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东 地区”或“中东 ”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 ”地理上也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
中东 名称的来源据说是: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 ,远东。
(近东 (Near East),通常指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包括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南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此称已为「中东 」取代,但两者常通用。)[the Near East] 欧洲人指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区,但伊朗除外。远东:西方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时对亚洲最东部地区的通称。通常包括中国东部、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
中东 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 1.中东 不包括地处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2.中东 包括非洲国家埃及。 3.中东 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中东 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其处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地位。其三洲具体指亚欧非三大洲,五海具体指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
“中东 ”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专题,图库)、 以色列、 约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尔、 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 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 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 联系密切。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 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中东 问题是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中东 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关于中东 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其居民称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岛闪族的一支。约公元前11世纪,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首次称该地区为“巴勒斯坦”,即希腊语“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即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所说,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实玛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会见中国中东 特使后,针对以色列外长内塔尼亚胡威胁要把他赶走,激动地对记者说:“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中东 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 生活在西亚地区的穆斯林主要属于四个民族,即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波斯人。
在这四个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都有自己的国家,分别是阿拉伯国家、土耳其和伊朗。
土耳其人只有一个国家土耳其,波斯人只有一个国家伊朗。
阿拉伯人有很多国家,如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叙利亚、约旦、也门、阿曼、埃及、卡塔尔、巴林等很多国家。
作为阿拉伯民族英雄的萨拉丁的直系后代族人库尔德人,其人口现在约有3000多万,分布在许多国家,其中土耳其1800万、伊朗700万、伊拉克500万、叙利亚100万、黎巴嫩10万、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10万。
另外还有犹太族(信犹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占多数。
“阿拉伯人”的分类
对于阿拉伯人,划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也自然不同。
根据史实,最广义上的“阿拉伯人”可以分为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科普特人、阿拉伯化的柏柏尔人。 中东 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历史上,东西方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多种民族在这里汇聚。现在,中东 的各民族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圣城。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 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兰国家是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国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马来西亚这样的其他民族国家。
其民族分别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信了伊斯兰的印度人)、普什图人、马来人。
阿拉伯国家是以阿拉伯族为主体的国家的总称,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大部分是伊斯兰国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为主,但黎巴嫩人是阿拉伯人。 世界九大语系 人们一般把世界的语言划分为九大语系:
1)汉藏语系,
2)印欧语系, 3)阿尔泰语系, 4)闪-含语系,
5)乌拉尔语系,6)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7)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 8)南亚语系, 9)达罗毗荼语系。
1、土耳其语是阿尔泰语系的, 上述语系3 (曾用阿拉伯字母书写, 1928 年后,使用拉丁字母代替了阿拉伯字母。)
土耳其语字母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G g Ğ ğ H h I ı İ i J j K k L l M m N n O o ; P p R r S s Ş ş T t U u ; ü V v Y y Z z
