以工为主, 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结构;学生层次结构由以本科生为主,转变成为有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学位生、助教进修生、研究生班学生、本科 生、专科生及以单科进修为主的岗位培训生等多个层次,初步建成了各种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环境;由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多功能办学模式;由封闭办学,转变为开放型 办学。10年间北航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扩大和加强了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先后与7个国家 与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进行科技项目合作研究,召开双边学术研讨会,互派访问学者, 参加学术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与20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签订了正式协议,聘请了36名教 授 、专家为北航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兼职教授;来校讲学、学术报告、参观访问、商谈合作事宜的外宾逐年增多,1988年达400多人;从1979年到1988年选派出国进修、访问及学习的有783 人,其中学生79人,很多师生均学成回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扩大了北航 的影响。
  1989年北航又被列为“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并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重大贡献的单位”称号,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北航分院及宇航学院。这一年“ 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养”、“北航优化本科教学过程的改革”、“材料力学优秀教学质量与优质课程建设”等3项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根据1985年版教学计划修订的1990年新版教学计划于同年在本科新生中开始执行。新版教学计划进一步落实全校统一的德育教学计划、加强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前三年按专业大类打好基础,后一年按需调整专业方向”的思路组织教学,专业由33个专业组并为17个专业类 ,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的环节也有所增加,并适当增加课内负担,标志着教育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从1986年到1990年的“七五”期间,北航的科技工作又有新的发展。科技面向大大拓宽,科研任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科技经费成倍增长,1988年度科技经费首次超过年度教育经费, 1989年度科技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五位,五年科研经费总和达10867万元,是“六五”期 间的3.47倍;获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七五”期间共获得国家及省、部、委科技成果奖148项(其中国家三大奖14项);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人才培养,五年全校新开课296门,60%新编教材来自科研成果的支持,80%本科生毕业论文和100%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是结合科研进行的;科研工作还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条件,并促进了新学科与新专业 的建设,五年新增硕士点17个、博士点9个、博士导师29名、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含1 7个专业);建立了老中青结合、师生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科技队伍,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北航分院,全院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 格局基本形成;紧密结合科研建设一大批有特色的研究基地,5年科研设备新增值3050万元,全校仪器 设备固定资产达1.2亿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获世界银行贷款;科技开发、横向合作和创办科技产业初见成效,5年中与20几个省市、地区和航空航天厂、院、所建立 协 作关系,5年累计科技开发经费达2395万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有了进一步发展。 
   90年代,北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1991年召开的第十二次校党代会上确定了把北航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会议认为本世纪的最后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北航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动员全校党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奋斗。
  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后,全校各级党组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以及各次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北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为了实现北航的发展目标,学校党政领导及各部门在不断地认真总结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改革纲要》,并立足于学校整体改革和长远发展,逐步在发展战略、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管理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路和工作方针,并积极付之实施,这就是:
  
  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三部一市两面向”,即学校要为航空、航天、民航三大部门服务,要为北京市服务,同时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以及国际上可合作的部门和单位,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 。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学科建设上,根据学校“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科技 大学”的性质,按照“加强基础、保军转民、发扬特色、拓宽更新、支持重点”的指导思想,搞好学科布局和重点学科群的建设。
  
  在队伍建设上,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战略地位。解放思想,敢于启用年轻人,提倡政策上要宽松、工作上压担子、生活上关心、思想上要有感情投资,采取措施使青年教师热爱事业,热爱北航,稳定地在北航工作;同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遵循“提高质量,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加强管理”的方针,全力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
  在人才培养上,遵照“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两条原则,突出“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和注意个性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培养能面向未来世界,把握环境变化,适应工作转移,具有创造品格,以研究、开发、设计为主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
  在科技工作上,坚持“打基础上水平,抓联合争工程、促转化创效益”的方针,发扬“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知难而进,奋力拼搏”的光荣传统,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竞争”的激励政策,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四个层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在内部管理改革上,按照“一校两制,分流发展,以系(院)为基点,因系(院)而异”以及“ 理顺机制、练好内功、强化管理”的思路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管理科学化,机构综合化,小编制完成大任务”进行组织机构调整。
  经过40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北航已逐步由单科性的航空学院,发展成为 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主要为航空、航天、民航服务,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大学,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格局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并重,同时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并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的多层次和多规格的教育体系。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宇航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系、动力系、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制造工程系、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系、机械工程与电气工程系、社会科学系、外国语言系、工程系统工程系等16个院系,36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科专业点,20个博士学科专业点,4个博士后学科专业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
  1992年12月,全校共有本专科生6149人;在校研究生1212人,其中硕士生1035人,博士生177人。全校教职工4132人,具有教授等正高级职称的228人,具有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的77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元、高为炳、高镇同等3名教授。40年来共培养各 类毕业生34550人,其中博士生176人,硕士生2563人,本科生29888人,专科生1807人 。这些人才分布在航空、航天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已经在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重要的技术骨干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52年建立以来,与社会主义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在自身演进与变革中,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及优良的传统,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在北航十二次党代会上代表部党组讲话中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我国的四化建设和航空航天工业 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北航,就没有我国的航空工业。”对北航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杜玉波
  校长:李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满怀信心地为把北航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十八,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八,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八。
师资队伍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工程院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主要任务是对国家重要工程科学技术问题开展战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询,致力于促进我国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北航现有两院院士十四名,他们是北航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北航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和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镇同 李未 刘大响 李椿萱 钟群鹏 陈懋章 王浚 姚福生 冯培德 姚骏恩 李伯虎 杜善义 张彦仲 戚发轫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北航汇集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他们师德高尚,学风端正,治学态度严谨,专业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深厚。他们是构成学校社会地位的中坚力量。北航拥有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和中青年专家以及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的名师。他们以自己的才华智慧和无私奉献,谱写着极富特色的航空航天心曲,和其他北航人为北航的现在和未来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陈宗基 周盛 张其善 武哲 李未 李椿萱 高歌 傅惠民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由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1998年共同筹资、合作设立的跨世纪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这项计划主要立足国内,通过实施高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吸引国内外中青年界精英投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以迅速提高我国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能力和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北航现有十九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他们以其高深的学术造诣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推动着北航教育和科研不断发展。
  张广军 傅惠民 高以天 任 章 孙茂 孙晓峰 王田苗 徐惠彬 杨嘉陵 蔡开元 张涛 武哲 贾英民
  王东明 杨威迦 汤涛 王华明 张军 陶智
  国家级教学名师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是教育部开展的重要表彰奖励项目。旨在表彰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是教育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2003 年设立 “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 ,并对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进行表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获得此奖项是高等学校具备教育竞争力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重要体现。
  王琪 李尚志 张晓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政编码:100083
