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诗人: 薛能 Xue Neng
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 斋月人来上,残阳鸽去栖。从边亦已极,烽火是沈黎。 |
|
诗人: 李习 Li Xi
古寺临江间碧波,石梯深入白云窠。 僧禅寂寂无人迹,满地落花春又过。 |
|
诗人: 晁公溯 Chao Gongsu
问途出青郊,践胜得绀园。 始登十寻阁,敬礼两足尊。 仰观碧玉螺,瑞光发面门。 飞霞在指瑞,甘泉生耳根。 屹为江山壮,高揭日月存。 念此未云夸大,法身满乾坤。 东望乌牛峰,突起如伏鼋。 少休白云亭,远见苍烟村。 晴波溢清辉,午树增重昏。 方袍无平叔,佳处莫与论。 |
|
凌云寺投诉电话乐山市旅游投诉电话:0833-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过载酒亭,举目仰视,凌云寺寺门高踞,飞檐凌空,红墙碧瓦,巍峨壮观。寺门正中高悬巨大金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言简意赅,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显示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不凡气势。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字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可见会昌以前佞佛之风的盛行。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扬道抑佛,以僧尼耗蠢天下”为由,下令灭佛,凌云山寺庙仅凌云寺得以“工作精妙”而保存。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一诗曾这样描写凌云寺:“寺出飞鸟外,青峰载朱楼“不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茸,尤其是解放后不断维修,保存了现在面貌。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今身、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寺内最后一重殿是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从它的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在寺字中别具一格却另有一番情趣。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目前,凌云寺已开辟成“乐山大佛陈列馆”,馆内陈列大量实物、文献、图片和模型,展示了乐山大佛九十年建造史和历代保护维修史,充分反映出乐山大佛不愧为世界艺术瑰宝。 |
|
凌云寺是香港著名三大古刹之一。新界锦田观音山脚有一所建于明代的凌云寺,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为本港最老的古刹之一。凌云寺原名凌云静室,是明初锦田望族邓洪义的长子邓钦,马庶母黄氏奉佛净修局而建。所以寺内现时尚供奉邓洪义以及历代的长生禄位。
到凌云寺经观音径上行,可抵山门,过山门而进入围圃,即见“甘露门”。登石阶抵寺前的小广场,广场上有凉亭及宝炉。寺门上以石刻“凌云寺”三字,两边可见重修住持法师妙参老和尚的石刻门联“涌出西方千叶宝,远承南海一枝春”。
内过寺门,迎面为韦驮像,再进为雄宝殿,宝殿高而雄伟,灯火璀璨,全身佛像光辉奇目,神态慈祥。宝殿两侧,有钟鼓高悬,据说此千斤大钟,响彻遐迩。寺的两侧面,分别为禅房、客房、齐堂、地藏殿、放生池等等。寺貌堂皇肃穆。现任住持慧皆法师,带领多位比丘尼修行于此。
寺前的广埸低处,是一座莲池,小桥流水风景甚佳。据慧皆法师介绍,二、三十年前,寺前树木尚未高参,在寺门可远眺元朗屯门的山水,时人称“小西湖”。现今犹可于树从掩映中,见远处景色,大有置身于人间仟境的空录感觉。
据寺门前所立的碑记以及《明史何真傅》等记载:洪武二九年(1396年),邓洪义因其弟被娄舅家所累,要戌辽东,邓洪义冒弟名代其远戌。几年后在流放途中行乞至江南,被陈氏家族收容为家塾教师,并与其养女黄氏成婚。三年后邓洪义病逝,黄氏带领其子邓销护丧归锦田。原居于锦田的邓洪义三位儿子亦善待黄氏。翌年,邓销早天,黄氏痛不欲生,为此,几兄弟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为庶母筑建凌云静室,并设洪义木主在室内,以使黄氏于静室中安度晚年。
凌云寺在建成以后,间有兴替。清道光二年(1822年)涤麈法师重修静室,改名为“凌云寺”。至光绪元年(1875年)释圆光,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释净圆,曾先后任住持。之后,因后继乏人,寺门破落,归乡绅邓伯球管理,邓将之壁为休憩的埸所。1911年,妙参法师应黄慧清居士等之邀来港,游至观音山,见寺已荒凉,于是会同徒工众剪草斩荆,并劝邓伯球改奉佛教,使乡人捐出寺地。又募捐钱物,重修寺门,并于寺侧建禅堂大楼,凿莲花塘于山门前,围篱建墙,广袤十丈,可容百余众。至1924年春完工,并立碑记于寺前志事。
是时适香港各地小型精舍、茅蓬等渐多,内地出家男女众到港参学或居留者不少,妙参法师住持的港岛中环士丹顿街延祥分院,经常客满。法师有感于香港未有十方从林之设,更默察港地女众信佛者比其它地方为多,于是发愿辨女众从林,化凌云寺为十方道埸。
凌云寺重建落成,在妙参法师主持下,严守从林规制,不久更集众传戒,先后挂褡进林者不少,开香港传戒之先河。据资料载,凌云寺的丛林规制依镇江金山寺的律仪,除晨昏二课,并聚众于禅堂坐香谈禅,其余时间念佛静修,寺内经常开讲经教。至1932年,妙能法师的法徒智修、喜修两比丘尼更在寺旁另盖建筑物并成立戒堂,毅然接受宝华山的的戒法,建凌云寺为律寺,接着,更成立凌云佛学研究社,提倡佛学,兴育法才。如今年内的凌云寺,虽不再传戒及开讲经教,但仍偶有法会。寺中女众以清修为主。每逢假日,村族中人及信众都来拜佛上香,浏览此清幽胜境,足可涤洁心灵。
地址:新界锦田观音山西北山脚下。 |
|
题凌云寺 | 凌云寺村 | 乐山凌云寺 | 赋凌云寺二首 | 登嘉州凌云寺作 | 正月十四日游凌云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