2、伊朗语与库尔德语是印欧语系的,上述语系2 (用阿拉伯字母书写)
阿拉伯字母 当初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下令波斯人学用阿拉伯语。聪明的波斯学者赶快将波斯语用阿拉伯文字母进行注音,并且另外增加了4个字母,从而得以将波斯语保留了下来。波斯语为拼音文字,共有32个字母,其中28个是阿拉伯字母,4个是波斯字母。
3、阿拉伯语是闪-含语系。 上述语系4 (用阿拉伯字母书写)
补充一些语系的知识:土库曼人信伊斯兰教,土库曼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土库曼语1928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
波黑穆斯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少数散居在前南斯拉夫其他国家境内。属欧罗巴人种巴尔干类型。使用塞尔维亚 - 克罗地亚语的当地方言。属印欧语系中的斯拉夫语族。
柏柏尔人,北非穆斯林民族集团。人口约869.5万(1978)。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讲柏柏尔语,属闪含语系柏柏尔语族。主要分布在摩洛哥(称里灰人、塔马齐格特人和什卢赫人)、阿尔及利亚(称卡比尔人和沙维亚人)、利比亚(称乔夫拉人)、马里(称图阿雷格人)等国家和地区。
埃及人,改宗伊斯兰教并吸收并融化了部分外来的征服者的科普特人,讲阿拉伯语,除血统外,已全部阿拉伯化。
所以,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语言不一定是阿拉伯语, 泛阿拉伯主义是非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联邦,强调不论宗教信仰,不论民族,凡是讲阿拉伯语的都是一家人;
泛伊斯兰主义则是宗教性的,旨在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体系,强调不论国家,不论种族,不论讲什么语言,凡是信伊斯兰教的都是一家人。
泛突厥主义是由十九世纪的鞑靼知识份子萌发的,正式名称是图兰主义。图兰低地是在伊朗的东北,咸海以东、以南的一块平原。传说这里是一切突厥人的发源地。泛突厥主义是用来抵抗泛斯拉夫主义,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自治,团结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复兴突厥民族。
泛阿拉伯主义的基石是阿拉伯语言、阿拉伯文化,
而泛伊斯兰主义的基石则是伊斯兰宗教信仰。
泛突厥主义的基石是突厥语。
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是泛阿拉伯主义者,而阿富汗的塔利班则是泛伊斯兰主义者,青年土耳其党人 是泛突厥主义者。
突厥语民族分布 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大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1948~1973年间,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在中东 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 4次战争。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一地区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犹矛盾在新条件下日趋尖锐,加上新、老殖民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对这一地区的争夺,成为战争的主要根源。
中东 战争相关地图中东 战争相关地图2 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在美国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情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81(2)号决议,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英国在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委任统治;委任统治结束后2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镇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当时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联合国的分治决议,认为犹太人离开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于此已近1300年,怎么能让出家园(事实上有规定,一个民族离开故土50年,这块土地就不属于他们了,因此以色列方面所说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巴勒斯坦就是其领土完全不成立,这只是其野蛮掠夺的一个借口),况且犹太人的苦难并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牺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让犹太人复国。当时的沙特国王曾说:“谁迫害犹太人,就从谁的领土上划出一块给犹太人”。事实上阿拉伯人在二战时对犹太人非常仗义。当时联合国的分治决议,在总人口占少数的犹太人获得了55%的土地,而且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绝大多数的淡水资源,并且都是肥沃的平原。而总人口占多数的阿拉伯人只分到45%的土地,并且都是贫瘠的丘陵,而且领土首尾被分成3块。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10分钟后,美国承认以色列国。12小时后,阿拉伯联军进攻以色列。3天后,苏联承认以色列国。之后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非正式的战争开始。也正是由于犹太人依靠联合国建立自己国家的幻想破灭了,所以他们认识到只有用武力才能实现建国。1948年,犹太人开始驱逐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近30万阿拉伯人逃离家园。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伊拉克未与以色列签订)。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 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亦称“六五战争”。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 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
第三次中东 战争后
阿曼、以色列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970年 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 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 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亦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采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