学校概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简称北航或BUAA。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学校。
  校训: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
组织结构
  学校现有院系27个,本科专业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学科涵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哲学等8个门类,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制造、交通、仪器和管理等领域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北航原有的1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进入全国前5名,2个名列全国第7名。2007年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和增补,有8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位于全国高校第7名,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由11个增加到28个。在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名列全国第一,力学、交通运输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名列全国前5名,11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内前10名。
  学校现有教职工3499人,其中专任教师1851人, 1514人具有高级职称。院士14人,长江学者2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并列全国高校第11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博士生导师47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6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
  建校以来,北航共培养10万余名毕业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22768人,其中本科生12746人,硕士研究生6292人,博士研究生3403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为1:1.3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268人,是国内接收外国工科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科学研究
  北京一号雕塑学校科研实力雄厚。2006年,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该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同时,学校还拥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和“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以及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学校面向国家和国防战略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学术声誉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十五”期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2006年又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7项,国防科技一等奖5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2007年,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4项,其中,“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技术”项目获得当年全国唯一的一项国家发明一等奖。“十五”以来,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0项、参与研究31项,承担国家高技术“863计划”24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项,国防预研项目448项,其中千万元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人均科研经费近年来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前5名。
  建校以来,先后获得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累计有105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嘉奖,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此外,学校还在自动化领域的飞行模拟器研制、信息领域的海量信息多媒体实时交互工作环境、数字电视与多媒体平台、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应用于国家级大型会议的电子表决系统、材料领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温功能涂层材料、智能技术领域的多自由度机器人,乃至参与“神舟”飞船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变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由当时清华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
  我国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据现有史料考查,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的三四月间,北洋政府在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内附设一所“飞潜”学校,设立了飞机制造科,学制3年,其程度与普通大学相当。该科毕业了一个班的学生共17人,后因经费困难停办。自1935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先后在北洋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10所国立大学设立了航空高等工程教育的系科。
  这些系科的设立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迅速侵入并瓜分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处于水深 火热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神圣领土的侵略行径,强烈 地 激起广大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为了挽救 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使中华民族强大起来,很多爱国青年远涉重洋赴欧、美学习航空,回 国后克服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办航空系科,来造就中国的航空科技人才。又有很多爱国青年抱着“航空救国”的强烈愿望报考各大学的航空工程系科。各高校航空系科的教师们为培养我国航空高级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1936年起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共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他们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里参加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 党反动派的斗争,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航空工业和航空高等教育事业创造了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立、发展以及航空高等教育的新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家把建立新兴的航空工业作为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的一个重要支柱,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把人民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建设提到重要 议事日程。与此同时,中央也极为重视航空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1951年1月,中国政府代 表团赴苏联,在与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时,就将发展中国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请苏联专家事项作为重要内容。同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对国内大学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 ,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1952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要办专门的航空大学的指示及中央军委作出的《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议案》中筹建航空学院的决定 ,中央教育部又制定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对航空院系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业部、中央教育部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正式筹建北京航空学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
  建校初期,百事待兴。为加速建成北航,采取了“教学改革与基本建设齐头并进”的工作方针,遵照中央“一边倒”与“先搬过来后消化”的向苏联学习的方针,聘请了一批学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建立了成套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设立了飞机、发动机两个系,各设置设计、工艺两个专业,成立了12个教研室、5个专业实验室,开始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使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在1953年10月正式进入新校址前,全校师生员工分散借居在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等城内外三个地点。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淀区柏颜庄选定校址后,6月1日就在四周没有公路的一片农田及坟堆土洼上正式动工兴建,数千名建筑工人日夜奋战,半年之内就完成了6万平方米的建筑。同年10月全体学生及部分教职工即迁居新校,开始正常的学习与工作。计划中的基本建设任务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积135 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米,完成投资3560余万元。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为北航第一任院长。同年,为适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北航增设飞机设备、航空材料两个系以及航空仪表与自动器、飞机电气设备、特种设备、金相热处理、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7个专业。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议关于“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院党委及时召开了党员代表会议,动员向科学进军,并成立科学研究部统一规划、领导、组织全校科研工作,召开了北航第一届科学讨论会,出版《北京航空学院学报》,由此北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1956~1957年,根据我国12年科学规划的要求,北航在国内率先设立导弹类、管理类以及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增设了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学、无线电设备、航空工程经济、仪表工艺等专业,成立了当时国内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经济系。这样就开始有了不同于苏联模式而根据我国航空工业实际需要自行设置的新专业,并成立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及喷气发动机原理3个研究室。
  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一时期党委明确提出“为提高航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而奋斗”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广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对全体教师和各级干部提出了负起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工作统一起来的要求,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对体育活动的领导;认真贯彻“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原则,结合我国和北航的实际修订了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法工作;倡导广大学生要树立“艰苦顽强、独立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组织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使这一时期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和教育方针指引下,北航开展勤工俭学,提倡并实践教学与科研、设计、 生产的四结合,开展了航空型号研制工作。全校师生在100天内,完成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的研制,同年9月24日试飞成功,并进行了京沪间2500公里的航线试飞;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于同年9月22日在东北白城子靶场发射试验成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即在安2型飞机上安装了自行研制的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将该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于同年9月25日试飞成功,为我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开了先河。
  1958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在国防部举办的“北京航空学院‘十一’献礼展览会”上,展出了上述成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黄克诚等党政军领导110多人前往参观。周恩来总理作了指示,朱德等5位元帅在参观时题了词。结合型号研制,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高年级学生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出现了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好风尚。同年,北航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火箭系和航空无线电系。 
