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云南财经大学联系方式 地址:昆明市龙泉路237号
电话:5114879
云南财经大学投诉电话 昆明市旅游投诉电话:0871-3164961
云南省旅游投诉电话:0871-46083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云南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为主,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协同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学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办学层次完整。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完整办学体系,是财经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021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博士100余人)。图书馆藏书160余万册。建有先进的各类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报告厅及电子阅览室。遍布教室、办公室及学生公寓的计算机网络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的崭新环境。学校现有硕士生、本专科等全日制学生12000余人。各类在册学生2.5万多人。
学校现设置有经济系、财政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管理系、计算机科学系、统计与信息学院、法学院、外语系、新闻传播系、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工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马列主义课教学部(社科部)、体育课教学部等17个教学单位。学科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7个门类12个一级学科,其中,会计学、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统计学、区域经济学8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4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28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3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学校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生。几十年来,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数万名,涌现出一批社会公认的优秀人才,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或业务骨干,毕业生基本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发展潜能大,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近五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居云南省各高校前列,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学校设立了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金融研究所、国土资源与持续发展研究所、经济伦理研究所、cafta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等20多个专兼职研究机构。近5年,共发表论文5212篇,出版专著、教材169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89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项。《云南财经大学学报》和《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面向全国发行,被列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和云南省高校优秀文科学报。
学校注重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经教育部批准,与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和美国库克大学合作实施了国际会计和国际商务学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实施了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管理两个理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005年,学校被全国高等教育联合会评为“全国一流中外合作办学单位”。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突出“立足地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学科发展特色;把学校建成在云南有优势、在全国有影响、在周边国家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现代优秀财经大学;成为云南省经济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心、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政策咨询服务中心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
|
英文名: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成立时间:1951年 |
|
云南财经大学创建于1951年。建校以来,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7万余名专业人才。自2003年起,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高居云南省高校前列。
地址:昆明市龙泉路237号
邮编:650221 |
|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已从单科性的财经院校发展成为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哲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协同发展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形成了以本科培养为主,兼有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实行二级管理,设有19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财政与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信息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城市管理与资源环境学院、外语学院、法学院、传媒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国际工商学院、东盟学院、MBA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体育部、大学外语教学部。学校占地1021亩,固定资产总值7.8亿元;藏书140万册,电子图书52万种,中外文期刊2186种;校园网现已覆盖全校所有工作、学习及生活场所。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努力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始终保持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专业在全省的领先地位。学校设置30个本科专业,涵盖经、管、法、文、理、工六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0000余人。
学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依托硕士点加强学科建设和本科专业建设,已建成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4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涵盖哲、法、经、管、工5个学科门类;有企业管理学、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世界经济、区域经济学、统计学和国际贸易学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4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有会计学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有9个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重点教学实验室。 |
|
经过多年建设,特别是“十五”期间,学校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 、引进力度。按照学校党委确定 “提高、引进、留住、用好” 的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本 着“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原则,贯彻落实各项政策和具体措施,构建了新的有 利于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初步建设了一支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科学,专兼职有序组合,充满创造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23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占56.74%,其中博士140余人 ;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正副高职40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教育部全国高校教 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级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及省政府特殊津 贴专家2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10人。 |
