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东营经济开发区
目录
No. 1
  开发区基本情况
  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2年9月被省政府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山东省政府批准的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主要载体。开发区连续3年被省政府授予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7年被省开发区协会和国家开发区协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被授予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自2004年以来,先后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考核排名中,名列第4位。
  开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使其具备了“五大比较优势”:一是良好的城市区位。开发区位于东营市的中心城区,两者已完全融为一体,建设目标是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区距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分别为5个小时、3个小时、2个小时和1.5个小时的路程;距东营港、东营飞机场分别为1个小时和15分钟的路程;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黄东大铁路和环渤海高速公路均穿过开发区,位于开发区内的广利港已通过省发改委核准,即将开工建设。二是优越的发展定位。最近,山东省政府为应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确定在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主阵地在东营市。东营市委、市政府编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东营经济开发区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三大功能片之一,重点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三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面临国家地根紧缩的形势,大多数开发区的发展都受到土地问题的困扰,有的开发区是空间不足、拓展无望,有的开发区虽然有足够的空间,但土地多属集体土地或耕地,开发成本太高或无法开发,从而严重影响项目的落地。而东营经济开发区管辖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外延空间很足,且土地多为国有未利用土地或荒碱地,开发利用非常便利。近期,东营市委、市政府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需要,拟将东营经济开发区的管辖区进一步向东延伸。四是强大的支撑体系。东营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东营市还有油地校合作的良好基础,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和石油行业最高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均坐落在东营市,且均有着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优势,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构建起了强大的外部支撑体系。五是坚实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形成了方圆、高原、大海、华泰化工、科英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还有美国杜邦钛白粉项目、德国恩德风力设备项目、方圆第三工业园项目、高原第三工业园项目、胜鑫防腐工程项目等一批大高外项目将要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以这些项目为龙头,石油设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与盐化工、纺织服装四大产业初具规模,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03.2亿元;实现生产总值34.2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4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44亿美元。今年1—10月份,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71.94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生产总值60.58亿元,同比增长11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32%;完成税收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6.7%;实现财政总收入5.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8.4%;完成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2亿美元。东营经济开发区已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亮点,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示范、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大高外项目,统筹中小项目,招商引资不断实现新突破。按照“重外而不轻内、抓大而不放小”的原则,深入开展专业招商,进区项目数量与质量全面提升。1—10月份,新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61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4个,外资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49亿元。引进了投资10亿元的方圆氧气底吹造锍捕金新工艺项目,投资超过3亿元的高原第三工业园项目,投资1.8亿元的孚胜起重设备项目、投资1.47亿元的胜鑫氮化防腐管材项目,以及投资1300万美元的德国恩德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项目等一批大高外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430个,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0个,外商投资项目57个。一是抓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成立了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招商机构,公开招聘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出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招商队伍。二是抓招商载体建设。设立了四个驻外招商站,建立起了四种文字的开发区网站,针对不同领域开展招商。充分利用全市经贸洽谈会的载体作用,集中开展招商活动,连续四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三是抓大高外项目招商。引进了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的杜邦钛白粉项目,发挥杜邦钛白粉项目及普莱克斯工业气体项目等为其配套的世界级项目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面向国内外吸引精细化工类项目入驻,将滨海工业园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精细化工基地。实施了欧盟—中国(东营)企业合作项目,已签定合作协议36项,签约金额3.53亿美元,对欧招商有了良好开端。四是抓中小项目招商。规划建设了中小项目区和标准厂房区,集中摆放中小项目,努力形成集聚效应。五是抓面向胜利油田的招商。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同在开发区内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胜利油田工业园,已引进项目29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预计年底将有16个项目正式投产,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工业园力争2007年全部布满项目,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基地。