  1958年新设立解算装置、火箭地面机械与发射装置专业。1959年又设立航空非金属材料、腐蚀与表面保护、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控遥测、航空原子能发动机设计等新专业,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导弹控制系统等研究室,连同前已建立的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喷气发动机原理及陀螺仪研究室,形成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心。1959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 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北航成为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 这是对北航成 立7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1959-1960年还进行了运动机、高空高速靶机、单人飞行器、伊尔18型飞机无人驾驶控制系统、中程导弹、冲压发动机等型号及各种国防新技术研究。与沈阳滑翔机厂共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架运动机于1960年试制成功。在高强度耐热钛合金及铝合金、液浮陀螺、银锌高能电池、水银引电器、高温电阻丝、化学铣切工艺、电脉冲工艺等新材料、新元件、新工艺等研制上也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超音速风洞、热应力实验、冲压发动机试车台、中推力液体火 箭发动机试车台、动态模拟设备及高空实验室等多项重大实验设备。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设立了10个系35 个专业。
  1961年以后,北航认真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高教60条”,压缩规 模,修订教学计划,减少学时,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整顿了教学秩序,对在前3年“教育革命”中大搞群众运动,违反了教学工作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规律以及科 研工作后期战线过长、计划指标过高、速度要求过快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纠正。在专业上也作了调整,取消了核动力系和工程物理系,专业数减为25个。调整工作取得了成效 。这一阶段的室内爆炸成形工艺、全晶体化多普勒导航雷达、28路遥测设备、0.02微米精度 陀螺动平衡机、浮子式积分陀螺仪等科研成果属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进行了高 空高速靶机的研制和美制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残骸的分析等工作。研究室的设置经过调整后 确定为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航空喷气发动机、陀螺仪表及惯性导航、无人驾驶飞机控制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无线电导航、自动控制技术、航空核动力及测试技术等10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教学工作中断,当时在校的4 968名学生全部停课,学校停止招生,广大干部、教师受到严重迫害,教学、科研和学校各方面工作遭到全面破坏。1971 年开始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到1976年共招收普通班学 员4558名(学制3年)、进修班学员1067名(学制1年)。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门课程起点低,又以“ 阶级斗争”作为主课,违背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使得人才培养质 量和数量都严重下降。广大教职工为维护教学科研正常秩序进行了各方面的斗争和抵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科学研究。相继开展了高空高速靶机、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歼6飞行模拟器等型号研制并且承担了200多项的课题研究,还率先在国内研 制成功全金属蜂窝机翼胶接工艺及设备、X—6000吨橡皮囊成形液压机及X—1200吨立式橡皮 囊深压延液压成形机、无氰镀镉钛新工艺、700°C温度自补偿电阻应变片及高温粘结剂、无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及其地面设备、涡喷11发动机等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文革”期间研制成功的很多项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奖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拨乱反正,北航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逐步转向正常,出现了欣欣向荣、全面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增长的景象。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类21个专业组织本科生招生,它们是: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飞行器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数学力学类,含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航空结构力学与强度2个专业; 航空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发动机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2个专业;航空材料及机械制造工程类,含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航空非金属材料及成形工艺、金属腐蚀与防护、航空焊接、飞行器制造工程5个专业;航空自动控制类,含航空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航空仪表与传感器、航空液压气压附件、航空电机电器、飞行器自动控制5个专业;航空电子及计算技术类,含遥控遥测、电子计算机、雷达与导航、微波技术4个专业。
  1978年7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1月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是年制定了北航8年(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组建了无人机研究所,恢复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了发动机部件研究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北航的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精神,学校在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文化大革命”使党的肌体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摆脱多年来“左”的思想的束缚、影响和林彪、“四人帮”假马克思主义谬论的毒害,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北航于1979年下半年集中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讨论的补课,从1980年至1983年,又先后召开过7次100人左右的扩大的党委学习会、8次400人左右的基层干部学习会,举办过200多人参加的经济理论读书班和有227人参加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班,组织了中央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指示的学习和讨论,使党员干部的思想逐步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对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伟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对党中央的信任、拥护和爱戴,保证了学校党组织的团结一致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学习和讨论也为明确办学方向,即把北航建设成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以工为主,理工结合,重视管理的社会主义的重点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大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79年学院党委调整和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贯彻执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 初步克服了党政不分的倾向,建立起院长办公会议和党委、教学科研、后勤三个方面的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加强了院行政领导的职能,以有利于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同年,设立了院学术委员会,围绕认真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总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成立了第一、第二基础课部(1984年对外分别称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系和机械工程与电气工程系),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对外语、高等数学课采取分班教学,提出外语教学4年不断线,积极酝酿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改试点;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 逐步使全院科研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和航空工业部科研规划,召开了院第四届科学讨论会。
  1980年3月召开了全院第二次实验室工作会议,由此持续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为期3年的全院实验室整顿验收工作,为80年代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月,学校对飞行器设计与 应用力学系05大班的104名新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 生能 力培养的教改试点。在整个试点过程中,都贯穿着教师讲授为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大力精简讲授的教材,压缩讲课时数,安排自学时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同年学校形成拓宽专业、按学科划分专业类的设想,把几个相近的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类,按专业类招生和培养,按专业分配,在同一专业类中,不同专业约有200学时的不同的选修课。 
  这一年院长沈元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1981年初恢复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系后,学校形成了8个系、10个专业类、27个专业的格局:
  
  (1)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有一个专业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含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高分子与复合材料,材料加工五个专业方向。
  
  (2) 电子信息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无线电工程类,含微波技术与天线、导航、雷达、遥控遥测4个专业。
  (3) 航空自动控制系,有2个专业类:航空自动控制类,含飞行器自动控制、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航空电器工程、航空仪表与测试4个专业;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类,含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1个专业。
  (4) 发动机系,有1个专业类: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2个专业。
  (5) 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有2个专业类: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力学类,含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3个专业。
  (6)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类,含电子计算机、计算机 软件2个专业。
  (7) 航空制造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航空制造工程类,含航空焊接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加工工程、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工程4个专业。
  (8) 生物工程系;
  (8) 宇航学院;虽然号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是宇航的实力却在哈工大之下,没有办法。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航的宇航学院的实力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超一流的。
  (8) 土木工程系
  进入80年代后,学校科研工作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的方针指引下,科研专职机构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科研面向从单一承担军口任务逐渐拓宽,承接了很多民品任务,并开展高新技术的预研工作以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开发工作,科研项目大量增加,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北航研制成功的无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含无人飞机整机、涡喷11发动机及遥控遥测信标三合一地面控制和机载设备)于1981年装备了部队。 这是北航第一个交付部队使用的自行研制的飞行器整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年以 北航为主研制的歼6飞行模拟器经过国家鉴定交付空军使用,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台歼击机型飞行模拟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成功了非正弦正交函数(walsh函数)遥测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还研制成功了伞翼5号及蜜蜂1~3号系列超轻型飞机。由宁晃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高歌发表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论文,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多年来燃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并在现有国产发动机上得到应用,是我国航空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1年,国务院批准北航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有11个博士专业点和17个博士生指导教师,并有28个硕士专业点。从这一年起,北航招收的研究生均为学位研究生,并相应地制定了一整套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规定与办法,招生规模也逐步扩大。
  1982年,院党委举行扩大会议,提出全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振奋精神,挖掘潜力,有所作为,全面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调整与改革相结合,在调整中提高。中心点是沿着把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统筹安排。这一年在部党组和市委大学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院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具备干部“四化”条件的院党政领导新班子6人,平均年龄为52岁,为开创北航的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头一年,学校把以改革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与整个过程,始终抓住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指导 思想和基本任务,提出从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的改革思路,进行机构改革、干部调整和定编工作,将18个部、处、办调整为16个 , 39个科室合并成为16个,52名部、处级干部减至36名,66名科级干部减至46名,取消秘书长 、教务长、总务长职务设置。与此同时开始以食堂科改革为中心的后勤单个科室改革试点。 在按党章规定对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进行试点后,当年10月开始全面改变系的领导体制,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将系党委改成系总支。这一年还制定了1984~1990年北航发展规划。同年学校增设了应用数学、机械设 计和钣料塑性成形工艺专业。
