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兰州。创办于1909年,初名法政学堂◇校名几经变更,1946年改现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数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系。 |
|
兰州大学投诉电话 兰州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9863
甘肃省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120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3年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兰州大学校园面积3828亩,有盘旋路校区、榆中校区、医学校区、一分部、二分部、草业学院、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等8个校区,有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校医院4所直属医院。盘旋路校区面积684亩,地处市区繁华地带,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榆中校区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面积2353亩,距市区42公里,处于规划中的甘肃大学城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和巉兰高速公路都从旁边经过,交通便利,环境清新,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部分专业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补充。医学校区面积583亩(包括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与盘旋路校区毗邻,目前主要功能是医学教育。学校还建有分析测试中心、通信网络中心(同时也是甘肃省网络中心)、计算中心、医学实验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图书馆面积63495多平方米,藏书240万册,年订购中外文期刊4000多种,有音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2000余种。榆中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3648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4.54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学校大学科技园于2002年启动建设,在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初见成效,已于2004年9月顺利通过科技部和教育部的评估验收。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30个学院,7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78个。有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生命科学与技术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2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38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 民族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6个国家重点学科,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 ;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和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兰州大学现有各类在校学生51153人,其中本科生19756人,研究生6921人(博士生1258人)。在职教职工5587人,专任教师1610人,其中教授等高职34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共755人,研究生导师899人(博士生导师229人),两院院士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兰州大学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充实和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培养出的学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后劲足而深受社会的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暨南大学教授、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1年)乌力吉,“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等就是由兰州大学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优秀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吉均先生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 )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我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我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我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我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现在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着眼于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现在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新的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团队作战,协同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
兰州大学在保持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化工、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核物理与技术、干旱农业生态、草业科学、药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评价、地质工程、矿产开发、冰川、高原大气、敦煌学、中亚问题、城市规划、以及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例如,针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开展集水节水农业研究;积极开展草地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促进草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西部矿产资源(纳米镍粉材料,中子在线测水仪等);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有特色的新药品(大蒜素片、美多酚);发挥传统科研优势,开发具有兰大特色的核仪器仪表(中子治疗机等);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环境治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水土保持、沙尘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绩效、加强环境治理、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研究,立足西北,独具特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与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科研合作等。近年来,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兰州大学坚持“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方针,确立了“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来,学校确定了“十五”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在西部地区不可或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和探索解决人类发展中面临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重要基地。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加强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一系列探索和改革。科学定位本科教育──“上中材质,精英教育;全面发展,质量一流”,构建理念先进、组织合理、管理科学、质量优良的本科教育新体系;大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注重教育和培养质量;加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为实现教授治学、实施精英教育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构建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新型的校、院、所管理体制;实施“萃英人才建设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与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为精英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和师资队伍支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着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新的世纪,兰州大学将继续弘扬传统,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加快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尽快实现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
|
兰州大学 中文简称兰大 英文名lanzhou University 英文缩写LZU |
|
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 |
|
兰州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学校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校园面积3828亩,建有8个校区,有3所附属医院。在职教职工4202人,有专任教师175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88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22人,博士生导师280人,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1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是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18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7位校友当选为院士。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6年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20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第13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50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大学将以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兰大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
至公堂清初,甘肃省全境隶属于陕西省,后虽陕甘分省,然乡试合闱,设科场于西安,甘肃学子应试不便。
清末,时任甘陕总督的湘军名将左宗棠有感于此,遂于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其时建筑“至公堂”,现仍存于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匾额本为左公手书,原件毁于“文革”。
兰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述到1889年之“学吏局”。然而1909年成立之“甘肃法政学堂”开始按照现代大学模式设置系科,故被认为兰州大学建校之始。
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成立。
1913年,革命之后,学校改名“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
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
1931年2月,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全国各地除广东中山大学外,一律取消“中山”二字。兰州大学遂更名甘肃大学。
1931年5月,更名为“省立甘肃学院”。
1944年3月,改为国立。
1946年,在原基础上成立“国立兰州大学”,由教育部委任辛树帜筹办,并为校长。上任之前,辛校长先赴全国四处网罗人才、图书、设备,奠定了今日兰州大学系科基础。其所募图书,数量超过当时甘肃图书馆,历史学家顾颉刚赞誉:“卓然西北巨藏矣”。
1949年,兰州解放。辛树帜校长率兰州大学迎接解放,兰州大学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其后,奉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全国各地学校一律丢掉居首的“国立”、“省立”等字样,国立兰州大学更为兰州大学,沿用至今。
1952年,院系调整中,兰州大学俄文、英文、少数民族语言系分出。
1953年,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并入。被确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1954年,医学系分出,成立兰州医学院。
1959年,原北大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奉调入主兰州大学,成为校长。江隆基校长对兰州大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作用。江校长治校,关爱师生,保护同事,即使饿着肚子,也以学术研究、教学为重。兰大朴素向学之风,江校长十成八九。
1965年,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
1996年首批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国家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校。
2001年,进入“985工程”建设行列,教育部与甘肃省政府签订省部重点共建协议,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高校之一。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
2004年11月18日,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2008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兰州大学有它独特的优势,要精心办好这所学校!”