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
10日,埃军按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炸弹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
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 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7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第四次中东 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 战争”。
战争背景
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的驻军。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 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已到: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战前各方军事力量
一、黎巴嫩境内的武装力量
1、巴解武装力量
巴解武装力量主要是巴解游击队,共约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000人),编为50个营,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及各种火炮1100门。
主要兵力分布:贝鲁特西区约6000人,南部各据点共约8000人,贝卡谷地约5000人,其余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有400余座仓库,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
2、驻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
2个装甲旅、2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突击营及防空部队,共计30000人。战争爆发后,又投入4个旅,使总兵力达到46000人,坦克900辆,装甲车600辆,飞机350架。
主力部队部属在贝卡谷地、杰津地区和舒夫山区。部分兵力驻在贝鲁特西区、特里波利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战略公路沿线主要城镇。
3、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由法国、荷兰、挪威、斐济、尼泊尔的军队组成,共7000人,驻守在黎以共同边界。
4、黎政府军和各武装力量
黎政府军共23700多人,编有1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武装侦察营、9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各种装甲车辆200余辆、火炮230门。此外,还装备有“米兰”、“陶”式反坦克导弹。主要驻守在贝鲁特东区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黎国内除政府军外,还有40余支武装力量,主要有:
(1)穆斯林派武装 什叶派、德鲁兹派、逊尼派,共有脱产武装人员20000人左右,它们与基督教长枪党对立。
(2)哈达德民兵 一支亲以力量,约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边界的黎方8—10公里地带。
(3)基督教长枪党民兵 由贝希尔.杰马耶勒领导,有40000余人,驻在贝鲁特东区,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区。
二、以色列军队
参战部队15个旅,10万余人,坦克1500辆,装甲车1500辆,飞机400架,舰船20余艘。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6月4日—13日),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巴解、叙军遭沉重打击,以军包围贝鲁特西区。
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1、地面部队的进攻
西路是以军的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两个装甲旅,有坦克和装甲车各200辆,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于6日下午包围了苏尔,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协同下以及黎巴嫩哈达德民兵配合下发起攻城战斗,当夜进行巷战,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第二梯队两个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旅)于18时进入战斗,其中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但在该市以南,距离贝鲁特仅19公里的萨阿迪亚地区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北进受阻。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在哈尔达登陆。巴解武装在从达穆尔撤退知炸毁了桥梁。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巴解大力加强贝鲁特西区的防御,并在国际机场、哈尔达地区击退以军进攻,巴解武装在达穆尔附近击毙以军前线总指挥、副总参谋长耶库蒂尔.亚当少将。11日,以军主力进抵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另一部分与叙利亚军队战斗,叙利亚为与巴解协商,在巴解处于极端困难时,按以色列的条件宣布与以停火,于当地时间12时停火生效。此后,叙、以停停打打,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格林威治时间19时,以、巴停火生效。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随即,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把巴解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中路为助攻方向,以军第一个梯队一个旅于6日上午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了沙吉夫堡,主力纳巴提亚进攻,当日下午,以军开始强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晓攻克。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进入战斗,在伞兵配合下围攻纳巴提亚,7日9时攻入市内,小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当日前出至杰津地区。在东路以军配合下,攻占杰津城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在该地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一场坦克战。叙军损失坦克150辆。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的公路。
东路为牵制方向,以军第一梯队一个装甲旅,向谢巴发起进攻,尔后,向贝卡谷地发展进攻,牵制和监视该方向,并切断巴解游击队和叙军的联系。7日,第一梯队攻占谢巴后,第二梯队进入交战,向哈斯亚巴发起进攻,得手后,在拉西亚、考卡巴等地向叙利亚防御阵地发起进攻。8日,攻占拉西亚、考卡巴城镇后,沿贝卡谷地西侧北进,直指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末段,企图切断叙军退路和狙击增援。10日,以军同叙军在卡鲁恩湖以东地区激战,歼灭叙军一个装甲旅。9—11日,叙利亚在战斗中有损失了坦克约150辆。