  1984年,北航被列为全国“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并成为被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1984年,在前一年机构改革、干部调整、人员定编和制定学校七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经过第十次院党代会、教职工代表会等反复酝酿讨论,并征求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和职工意见,制定了《北航改革工作方案》。经航空工业部批准并明确北航为部内院校改革试点单位。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必须促进学校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和科学水平 , 培养出质量高、品种多的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中心环节是教学、科研等业务改革;方法是从管理改革入手。当年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措施都取得了进展,制定并实施了《关 于扩大系级单位自主权和加强系主任负责制的十条措施》、《关于干部职级待遇的暂行规定 》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工作规范及考核办法,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各项工作,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这一年也 提出了加速北航教改的方案,方案提出一切教学改革都不能离开办学指导思想,即一个根本任务(培养人),两个中心(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改的具体实施应贯彻“五改一展宽”的要求。五改为:把灌输知识型的教学改 为培养能力型的教学;把“抱着走”的教学改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教学;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诱导)的教学;把分割式的教学(即德、智、体相互 分割,专业课和基础课分割,各学科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教师之间等相互分割)改为融合一体的教学;把单一的课堂教学改为多种环节互相结合的教学。一展宽就是把窄而尖的专业扩展为宽而厚的专业。同时提出在全校推广05大班教学改革试点经验,在教学内容掌握上要求通过“讲一、练二、考三”(即讲一部分,练一部分,考全部分的方法);要提高平时成绩 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重。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名称整理和调整工作的通知》和航空工业“保军转民”扩大专业面向的精神,这一年还对金属材料等18个专业的名称作了调整。
  1985年7月,院党委通过《关于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决议》,并经航空工业部党组批准,北航试行院长负责制,12月制订了院长负责制条例,次年1月正式开始实行。
  1985年北航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并推行以弹性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全面加权学分制,把德育、智育、体育全面纳入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分成必修、限修、任选三类;把完成德、智、体教学活动的“量”与“质”均折算成学分来表示,以保证德、智、体三育的统一和基本规格与因材施教的统一。新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办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把严格要求和放活管理统一起来。这一年成立了信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外贸、英国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新专业并开始招生,成立了工程系统工程系。
  1986年召开了全院科技工作会议,会上在总结“六五”科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交流了工作经验,制定了北航科技工作的若干管理条例,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开放、搞活 、竞争的科技工作方针,要求按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实用性强的课题3个层次开展科技工作,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动员全校教职工行动起来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当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航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的审定权,并批准北航作为全国高校第二批教师职务评审试点单位 ,全面开展15个技术职务系列的职务评审工作。通过职称改革使学校技术职务结构有了较大变化:1985年前全院有教授45人,副教授293人,具有其它高级职称的24人,合计362人,讲师811人 ,工程师380人,合计1191人;至1987年全院具有各个技术系列的高级技术职称的共有860多名,其中教授113人,研究员10人,副教授493人,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189人,讲师、工程师等1239人;年龄结构等也趋于合理,促进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
  这一年成立了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1983年全院初步定编的基础上,1987年又进行定编工作,全院教职工人数从1982年的4427人,减少到1987年的4327人,而这5年共补充了750人(其中40岁以下的有713人) ,并开始执行离退休制度。通过控制教职工编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补充了年轻人员,调整了人员结构,实现了航空工业部要求北航的控编指标。当年还开展了对各类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自我总结考核、群众监督评议与领导考核审定相结合的办法。定编、人员考核、职称、工资等人事管理改革的开展,将北航管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航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机械学、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飞行器导航控制系统5个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广大师生员工对如何深入进行北航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 形势需要极为关心。学校党政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团体分别就如何实现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办学目标、深化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院长负责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进一步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等问题,展开全面的研究、讨论,形成了“北航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设想”,并在1988年4月召开的北航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报告了总体设想的思路和内容。之后又经副处级以上干部讨论和校教代会三届四次会议审议,1989年3月在全校提出北航“深化管理改革 总体构想”。其基本点是以建立一校两制的新体制为主线,逐步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并按分步进行、逐步到位的配套改革的原则提出了6条措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0年间,北航已在五个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办学面向已由单一的面向航空转变成以航空、航天为主,面向整个国民经济;学科结构已由单一的工科结构发展成为以工为主, 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结构;学生层次结构由以本科生为主,转变成为有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学位生、助教进修生、研究生班学生、本科 生、专科生及以单科进修为主的岗位培训生等多个层次,初步建成了各种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环境;由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多功能办学模式;由封闭办学,转变为开放型 办学。10年间北航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扩大和加强了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先后与7个国家 与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进行科技项目合作研究,召开双边学术研讨会,互派访问学者, 参加学术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与20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签订了正式协议,聘请了36名教 授 、专家为北航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兼职教授;来校讲学、学术报告、参观访问、商谈合作事宜的外宾逐年增多,1988年达400多人;从1979年到1988年选派出国进修、访问及学习的有783 人,其中学生79人,很多师生均学成回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扩大了北航 的影响。
  1989年北航又被列为“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并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重大贡献的单位”称号,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北航分院及宇航学院。这一年“ 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养”、“北航优化本科教学过程的改革”、“材料力学优秀教学质量与优质课程建设”等3项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根据1985年版教学计划修订的1990年新版教学计划于同年在本科新生中开始执行。新版教学计划进一步落实全校统一的德育教学计划、加强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前三年按专业大类打好基础,后一年按需调整专业方向”的思路组织教学,专业由33个专业组并为17个专业类 ,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的环节也有所增加,并适当增加课内负担,标志着教育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从1986年到1990年的“七五”期间,北航的科技工作又有新的发展。科技面向大大拓宽,科研任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科技经费成倍增长,1988年度科技经费首次超过年度教育经费, 1989年度科技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五位,五年科研经费总和达10867万元,是“六五”期 间的3.47倍;获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七五”期间共获得国家及省、部、委科技成果奖148项(其中国家三大奖14项);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人才培养,五年全校新开课296门,60%新编教材来自科研成果的支持,80%本科生毕业论文和100%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是结合科研进行的;科研工作还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条件,并促进了新学科与新专业 的建设,五年新增硕士点17个、博士点9个、博士导师29名、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含1 7个专业);建立了老中青结合、师生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科技队伍,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北航分院,全院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 格局基本形成;紧密结合科研建设一大批有特色的研究基地,5年科研设备新增值3050万元,全校仪器 设备固定资产达1.2亿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获世界银行贷款;科技开发、横向合作和创办科技产业初见成效,5年中与20几个省市、地区和航空航天厂、院、所建立 协 作关系,5年累计科技开发经费达2395万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有了进一步发展。 
  90年代,北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1991年召开的第十二次校党代会上确定了把北航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会议认为本世纪的最后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北航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动员全校党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奋斗。
  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后,全校各级党组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以及各次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北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为了实现北航的发展目标,学校党政领导及各部门在不断地认真总结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改革纲要》,并立足于学校整体改革和长远发展,逐步在发展战略、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管理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路和工作方针,并积极付之实施,这就是:
  
  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三部一市两面向”,即学校要为航空、航天、民航三大部门服务,要为北京市服务,同时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以及国际上可合作的部门和单位,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 。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学科建设上,根据学校“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科技 大学”的性质,按照“加强基础、保军转民、发扬特色、拓宽更新、支持重点”的指导思想,搞好学科布局和重点学科群的建设。
  
  在队伍建设上,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战略地位。解放思想,敢于启用年轻人,提倡政策上要宽松、工作上压担子、生活上关心、思想上要有感情投资,采取措施使青年教师热爱事业,热爱北航,稳定地在北航工作;同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遵循“提高质量,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加强管理”的方针,全力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
  在人才培养上,遵照“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两条原则,突出“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和注意个性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培养能面向未来世界,把握环境变化,适应工作转移,具有创造品格,以研究、开发、设计为主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