2009年,兰大迎来百年校庆。自1909年甘肃法政学院建成以来,兰州大学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如今,兰大已走过百年。回首往昔,正是先辈的不懈努力,使兰大由一所法政学校,成长为雄镇西北,傲视东南,人才惠泽天下的高等学府,是西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学术重镇。兰州大学当立足过去,放眼未来,立足黄土,放眼世界,方能高踞而腾跃,长驻青春,声彻华夏。
现任校党委书记王寒松教授、校长周绪红教授。 |
|
兰州大学发源于兰州旧城西外城内萃英门。至今,那里横贯外城的大街门牌仍然是“萃英门”三字。解放后,校址迁入兰州旧城外东南今盘旋路处,虽然今天这里是兰州繁华地带,其时市区并未扩张及此。过去兰州大学旧址即今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解放前的四十余年,一代一代的兰大先辈们在此笔耕不辍,终铸就今日兰大规模的基础,炼成今日严谨的学风。所以虽然兰大早已搬离此处,兰大仍然到处“萃英”。从本部的“萃英大厦”“萃英饭店”,到榆中校区的“萃英山”(白虎山的一部分),再到“萃英计划”,不一而足。 |
|
兰州大学在其前身——甘肃学院之时,有校歌一首。今兰大虽无正式校歌,部分师生仍然希望恢复彼时强音。
该校歌曲调高亢,气势轩昂,填词通俗易懂,然而不失文雅古朴,体现了当时学子以天下为己任,居一隅而忧华夏的一片热忱。
甘肃学院校歌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
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
大时代的使命奔临在眼前。
大踏步冲出潼关,看一片漫天的烽烟。
仅凭舌尖怎能扫荡那凶焰,
挥起铁拳才能还我河山。
甘肃的青年莫要再迟延,
捣碎我们花冠停止我们歌筵。
大时代的担子紧压在两肩。
乘长风冲上青天,望一眼卷世的狂澜。
仅凭笔尖弱小怎能保全,
拼着血汗大同实现何难。 |
|
兰州大学现有8个校区。主要有:
盘旋路校区,位于天水路222号,南距兰州火车站越2公里,是兰州大学本部。功能以科研、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其内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建造的苏式建筑交相辉印。其中的图书馆,因为建筑风格独特,成为兰大校徽的一部分。校区中央树木参天,矮丘环绕着池塘碧波,又深藏着网球场等体育设施,成为学子读书、交谊的好去处。
榆中校区于2001年9月投入使用,面积2067亩,距市区42公里,处于规划中的甘肃大学城和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陇海铁路和巉兰高速公路都从旁边经过,其功能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以部分专业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为补充。校区西枕萃英山,其内开阔广大,新栽树木虽未完全长成,然而也一片绿荫。萃英山原是荒山,经过数年经营,植树植草,现在春夏已碧涌山头,不失鸟语花香。校区内设施齐全,生活便利,有专门的综合市场,使同学在享受世外桃源般的清新空气的同时,也可潜心学习、心无旁骛。
医学校区面积583亩(包括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与盘旋路校区毗邻,目前主要承担医学教育,以及大四本科生的住宿教育。校区内环境幽雅,梧桐林立。由于原属兰州医学院,风格与本部、一二分部迥异。
经过多年的变迁,兰州大学早已形成了多校区办学的模式,各校区分工明确,之间常有通勤车来往。 |
|
校徽
兰州大学标志说明
兰州大学校徽一、标志形状
1、由同心两个圆构成。
2、内圆中上方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图样,下方为“1909”字样。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毛体“兰州大学”字样,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
二、标志释义
1、标志主体为兰州大学图书馆正面视图,恰似一个展翅欲飞的鲲鹏,寓意兰州大学面向21世纪的腾飞。
2、图书馆主体部分宽厚庄重,表示兰州大学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宽厚的基础;塔楼挺拔峻峭,象征兰州大学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向上、奋进的力量;三个台阶表示兰州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学士、硕士、博士)或高等学校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1909”为兰州大学建校的年份。
3、外圆中上方为汉字“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中国的大学;下方为英文“兰州大学”字样,表明兰州大学是一所向国际开放的大学。
三、将图书馆作为标志的主体有以下考虑:
1、图书馆事业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是汲取知识的源泉,知识创新的殿堂。
2、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兰州地区原有的四个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余三个为兰州白塔、黄河铁桥、兰州饭店)。
3、兰州大学图书馆造型庄重、典雅、优美,其塔楼的挺拔之姿给人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
4、兰州大学图书馆的形状已被历代兰大人所认同,且作为兰州大学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宣传品。
校训: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 |
|
一、历任校长
甘肃法政学堂(1909---1913)(资料缺乏)
1.蔡大愚(1913---1917)
2.李 懈(1918.1--1918.2)
3.施国祯(1918.3--1923.1)
4.张瑛(1923.1--1923.3))
5.赵元贞(1923.3--1923.7)
6.施国祯(1923.7--1926.2)
7.沙明远(1926.2--1927.3)
8.杨集瀛(1927.3--1928.2)
9.马鹤天(1928.2--1928.11)
10.李世军(1928.11--1929.3)
11.骆力学(1929.4---1929.5)
12.邓春膏(1929.5---1936.5)
13.田炯锦(1936.5---1937.4)
14.朱铭心(1937.4---1938.2)
15.王自治(1938.2---1941.1)
16.宋 恪(1941.1---1946.7)
17.辛树帜(1946.8---1949.8)
18.辛安亭(1949.9---1951.3)
19.曲 正(1951.3---1953.3)
19.林迪生(1953.3---1959.1)
20.江隆基(1959.1---1966.6)
21.刘 冰(1979.1---1982.3)
22.聂大江(1982.3---1984.4)
23.徐躬耦(1984.4---1985.3)
24.胡之德(1985.3---1993.3)
25.李发伸(1993.3---2006.5)
26.周绪红(2006.5---至今)
二、专业设置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30个学院,81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核科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87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民族学),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地质学、临床医学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工程力学8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和西部灾害与环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中子应用技术等),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兰州大学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3756人,学校现有本科生18538人,研究生8586人(其中博士生1477人)。
三、师资