2、贝卡谷地的空战
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决定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袭击,以消灭其防空能力。这也是以军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是一块由南向北的狭长地带,谷地两侧高山连绵,地势险要,驻黎叙军的地面部队主力部署在这里。为保护这支部队免受以色列空袭,叙利亚从1981年5月开始,在贝卡谷地部署了以萨姆—6导弹为主要装备的防空部队。
6月9日下午2时左右,以军出动96架F—15、F—16战斗机进行高空掩护,在E—2C预警机的指挥下,用F—4、A—4攻击机对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
叙军得知以军空袭,从国内各地紧急出动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云集贝卡,同以军展开空战,由于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使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以军飞行员素质和装备都比叙利亚空军好,在空中处与主动。而叙空军战术呆板,且过分依赖地面指挥所指挥,结果在空中被动挨打。第一天空战结果,以军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52架飞机迎战,结果又被击落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圆的防空体系毁于一旦,而以色列仅损失飞机10架,其中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6架。
以军仅用了8天时间(6月6日—13日),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千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同时,给叙军以沉重的打击。
第二阶段(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贝鲁特西区,以军获胜。
6月14日,以军经过激战,控制了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绝。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从6月26日起,以军继续加强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和对叙军的防御,至7月18日,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增加到7个旅约3.5万人,坦克约700辆,大口径火炮约710门。试图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撤离贝鲁特西区。
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解武装安全撤离。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8月12日,巴解宣布愿意撤出贝鲁特西区,从8月21日——9月1日,巴解总部和游击队12000余人,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驻贝鲁特西区的25000名叙军士兵也于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贝卡谷地。21——25日,多国部队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达贝鲁特,执行监护巴解和叙军撤出贝鲁特西区的任务。9月10——13日,多国部队也相继撤离了黎巴嫩。
9月15日,以军以黎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遇害为由,进驻贝鲁特西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9月29日,以军撤离,有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但大批以军仍占据在此。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黎以签定了撤军协议。但叙利亚、巴解都反对这一协议,协议被废止。此后,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撤军。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盐碱地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目前中东 态势:从军事上说,以强阿弱态势明显。四次战争两次由以方发动,两次由阿方发动。但由于以色列有西方国家的支持,最终结果都是以方占了上风。即使是在阿方发动的“十月战争”中,埃、叙等阿拉伯国家军队伤亡2.75万人,被俘和失踪约8550人;以军则伤亡约1.16万人,被俘和失踪500余人。四次战争的结果是处于弹丸之地的小国以色列屡败阿军,无疑使其士气占了上风,从而使他们在四面包围下能有勇气生存下去。
从政治上讲,中东 地区冲突由阿以矛盾转变为巴以矛盾。纵观四次战争,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国家联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战。再看今日之中东 ,巴以冲突真正成了中东 问题的焦点、核心。在西岸街头,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头袭击以色列的坦克和装甲车,无异以卵击石,是一场绝对不平等的战争。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官邸被围困,守在一幢大楼里,并表示绝不屈服,宁愿为巴事业献身,其志可嘉;但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受此对待,则实属罕见。在这些事件中,阿拉伯国家对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声援者有之,财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战场上则是巴方孤军战斗,持续进行战斗的是巴人,死伤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这场冲突的主角。这是中东 问题当前的一个明显特点。
中东 问题通过战争解决的时代已过,和平解决应是一致的选择。在四次战争之后,阿以双方都意识到,通过战争,你吃不了我,我也吃不了你,受损的是双方,不论胜负,两败俱伤。1973年战争后,有识之士开始探索和平解决的方法。埃及总统萨达特1977年11月应以色列总理贝京的邀请,突然访问耶路撒冷并在议会发表演说。萨达特此举震动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因为1967年9月召开的第四次阿拉伯首脑会议曾作出了对以色列实行“三不”政策的决定,即不承认以色列,不同它和解,不同它举行谈判。萨达特访以显然有悖此决议规定。故1978年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后,阿拉伯国家纷纷与埃及断交。埃以谈判几经挫折,最终埃及没发一枪一弹,收回了失去的全部领土。当然,萨达特的行动也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1981年检阅部队时被刺杀。