  在科技工作上,坚持“打基础上水平,抓联合争工程、促转化创效益”的方针,发扬“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知难而进,奋力拼搏”的光荣传统,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竞争”的激励政策,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四个层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在内部管理改革上,按照“一校两制,分流发展,以系(院)为基点,因系(院)而异”以及“ 理顺机制、练好内功、强化管理”的思路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管理科学化,机构综合化,小编制完成大任务”进行组织机构调整。
  经过40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北航已逐步由单科性的航空学院,发展成为 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主要为航空、航天、民航服务,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大学,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格局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并重,同时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并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的多层次和多规格的教育体系。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宇航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系、动力系、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制造工程系、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系、机械工程与电气工程系、社会科学系、外国语学院、工程系统工程系等16个院系,36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科专业点,20个博士学科专业点,4个博士后学科专业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
  1992年12月,全校共有本专科生6149人;在校研究生1212人,其中硕士生1035人,博士生177人。全校教职工4132人,具有教授等正高级职称的228人,具有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的77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元、高为炳、高镇同等3名教授。40年来共培养各 类毕业生34550人,其中博士生176人,硕士生2563人,本科生29888人,专科生1807人 。这些人才分布在航空、航天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已经在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重要的技术骨干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52年建立以来,与社会主义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在自身演进与变革中,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及优良的传统,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在北航十二次党代会上代表部党组讲话中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我国的四化建设和航空航天工业 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北航,就没有我国的航空工业。”对北航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
  年表:
  1952年 建立“北京航空学院”
  1958年 北航师生在100天内研制成功“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在9月24日试飞成功,并进行了京沪间2500公里往返试飞;同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和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1977年 文革结束,高考恢复
  1988年 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1年 北航新体育馆建成,并作为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场馆使用;
  2002年 校内院系调整;英文校名由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变更为“Beihang University”,同时拟定将中文名称更改为“北航大学”,拟定将英文简称变更为BHU,但是由于校内师生及毕业校友的强烈反对而被迫终止,最终保留现有中文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现有英文简称“BUAA” 。
  2005年 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合办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2006年 北航艺术馆建成;教学科研楼(新主楼)于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得学校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有了大幅度地提升,新主楼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体教学楼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杜玉波
  校长:怀进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满怀信心地为把北航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生活动
  北航校内活动丰富,有学生社团一百余个。
  冯如杯
  “冯如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从1990年开始举办,每年举办一次。“冯如杯”意为纪念飞行英雄冯如。冯如杯参赛对象为本科生,2005年起增加论文形式的参赛作品。如果一个院系能够连续三届获得总分第一名,那么可以永久保存冯如杯。
  网球协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球协会(下称网球协会)始建于1998年,并于2003年发展成为具有会员650余人的学生团体,并协助组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网球队。网球协会于同年创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球公开赛(BUAA OPEN)。
  凌云文学社
  北航凌云文学社创建于1989年,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起成立。作为文学性社团,凌云社始终坚持“以青年之心,做青年之事”的宗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学活动,举办系列讲座,传播文学知识。在组织活动的同时,《凌云》报纸的创办,宣传和促进了北航文学事业的发展,为北航学子展现自己的文采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舞台。
奥运与北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落成于2001年8月,是为了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兴建的。此后,该体育馆又承办过全国男子排球联赛,各项设施齐备。北航体育馆是一个全封闭的、室内环境可调控的竞技场地,总座位数5400个,其中固定座席3400个,临时座席2000个,曾是大运会的排球场地。外形看似飞碟,北航体育馆体态轻盈又充满力量。让人产生航空、航天、空间、宇宙的遐想,似飞碟、似航船的寓意,银灰色现代化、高科技的造型,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独特一景。
  为了举办北京奥运会举重项目比赛,该体育馆进行了一系列改扩建工程,于2007年10月20日完工。改扩建后,比赛场馆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固定座席3400个,临时座席2600个。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承接举重比赛项目,残奥会期间的举重比赛项目也将在此举行。29届奥运会中国的第一块金牌在这里产生。2008年1月20日,这座北京奥运会举重比赛的场馆成功举行“好运北京”测试赛, 当时有20位世界优秀男女运动员应邀前来,提前感受了奥运场馆的魅力。
  2008年8月9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首日角逐。在北航体育馆进行的女子举重48公斤级决赛争夺中,来自中国广东的陈燮霞不负众望,她以总成绩212公斤夺取该项目金牌并打破奥运会总成绩纪录。这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赢得的第一枚金牌!
  中国奥运首金在北航体育馆产生,国内外数百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媒体和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国外媒体等均以大篇幅报道。
  8月10日晚,在奥运会举重男子56公斤级决赛中,中国只有17岁的小将龙清泉以总成绩292公斤夺得金牌。
  8月11日下午,在奥运会女子举重58公斤级比赛中,老将陈艳青以抓举106公斤、挺举138公斤和总成绩244公斤的优异成绩摘得金牌,这一成绩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挺举和总成绩两项奥运会纪录。这也是继雅典奥运会称霸之后,陈艳青第二次摘得该项目的奥运金牌,她也由此成为中国女子举重队第一位蝉联奥运冠军的选手。
  8月11日晚,在男子62公斤级比赛中,张湘祥以抓举143公斤、挺举176公斤和总成绩319公斤夺得金牌。
  8月12日晚,在奥运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比赛中,廖辉以总成绩348公斤获得金牌。
  8月13日下午,在奥运会举重女子69公斤级比赛中,刘春红以总成绩286公斤卫冕成功,同时打破该项目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在晚上进行的举重男子77公斤级决赛中,李宏利以366公斤的总成绩摘得银牌。
  8月15日下午和晚上,奥运会举重女子75公斤级决赛和男子85公斤级决赛相继在北航体育馆举行。在举重女子75公斤级决赛中,曹磊以总成绩282公斤夺取冠军,并打破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奥运会纪录。
  在举重男子85公斤级决赛中,陆永以总成绩394公斤夺取金牌并打破总成绩世界纪录。
  至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队在举重项目收获八金一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国际举重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举重协会主席马文广在致词中向北航领导、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北航奥运场馆团队为举重比赛所作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最衷心和最真挚的感谢,并表示要向北航学习、向航天人学习。他指出,中国举重男队和女队在北航各取得4枚金牌,中国举重队在北航取得举重大级别项目的突破,可以说中国举重在北航创造了奇迹。第29届奥运会中国队首金获得者陈燮霞在讲话中代表举重队感谢北航,表示将更加努力,为国争光,并表达了对北航的美好祝愿。
  国际举重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举重协会主席马文广代表举重队向我校赠送锦旗,杜玉波书记代表学校向国家举重队赠送纪念品,李未校长代表学校向国家举重队赠送北航体育馆首日封。中国奥运举重队领导和教练以及获奖运动员在北航体育馆首日封上签字留念,这些首日封将放在北航档案馆,成为永久的历史记忆。在热烈的掌声中,我校为9名获奖运动员留取手模。整个联谊会在欢笑和掌声中圆满结束。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邮政编码:100083
  新邮政编码:100191,可以更快收寄
科学研究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2006年,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同时,学校还拥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和“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以及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北京一号雕塑 学校面向国家和国防战略需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学术声誉高,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十五”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3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50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19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13项,承担国家高技术“863计划”47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1项,国防预研项目448项,其中千万元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53余项,人均科研经费近年来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前5名。
  建校以来,先后获得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累计有110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嘉奖,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此外,学校还在自动化领域的飞行模拟器研制、信息领域的海量信息多媒体实时交互工作环境、数字电视与多媒体平台、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应用于国家级大型会议的电子表决系统、材料领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温功能涂层材料、智能技术领域的多自由度机器人,乃至参与“神舟”飞船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武器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的公认与好评。
历史变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由当时清华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
  我国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据现有史料考查,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的三四月间,北洋政府在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内附设一所“飞潜”学校,设立了飞机制造科,学制3年,其程度与普通大学相当。该科毕业了一个班的学生共17人,后因经费困难停办。自1935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先后在北洋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10所国立大学设立了航空高等工程教育的系科。
