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蹄指马、羊、牛、猪等动物的脚趾端的坚硬物。偶,即双数。四肢中有双数着地蹄的动物叫偶蹄动物。这类动物的蹄一般二指(趾)或四指(趾)上才有,如牛和羊的前后肢都只第三、第四指(趾)的蹄最发达,而且较长,直接接触地面,其他各指(趾)或者退化,或者不发达,因指(趾)是双数,故称偶蹄目动物。河马、野猪、骆驼、梅花鹿都是偶蹄动物。除澳洲外,偶蹄动物遍布世界各地。 |
|
偶蹄类
始新世早期,一种称为古偶蹄兽的小动物从踝节类中分化出来,它的距骨除了有类似于奇蹄类那样的近端滑车之外,远端也呈滑车状而不再是平面。正是这种双滑车的距骨奠定了一种进步的有蹄类--偶蹄类的基础。在此后的岁月里,偶蹄类分化出了分为古齿亚目、弯齿亚目、猪亚目、骈足亚目和反刍亚目五大类群的种类繁多的庞大家族。
现代大多数有蹄类动物都属于偶蹄类,它们的得名依据主要就是因为前后脚的趾数都是偶数--两个或四个,而且,脚的中轴通过第三趾和第四趾之间,身体重量也就放在第三趾和第四趾上。与日薄西山的奇蹄类相比,偶蹄类可谓朝气尤存、兴旺依旧,这主要归功于它们所拥有的一系列进步性状。
偶蹄类距骨有两个滑车面,可以使后肢较自由地伸展和弯曲,因此偶蹄类比奇蹄类更善于跳跃。在较晚出现的进步偶蹄类中,前肢的尺骨和桡骨常常愈合,后肢的腓骨常常退化成小片状,连在胫骨上;第三趾和第四趾的掌骨和摭骨也常常愈合成炮骨。另外,偶蹄类的股骨外侧没有奇蹄类那样的第三转节。这些特点都是有利于运动的。
偶蹄类的成功,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消化系统的进步。一方面,它们的牙齿有分化为从低冠到高冠、从丘形到丘-月形到月形的一系列多样模式,使得不同的偶蹄类能够适应从杂食到草食、从取食嫩叶到取食硬草、干草等多样化的食物资源。另一方面,进步的偶蹄类--骈足亚目和反刍亚目类群,发展了分室的胃,植物性食物被牙齿咬切后首先进入瘤胃和蜂巢胃,在那里被共生细菌消化成软块并部分分解,然后这些软块再反刍回口中,经充分咀嚼后被重新吞入重瓣胃和皱胃中继续消化。这种复杂的过程能够使骈足类动物和反刍类动物在短时间内匆忙吞下大量的植物性食物,然后躲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细嚼慢咽。新生代后期,食肉类动物因身体变得越来越大或因发展了结群追逐猎物的社会性行为而成为更加有效的狩猎者,此时,进步偶蹄类反刍行为带来的适应性就使得它们能够大大优越于奇蹄类。 |
偶蹄类(化石) Cloven-hoofed (fossil) |
outi lei (huashi)
偶蹄类(化石)
偶蹄类中有许多已绝灭了的有蹄哺乳动物,如古猪、河猪、副驼、古鼷鹿、肿骨鹿、旋角羚、原始牛等,其化石分布极广。它们的主要特征是每一脚上一般都有2或4个大小几乎相等的脚趾,身体主要着力于第三和第四趾上。第二趾和第五趾比较小或已消失。第一趾在一些早期猪形类的前脚上还保存着。距骨有两个滑车;股骨没有第三转子。大多数偶蹄类,尤其在雄性个体中,在额骨上都有一对角(“洞角”或“鹿角”),有些已绝灭的鹿类中出现有第三个角。
原始偶蹄类牙齿的齿数齐全。在进化过程中上门齿有完全退化的趋势。上犬齿有时发展成“獠牙”或缺失。下犬齿在猪和河马中很发育;但在反刍类中出现退化现象或呈门齿形。偶蹄类的臼齿可分为低冠型的丘形齿、丘一新月形齿和高冠型的新月形齿。臼齿和肢骨的构造在偶蹄类的分类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所有现生的和已绝灭的偶蹄类可分成三个亚目,即猪形亚目(Suiformes)、胼足亚目(Tylopoda)和反刍亚目(Ruminantia)。
猪形亚目 头上无角。尺骨和腓骨分别不与桡骨和胫骨愈合。第三、四掌骨或□骨分开或不完全愈合。这一亚目又分为古齿兽次目 (Paleodonta) 、弯齿兽次目(Ancodonta)和猪次目(Suina)。中国已发现的古齿兽类化石有双锥齿兽属 (Dichobune)等一些小型的偶蹄类和一些较大型的□属 (Entelodon)、古猪兽属 (Archaeo-therium)等。弯齿兽次目包括先炭兽(Anthracoker□x)、沟齿兽(Bothriodon)、河马(Hippopotamus)等属。这些化石中国都有发现。猪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杂食,牙齿为典型的丘形齿。犬齿大,肢骨短,多为4趾,有分离开的趾节骨。猪科化石首先出现于欧洲距今4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到中世纪以后有很大的发展,现生种遍布亚、非、欧及美洲。中国已发现的猪化石有古猪 (Palaeo-choerus)、弓颌猪 (Chleustochoerus)、镰齿猪 (Lis-triodon)、河猪(Potamochoerus)、野猪 (Sus scrofa)等。
胼足亚目(Tylopoda) 头骨较长,无角。古老种类上门齿齐全,较后期种类中仅剩第三门齿。臼齿新月型。内含两个科,即骆驼科(Camelidae)包括现生的骆驼和羊驼及其祖先和已绝灭的剑齿兽科(Xiphodontidae)。骆驼类在始新世晚期起源于北美,到上新世才开始进入亚洲、北非及南美。中国发现的骆驼化石不多。已知更新世前期的巨副驼(Paracamelus □i□as)和更新世晚期的双峰驼(Camelus knoblochi)。剑齿兽科包括欧洲一些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原始的种类。
反刍亚目 包括鼷鹿类、鹿类和洞角类。它们从始新世晚期开始出现,到中新世开始繁盛成为分布最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有蹄动物。最原始的反刍类可以内蒙古晚始新世古鼷鹿(Archaeomer□x)为代表。古鼷鹿大小与现生的鼷鹿(Tra□ulus)相近。头上无角,上臼齿方形,臼齿有四个新月形齿尖。四肢长,掌骨或□骨无愈合现象。背脊弯曲。有一条长的尾巴,这在大多数反刍动物中是已失掉了的原始性质。
最原始的鹿可以渐新世的原鹿(Eumer□x)为代表。原鹿的原始性质如个体小,头骨上没有角。上犬齿扩大成军刀状,背脊弯曲,尾短,腿和脚伸长,中央的两块掌骨或□骨愈合成炮骨等性质还保留在中新世某些鹿类上。现代亚洲的麝(Moschus)是生存下来的原始类型,很像那些中新世早期的鹿类。中国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地层中发现过不少鹿类如皇冠鹿属 (Stephanocemas)、叉角鹿属(Dicrocerus)、麂属 (Muntiacus)、祖鹿属(Cervavitus)、真枝角鹿属(Eucladocerus)、大角鹿属(Me□aloceros)等。
长颈鹿与鹿有紧密的关系,一般认为长颈鹿是在中新世时从鹿 |
|
古生物 | 新生代 | 第三纪 | 渐新世 | 动物学 | 皮革 | 物理化学 | 民族服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