约旦和以色列于1994年10月签署了《和平协议》,同年11月建立了外交关系,表明双方的领土争端已解决,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以色列军队于2000年5月全部撤出黎巴嫩,仅留有“谢巴农场”未解决,以方说这块土地属于叙利亚,待同叙方谈判解决,叙、黎则一致表示“谢巴”系黎领土。
1991年10月30日,中东 和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这次会议有三个重要突破:一是实现了阿以双方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叙、巴、约、黎均与会,埃及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二是实现了巴、以的相互承认;三是会议在联合国第242和338号决议基础上产生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自此以后,中东 摆脱了战争的阴云,走上了布满荆棘的和平解决之路。
大国介入令人注目。早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中东 的战略地位日显重要。1882年,英国占领了埃及,也就占领了运河。之后,取得对巴勒斯坦的控制,是英国的战略考虑,所以当流亡在外的犹太人决定重返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园时,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于1917年11月2日致函犹太锡安组织领导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此后,大国对这一地区的介入有增无已。
1948年第一次中东 战争时,美苏都支持以色列。苏联之所以支持以,因为当时从苏联、东欧移居以的犹太人多,苏认为以的社会进步于其周边国家的社会。1956年第二次中东 战争时,美苏支持埃及,反对英法以,因为一是正义的确在埃一方,二是不希望英法再重返其在本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
在以后的冷战岁月里,美支持以色列,苏支持阿拉伯一方,泾渭分明。一直到现在,美每年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的军援,在安理会上为以说话。冷战时期美苏两霸争夺,在中东 各支持一方有其战略利益考虑;冷战后虽态势已变,但美支持以色列以维护其在中东 地区利益的做法未变。
协议繁多,作用不大,冲突不断,恶性循环。自马德里中东 和会后,巴以双方签署了多项协议,据此巴以双方相互承认,巴方在加沙成立了民族权力机构,阿拉法特返回加沙,当选为主席。但是,以方并未按协议完成从西岸撤军,关于耶路撒冷、以色列人定居点等永久地位的谈判也时断时续,至今没有结果。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突然“造访”耶路撒冷东区的阿克萨清真寺,从而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巴以流血冲突。双方以暴制暴,怨怨相报,恶性循环不断,至今不见尽头,恢复和谈更是渺茫。 贝鲁特大屠杀经过: 1982年9月,以色列借口黎巴嫩当选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死一事,对黎巴嫩南部进行突袭。这正是以色列梦寐以求的,因为它正在寻找机会屠杀居住在贝鲁特难民营中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内部便决定,假手黎巴嫩右翼民兵来屠杀巴勒斯坦平民,其借口是:他们要“恢复和维持贝鲁特的秩序”。然而,以色列人又怕遭受世界舆论进一步的谴责,因此,他们自己在这场屠杀行动中尽量少出头露面。
在行动开始前,人们可以看到,以色列指挥官正在同右翼极端分子进行磋商。血洗难民营的计划已经准备就绪。大约6点钟左右,基督教民兵进入难民营,以色列开始大炮支援。当夜幕降临时,以色列的飞机也在头上盘旋,施放了更多的照明弹,以照亮屠杀现场。6点半左右,枪声代替了炮声,这表明巴勒斯坦的无辜平民正在一个个被杀戮。许多巴勒斯坦妇女跑出难民营,为他们的孩子和丈夫呼救,但以色列士兵不予理睬。屠杀持续了一夜,有的青年被割去了生殖器,有的喉管被割断,有的奶头被割掉,还有人头颅被砍掉,有的妇女紧紧地抓住自己的婴儿死去。几天以后,当国际红十字会人员清理屠杀现场时,人们看到一个接一个的尸体从瓦砾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现出的突然面临死亡的极度痛苦的面容,令人惊悸,令人发指。 9月17日上午,大屠杀的消息已经到处传开,成群的难民离开加沙医院向北逃去,这时,屠杀似乎暂时缓和下来,但是,凶手们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另一所医院阿卡医院。这个医院有4名医生打着白旗离开医院,但是迎面扔来了一枚手榴弹,3名医生当场被炸死。过了一会,一队刽子手来到医院,他们轮奸了一名19岁的巴勒斯坦女护士,然后将她杀死。从难民营的地上留下的痕迹判断,一些士兵是靠着墙,一边品尝着小吃、吸着烟,一边杀人取乐的。17日下午,凶手们开始掩盖罪行。3点左右,一辆推土机出现在夏蒂拉的大街上,推土机的铲子上堆满了尸体。有些巴勒斯坦平民就是在推土机夷平房屋时被砸死在房内的,成批的尸体就这样埋在坑内。这里距以色列的指挥所仅有100米左右。持续了整整40个小时的屠杀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无法确切统计,有的说1000人,有的说1500人,还有的说遇难者达3000人,另有说法为3万人。
随后,比利时法院缺席判处沙龙以“反人类罪”。
但是后来,刽子手沙龙却成为了以色列的总理。试想:要是纳粹头子希姆莱从墓地里爬出来成为德国总理,犹太人会怎样想?沙龙成为总理,这让巴勒斯坦人情何以堪?!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尚斌报道 近日来,中东 局势随着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密集空袭而骤热紧张。29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表示,该国正在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及其领导人发动一场“全面战争”。30日,以色列一位女发言人对外界宣称,该国已做好向加沙发动地面攻势的准备。而面对以色列方面的凌厉攻势,哈马斯方面也宣称要发动“第三次起义”,击溃以色列政权。饱受战火洗礼的中东 大地是否会再度陷入一场惨烈战争?局势的发展是否会导致“第七次中东 战争”的爆发?就此环《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几位中东 问题学者,他们一致认为,再次爆发中东 战争的可能性很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高祖贵说,以色列此次是针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发动“全面战争”,而不是针对整个巴勒斯坦。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上能代表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虽然对以色列的行动进行了谴责,但“保持了克制”,不希望冲突升级扩大。再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周边国家卷入此次冲突的可能性也很小,这也使得它不太可能发展成为一次全面的中东 战争。他说,埃及和以色列已签署了和平协议,叙利亚也同以色列举行了间接的谈判并达成了一些共识,而其它如约旦等国卷入的可能性也很小。