  这些系科的设立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迅速侵入并瓜分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处于水深 火热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神圣领土的侵略行径,强烈 地 激起广大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为了挽救 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使中华民族强大起来,很多爱国青年远涉重洋赴欧、美学习航空,回 国后克服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办航空系科,来造就中国的航空科技人才。又有很多爱国青年抱着“航空救国”的强烈愿望报考各大学的航空工程系科。各高校航空系科的教师们为培养我国航空高级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1936年起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共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他们不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岁月里参加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 党反动派的斗争,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航空工业和航空高等教育事业创造了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立、发展以及航空高等教育的新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家把建立新兴的航空工业作为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的一个重要支柱,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把人民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建设提到重要 议事日程。与此同时,中央也极为重视航空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1951年1月,中国政府代 表团赴苏联,在与苏联谈判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时,就将发展中国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请苏联专家事项作为重要内容。同年3月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对国内大学原有的航空工程系、科作了初步调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工学院和厦门大学的航空系 ,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云南大学航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1952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要办专门的航空大学的指示及中央军委作出的《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议案》中筹建航空学院的决定 ,中央教育部又制定出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对航空院系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业部、中央教育部决定,并经国家财经委员会批准及中央军委同意,正式筹建北京航空学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航空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
  建校初期,百事待兴。为加速建成北航,采取了“教学改革与基本建设齐头并进”的工作方针,遵照中央“一边倒”与“先搬过来后消化”的向苏联学习的方针,聘请了一批学模式进行了教学改革,建立了成套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设立了飞机、发动机两个系,各设置设计、工艺两个专业,成立了12个教研室、5个专业实验室,开始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使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在1953年10月正式进入新校址前,全校师生员工分散借居在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等城内外三个地点。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淀区柏颜庄选定校址后,6月1日就在四周没有公路的一片农田及坟堆土洼上正式动工兴建,数千名建筑工人日夜奋战,半年之内就完成了6万平方米的建筑。同年10月全体学生及部分教职工即迁居新校,开始正常的学习与工作。计划中的基本建设任务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积135 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米,完成投资3560余万元。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为北航第一任院长。同年,为适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北航增设飞机设备、航空材料两个系以及航空仪表与自动器、飞机电气设备、特种设备、金相热处理、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7个专业。
  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议关于“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述和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院党委及时召开了党员代表会议,动员向科学进军,并成立科学研究部统一规划、领导、组织全校科研工作,召开了北航第一届科学讨论会,出版《北京航空学院学报》,由此北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1956~1957年,根据我国12年科学规划的要求,北航在国内率先设立导弹类、管理类以及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增设了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学、无线电设备、航空工程经济、仪表工艺等专业,成立了当时国内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经济系。这样就开始有了不同于苏联模式而根据我国航空工业实际需要自行设置的新专业,并成立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及喷气发动机原理3个研究室。
  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一时期党委明确提出“为提高航空工程师的培养质量而奋斗”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广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认真贯彻毛泽东主席关于“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对全体教师和各级干部提出了负起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工作统一起来的要求,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加强对体育活动的领导;认真贯彻“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原则,结合我国和北航的实际修订了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法工作;倡导广大学生要树立“艰苦顽强、独立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组织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使这一时期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1958年,在党的总路线和教育方针指引下,北航开展勤工俭学,提倡并实践教学与科研、设计、 生产的四结合,开展了航空型号研制工作。全校师生在100天内,完成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的研制,同年9月24日试飞成功,并进行了京沪间2500公里的航线试飞;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于同年9月22日在东北白城子靶场发射试验成功;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即在安2型飞机上安装了自行研制的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将该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于同年9月25日试飞成功,为我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开了先河。 
  1958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在国防部举办的“北京航空学院‘十一’献礼展览会”上,展出了上述成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黄克诚等党政军领导110多人前往参观。周恩来总理作了指示,朱德等5位元帅在参观时题了词。结合型号研制,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高年级学生真刀真枪进行毕业设计,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出现了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好风尚。同年,北航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火箭系和航空无线电系。 
  1958年新设立解算装置、火箭地面机械与发射装置专业。1959年又设立航空非金属材料、腐蚀与表面保护、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控遥测、航空原子能发动机设计等新专业,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导弹控制系统等研究室,连同前已建立的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喷气发动机原理及陀螺仪研究室,形成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心。1959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 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北航成为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 这是对北航成 立7年来工作的充分肯定。
  1959-1960年还进行了运动机、高空高速靶机、单人飞行器、伊尔18型飞机无人驾驶控制系统、中程导弹、冲压发动机等型号及各种国防新技术研究。与沈阳滑翔机厂共同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架运动机于1960年试制成功。在高强度耐热钛合金及铝合金、液浮陀螺、银锌高能电池、水银引电器、高温电阻丝、化学铣切工艺、电脉冲工艺等新材料、新元件、新工艺等研制上也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超音速风洞、热应力实验、冲压发动机试车台、中推力液体火 箭发动机试车台、动态模拟设备及高空实验室等多项重大实验设备。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设立了10个系35 个专业。
  1961年以后,北航认真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高教60条”,压缩规 模,修订教学计划,减少学时,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整顿了教学秩序,对在前3年“教育革命”中大搞群众运动,违反了教学工作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规律以及科 研工作后期战线过长、计划指标过高、速度要求过快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纠正。在专业上也作了调整,取消了核动力系和工程物理系,专业数减为25个。调整工作取得了成效 。这一阶段的室内爆炸成形工艺、全晶体化多普勒导航雷达、28路遥测设备、0.02微米精度 陀螺动平衡机、浮子式积分陀螺仪等科研成果属国内首创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还进行了高 空高速靶机的研制和美制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残骸的分析等工作。研究室的设置经过调整后 确定为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航空喷气发动机、陀螺仪表及惯性导航、无人驾驶飞机控制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无线电导航、自动控制技术、航空核动力及测试技术等10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教学工作中断,当时在校的4 968名学生全部停课,学校停止招生,广大干部、教师受到严重迫害,教学、科研和学校各方面工作遭到全面破坏。1971 年开始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到1976年共招收普通班学 员4558名(学制3年)、进修班学员1067名(学制1年)。由于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各门课程起点低,又以“ 阶级斗争”作为主课,违背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使得人才培养质 量和数量都严重下降。广大教职工为维护教学科研正常秩序进行了各方面的斗争和抵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科学研究。相继开展了高空高速靶机、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歼6飞行模拟器等型号研制并且承担了200多项的课题研究,还率先在国内研 制成功全金属蜂窝机翼胶接工艺及设备、X—6000吨橡皮囊成形液压机及X—1200吨立式橡皮 囊深压延液压成形机、无氰镀镉钛新工艺、700°C温度自补偿电阻应变片及高温粘结剂、无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及其地面设备、涡喷11发动机等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文革”期间研制成功的很多项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奖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拨乱反正,北航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逐步转向正常,出现了欣欣向荣、全面发展、质量与效益同步增长的景象。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类21个专业组织本科生招生,它们是: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飞行器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数学力学类,含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航空结构力学与强度2个专业; 航空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发动机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2个专业;航空材料及机械制造工程类,含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航空非金属材料及成形工艺、金属腐蚀与防护、航空焊接、飞行器制造工程5个专业;航空自动控制类,含航空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航空仪表与传感器、航空液压气压附件、航空电机电器、飞行器自动控制5个专业;航空电子及计算技术类,含遥控遥测、电子计算机、雷达与导航、微波技术4个专业。