在职教职工4202人,有专任教师175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88人、副教授等副高职822人,博士生导师280人,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7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与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科研合作等。近年来,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
四、科研概况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在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技术、磁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基础数学、力学、自然地理学、天气动力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的研究中,成绩显著,有的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国际水平。现在高寒干旱、地理地质、现代物理、有机化学、干旱农业生态、大气科学、草地科学、区域经济、敦煌学、西北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建设、西北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的研究保持着较大的优势。与此同时,学校还着眼于探索新的科研领域,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现在风沙动力、材料学、当地药材、草业科技已成为学校新的科研重点领域,已经形成了几个有特色的高水平创新研究群体。如“化学合成与化学生物学”群体和“西部环境变化”群体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计划的资助,“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力学系统”团队得到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资助。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团队作战,协同攻关,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
兰州大学在保持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包括化学化工、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核物理与技术、干旱农业生态、草业科学、药材开发、生态保护、环境评价、地质工程、矿产开发、冰川、高原大气、敦煌学、中亚问题、城市规划、以及西北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应用科学研究。例如,针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开展集水节水农业研究;积极开展草地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促进草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强校企联合,开发西部矿产资源(纳米镍粉材料,中子在线测水仪等);发挥传统科研优势,开发具有兰大特色的核仪器仪表(中子治疗机等);积极开展政府绩效评价、环境治理与环境影响评价、城市规划、水土保持、沙尘暴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高管理绩效、加强环境治理、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些应用研究,立足西北,独具特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学校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重点的研究室和研究所及科研中心
1.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应用有机化学)是国家计委1985年首批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是我国有机化学人才培养和进行有机化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历届主任是刘有成院士、刘中立教授,现任主任是涂永强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张礼和院士。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3人(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9人)。以涂永强和李卫东教授领导的“有机化学创新研究群体”正在成为本实验室的学术骨干力量。
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培养青年化学家的摇篮之一, 已有大批年轻有为的有机化学家从这里脱颖而出,走进了世界著名有机化学研究机构 (如:哈佛大学、 Scripps研究所等),有数人在世界级有机合成大师 E. J. Corey, K. C. Nicolaou,D. H. R. Barton 等研究小组工作。有十余人获得了洪堡基金。有大批青年学者成为国内有机化学研究的学科骨干和中坚力量,其中有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百人计划入选者 20 余人。
实验室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平台,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港台地区等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此同时,实验室研究和技术人员也有数十人次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科研与学术交流。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重点课题、自由申请和青年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百余项。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 140 余篇, 其中 80% 发表在被科学引文索引(SCI-CD)收录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
实验室拥有50余台技术先进的贵重仪器设备,具代表性的有: INOVA 600、MERCURY-PLUS 400 和300、AVANCE DRX-200 核磁共振波谱仪、APEX II FT-ICR质谱仪、HP 5988 和 Trace DSQ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可协作使用的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重要仪器有:VG ZAB HS 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Bruker ER 200D 顺磁共振波谱仪、Nicolet 170 SX 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仪等。
2.干旱与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1991年启动建设,1995年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2003年降格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历经成功与挫折,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也奠定了厚实的研究基础。实验室成立近10年以来,始终坚持主要研究方向不动摇,形成特色,在国内外影响日渐突出,业已成为国家西北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最主要核心基地。
生态学科于1987年和2001年两次以优异成绩进入全国重点学科行列,植物学2001年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已成为本实验室的核心力量。