中国社科院中东 研究室主任王京烈表示,以色列此次对加沙地带的攻击堪称21世纪较为“令人震惊”的暴力事件,不过该地区再度爆发中东 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他说,历史上的中东 战争都有周边国家的参与,而目前的这场冲突只是以色列一个国家同一个激进组织之间展开的,从规模上看够不上一次大的战争。另外从深层次上看,这场战争是以色列“蓄谋已久”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铲除哈马斯,而并不是针对整个巴勒斯坦。另外,是否会发展成为又一次中东 战争还取决于周边国家的态度,如果周边国家也卷入这场冲突,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势态扩大和中东 战争的爆发,但是埃及、沙特和约旦这些温和的国家卷入冲突的可能性很小,叙利亚和黎巴嫩卷入的可能性也不大,伊朗虽是个变数,但也不大可能卷入。因此,从目前来看,再次爆发中东 战争不大可能。
还有一位国际问题学者也认为,再次爆发中东 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他说,严格地说,此次以色列和哈马斯间的冲突算不上一场“战争”,因为它并不是两个国家之间展开的。另外,以色利发动攻击的目的是想“拔除”哈马斯这颗钉子,这也限制了冲突的规模。 穆罕默德创教初期,犹太人和基督徒对他采取敌视态度。随着穆罕默德追随者不断增加,阿拉伯骑兵也开始对外扩张。7世纪时伊斯兰教分裂。拥戴穆罕默德后裔的人和接受哈里发代表真主的人逐渐形成“什叶派”和“逊尼派”。
18世纪末,随着拿破仑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后一个统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其他欧洲列强(基督教世界)也开始瓜分奥斯曼领土,建立殖民地。
19世纪,由于伊斯兰教在各类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中(主要是帝国主义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与掠夺,即对伊斯兰国家的殖民化与半殖民化),逐渐引发伊斯兰教复兴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革命运动。
埃及军人纳赛尔、萨达特打响了伊斯兰革命复兴运动的第一炮。在二战后,出现了34个表面上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接着一大批宗教领袖试图寻求新的革命道路反对世俗政权,实行“伊斯兰革命”,恢复神权统治。伊斯兰民族革命到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现实的政治目标,即脱离西方或苏联的政治与经济控制,期望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改变王室政体,建立共和国;梦想组建新的阿拉伯联盟,重温以往阿拉伯帝国的梦想;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共同在军事上抵抗以色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阿拉伯世界内部并不团结:首先,各个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不同派别(很多国家内部也有派别之争,导致政局动荡),教派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伊斯兰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国家与非阿拉伯民族国家之分,从历史来看信仰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民族大多遭到阿拉伯民族的歧视与偏见,由于宿怨,在产生矛盾时极易发生冲突;第三,在各个国家争取独立时,由于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一些国家、民族进行拆分,为以后的纷争埋下伏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以科威特历来为伊拉克为由入侵科威特),使得各国不断为领土、种族等发生矛盾;第四,在伊斯兰教复兴于现代的道路中,泛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占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主导思想,但是这不切实际的幻想与现实相距甚远,很多抱有英雄主义观点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国家政策上采取与西方强硬对抗,坚决建立伟大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彻底消灭以色列,自然遭到以色列与西方国家的制约。在多重原因(如西方国家的控制、内部种族矛盾)的作用下,使得众多阿拉伯国家中分为亲西派与疏西派(如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解,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订戴维营协议遭到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叙利亚却与以色列政治立场完全不同,坚决与以色列对立。)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同时成立“巴勒斯坦解放军”。它是一个不具备国境,实质是政府形态的政治实体的组织。1969年,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温和派成为巴解组织的执政党,虽然一开始与以色列有军事冲突,但后来转变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与以色列谈判。随着21世纪初巴以冲突加剧,阿拉法特逝世,他的继承人阿巴斯继续坚持走和平道路。未想到在之后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改选之后败给激进派“哈马斯”(在欧洲一直被视为恐怖组织)领导人哈尼亚。原本自从阿拉法特后期,巴以逐渐进入磕磕绊绊的和平时期,但是巴方这一政治剧变又为未来蒙上阴影。
所以不论从以色列方面还是巴勒斯坦方面,内部都存在着很大分歧。 在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下,由马丁•路德发起的16世纪基督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教会分裂出新教。基督新教的改革运动同时,也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间,新教强调通过深入教徒的现世生活去请求上帝的救赎。新教这种对世俗行为的鼓励,使得人们在追求商业利润时解除了犯罪感,使得商业资本主义的各个运行领域都有了宗教的最后依据。
在一战中,西方国家本身是与阿拉伯诸国结盟以对抗土耳其,但二战后,由于支持以色列复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十分紧张,为了对抗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度调高国际油价。中东 阿拉伯人的建国理想(一个统一的伊斯兰国家)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在20世纪初,阿拉伯人试图摆脱土耳其人统治,在大叙利亚建立阿拉伯国家(自古以来,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被视为一个整体)。但一战后,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将叙利亚分割成四个区域。二战后,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建国,彻底粉碎了他们的梦想。同时,伊斯兰社会不断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文化的侵蚀,西方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宽容、自立、科学、理性和民主等一整套文化价值体系缓慢影响着伊斯兰世界。