  1978年7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1月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是年制定了北航8年(1978~198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组建了无人机研究所,恢复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了发动机部件研究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北航的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79年,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精神,学校在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文化大革命”使党的肌体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摆脱多年来“左”的思想的束缚、影响和林彪、“四人帮”假马克思主义谬论的毒害,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北航于1979年下半年集中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讨论的补课,从1980年至1983年,又先后召开过7次100人左右的扩大的党委学习会、8次400人左右的基层干部学习会,举办过200多人参加的经济理论读书班和有227人参加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班,组织了中央关于“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指示的学习和讨论,使党员干部的思想逐步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对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 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伟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对党中央的信任、拥护和爱戴,保证了学校党组织的团结一致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学习和讨论也为明确办学方向,即把北航建设成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以工为主,理工结合,重视管理的社会主义的重点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大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79年学院党委调整和加强了领导班子的建设,贯彻执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 初步克服了党政不分的倾向,建立起院长办公会议和党委、教学科研、后勤三个方面的办公会议制度,逐步加强了院行政领导的职能,以有利于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同年,设立了院学术委员会,围绕认真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总要求,修订了教学计划,成立了第一、第二基础课部(1984年对外分别称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系和机械工程与电气工程系),开始试行学分制教学,对外语、高等数学课采取分班教学,提出外语教学4年不断线,积极酝酿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教改试点;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计划管理, 逐步使全院科研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和航空工业部科研规划,召开了院第四届科学讨论会。
  1980年3月召开了全院第二次实验室工作会议,由此持续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为期3年的全院实验室整顿验收工作,为80年代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月,学校对飞行器设计与 应用力学系05大班的104名新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 生能 力培养的教改试点。在整个试点过程中,都贯穿着教师讲授为主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大力精简讲授的教材,压缩讲课时数,安排自学时间,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同年学校形成拓宽专业、按学科划分专业类的设想,把几个相近的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类,按专业类招生和培养,按专业分配,在同一专业类中,不同专业约有200学时的不同的选修课。 
  这一年院长沈元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1年初恢复航空工业系统工程系后,学校形成了8个系、10个专业类、27个专业的格局:
   (1)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有一个专业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含金属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金属腐蚀与防护,高分子与复合材料,材料加工五个专业方向。
  
  (2) 电子信息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无线电工程类,含微波技术与天线、导航、雷达、遥控遥测4个专业。
  (3) 航空自动控制系,有2个专业类:航空自动控制类,含飞行器自动控制、航空陀螺与惯性导航、航空电器工程、航空仪表与测试4个专业;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类,含流体控制与操纵系统1个专业。
  (4) 发动机系,有1个专业类: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涡轮喷气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2个专业。
  (5) 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有2个专业类: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力学类,含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3个专业。
  (6)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类,含电子计算机、计算机 软件2个专业。
  (7) 航空制造工程系,有1个专业类:航空制造工程类,含航空焊接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机械加工工程、机械制造自动控制工程4个专业。
  (8) 生物工程系;,属于北航一流专业,是在我国载入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于2001年年底成立的,经过”211”、“985”学科建设,目前已在生物力学、空间生物技术、空间生态生保、人体行为工程、生物医学仪器和信息等领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现有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博士点,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9) 宇航学院;虽然号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是宇航的实力却在哈工大之下,没有办法。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航的宇航学院的实力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超一流的。
  (10) 土木工程系 进入80年代后,学校科研工作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应努力办成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的方针指引下,科研专职机构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科研面向从单一承担军口任务逐渐拓宽,承接了很多民品任务,并开展高新技术的预研工作以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开发工作,科研项目大量增加,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北航研制成功的无侦5高空无人驾驶照相侦察机(含无人飞机整机、涡喷11发动机及遥控遥测信标三合一地面控制和机载设备)于1981年装备了部队。 这是北航第一个交付部队使用的自行研制的飞行器整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3年以 北航为主研制的歼6飞行模拟器经过国家鉴定交付空军使用,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台歼击机型飞行模拟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成功了非正弦正交函数(walsh函数)遥测系统(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还研制成功了伞翼5号及蜜蜂1~3号系列超轻型飞机。由宁晃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高歌发表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论文,解决了航空发动机多年来燃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并在现有国产发动机上得到应用,是我国航空技术上的重大发明(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1年,国务院批准北航为首批学位授予单位之一,有11个博士专业点和17个博士生指导教师,并有28个硕士专业点。从这一年起,北航招收的研究生均为学位研究生,并相应地制定了一整套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规定与办法,招生规模也逐步扩大。
  1982年,院党委举行扩大会议,提出全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振奋精神,挖掘潜力,有所作为,全面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调整与改革相结合,在调整中提高。中心点是沿着把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统筹安排。这一年在部党组和市委大学部的直接领导下,进行院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具备干部“四化”条件的院党政领导新班子6人,平均年龄为52岁,为开创北航的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头一年,学校把以改革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与整个过程,始终抓住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才作为指导 思想和基本任务,提出从学校作为教育单位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的改革思路,进行机构改革、干部调整和定编工作,将18个部、处、办调整为16个 , 39个科室合并成为16个,52名部、处级干部减至36名,66名科级干部减至46名,取消秘书长 、教务长、总务长职务设置。与此同时开始以食堂科改革为中心的后勤单个科室改革试点。 在按党章规定对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进行试点后,当年10月开始全面改变系的领导体制,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将系党委改成系总支。这一年还制定了1984~1990年北航发展规划。同年学校增设了应用数学、机械设 计和钣料塑性成形工艺专业。
  1984年,北航被列为全国“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并成为被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全国22所大学之一。1984年,在前一年机构改革、干部调整、人员定编和制定学校七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经过第十次院党代会、教职工代表会等反复酝酿讨论,并征求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和职工意见,制定了《北航改革工作方案》。经航空工业部批准并明确北航为部内院校改革试点单位。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必须促进学校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实现;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和科学水平 , 培养出质量高、品种多的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学成果;中心环节是教学、科研等业务改革;方法是从管理改革入手。当年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措施都取得了进展,制定并实施了《关 于扩大系级单位自主权和加强系主任负责制的十条措施》、《关于干部职级待遇的暂行规定 》和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工作规范及考核办法,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发展规划的落实和各项工作,调动了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这一年也 提出了加速北航教改的方案,方案提出一切教学改革都不能离开办学指导思想,即一个根本任务(培养人),两个中心(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改的具体实施应贯彻“五改一展宽”的要求。五改为:把灌输知识型的教学改 为培养能力型的教学;把“抱着走”的教学改为学生独立自主的教学;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诱导)的教学;把分割式的教学(即德、智、体相互 分割,专业课和基础课分割,各学科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教师之间等相互分割)改为融合一体的教学;把单一的课堂教学改为多种环节互相结合的教学。一展宽就是把窄而尖的专业扩展为宽而厚的专业。同时提出在全校推广05大班教学改革试点经验,在教学内容掌握上要求通过“讲一、练二、考三”(即讲一部分,练一部分,考全部分的方法);要提高平时成绩 在学期总成绩中的比重。根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名称整理和调整工作的通知》和航空工业“保军转民”扩大专业面向的精神,这一年还对金属材料等18个专业的名称作了调整。
  1985年7月,院党委通过《关于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决议》,并经航空工业部党组批准,北航试行院长负责制,12月制订了院长负责制条例,次年1月正式开始实行。
  1985年北航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在多年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并推行以弹性教学计划为基础的全面加权学分制,把德育、智育、体育全面纳入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分成必修、限修、任选三类;把完成德、智、体教学活动的“量”与“质”均折算成学分来表示,以保证德、智、体三育的统一和基本规格与因材施教的统一。新的教学计划和管理办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把严格要求和放活管理统一起来。这一年成立了信息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外贸、英国语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新专业并开始招生,成立了工程系统工程系。
  1986年召开了全院科技工作会议,会上在总结“六五”科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交流了工作经验,制定了北航科技工作的若干管理条例,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了开放、搞活 、竞争的科技工作方针,要求按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科研课题、开发实用性强的课题3个层次开展科技工作,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动员全校教职工行动起来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当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航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的审定权,并批准北航作为全国高校第二批教师职务评审试点单位 ,全面开展15个技术职务系列的职务评审工作。通过职称改革使学校技术职务结构有了较大变化:1985年前全院有教授45人,副教授293人,具有其它高级职称的24人,合计362人,讲师811人 ,工程师380人,合计1191人;至1987年全院具有各个技术系列的高级技术职称的共有860多名,其中教授113人,研究员10人,副教授493人,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189人,讲师、工程师等1239人;年龄结构等也趋于合理,促进了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
