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 >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录
No. 1
  实验室概况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于1989年,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依托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参与共建。1997年和2002年两次通过国家评估,199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解决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或可能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为国家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多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老中青三结合、以年轻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实验室不仅是研究基地,也是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设有信息安全学科的硕士、博士点,同时依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软件研究所设有应用数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05年7月,实验室已出站博士后31人,已毕业博士生31人,已毕业硕士生115人。
  研究领域
  实验室根据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国际信息安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安全的重要作用,制定了如下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方向1:密码理论与技术
  § 密码学的相关数学理论
  § 密码算法设计与分析理论
  § 密码应用与实现技术
  § 量子密码与混沌密码
  方向2: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
  § 安全协议的形式化分析理论
  § 安全多方计算理论
  § 安全协议的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 实用安全协议的设计、分析与实现
  方向3: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
  § 系统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 入侵检测、取证与监控
  § 应急响应
  § 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
  § 网络攻击技术
  § 信息隐藏理论与技术
  方向4:网络与系统安全
  §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 pki/pmi技术
  § 无线通信安全
  § 操作系统安全
  § 数据库安全
  § 信息安全保障宏观研究
实验室概况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筹建于1989年,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实验室的总体定位是:瞄准国际信息安全学科发展前沿,密切结合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需求,进行信息安全前沿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创新性研究和自主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
  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对前沿性和前瞻性信息安全科学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以促进和推动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安全技术和系统,以满足国家和行业部门的需求;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实验室成立以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1500多篇,出版著作(译著)70多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0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3人,流动人员(包括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193余人。实验室拥有42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已建成一流的网络安全实验环境。
研究领域
  实验室根据信息安全学科的特点,国际信息安全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安全的重要作用,制定了如下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方向1:密码理论与技术
  § 密码学的相关数学理论
  § 密码算法设计与分析理论
  § 密码应用与实现技术
  § 量子密码与混沌密码
  方向2: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
  § 安全协议的形式化分析理论
  § 安全多方计算理论
  § 安全协议的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 实用安全协议的设计、分析与实现
  方向3: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
  § 系统安全性分析与评估
  § 入侵检测、取证与监控
  § 应急响应
  § 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
  § 网络攻击技术
  § 信息隐藏理论与技术
  方向4:网络与系统安全
  §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 PKI/PMI技术
  § 无线通信安全
  § 操作系统安全
  § 数据库安全
  § 信息安全保障宏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