二战后,英国先是镇压中东 犹太复国主义,改变殖民地政策后,又挑动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领土与宗教冲突,之后表面上抽身而退,将问题交给当时西方控制的联合国,暗中关注局面。而美国继英国之后开始支持以色列,总统杜鲁门向英国施加压力,率先收留犹太移民。在以色列建国后,美国第一个承认以色列。数次中东 战争中,美国与一些西方国家(如英、法)更是提供给以色列大批军械武器和装备。若没有美国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国并得以大规模发展。
美国之所以能够如此支持以色列,其中有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第一,石油。人间利益的争夺,于各个历史时期都表现为一种“速率”优势的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内燃机的发明使“速率”与石油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石油这种基本原料促使资本主义与现代工业的真正发达,成为支撑西方经济的命脉。但是,除了美国的石油蕴藏相对丰富外,其他西方国家都非常缺乏石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飞速的经济增长,大多考虑给予原殖民地人民以独立的国家地位,换取在经济上继续剥削和掠夺。所以中东 对于西方的重要性一目了然。海湾战争就是美国利用西方国家策动组成反伊拉克联盟,控制海湾石油,也同时使欧洲国家能够得到利益。以色列对于美国,就是位于中东 的一块垫脚石。以色列在中东 阿拉伯世界中成为一个犹太的异族异教,使它无法摆脱阿拉伯人以战争方式进行各种性质的报复,美国则能更好地通过控制以色列的政治走向,以影响中东 局势并从中获利。
第二,由于历史上犹太民族长期流散,寄人篱下,所以犹太人只能靠比别的民族更高的知识水平及职业技能方可同其他民族进行不平等的竞争。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屠杀600万欧洲犹太人的真相公诸于世后,犹太复国主义成为犹太世界的唯一政治口号。众所周知,美国的总统选举需要大量资金,而犹太人能为美国总统选举的两党竞选人提供巨额资金和至关重要的选票。为了获得犹太人的捐款和选票,美国两党的总统候选人竞相表现出亲以亲犹姿态。他们当选后,也大多采取偏袒以色列的政策。
为了战略、经济利益,美国和西方国家先后采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分化阿拉伯抗击以色列的联合阵线。在几次中东 战争中,由于内部不协调,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先后在与以色列的直接对抗中败下阵来。
总体来说,美国在中东 问题上的政策要点是:改造伊斯兰社会(镇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阿拉伯国家);扶植亲美政权;控制石油资源;调节巴以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等。 中东 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 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所产石油绝大部分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东 主要的产油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从出口石油中赚了很多的钱,成为富裕国家。中东 所产石油百分之90以上运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地。由于石油采一点就少一点,所以这些产油国家,都在考虑石油资源采完之后,本国经济的出路问题。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盛产枣椰树。 中东 战争的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出卖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将他们的土地交给犹太人建立国家。而后以色列依靠美国的力量逐步侵占了大片的阿拉伯领土。
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人的复国运动,建国后又屡次把巴勒斯坦人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所做的一样,而且越演越烈,终于酿成了民族矛盾。而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视同一个城市为宗教胜地,从而冲突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感情和宗教力量,而解决也变得更加困难。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犹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过,可是这不是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的理由,因为他们数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体民族了,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几千年。沙特国王曾经这样说:“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既然德国人杀害犹太人就在德国划出一块土地给他们好了,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中东 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阿拉伯人最多。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和文字。阿拉伯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以色列人多信仰犹太教,与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不同。
历史上,中东 曾是一系列王朝和帝国的诞生地。这些帝国和王朝的统治阶级在不同程度上时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残酷奴役被统治阶级的各族人民,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隔阂甚至仇恨。
近代以来,欧洲列强为了谋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确立自己的霸权,在该地区疯狂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同时利用各民族之间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认为地树立起一道道屏障。因此,中东 成了一个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非常激烈的地区。 : loosely, an area comprising Egypt, Iran and the countries between them n.: mideast, the Middle East, Middle East n. Moyen-Orient 中东村 中东镇 地理 国家 地域 犹太民族 百科辞典 亚洲 世界 以色列 历史 领导人 犹太 古国 两河流域 沙特阿拉伯 城市 百科大全 战争 社会 战役 历法 伊斯兰教 埃及 非洲 半岛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 阿克萨烈士旅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