  (二)突出二产,繁荣三产,经济运行势头良好。按照“工业立区、科技强区、服务业兴区”的发展思路,努力提高经济整体实力。区内已投产工业企业15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5家,外资企业25家;在建项目80余个,年底可新增投产企业40家;商贸流通类企业500余家,个体工商户1600余户。一是加快膨胀骨干企业。制定了鼓励区内企业加快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每个重点企业都有一个班子成员牵头的推进服务小组跟踪服务。方圆公司、高原公司均建设了三个工业园,方圆公司今年销售收入可突破80亿元,“十一五”末有望达到500亿元,目前阴极铜产能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民营企业第1位;高原公司今年销售收入可突破50亿元,“十一五”末可达到100亿元,正在筹备上市;大海集团投资建设了5个项目。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区内59家企业的110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27.8%,科英激光电子、天信纺织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高原公司的“山东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三是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区内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55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44家。四是积极繁荣现代服务业。委托中山大学编制了开发区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规,对于规划范围内的工业用地,逐步通过双赢的方式实行“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平台。
  (三)创新理念,丰富内涵,服务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封闭式管理”、“个性化”服务、“零收费”服务,以及“零距离接触、零收费管理、零投诉服务、零障碍发展”的“四零”服务理念,服务环境建设呈现出了五个特点:一是管理规范。未经开发区管委会同意,任何部门不能到区内企业开展检查、验收、评比等活动,有效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二是政策优惠。在企业融资、出口创汇、技术创新、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区内实行“零收费”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免缴或由管委会代缴7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审批高效。建设了现代化的“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由浪潮集团量身定作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行政审批系统,具有“网上审批”、“一条龙”审批等特点,具备并联审批、短信提醒、超时提醒、远程视频、统计监督等功能,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开展项目全程代办,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于投资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直接进入“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四是服务到位。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打造出了“项目洽谈、项目审批、建设管理、投产后服务”四个平台,构筑起了大服务格局。成立了区内企业家俱乐部,每周五召开企业家早餐会,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管委会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实施了以“十大工程”、“十大项目”、“十件实事”为内容的“三个十”工程,集中解决困扰企业职工和居民的实际问题。五是查处有力。对于侵犯投资者权益的人和事,一经投诉,严肃查处。
  (四)超前规划,强力投资,配套环境不断完善。一是高起点规划。投资900余万元,委托英国巴硕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委托日本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编制了开发区中心商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委托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限公司编制了滨海工业园总体规划;委托美国百泰设计公司编制了开发区绿地景观规划。坚持做到规划的高起点、广覆盖,努力打造开发区“百年规划”。二是高标准建设。已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6.8亿元,区内通车里程达到145公里,供暖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市政设施齐全,先期的40平方公里全部达到“七通一平”条件。三是高效能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把“三关”:严把基建工程招投标关,各项工程均面向全国招投标,增加招标的透明度。严把工程管理关,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监理公司库,严格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工程监理质量。严把工程审计关,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审计公司库,随时淘汰有不良记录的审计公司,实行跟踪审计,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实行二次审计。去年开发区已完工工程审减率达到25%,审减额达到1亿元。在区内油田土地收回及障碍物清理方面,通过费用包干认领等方式,去年节约资金1400余万元。位于开发区内的广利港已经省发改委立项,即将开工建设。
  (五)加强管理,强化经营,经营开发区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做了“三篇文章”。一是做好资产经营管理文章。成立了高创投资有限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即将成立,将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资产全部划入公司名下,提高融资能力。二是做好土地经营管理文章。对于工业用地,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从严控制土地;对于商住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努力实现其最大效益。开展了项目推进和土地清理工作,对于圈而不建没有投资诚意和能力的项目,调整或收回其占用土地。开展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清理工作,对于按照协议固定资产投资不达标的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差价或收回多占土地。目前已累计收回或调整土地2000余亩。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土地评估公司库,确保土地评估价值的客观性。三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文章。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吸引海南龙湾港为滨海工业园吹填造陆,并负责工业园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滨海工业园近8亿元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实现了政府零投入。北京天童公司投资1.08亿元在区内实施管网集约化建设工程,有效解决了地下管网多处建设、重复浪费等问题。开发区地方铁路项目已与中铁四局签署协议,由对方投资建设和经营。
  (六)完善机构,优化队伍,机关建设全面加强。一是机构配备逐步完善。开发区管委会共有内设部门11个,除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副县级建制外其余均为正科级建制,派出部门11个。二是团队建设不断加强。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共有班子成员10名,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各2名,年龄结构合理。开发区管委会为解决机构编制不足的问题,探索实施了政府雇员制,在人才引进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管委会职工中35岁以下人员占60%以上,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80%以上,正式在编人员不足40%,形成了一支管理高效的团队组织,可以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优质服务。三是机关效能不断提高。认真落实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推行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机关效能规范高效。四是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完善制度,严格程序,切实加强人、财、物和工程管理,管委会无一人一事出现廉洁问题。
