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兰州交通大学投诉电话兰州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9863
甘肃省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120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创建于1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大)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大)的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新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经过45年的建设和发展,兰州交通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商、理、人文学科兼有,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办学整体水平在甘肃省高校居于前列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学校现有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机电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公路交通分院、外国语学院、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13个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一个教学部,36个本科专业,19个硕士授予点,7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属工程技术研发基地,25个研究所,6个工程技术中心,38个实验室。学校占地面积1030亩,校舍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5.28亿元,固定资产3.9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1.1亿元)。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2年,学校有教职工1704人,其中专任教师911人,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91人,教授106人。学生总数共24100人,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100人,各类研究生940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355人,工程硕士6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11000人。学校初步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梯形师资队伍。胡春农、林达美、王乃忠、班冀超、吴鸿庆、范多旺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先后在我校任教。
学校坚持"立足甘肃、面向社会、服务铁路、办出大交通特色"的办学指导方针和"以人为本"的育人原则,先后为铁路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30000多名各类优秀人才。学校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积极促进成果工程化。"九五"以来,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800多项,取得了3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2项,4项成果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推广计划。其中"南昆铁路板其二号弯梁桥"是中国铁路首座弯梁桥,被誉为"中国铁路建桥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为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已同美国、加拿大、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的关系。
学校有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和体育设施,后勤设施完善配套,交通、通讯条件良好,校园环境优美。拥有100多台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建立了校园网络,建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图书馆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藏书90余万册,近30万册的数字图书馆现正在建设中,收藏中外期刊近2900种,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与国际图书馆公共检索中心(oclc)联通。
为了抢抓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发的历史机遇,把学校建成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兼有,若干学科在西北高校中居于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工科大学,学校确定了以学科学位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铁路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成立了"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有百余个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成为学校董事会单位,标志着学校在探索办学新机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联合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十一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实与梦想同在。借着西部大开发、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东风,兰州交通大学全体师生正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迈向新的征程。 |
|
兰州交通大学由 1896 年创建的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交通大学(原北京铁道学院)于 1958 年在兰州分建而成,是我国第三所铁路院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 2000 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3 年 4 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 校训 ,形成并弘扬了“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 校风。 学校在新的历史阶段的 办学指导思想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大力开展社会服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秉承学校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挥工科优势,突出铁路特色,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交通,努力把学校办成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影响与日俱增,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显著增强,实现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历史性转变,已初步发展成为一所 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在甘肃高校居于前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现有 2 个校区, 14 个 学院, 2 个系, 2 个教学部;有 49 个本科专业, 60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2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9 个省级重点学科; 有 1 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2 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 3 个省级工程中心( 甘肃省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物流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 ),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 ), 73 个研究所(实验中心),其中 5 个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教职工 2289 人,专任教师 1354 人,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 646 人,教授、副教授 513 人。有各类在册学生 30000 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 18600 余人,各类研究生 2300 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 12000 人。
学校占地面积达 1566 亩,校舍建筑面积 62.59 万平方米,总资产达 14.48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 7.44 亿元;图书馆藏书达 174 万册(其中电子图书 42 万册),并建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学校建有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和多种网上应用系统,校园网已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互动交流重要渠道,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育人原则,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生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计算机网络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始终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专业英语通过率连续刷新甘肃高校记录。我校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十五”以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 始终保持在 93% 左右。 2005 年 10 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和稳固。
学校科技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需要,突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重视提高科技竞争力,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在光电智能控制、交通信息、工程热物理、车辆动力学和高原冻土等领域形成了一定优势。 “ 十五”以来,学校 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498 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17 项, 863 计划项目 2 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2 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 2 项,火炬计划项目 1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4 项,国家社科项目 1 项,省部级项目 342 项;科研总经费达 2.8 亿元,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经费 6000 万元;出版教材、专著 161 部;公开发表论文 3898 篇,其中 199 篇被三大检索收录; 113 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申请专利 71 项,转让重点成果 33 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60项。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有了重大突破,其中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和评估,为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 范多旺 教授为带头人的“大型真空光电子关键技术集成与智能控制”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表明我校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2006 年, 我校科技园因创新资源聚集、创新环境良好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2007 年, 以学校为第一依托单位组建的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申报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标志着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新提升。