3.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8月批准立项建设,2001 年9 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首次评估。第一届实验室主任为冯兆东教授、方小敏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吉均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陈发虎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吉均院士。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5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6人、教育部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7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副教授5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人,占总人数的74 %。实验室现有客座研究人员35人,均为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实验室现有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3200多万元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其中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价值2000余万元。
实验室拥有博士点6个,硕士点1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其中自然地理学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3个部级研究中心,即教育部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设立了实验测试中心,包括:年代学实验室、古地磁与环境磁学实验室、稳定同位素实验室、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和环境化学实验室等5个分支实验室;按照固定研究方向,实验室下设青藏高原与环境效应研究中心、干旱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气候变化与模拟研究中心、环境遥感与GIS研究中心、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心、干旱生态过程研究中心、西部环境污染及其修复研究中心等7个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项科研项目达200余项,其中4项国家“973”重大基础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由12人组成的研究团队获得了“西部环境变化”国家创新群体项目的资助。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
4.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于2000年8月17日被教育部正式确认。其前身原国家教委应用磁学开放实验室是1993年12月28日被批准建设的,1996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实验室所在的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设有国家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国家物理学科基础科学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现在具有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学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实验室被确定为兰州大学“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现已形成了凝聚态物理、核物理与核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的有机结合。
实验室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1人,讲师3人,工程师2人,其中1人成为了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 人获得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人成为了甘肃省高校跨世纪人才,9人成为了兰州大学骨干教师, 流动人员30人,多数为国外专家。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实验室现拥有相对完善的物理和化学制样条件,并新购置了用于薄膜、多层膜、自旋阀和磁电阻存储器的研究的溅射台3台。除了常规的样品处理和性质测试外,实验室还拥有用于结构测量的X-射线衍射仪;用于宏观磁性测量的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基于SQUID的磁性测试系统;用于微观磁性测量的穆斯堡尔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用于磁化率和磁导率测量的阻抗分析仪实验室自2002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重点基金和企业科研开发项目6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和翻译教材16部。在磁记录材料物理与技术、材料的微观电磁特性、磁性纳米材料,薄膜和多层膜,以及磁电子学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该校建设了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观磁性研究实验室,先后培养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多人成为国内外大学的教授、跨世纪人才和百人计划成员。更多的人成为国内外与磁性材料有关的各大公司(如IBM,TDK,Pulse)的科研中坚。
5.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以西部代表性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以西部灾害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力学机理为核心,研究并解决西部防灾减灾工程中遇到的重大环境力学问题。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沙漠化过程及其风沙环境力学、西部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力学机理、西部古遗址保护与加固的力学特性、复杂力学系统的定量研究及仿真等。
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加强国际、国内学术联系,建立稳定的合作渠道,实现科技资源互补共享。现有固定人员4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其中1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客座人员25人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际学者5人,等等。实验室已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大量相关研究课题,为西部地区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在力学研究进入风沙重大环境课题研究后,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国际学术水平,使其进入国际学术前沿。
6.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1996年第三轮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评估时通过并命名,2002年又通过第四轮评估。依托单位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任继周院士,副主任胡自治教授。
实验室主任张自和研究员,副主任王锁民、沈禹颖副研究员。