  (七)强化城区意识,坚持和谐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发区率先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通过区域环境评价,全区绿化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居民小区3个,在建2个,商贸娱乐设施齐全。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加大环保监察和城区监管力度,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开发区党工委组织开展了机关和企业两个批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和群众满意率都达到了100%。深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建立了非公制企业党组织18个。深入实施“信用开发区”建设,营造出了诚实、守信的法制环境。坚持开展“平安开发区”建设,深化“打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严打整治”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确保了全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妇女、儿童、计生工作,增强了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维护了职工和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开发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敢于应对挑战,善于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团结拼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开发区基本情况
  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2年9月被省政府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山东省政府批准的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主要载体。开发区连续3年被省政府授予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7年被省开发区协会和国家开发区协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被授予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自2004年以来,先后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考核排名中,名列第4位。
  开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使其具备了“五大比较优势”:一是良好的城市区位。开发区位于东营市的中心城区,两者已完全融为一体,建设目标是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区距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分别为5个小时、3个小时、2个小时和1.5个小时的路程;距东营港、东营飞机场分别为1个小时和15分钟的路程;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黄东大铁路和环渤海高速公路均穿过开发区,位于开发区内的广利港已通过省发改委核准,即将开工建设。二是优越的发展定位。最近,山东省政府为应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确定在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主阵地在东营市。东营市委、市政府编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东营经济开发区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三大功能片之一,重点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三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面临国家地根紧缩的形势,大多数开发区的发展都受到土地问题的困扰,有的开发区是空间不足、拓展无望,有的开发区虽然有足够的空间,但土地多属集体土地或耕地,开发成本太高或无法开发,从而严重影响项目的落地。而东营经济开发区管辖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外延空间很足,且土地多为国有未利用土地或荒碱地,开发利用非常便利。近期,东营市委、市政府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需要,拟将东营经济开发区的管辖区进一步向东延伸。四是强大的支撑体系。东营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东营市还有油地校合作的良好基础,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和石油行业最高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均坐落在东营市,且均有着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优势,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构建起了强大的外部支撑体系。五是坚实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形成了方圆、高原、大海、华泰化工、科英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还有美国杜邦钛白粉项目、德国恩德风力设备项目、方圆第三工业园项目、高原第三工业园项目、胜鑫防腐工程项目等一批大高外项目将要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以这些项目为龙头,石油设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与盐化工、纺织服装四大产业初具规模,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03.2亿元;实现生产总值34.2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4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44亿美元。今年1—10月份,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71.94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生产总值60.58亿元,同比增长11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32%;完成税收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6.7%;实现财政总收入5.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8.4%;完成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2亿美元。东营经济开发区已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亮点,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示范、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大高外项目,统筹中小项目,招商引资不断实现新突破。按照“重外而不轻内、抓大而不放小”的原则,深入开展专业招商,进区项目数量与质量全面提升。1—10月份,新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61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14个,外资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49亿元。引进了投资10亿元的方圆氧气底吹造锍捕金新工艺项目,投资超过3亿元的高原第三工业园项目,投资1.8亿元的孚胜起重设备项目、投资1.47亿元的胜鑫氮化防腐管材项目,以及投资1300万美元的德国恩德风力发电设备制造项目等一批大高外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批准进区加工制造业项目430个,项目总投资305亿元,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0个,外商投资项目57个。一是抓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成立了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招商机构,公开招聘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出了一支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招商队伍。二是抓招商载体建设。设立了四个驻外招商站,建立起了四种文字的开发区网站,针对不同领域开展招商。充分利用全市经贸洽谈会的载体作用,集中开展招商活动,连续四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三是抓大高外项目招商。引进了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的杜邦钛白粉项目,发挥杜邦钛白粉项目及普莱克斯工业气体项目等为其配套的世界级项目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面向国内外吸引精细化工类项目入驻,将滨海工业园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精细化工基地。实施了欧盟—中国(东营)企业合作项目,已签定合作协议36项,签约金额3.53亿美元,对欧招商有了良好开端。四是抓中小项目招商。规划建设了中小项目区和标准厂房区,集中摆放中小项目,努力形成集聚效应。五是抓面向胜利油田的招商。东营市和胜利油田共同在开发区内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胜利油田工业园,已引进项目29个,项目总投资40亿元,预计年底将有16个项目正式投产,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多亿元。工业园力争2007年全部布满项目,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基地。
