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
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易》、《尚书》、《诗》、《礼》、《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 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称“十翼”,是东周时人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五经 别名: 唐韩愈《进学解》:"《诗》正而葩。"后因称《诗经》为"葩经"。 《书经》者,孔壁藏书也,又名壁经.易经,羲经相传伏羲始作八卦,故名"羲经"。《礼记》,.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因此名"戴经".孔子删述春秋,绝笔于获麟。因此《春秋》叫"麟经".
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保存了丰富的中国上古历史资料,合称“六艺”,秦汉以来《乐》不传,遂为“五经 ”。“五经 ”长期作为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无可替代。
关于“六艺”的内容,《旧唐书·经籍志》概括最为简洁允当:
一曰《易》,以纪阴阳变化;
二曰《书》,以纪帝王遗范;
三曰《诗》,以纪兴衰诵叹;
四曰《礼》,以纪文物体制;
五曰《乐》,以纪声容律度;
六曰《春秋》,以纪行事褒贬……
《史记·滑稽列传》记录了孔子对“六艺”教化及治理作用的阐述:
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庄子·天下》揭示了“六艺”对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同时也指明,“六艺”“五经 ”作为教化民众的教材,有其明显优势,但并非没有不足,要扬长避短。这段话见于《礼记·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六艺五经 ,是后世文章的源头和典范。《颜氏家训·文章篇》云: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 》: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则说:
如要典重,则学《书》;要婉丽,则学《诗》;要古质,则学《易》;要谨严,则学《春秋》;要通达,则学《戴记》……略得其意,微会其通,自然不同于世俗之为文矣。
2000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指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表明了“五经 ”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的、挖掘和探索的可能。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社长杜维明先生指出:
儒家对人的复杂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儒家五经 ,从抽象和象征的意义上说,分别探讨的是人的情感性问题(《诗》)、社会性问题(《礼》)、政治性问题(《书》)、历史记忆问题(《春秋》)、形而上问题(《易》)。
金海峰教授接受了杜维明先生的思想,在讲学过程中多次强调:阅读五经 ,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周易》——哲学角度;《尚书》——政治角度;《诗经》——艺术角度;《礼记》——社会角度;《春秋》——历史角度。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体例分类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 《 国风 》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五经 ①解剖结构名。《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 并行。”即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经脉。 ②推拿穴位名。指分别位于手指指腹上的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五穴。《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五经 者,五指头之经络也。心经在中指,肝经在食指,脾经在大拇指,肺经在无名指,肾经在小指。运者以我食指运小儿五指头肉上,此法能治大小便结,开咽喉胸膈中闷塞,以及肚响腹胀、气吼泄泻诸症。”
五经 之首的<易>,其义理在当今又有了重大发现:既易经的立体结构理论.在易经的立体结构理论专著 <乾坤谱>中,易经的立体结构:
乾:x=1,y=1,z=1
巽:x=1,y=1,z=0
离:x=1,y=0,z=1
兑:x=0,y=1,z=1
震:x=0,y=0,z=1
坎:x=0,y=1,z=0
艮:x=1,y=0,z=0
坤:x=0,y=0,z=0
乾坤谱解释了周易中的立体原理,证明了周易中蕴涵了一定的科学性.
【古代犹太人的经典】摩西五经 《圣经》旧约全书里的内容。《圣经》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
犹太人的学校以培养信仰为主旨。希伯来学校主教实用的知识,神学。 犹太人 也叫 希伯来人。
初等学校以《五经 》为教科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篇)
中等学校以《法典》为教科书,高等学校则是“研究和讲解《法典大全》的房舍”,显然,这类课程较狭窄。希伯来的各类学校都以苦钻经典为主课,一般是教师口授,学生背诵和记忆。高等学校偶然有问答和讨论,但不占重要位置。
希伯来人最初以家庭教育为主,父训即是法律,
希伯来学校是从犹太教堂中分离出来的,后形成完备的教学制度。犹太人接触和见识过巴比伦优良的学校和图书馆,希腊的体育馆。希伯来人大受影响。
古代东方市自由讲学和辩难的风气、跨国或跨地区游学的风尚的源头。 wujing五经 儒家经学的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五经 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时“五经 ”基本上是经过孔丘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相传孔丘为了教育学生,对古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记载,进行了选择修订的工作;到晚年,他又把鲁国国史《春秋》作了删订,并把当时用以占卜的《周易》加以整理和阐述 这样, 他就编定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教材。以后流传下来的只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种,所以称为“五经 ”。①《诗》亦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 305篇,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分为“风”、“雅”、“颂” 3类。《风》有15国风,《雅》有《小雅》、《大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②《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尚书》后来又出现了古文《尚书》东汉末古文《尚书》失传,东晋时又出现了一批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尚书》就是这样一部今、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清代学者已经作出结论,东晋时出现的古文《尚书》是伪撰的,所以也称为伪古文《尚书》。