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8名,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博导4名、硕导10名,有高级职称的15名。形成了中、青年为主,固定-客座-招聘人员结合,研发与竞争能力较强的科研队伍。现有总价值878万元的各种仪器,可保证土-草-畜系统中能量和元素分析、农业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3S技术应用诸领域的研究。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原则,以保证学术思想和学术集体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多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7.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创建于1979年,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之后,在1999年成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敦煌文献研究室、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室、宗教学研究室、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兰州大学资料中心和《敦煌学辑刊》编辑部等机构。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料信息的中心。敦煌学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讲师编辑5人。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于1984年获得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获得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并接收国外留学生,拥有较为完善的学科培养体系。开设有敦煌学概论、吐鲁番学概论、国际敦煌学、敦煌文献学、敦煌文献专题、石窟寺艺术概论、敦煌佛教艺术专题、敦煌壁画研究、敦煌佛教图像学、魏晋隋唐史专题、河西史研究、河西佛教史、西北历史地理概论、敦煌西域出土美术品研究等课程。截止2002年,敦煌学研究所共培养出博士生2名,硕士生35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9名,硕士生18人;培养日本、韩国、美国留学生达16人,为国内外敦煌学研究培养了高层次人才。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重点研究方向有三个:1、敦煌文献整理研究。敦煌学研究所在敦煌地理文献、碑铭赞文献、十王经文献、五台山文献、占卜文献、史地文献和俄藏敦煌社会文献的整理研究等方面成就十分突出。2、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研究。敦煌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建立的,双方在敦煌石窟考古、分期断代、壁画艺术、佛教研究、石窟保护上均占有优势。3、隋唐五代西北区域史研究。利用敦煌文献与石窟开展中国中古西北区域史的研究,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重视与国内外学术界的学术交流,邀请著名敦煌学专家来兰州大学讲学,接收国外留学生的培养;同时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派遣研究人员前往国内外从事访学与合作研究,加强与国内学术界的交流联系,提高了学术知名度。
8.民族研究基地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7月,重新组建于2000年1月。中心主任杨建新教授。下设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所、中亚研究所、民族社会学研究所、西北少数民族影视人类学研究所、西北史地编辑部、资料中心等。中心现有专职人员1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6人,8人获博士学位;兼职人员14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人,4人获博士学位。主要学术带头人有:杨建新教授、杨恕教授、马曼丽教授、王希隆教授、高永久教授、徐黎丽教授、洲塔教授、切排副教授、武沐副教授等。
9.中亚研究*
10.分析测试中心
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教育部直属院校中首批利用世行贷款于一九八二年建立的,是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测试机构。
中心拥有价值250多万美元的进口大、中型精密仪器和价值80多万元人民币的国产分析仪器共31台。实验大楼建筑面积3400M2,有各类工作室70余间,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人员百分九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博士生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一半以上。中心第一任主任为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耀祖教授,现任主任盛芬玲高级工程师。
中心在对外服务的领域内享有自主权,可承接有机物、无机物的结构测定、成份分析及产品质量评价和科研成果鉴定等项目的服务。为了使对外服务提供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公正,且在作为公证数据时具有法律效力,中心积极申请进行国家计量认证,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1990年12月首次通过甘肃省商检局的认证,成为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化工、矿产品认可实验室,并于1995年12月顺利通过甘肃省商检局的复查评审。1993年1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成为获得国家认证资格的开放实验室,1999年9月通过计量认证复审,2000年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中心还积极参加社会团体,接受社会监督。目前,中心是国家分析测试协会、甘肃省质检协会、甘肃省商检协会和甘肃省环保协会团体会员。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大型精密仪器“集中管理、开放使用”的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兰州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半以上使用了本中心提供的数据。中心工作人员发表论文520多篇,其中国际刊物近90多篇,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奖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教委及高校科技进步奖3项。此外还为化学、生物、物理和现代物理等系的本科生开设了《近代分析仪器实验》、《晶体结构》、《波谱分析》、《结构化学》、《色谱分析》和《有机结构分析综论》等十多门课程。
11.教育部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12.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13.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