  (二)突出二产,繁荣三产,经济运行势头良好。按照“工业立区、科技强区、服务业兴区”的发展思路,努力提高经济整体实力。区内已投产工业企业15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5家,外资企业25家;在建项目80余个,年底可新增投产企业40家;商贸流通类企业500余家,个体工商户1600余户。一是加快膨胀骨干企业。制定了鼓励区内企业加快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每个重点企业都有一个班子成员牵头的推进服务小组跟踪服务。方圆公司、高原公司均建设了三个工业园,方圆公司今年销售收入可突破80亿元,“十一五”末有望达到500亿元,目前阴极铜产能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民营企业第1位;高原公司今年销售收入可突破50亿元,“十一五”末可达到100亿元,正在筹备上市;大海集团投资建设了5个项目。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区内59家企业的110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27.8%,科英激光电子、天信纺织的技术研发机构以及高原公司的“山东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三是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区内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到55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44家。四是积极繁荣现代服务业。委托中山大学编制了开发区综合服务区修建性详规,对于规划范围内的工业用地,逐步通过双赢的方式实行“退二进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发展平台。
  (三)创新理念,丰富内涵,服务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先后推出了“封闭式管理”、“个性化”服务、“零收费”服务,以及“零距离接触、零收费管理、零投诉服务、零障碍发展”的“四零”服务理念,服务环境建设呈现出了五个特点:一是管理规范。未经开发区管委会同意,任何部门不能到区内企业开展检查、验收、评比等活动,有效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二是政策优惠。在企业融资、出口创汇、技术创新、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区内实行“零收费”政策,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免缴或由管委会代缴7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三是审批高效。建设了现代化的“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由浪潮集团量身定作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行政审批系统,具有“网上审批”、“一条龙”审批等特点,具备并联审批、短信提醒、超时提醒、远程视频、统计监督等功能,有效提高了审批效率。开展项目全程代办,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对于投资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直接进入“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四是服务到位。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打造出了“项目洽谈、项目审批、建设管理、投产后服务”四个平台,构筑起了大服务格局。成立了区内企业家俱乐部,每周五召开企业家早餐会,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管委会之间、企业与金融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实施了以“十大工程”、“十大项目”、“十件实事”为内容的“三个十”工程,集中解决困扰企业职工和居民的实际问题。五是查处有力。对于侵犯投资者权益的人和事,一经投诉,严肃查处。
  (四)超前规划,强力投资,配套环境不断完善。一是高起点规划。投资900余万元,委托英国巴硕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开发区总体规划;委托日本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编制了开发区中心商务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委托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限公司编制了滨海工业园总体规划;委托美国百泰设计公司编制了开发区绿地景观规划。坚持做到规划的高起点、广覆盖,努力打造开发区“百年规划”。二是高标准建设。已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6.8亿元,区内通车里程达到145公里,供暖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 ,市政设施齐全,先期的40平方公里全部达到“七通一平”条件。三是高效能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把“三关”:严把基建工程招投标关,各项工程均面向全国招投标,增加招标的透明度。严把工程管理关,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监理公司库,严格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工程监理质量。严把工程审计关,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审计公司库,随时淘汰有不良记录的审计公司,实行跟踪审计,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工程全部实行二次审计。去年开发区已完工工程审减率达到25%,审减额达到1亿元。在区内油田土地收回及障碍物清理方面,通过费用包干认领等方式,去年节约资金1400余万元。位于开发区内的广利港已经省发改委立项,即将开工建设。
  (五)加强管理,强化经营,经营开发区取得显著成效。重点做了“三篇文章”。一是做好资产经营管理文章。成立了高创投资有限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即将成立,将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资产全部划入公司名下,提高融资能力。二是做好土地经营管理文章。对于工业用地,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从严控制土地;对于商住用地,全部实行招拍挂,努力实现其最大效益。开展了项目推进和土地清理工作,对于圈而不建没有投资诚意和能力的项目,调整或收回其占用土地。开展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清理工作,对于按照协议固定资产投资不达标的企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差价或收回多占土地。目前已累计收回或调整土地2000余亩。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组建了土地评估公司库,确保土地评估价值的客观性。三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文章。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吸引海南龙湾港为滨海工业园吹填造陆,并负责工业园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滨海工业园近8亿元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实现了政府零投入。北京天童公司投资1.08亿元在区内实施管网集约化建设工程,有效解决了地下管网多处建设、重复浪费等问题。开发区地方铁路项目已与中铁四局签署协议,由对方投资建设和经营。
