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文学写作 > 何为
目录
为什么,何故 Why, why
  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No. 2
  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No. 3
  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著名作家 Famous writer
  笔 名: 晓芒、夏侯宠、夏奈蒂等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2/4/19
  民 族: 汉族
  当代著名作家。原名何振亚,也曾用名何敬业,祖籍浙江定海,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状元桥旁的横堂弄,中共党员。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海《文汇报》记者,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编剧,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辑,江南电影制片厂编辑,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编辑组长,福建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1937年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路》,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青年文艺》一栏上。上海孤岛时期,先后在《译报》、《译报周刊》、《文汇报》及《大美报》副刊撰稿,并参加党领导的文艺通讯运动,同时被委派编辑《大晚报》文艺周刊。1940年出版第一本集子《青弋江》。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小树与大地》、《闽居纪程》、《临窗集》、《北海道之旅》、《老屋梦回》、《〈孤岛〉内外》、《何为散文选》、《何为散文选粹》、《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我从这里起步》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作品奖,《陀螺和巧克力》获1991年《福建文学》全国散文征文奖,《故乡与祖国》获首届《散文天地》作品评奖优秀奖,《何为散文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第二次考试》成为当时中学语文正式教材,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发行世界各地。上世纪60年代曾来过故乡,写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记》等,被几十家出版社选载,还编入各种大型辞书中。 何为的报告文学作品《张高谦》等在读者中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收进国内及东南亚国家的华文课本,改编成广播剧、广播小说及电影,并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时隔20多年之后的1976年,该文仍魅力不减,被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用作作文改写的范文材料。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止写作11年来的第一篇散文《临江楼记》,受到了读者的强烈欢迎,被译成英文和发文介绍到国外,同时作为中国新时期的第一篇抒情散文而载入史册。随后又连续发表了《向无名英雄问好》、《春夜的沉思和回忆》等十余篇散文。1979年选编出版了散文集《临床集》。他在二十世纪60年代曾到过故乡,写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记》等,被几十家出版社选载,还编入各种大型辞书中。已结集出版了《织锦集》、《临窗集》、《何为散文选集》、《何为散文长廊》等15部散文集。
  他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七年级上册第10课
重庆大学教授,博导 Professor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Ph.D.
  教授,联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博士。
  1957年8月生,男,博士(联邦德国工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论电工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特邀评委,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宝钢优秀教师奖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批骨干教师,入选教育部“中华学子”丛书,教育部海外发行“神州学人”杂志封面人物。从1985年即从事电磁场理论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特别是自1991年至1997年在联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期间,在国际上首先构造出包含骨骼肌任意纤维方向的三维人体胸腔模型,成功地在该模型下进行了心外膜电位重构,并以联邦德国博士授予等级的最高分“优”获得工学博士(Dr.-Ing.)。在德国期间还被破格吸收加入联邦德国科学部项目:空中客车A340的电磁兼容模拟计划。回国后的主要从事电磁场理论在医学成像、新型心电图、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防护,以及医疗仪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该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主持国家、部省级和横向项目20余项。近年来已在国内国际知名刊物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外出版专著一部。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男,大学教授,1957年9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0.09-1992.09,2000.09-2001.09先后两次由国家公派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现任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应用化学系系主任。担任过两门研究生和8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曾先后三次获电子科大教学成果奖。公开出版教材一部。在国家、国内公开发表论文近40余篇。现主要从事应用化学和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4年出版的“优化试验设计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一书,在“试验设计方法”课程中采用,该课程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现任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应用化学系系主任。
重庆市外经贸委官员 Chongqing Municipal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officials
  女,籍贯重庆,生于1955年10月,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0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现任重庆市外经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工作简历
  1975.10—1978.09 在四川安岳县永清区翻身公社当知青
  1978.09—1982.07 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1982.07—1987.05 在重庆市妇联宣传部工作
  1987.05—1988.10 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政策研究室工作
  1988.10—1991.05 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法制处工作
  1991.05—2005.04 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六处、督查室、口岸办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口岸办主任
  2005.05—2006.04 在重庆市外经贸委航空口岸处处长
  2006.04—今 在重庆市外经贸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五.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 V.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Music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原名郑康源,笔名郑静、苏宁等。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24年6月生,卒于1991年7月2日。江苏南京市人,共产党员。1936年在南京参加青年歌咏团,1938年参加新安旅行团,1942年考入国立福建音专,1945年参加新四军。1950年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和研究西洋歌剧,师从张庚、马可,1953年调原中国戏曲研究院。先后担任过音乐室主任、《戏曲研究》副主编、所领导小组成员,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等。
  1953年以来,一直从事戏曲音乐理论研究,多次参加和主持中央和地方的学术活动。60年代参加张庚、郭汉城主持的《中国戏曲通史》集体编写,执笔10多章节15万余字,并担任整个舞台艺术部分的统稿工作,该书已于198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80年代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音乐分支副主编,执笔有关戏曲音乐条目。又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通论》副主编,执笔两章六节。1989年担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卷本(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常务副主编兼总编辑部主任。
  主要成果:已出版的专著有:《戏曲音乐研究》(36万字),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戏曲音乐散论》(15万字),198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简明戏曲音乐辞典》(32万字),199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谈戏曲唱腔的创作与发展》,195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的还有《怎样研究戏曲音乐》。
  发表论文近百篇,共200多万字,其中《京剧打击乐的初步研究》等早在六七十年代就被美国哈佛大学作为教材使用。
六.上海水产大学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VI. 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
  1968年1月出生,藉贯上海。
  1990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海水养殖专业,获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水产生物繁殖与发育生物学、水产增养殖及养殖水环境调控;水族工程及景观水域生态。
  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水产与生命学院 201306
  近年参加和主持的项目:
  1995.9-1999.12 农业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 卤虫卵加工技术及装备的研究
  2003.5-2004.12 校青年科研基金 长江野生青虾与地方养殖种群的比较研究
  2003.9-2006.8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刀鲚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
  2004.10-2007.9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胭脂鱼人工繁育及陆基养殖技术研究
  2005.1-2007.12 948项目 外来水生生物入侵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反应技术
  2006.5-2009.5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近年发表的论文、论著
  1999-2000年度我国沿海卤虫产业调查与状况分析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0(3),264-267
  我国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防治 中国水产,2000(7),26-28
  长江中下游五个青虾群体网箱生长和养殖性能比较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5(3),258-261
  长江刀鲚性腺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3),292-295
  2000年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鱼类增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武主编,何为等参编
  2001年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 水产养殖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陆伟民主编,何为等参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