学校积极改善学科结构,大力加强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创建特色品牌学科,学科学位建设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3年,我校 成为 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一次性获得 3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顺利突破了建设发展的瓶颈; 2006 年,我校获得两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一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博士点增至 12 个, 标志着我校学科学位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先后获得了工程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在职研究生的培养资质,其中工程硕士已覆盖 11 个工程领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覆盖了 13 个专业学科。 学校成立了研究生学院,获得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研究生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逐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学校注意突出学科优势,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基础研究学科,注重工理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形成了以工为主, 理、管理、经济、法、文 等多学科 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积极实施开放办学,成立了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先后有 120 多家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加盟,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学校在北京、成都、西安、沈阳、广州等地成立了 20 个校友分会,进一步密切了与校友的联系,全面拓展学校的社会影响。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2003 年,学校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目前已有两批学生赴美留学; 2005 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斯旺西大学联合成立了语言培训测试中心; 2007 年,学校与乌克兰国立铁道大学建立了交流学生机制。 学校先后与英国威尔士思旺希大学、法国布尔高涅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乌克兰国立铁道运输大学、澳大利亚科学院水资源中心等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并选派教学科研人员去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留学、进修和进行科学研究。 2007 年 8 月,学校召开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 随机分析及其应用国际会议、 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为:2004 -2008 年,为“ 夯实基础,优化结构 ”阶段,即:到 2008 年建校五十周年之际,把学校建成具有良好办学条件和较高办学水平的教学型大学; 2009-2013年,为“ 巩固特色,深化改革 ”阶段,即:到 2013 年,把学校初步建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2014 - 2018 年,为“ 重点突破,全面发展 ”阶段,即:到 2018 年建校 60 周年之际,使学校在总体上跨入国内知名、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行列。
2008 年, 兰州交通大学将迎来她的五十华诞。五十年的风雨沐浴,五十年的如歌岁月;五十年的光华滋养,五十年的滋兰树蕙。对一所大学而言,称不上历史悠长,但时间刻录了她的荣光,铭记了交大人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一如既往,奋力前行,为建设学术自由、充满活力,管理科学、效益显著,公平透明、宽松有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和谐大学而扬帆远航! |
|
兰州交通大学校徽
兰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66亩,建有2个校区,1个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格局。有17个学院,1个教学部。有本科生20317人,研究生2854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12000人。在职教职工2329人,专任教师1343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教职工696人,教授、副教授522人,博士生导师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7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6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2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图书馆藏书205万册,校舍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总资产达17.59亿元。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育人原则,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中成绩优异。大学英语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始终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专业英语通过率连续刷新甘肃高校记录。毕业生素以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踏实肯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2005年10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和稳固,在历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杂志中兰州交通大学稳居甘肃地区高校第4位。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工、理、经、管、文、农、法等7大学科门类。现有50个本科专业,16个博士点,64个硕士点;有9个省部重点学科,3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程中心,89个各类研究所。学校具有优秀本科生免试推研资格,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海外留学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学校于2005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2008年被列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院校。学校还是铁道部继续教育西北基地、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院校之一。
学校科研工作坚持贴近国家发展战略、贴近铁路发展战略、贴近地方发展战略,立足铁路特色,立足西北特色,大力培育和扶植新的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2000年以来,承担了涵盖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3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全国铁路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平台建设,连续在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国家级平台建设上取得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学校主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承担、参与了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达1600余项,涵盖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技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成立了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先后有120多家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加盟,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学校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近200名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近百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培育形成了“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校风。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党委提出了把兰州交通大学建成为在甘肃有突出地位、在全国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目前,全校上下正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
|
|
|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摄影协会 | 兰州交通大学图书馆 |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勘察设计院 |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维修队 | 兰州交通大学机械厂 | 兰州交通大学节能电器厂 | 兰州交通大学印刷厂 | 兰州交通大学钢铝门窗厂 |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兰州交通大学新技术开发公司高新技术企业 | 兰州交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 | 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开发服务部 | 兰州交通大学科技信息咨询中心 | 兰州交通大学物资设备科技实业公司 | 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兰州交通大学营业厅 |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交通大学支行 | 兰州交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招待所 |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交通大学支行 | 兰州交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