|
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课题249项;出版专著、教材301部,发表科研论文574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8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77项;主办有《云南财经大学学报》和《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种公开刊物。 |
|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泰国、越南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16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库克大学、澳大利亚查理·斯窦大学合作举办的国际会计、国际商务学士学位教育项目已有两届毕业生;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合作举办的项目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已连续三年招生。2005年,学校被全国高等教育联合会评为“全国一流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同时,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省内各级地方政府等100多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批实质性的校际、校企合作项目及实践基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 |
|
1950年3月,共产党接管国民党财政厅后,为适应当时急需大批财政会计管理人才的需要,建立了财政干部训练班,共培训了近400名干部。
1951年初,财政干部训练班改为云南省财政干部学校,并正式启用印章。同年6月,财政厅决定财政干部学校校长由主持财政厅日常工作的副厅长翟昌宗同志兼任。 之后,相继成立了云南省商业干部学校、粮食干部学校、供销干部学校、银行干部学校,加上财政干部学校共有五所干校(“小干校”)。
1958年底,中共云南省委同意财贸系统的五所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云南省财贸干部学校(“大干校”)。 1964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作出“关于撤销云南省财贸干部学校、恢复建立商业、合作、财政、银行四个专业干校”的决定,并确定四所干校分别由省商业厅、供销社、财政厅和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主管。
“文化大革命”中,几所干校遭到严重破坏,校舍被占用,教师全部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后经有关业务部门积极努力,1973年6月重新恢复粮食干校、商业干校和财政金融干校。
1978年6月19日,中共云南省委决定将上述三所干校再度合并,成立云南省财贸干部学校,为局一级单位,由省委财贸政治部领导。
1979年3月30日,云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财贸干部学校开办财贸大专班,招收大专生(79级学制为两年,80、81级学制为三年)。实际上是为创办本科学院作准备。
1981年8月26日,国务院教育部下发《关于增设云南财贸学院的通知》,批准成立云南财贸学院,为本科高等学院,由云南省领导。同年11月7日,省政府会议决定,财贸学院的日常工作由省教委和省委财贸办公室(“财办”)管理,以“财办”管理为主。
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11月的云南省工业干部学校。1983年8月,云南省政府决定将其校名改为“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998年2月,云南省政府决定并报经教育部批准,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与云南财贸学院合并办学,成立新的云南财贸学院。 1999年2月,新的云南财贸学院成立。
2006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云南财贸学院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 |
|
学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1987年以来,学校14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6年,学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优秀奖,“蓝色力量协会”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2004年,学校女子篮球队闯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篮球比赛决赛,获第14名;女子网球队分获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第九届双打冠军,第十届团体季军,第十一届团体冠军、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党委被云南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先进单位”、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集体”、“云南省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党的思想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云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先进单位”、“云南省‘三八’红旗集体”、“云南省模范职工之家”、“云南省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学校”、“云南省200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等奖”、“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关怀。周济、陈小娅等教育部领导及徐荣凯、丹增、王学仁、程映萱、吴晓青、高峰等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2003年9月,学校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首家试点单位,提出了有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加快学校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改革原则,从投融资体制改革、内部体制改革和落实办学自主权三方面入手,在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和多形式拓展办学空间、改革内部运行机制、队伍建设及扩大办学自主权五方面实现了初步突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云南日报》等媒体也给予了广泛报道和积极评价。
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优秀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 |
|
好学笃行,厚德致远 |
|
云南财经大学的校风是“求实 创新”。这既是半个多世纪办学历史形成的传统,又是财大人永恒的追求。体现为注重实干、追求实效、内聚实力、外树形象、抢抓机遇、超常发展。 |
|
地连五华,坐拥拓东,平畴锦绣,玉宇彻澄。东临盘江,腾潜蛟而跃金鲤;西倚蛇山,跨霓虹而凌碧霄;南引学府,得钟英毓秀之神韵;北接龙潭,有宋柏唐梅之雅馨。美哉地灵才俊,荟萃人文,我财经大学岿然雄踞其间。忆昔创建之始,筚路蓝缕,奠聚薪成焰之基;众志成城,效雷霆万钧之力。汇一勺以成江海,积微尘以峙峻岑。而今校名三易,宏图大展,后来居上,唯恐虑不及远;革故鼎新,诚贵独辟蹊径。造龙翔凤翥之势,开海阔天高之境。且看时和气清,万物滋荣。朱楼红宸,书声如珠玉玲琅;碧荫绿树,嘉木多桃李芬芳。仰观俯察,清澄性理;悉往知来,启道聪明。无临渊而羡鱼,岂穷达而异心。夙兴夜勖,挥翰墨以奋藻;志高行洁,恒求实以创新。为师之道,妙度金针;导性因势,琢玉范英。剖海蚌以显明珠,断昆竹以彰清音。智如泉源,行为表率;吹爇生焰,莹拂成鉴。固根本而茂华实,探源流而泛光澜。长如春风,慕先贤之懿范;不坠斯文,继圣哲之前踵。壮哉,云南财大!厚德致远,可载千秋伟业;好学笃行,以成天下英才。遂感而成赋,以志永恒。 |
|
我们的校园在盘龙江畔
莘莘学子 聚集在科学殿堂
求实创新 铸就腾飞的翅膀
自强不息 迎来了桃李芬芳
啊啊啊啊啊 时代催我奋进
啊啊啊啊啊 时代催我奋进
我们的校园在盘龙江畔
莘莘学子 聚集在科学殿堂
求实创新 铸就腾飞的翅膀
自强不息 迎来了桃李芬芳
啊啊啊啊啊 知识给我力量
啊啊啊啊啊 知识给我力量
爱国爱校 有理想
经世济民 做栋梁
敢为人先 图发展
长风万里 送云帆 |
|
云南财经大学西区 |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金融投资协会 | 云南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 | 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物流研究所 | 云南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信息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国土资源所 | 云南财经大学城市管理与资源环境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 | 云南财经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