  这一年成立了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1983年全院初步定编的基础上,1987年又进行定编工作,全院教职工人数从1982年的4427人,减少到1987年的4327人,而这5年共补充了750人(其中40岁以下的有713人) ,并开始执行离退休制度。通过控制教职工编制,促进人员合理流动,补充了年轻人员,调整了人员结构,实现了航空工业部要求北航的控编指标。当年还开展了对各类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自我总结考核、群众监督评议与领导考核审定相结合的办法。定编、人员考核、职称、工资等人事管理改革的开展,将北航管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航空气动力学、航空发动机、机械学、航空陀螺及惯性导航、飞行器导航控制系统5个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广大师生员工对如何深入进行北航各方面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 形势需要极为关心。学校党政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团体分别就如何实现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办学目标、深化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院长负责制、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进一步改善财政收支状况等问题,展开全面的研究、讨论,形成了“北航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设想”,并在1988年4月召开的北航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报告了总体设想的思路和内容。之后又经副处级以上干部讨论和校教代会三届四次会议审议,1989年3月在全校提出北航“深化管理改革 总体构想”。其基本点是以建立一校两制的新体制为主线,逐步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并按分步进行、逐步到位的配套改革的原则提出了6条措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0年间,北航已在五个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办学面向已由单一的面向航空转变成以航空、航天为主,面向整个国民经济;学科结构已由单一的工科结构发展成为以工为主, 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结构;学生层次结构由以本科生为主,转变成为有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双学位生、助教进修生、研究生班学生、本科 生、专科生及以单科进修为主的岗位培训生等多个层次,初步建成了各种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环境;由以教学为中心,转变为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多功能办学模式;由封闭办学,转变为开放型 办学。10年间北航采取多种形式,逐步扩大和加强了国际交往与学术交流。先后与7个国家 与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进行科技项目合作研究,召开双边学术研讨会,互派访问学者, 参加学术会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与20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签订了正式协议,聘请了36名教 授 、专家为北航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兼职教授;来校讲学、学术报告、参观访问、商谈合作事宜的外宾逐年增多,1988年达400多人;从1979年到1988年选派出国进修、访问及学习的有783 人,其中学生79人,很多师生均学成回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扩大了北航 的影响。
  1989年北航又被列为“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并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重大贡献的单位”称号,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北航分院及宇航学院。这一年“ 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养”、“北航优化本科教学过程的改革”、“材料力学优秀教学质量与优质课程建设”等3项成果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根据1985年版教学计划修订的1990年新版教学计划于同年在本科新生中开始执行。新版教学计划进一步落实全校统一的德育教学计划、加强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前三年按专业大类打好基础,后一年按需调整专业方向”的思路组织教学,专业由33个专业组并为17个专业类 ,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的环节也有所增加,并适当增加课内负担,标志着教育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从1986年到1990年的“七五”期间,北航的科技工作又有新的发展。科技面向大大拓宽,科研任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科技经费成倍增长,1988年度科技经费首次超过年度教育经费, 1989年度科技经费名列全国高校第五位,五年科研经费总和达10867万元,是“六五”期 间的3.47倍;获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七五”期间共获得国家及省、部、委科技成果奖148项(其中国家三大奖14项);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人才培养,五年全校新开课296门,60%新编教材来自科研成果的支持,80%本科生毕业论文和100%研究生学位论文都是结合科研进行的;科研工作还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条件,并促进了新学科与新专业 的建设,五年新增硕士点17个、博士点9个、博士导师29名、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4个(含1 7个专业);建立了老中青结合、师生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的科技队伍,形成了三种类型的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研究院北航分院,全院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 格局基本形成;紧密结合科研建设一大批有特色的研究基地,5年科研设备新增值3050万元,全校仪器 设备固定资产达1.2亿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获世界银行贷款;科技开发、横向合作和创办科技产业初见成效,5年中与20几个省市、地区和航空航天厂、院、所建立 协 作关系,5年累计科技开发经费达2395万元;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有了进一步发展。 
  90年代,北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1991年召开的第十二次校党代会上确定了把北航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会议认为本世纪的最后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北航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动员全校党员,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奋斗。
  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以后,全校各级党组织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以及各次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北航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为了实现北航的发展目标,学校党政领导及各部门在不断地认真总结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改革纲要》,并立足于学校整体改革和长远发展,逐步在发展战略、办学体制、办学模式、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管理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明确、完整的办学思路和工作方针,并积极付之实施,这就是:
   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三部一市两面向”,即学校要为航空、航天、民航三大部门服务,要为北京市服务,同时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以及国际上可合作的部门和单位,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 。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学科建设上,根据学校“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科技 大学”的性质,按照“加强基础、保军转民、发扬特色、拓宽更新、支持重点”的指导思想,搞好学科布局和重点学科群的建设。
   在队伍建设上,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战略地位。解放思想,敢于启用年轻人,提倡政策上要宽松、工作上压担子、生活上关心、思想上要有感情投资,采取措施使青年教师热爱事业,热爱北航,稳定地在北航工作;同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遵循“提高质量,控制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加强管理”的方针,全力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
  在人才培养上,遵照“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两条原则,突出“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和注意个性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培养能面向未来世界,把握环境变化,适应工作转移,具有创造品格,以研究、开发、设计为主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专门人才。
  在科技工作上,坚持“打基础上水平,抓联合争工程、促转化创效益”的方针,发扬“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知难而进,奋力拼搏”的光荣传统,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竞争”的激励政策,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四个层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在内部管理改革上,按照“一校两制,分流发展,以系(院)为基点,因系(院)而异”以及“ 理顺机制、练好内功、强化管理”的思路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按“管理科学化,机构综合化,小编制完成大任务”进行组织机构调整。
  经过40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北航已逐步由单科性的航空学院,发展成为 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相结合,主要为航空、航天、民航服务,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综合性科技大学,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格局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并重,同时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并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访问学者的多层次和多规格的教育体系。设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宇航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系、动力系、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制造工程系、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系、机械工程与电气工程系、社会科学系、外国语学院、工程系统工程系等16个院系,36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科专业点,20个博士学科专业点,4个博士后学科专业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
  1992年12月,全校共有本专科生6149人;在校研究生1212人,其中硕士生1035人,博士生177人。全校教职工4132人,具有教授等正高级职称的228人,具有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的77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元、高为炳、高镇同等3名教授。40年来共培养各 类毕业生34550人,其中博士生176人,硕士生2563人,本科生29888人,专科生1807人 。这些人才分布在航空、航天和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已经在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重要的技术骨干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52年建立以来,与社会主义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并在自身演进与变革中,逐步形成了独有的办学特色及优良的传统,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在北航十二次党代会上代表部党组讲话中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重点大学之一,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我国的四化建设和航空航天工业 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北航,就没有我国的航空工业。”对北航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
年表:
  1952年 建立“北京航空学院”
  1958年 北航师生在100天内研制成功“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在9月24日试飞成功,并进行了京沪间2500公里往返试飞;同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和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1977年 文革结束,高考恢复
  1988年 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1年 北航新体育馆建成,并作为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排球比赛场馆使用;
  2002年 校内院系调整;英文校名由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变更为“Beihang University”,同时拟定将中文名称更改为“北航大学”,拟定将英文简称变更为BHU,但是由于校内师生及毕业校友的强烈反对而被迫终止,最终保留现有中文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现有英文简称“BUAA” 。
  2005年 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合办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
  2006年 北航艺术馆建成;教学科研楼(新主楼)于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得学校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有了大幅度地提升,新主楼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体教学楼
相关词
大学附中学府北航班长外长外交家政治人物
机构科学飞机可靠性工程工程系统工程系北京师范大学人物教育
教授科技航天航天器个人北京政协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更多结果...
包含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工程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工程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检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银川函授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院海淀区花园路北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工程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培训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美校友总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基金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旗护卫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东盟国际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规划与生态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