20世纪50年代,兰州大学地理系参与了国家防沙治沙研究,但国际水准的研究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当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与兰州大学合作开展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化研究,研究工作受到德国基金会和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这一合作研究一直延续至今。期间,正是由于这一活跃的合作研究,促成了兰州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正式校际合作的建立。1999年,德国基金会(DFG)又批准了8项中德合作研究项目,开展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古居延海演化研究。2000年,“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简称中德中心)正式向北京“中德科学中心”申报,2001年获批准并资助中心活动,兰州大学也正式下文成立该中心。中德中心的核心研究人员由兰州大学干旱环境和古气候中心(CAEP)和柏林自由大学中亚生态与多学科中心(EDCA)研究人员组成,吸收国际上从事亚洲中部干旱环境和古气候研究的知名科学家参加。
16.农业部牧草与草坪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17.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
沙漠化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面临的最主要环境问题。沙漠化往往与贫困现象相伴生,形成生态退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社区要改变贫困面貌,获得持续发展,必须首先防治沙漠化。然而,我国沙漠化发生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因此,我国的沙漠化防治一方面必须对沙漠化发生过程和形成机制要有深入认识,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也必须依靠当地社区的努力,与解决社区的生计问题相结合,以期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如何依靠当地社区力量,打破生态退化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是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本项目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以社区为本的西北干旱沙漠化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其基本思路是,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沙漠化最严重、生态问题最突出的民勤县,选择沙漠化过程强烈、贫困问题比较突出的典型社区,通过研究近50年来沙漠化发生的历史过程和原因,分析沙漠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沙漠化防治政策;通过开展退耕还草(林)、种草养畜、封沙育林等参与性社区生态扶贫活动,调整产业结构,促成社区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培育社区自我发展与管理能力;将沙漠化防治与社区发展行动相结合,鼓励公众参与沙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18.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0年10月25日,由兰州大学批准正式成立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由学校与资源环境学院共同管理,同年获得省建设厅颁发城市规划丙级资质。
2003年12月经兰州大学批准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更名为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年获城市规划乙级证书。
规划院本着资源共享的优势,依靠资源环境学院雄厚的科研势力,容纳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已成为兰州大学发展独具潜力的研究院之一,立足甘肃,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事业。
研究院秉承兰州大学“作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宗旨,发挥高校优势,在保持和加强理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学科,注重应用研究,在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工业园区规划、旅游规划和咨询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作出贡献。
19.兰州大学生物技术开发研究室
兰州大学校企共建 “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现有1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和30名研究生,科研人员总计38人。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将直接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共有6个研究小组,涉及 诸多生物技术领域:
植物分子病理学理论研究小组
工业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保健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环境污染治理生物技术研究小组
20.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是在甘肃省科技厅领导下、依托兰州大学,联合多学科、多专业组建的甘肃省首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之一。1999年5月筹建,2002年10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最初的名称为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后根据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需要, 2005年8月更名为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运行。
该实验室位于兰州大学医学校区。现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有博士学位者8人。
21.医学实验中心
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各类人员39人(不含兼职人员),高级4人、中级18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0人。学科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也有中青年专家和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在医学实验中心的服务、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专业技术队伍中,入选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各1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甘肃青年科技奖1人,甘肃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
医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建筑面积12000余m2,大型、精密科研实验仪器100多台(件)、总值3500万元。现设有细胞分子生物学中心、电镜室、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实验中心(GLP实验室)、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医学实验动物学教研室等6个服务、科研和教学机构,并依托建有甘肃省新药临床前研究重点实验室和甘肃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两个省级实验室。