  (六)完善机构,优化队伍,机关建设全面加强。一是机构配备逐步完善。开发区管委会共有内设部门11个,除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副县级建制外其余均为正科级建制,派出部门11个。二是团队建设不断加强。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共有班子成员10名,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各2名,年龄结构合理。开发区管委会为解决机构编制不足的问题,探索实施了政府雇员制,在人才引进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管委会职工中35岁以下人员占60%以上,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占80%以上,正式在编人员不足40%,形成了一支管理高效的团队组织,可以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优质服务。三是机关效能不断提高。认真落实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推行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机关效能规范高效。四是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完善制度,严格程序,切实加强人、财、物和工程管理,管委会无一人一事出现廉洁问题。
  (七)强化城区意识,坚持和谐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发区率先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通过区域环境评价,全区绿化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居民小区3个,在建2个,商贸娱乐设施齐全。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加大环保监察和城区监管力度,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开发区党工委组织开展了机关和企业两个批次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和群众满意率都达到了100%。深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建立了非公制企业党组织18个。深入实施“信用开发区”建设,营造出了诚实、守信的法制环境。坚持开展“平安开发区”建设,深化“打防控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严打整治”和“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确保了全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妇女、儿童、计生工作,增强了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维护了职工和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开发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敢于应对挑战,善于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团结拼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
经济百科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2002年9月被省政府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山东省政府批准的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主要载体。开发区连续3年被省政府授予外经贸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7年被省开发区协会和国家开发区协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被授予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自2004年以来,先后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05年,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实力考核排名中,名列第4位。
    开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使其具备了%26ldquo;五大比较优势%26rdquo;:一是良好的城市区位。开发区位于东营市的中心城区,两者已完全融为一体,建设目标是现代化新城区。开发区距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分别为5个小时、3个小时、2个小时和1.5个小时的路程;距东营港、东营飞机场分别为1个小时和15分钟的路程;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黄东大铁路和环渤海高速公路均穿过开发区,位于开发区内的广利港已通过省发改委核准,即将开工建设。二是优越的发展定位。最近,山东省政府为应对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确定在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主阵地在东营市。东营市委、市政府编制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东营经济开发区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三大功能片之一,重点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三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面临国家地根紧缩的形势,大多数开发区的发展都受到土地问题的困扰,有的开发区是空间不足、拓展无望,有的开发区虽然有足够的空间,但土地多属集体土地或耕地,开发成本太高或无法开发,从而严重影响项目的落地。而东营经济开发区管辖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丰富,外延空间很足,且土地多为国有未利用土地或荒碱地,开发利用非常便利。近期,东营市委、市政府为适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需要,拟将东营经济开发区的管辖区进一步向东延伸。四是强大的支撑体系。东营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东营市还有油地校合作的良好基础,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和石油行业最高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均坐落在东营市,且均有着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优势,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构建起了强大的外部支撑体系。五是坚实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内形成了方圆、高原、大海、华泰化工、科英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还有美国杜邦钛白粉项目、德国恩德风力设备项目、方圆第三工业园项目、高原第三工业园项目、胜鑫防腐工程项目等一批大高外项目将要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以这些项目为龙头,石油设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与盐化工、纺织服装四大产业初具规模,为开发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03.2亿元;实现生产总值34.2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4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5.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44亿美元。今年1%26mdash;10月份,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71.94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生产总值60.58亿元,同比增长11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同比增长32%;完成税收收入3.02亿元,同比增长36.7%;实现财政总收入5.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8.4%;完成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32亿美元。东营经济开发区已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亮点,对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示范、带动、辐射和促进作用。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了七个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