③《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为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④《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和《礼记》,称为“三礼”《礼记》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以《小戴礼记》为主,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⑤《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梁》三传。《左氏传》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见彩图[五经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中国古代的教科书])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五经 ”立于学宫,取得了统治思想的最高地位。此后,直至清末,这五种书均为学校教材。两千多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它们的研究,形成许多流派,写了很多注释和发挥其意义的书。 西汉时代的人把孔丘所编定的书叫做“经”,认为它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而把战国以后相传的解释叫做“传”东汉时代的人给经传文句作注解,叫做“注”或“笺”。唐代又有人为注作解释,叫做“疏”,作疏不能违反注文的意义,所以疏都遵守汉人的说法。到了宋代,学者研究经学的风气有很大改变,他们抛开了汉儒注疏的传统,不在名物训诂上多用功夫,而是根据他们的理学观点来解释经文。 “五经 ”的文本,经过秦代焚书散失无存,汉初有人凭记忆重新编撰。汉成帝时,刘向校定“五经 ”,搜集各种文本互相比勘,决定正误。汉灵帝熹平年间,蔡邕等订正“五经 ”,刻石立于太学,称为 “熹平石经”,作为政府的官书,使天下经文都以此为标准。唐太宗时考定“五经 ”,颁行天下;高宗永徽中,颁行孔颖达等人编的《五经 正义》,令学者传习,明经科据此考试。宋以后,以朱熹学派的解释作为学校的学习标准明永乐年间,编印四书五经 大全,作为学校的主要教材 到了清代,有些人对汉、唐人的注疏感到兴趣,重新钻研汉人的经学。但这只是私人学者的工作,在国家法令方面,仍以朱熹学派的解释为标准。 宋儒认为“四书”是学习“五经 ”的阶梯,掌握了“四书”的要领,才可以进一步学习“五经 ”。因此,元、明、清的士人常常先读“四书”。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四书”必读,“五经 ”可以专习其中任何一种。 “四书”、“五经 ”是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教材,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熊承涤 wujing
五经
儒家经学的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五经 的名称始于汉武帝时。“五经 ”基本上是经过孔丘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而流传下来的。相传孔丘为了教育学生,对古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记载,进行了选择修订的工作;到晚年,他又把鲁国国史《春秋》作了删订,并把当时用以占卜的《周易》加以整理和阐述。 这样, 他就编定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教材。以后流传下来的只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种,所以称为“五经 ”。①《诗》亦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 305篇,大抵为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分为“风”、“雅”、“颂” 3类。《风》有15国风,《雅》有《小雅》、《大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②《书》亦称《书经》、《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西汉初存28篇,即今文《尚书》。后来又出现了古文《尚书》。东汉末古文《尚书》失传,东晋时又出现了一批古文《尚书》,现在通行的《尚书》就是这样一部今、古文《尚书》的合编本。清代学者已经作出结论,东晋时出现的古文《尚书》是伪撰的,所以也称为伪古文《尚书》。③《易》亦称《易经》、《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64卦和384爻,说明卦和爻的为卦辞、爻辞;《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10篇。④《礼》亦称《仪礼》,后来加上《周礼》和《礼记》,称为“三礼”。《礼记》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以《小戴礼记》为主,系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⑤《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凡242年。解释《春秋》的有《左氏》、《公羊》、《□梁》三传。《左氏传》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史料。(见彩图五经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中国古代的教科书)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五经 ”立于学宫,取得了统治思想的最高地位。此后,直至清末,这五种书均为学校教材。两千多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对它们的研究,形成许多流派,写了很多注释和发挥其意义的书。
西汉时代的人把孔丘所编定的书叫做“经”,认为它是万古不变的真理,而把战国以后相传的解释叫做“传”。东汉时代的人给经、传文句作注解,叫做“注”或“笺”。唐代又有人为注作解释,叫做“疏”,作疏不能违反注文的意义,所以疏都遵守汉人的说法。到了宋代,学者研究经学的风气有很大改变,他们抛开了汉儒注疏的传统,不在名物训诂上多用功夫,而是根据他们的理学观点来解释经文。
“五经 ”的文本,经过秦代焚书散失无存,汉初有人凭记忆重新编撰。汉成帝时,刘向校定“五经 ”,搜集各种文本互相比勘,决定正误。汉灵帝熹平年间,蔡邕等订正“五经 ”,刻石立于太学,称为 “熹平石经”,作为政府的官书,使天下经文都以此为标准。唐太宗时考定“五经 ”,颁行天下;高宗永徽中,颁行孔颖达等人编的《五经 正义》,令学者传习,明经科据此考试。宋以后,以朱熹学派的解释作为学校的学习标准。明永乐年间,编印《四书五经 大全》,作为学校的主要教材。 到了清代,有些人对汉、唐人的注疏感到兴趣,重新钻研汉人的经学。但这只是私人学者的工作,在国家法令方面,仍以朱熹学派的解释为标准。
宋儒认为“四书”是学习“五经 ”的阶梯,掌握了“四书”的要领,才可以进一步学习“五经 ”。因此,元、明、清的士人常常先读“四书”。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四书”必读,“五经 ”可以专习其中任何一种。
“四书”、“五经 ”是中国封建时代教育的主要教材,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政治、教育的重要依据。
(熊承涤)
n.: the Five Classics, The "Five Classics" (the Confucian Canon comprising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ook of Odes, the "Book of History,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Five Classics" (the Confucian Canon comprising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Book of Odes, the "Book of History, the "Book of Rites,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历史人物 唐朝 儒家 百科辞典 经学家 诗经 经学 尚书 易经 周易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