22.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自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4月12日正式建成,2007年1月1日并网使用。SACOL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海拔1961米的萃英山顶(35.946N,104.137E),占地约120亩,拥有国际上最先进、西北地区最齐全的精密气候观测仪器,包括:激光雷达、微波辐射仪、全天空成像仪、边界层气象要素、地表辐射、太阳宽带辐射、太阳窄带辐射、太阳多波段光谱辐射、三维超声速风速通量仪、大孔径闪烁仪、土壤温度、湿度、降水量、大气质量成分监测系统、多波段太阳光度计、黑碳仪、积分浊度仪、空气动力学直径粒子谱仪及风云气象卫星、 EOS/MODIS数据数字视频广播接收系统等,总价值1000多万元。
SACOL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研究型气候观测平台,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北方干旱与人类适应”第一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涵盖气候、生态、水文、遥感和社会学等领域,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及沙尘暴等方面开展研究,为我国西北干旱化趋势预测、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观测依据,同时也为“有序人类”活动的开展及生态效益评估提供实验平台。SACOL已被批准加入了CEOP项目、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和MPLNET(Micro-Pulse Lidar Network)等国际观测网。
23.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在2002年在全国较早的设立了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非艺术类),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戏剧影视人才,目前,开设这一专业并设有研究所的全国重点大学只有18所,因此,在电影及戏剧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方向前景十分乐观。 |
|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校本部47公里。北邻陇海铁路,设有夏官营站;南临312国道和巉兰高速公路。校区总占地面积5468亩,其中建设用地2120亩,绿化用地3348亩,现有各类房屋建筑面积404297平方米,是兰州大学五个教学园区中规模最大的校区。榆中校区始建于2000年9月,2001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现有三个年级本科在校生9000人,设立20个院,64个本科专业。校区交通便利、信息通畅,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先进完备的教学、实验条件,标准齐全的文体活动场馆,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为莘莘学子求学深造提供了理想的天地。 |
|
兰州大学拥有众多学生社团。规模最大的社团有绿队,兰州大学锅庄舞协会,达尔文协会社与自行车协会等。另有兰州大学绿队、法学社、手语协会、红丝带爱心社、文史学社、DV与摄影协会、电影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阳光心理协会、五泉文学社、青年政治研究会等众多优秀社团。 |
|
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成就卓著,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及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国徒步横跨南极第一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暨南大学教授、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云东,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中国化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建新;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中央纪委驻交通运输部纪检组组长杨利民,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郜风涛,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刘鸿庥,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水均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获得者乌力吉等就是由兰州大学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中的优秀代表。中科院院士李吉均教授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 )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学术界的佳话。 |
|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重点大学参加的物理、化学专业出国研究生选拔考试中,兰州大学先后5次获得团体及个人总分第一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等比赛中,该校学生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在200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又获佳绩(特等奖、一等奖各一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奖励基金的100名青年学者中,有6名是该校培养的研究生。1991年受到国家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695人中,该校培养的有10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该校校友有4名。1999年,在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2篇论文入选。2001年和2004年,该校分别有一名在读博士生获得建昊杯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和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995年,美国《科学》周刊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居第六。
近十几年来,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承担了大量国家高级别项目。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从1998年到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用次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特别是1992、1993年连续2年发表论文数名列第三,被引用次数名列第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2003年兰州大学国际论文被引排名全国高校第13位。2009年兰州大学跻身首批十所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之一,这将进一步加强我校与中亚地区高校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兰州大学多年连续入选世界500强大学。
兰州大学在《2009中国大学评价》中,排位如下:
2009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十;
2008中国大学历史学十三;
2009年中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环境第十三位;
2009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六;
2009年中国大学医学第三十一;
2009年中国大学法学第三十八;
2008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九;
2008中国大学文学四十二;
2009中国大学工学六十五。
《兰州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
|
国家邮政局定于2009年9月17日发行《兰州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邮票以红色为主色调,主图为“兰州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标识,并配以兰州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至此,兰州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之后,我国第五所成功申请发行纪念邮票的高等学府。
邮票的详情如下:
志号:2009-21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1-1)J 兰州大学建校一百周年 1.20元
邮票规格:40×30毫米
齿孔度数:13度
整张枚数:16枚
整张规格:200×177毫米
版 别:胶印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 计 者:尚盈
资料提供: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校徽设计者:甘晖
兰州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标识设计者:林严冬
责任编辑:秦巍
印 制 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 |
|
人物 | 教育家 | 北京大学 | 西乡 |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哲学社会学院 | 经济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 病理生理学 | 临床医学院 | 口腔医学院 | 学校 | 兰大 | 更多结果... |
|
|
兰州大学工会 | 兰州大学力学 | 兰州大学社区 | 兰州大学医院 | 兰州大学国旗班 | 兰州大学监察处 | 兰州大学组织部 | 兰州大学宣传部 | 兰州大学学工部 | 兰州大学武装部 | 兰州大学研工部 | 兰州大学共青团 | 兰州大学保卫部 | 兰州大学外事处 | 兰州大学学生处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兰州大学法学院 | 兰州大学图书馆 | 兰州大学药学院 | 兰州大学文学院 | 兰州大学一分部 | 兰州大学后勤党委 |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 兰州大学附属医院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 兰州大学资源学院 |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 兰州大学医学校区 |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 兰州大学口腔医院 |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 |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 |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兰州大学体育教研部 | 兰州大学生物学基地班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基地班 | 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班 | 兰州大学化学专业基地班 | 兰州大学萃英大酒店 | 兰州大学锅庄舞协会 |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 兰州大学党委办公室 |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实验室 | 兰州大学历史学基地班 | 兰州大学数学基地班 | 兰州大学物理学隆基班 | 兰州大学物理学基地班 | 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 兰州大学医学实验中心 | 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中心 |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研究中心 | 兰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 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 | 兰州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 | 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 兰州大学病理生理学 |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兰州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 | 兰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兰州大学育才辅导学院 | 兰州大学宁夏函授辅导站 | 兰州大学出版社图书批发部 | 兰州大学劳动服务公司 | 兰州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 兰州大学接待服务中心 |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招待所 | 兰州大学近代中国人物研究中心 | 兰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兰州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评价中心 |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 | 兰州大学生物技术开发实验室 |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实验室 | 兰州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 | 兰州大学干旱与草地生态实验室 | 兰州大学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实验室 | 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实验室 | 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实验室 |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 兰州大学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国际中心(ICTPEM) |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 | 兰州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兰州大学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管理国际中心(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病医院 | 兰州大学合华技术应用开发中心 | 兰州大学电子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所 | 兰州大学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新技术研究所 | 兰州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 | 兰州大学计算机技术开发公司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科技开发公司 | 兰州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萃英大酒店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大学分理处 | 诗经译注国风部分李子伟兰州大学出版社 |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 | 兰州大学力司化工厂景泰盐化厂 |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劳动服务公司 | 兰州大学力司化工厂高新技术企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