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四川 >乐山 > 东坡楼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东坡楼投诉电话乐山市旅游投诉电话:0833-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座落在大佛头部后的栖鸾峰上,为木质两重楼房,坐东北向西南。它始建于宋,原名“载酒堂”。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酒堂在大佛寺山上,取东坡载酒凌云之义。”又据《挹爽轩杂记》载:明天启年间,地方官在载酒堂为权臣魏忠贤建生祠,祠将成,魏诛,改祀东坡,始名“东坡楼”。可见,“东坡楼”之称始于明代。清代嘉庆年间曾进行过修葺,1982年又经较大的维修,成现在的规模。
  传说苏东坡曾在此读书,东海龙王知道后,让三太子求教于他,并借给他一块菜园地,约定五更时归还,而这块菜园地就是现今的乐山城,所以,乐山城以前是不打五更的。大佛脚下面现存有一石洞,与河水相通,传说就是龙王三太子求教于苏东坡时出入的通道。
  楼正面“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手书而成。楼两侧的墙壁上,有清代道光年间所刻苏东坡画的梅菊四幅,以及苏东坡戴笠著屐的画像。楼底层正中有新塑东坡坐像一尊,气宇轩昂,雍容大度。楼前水池相传为苏东坡读书时洗笔的地方,故称洗墨池。
  
  和东坡楼正对着的临崖处有一长亭,即清音亭,据方志载,“清音亭”三字原为苏东坡手书,后毁。现在的清音亭为1982年修复。于清音亭远眺,江天悠远,山青水秀,俯视则可见位于大佛顶南的二层八角浮玉亭。南宋时邵博曾亲临此地,被这里的佳景所迷住,写下了著名的《清音亭记》,百般赞赏、感慨万分:“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南清音亭其最胜也。”难怪游人至此,往往乐而忘返。
No. 2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位于栖鸾峰巅,是由楼、廊、亭组成的庭院建筑。
  东坡楼坐东北向西南,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黄庭坚手书而成,楼堂正中的东坡坐像,神态高洁潇洒,形神俱佳。楼两侧壁上,有清代以来石刻碑记10余通,其中尤以道光年间所刻东坡画梅菊四副及东坡笠屐图画像最为精美。楼前为洗墨池,池中游鱼背脊乌黑,相传为苏东坡在此洗砚墨水所染。
  时近黄昏,夕阳的余晖还在乐山的古木中游离,还在乐山的竹丛间闪烁。此时,游客已渐渐稀少。走过一堵倒“福”的红墙,拐过一个六角的亭子,就这样,我无意中与你邂逅——“东坡楼”,我的心一颤:这就是东坡年少时读书的地方?
  抬眼望,一座两层的楼阁,掩隐在苍绿的竹丛间。记得东坡一生最喜欢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走过竹丛,两棵铁树兀自而立。“东坡楼” 三个字,是东坡的学生黄庭坚所书,字写得飘逸而脱俗。走进楼阁,前厅便是东坡的塑像,这不是年轻的东坡,却是我想象中的东坡,一袭布衣,一脸肃穆,一双眼睛注视着远方,那眼力穿过乐山,越过嘉陵江,抵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塑像的背面,是东坡书写的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左右两侧则陈列着木刻的竹像和砖雕的碑文,整个大厅简明而静穆。
  东坡是乐山比邻眉山人。遥想当年,东坡借此读书,阁楼远不会有如此气派恢弘,也许就是几间草屋,也许陪伴他的仅仅是孤灯一盏,然而正是那盏孤灯,烛照出历史的风风雨雨,也烛照出他最初的人生理想:“卓然有所立”。读书之余,或漫步于庭院中,听山风的踪迹穿过竹林传出的飘忽的节奏,或栖息于清音亭,闻江水的豪情拍打山佛留下的轰鸣的回音。于是,便毅然走出了乐山。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东坡一生为官40年,却不幸陷入党朋相争的血腥旋涡。其中的30多年却是在贬逐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洲惠州儋州。”正是他对自己后半身的真实总结。而追溯个中缘由,最为重要的,则是他的诗文。
  在遭流放的最初,东坡是孤独的,他的心境是凄苦的,他曾在给东坡楼麻墓一个友人的信中如许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信中的“喜”,信中的“幸”,只有他能品尝出其中的滋味。他默然地承受灵魂的黯然栖息,在无数次的心的痛楚煎熬之后,在无数次的灵的酸辛挣扎之后,他洗去了人生的喧哗,走向远逝的先贤,走向灵动的山水。就是这一走,他走出了半个宋朝 。
  传说,有一次,东坡与家人出门散步,东坡忽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众人,你们说说,这里面装着些什么东西?于是,众说纷纭,唯有他的侍妾朝云最善解人意:“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东坡听后,哈哈大笑。
  “不合时宜”,可谓一针见血。以东坡的雄才大略,只要稍合些“时宜”,下点“韬晦”的功夫,不逞才使气,不以诗文张扬,绝不至于落得一次次的南迁北徙。
  然而东坡就是东坡,纯任天然,纵意挥洒,他以自己的纯、真,固守着心灵深处的那片超脱于世俗的净土,并且竭精尽瘁地在那片净土上培育他自己的花朵。这花朵艳艳地开放在宋朝,一直流芳到 今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该是东坡最为逼真的自我写照了,这就是在处世应物上卓有独诣的东坡,通达超然而又绝不失凛凛风骨。
  我想,是这乐山之地,水的清秀,山的豁达,还有那佛的圆融造就了东坡。它们不仅给予了东坡坚如磐石的心性,也给东坡注入了自然的灵性。
  此时,暮霭笼罩,东坡楼前后已寂无一人。风吹竹响,我忽然从那竹音里听到东坡那亘古不老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面对那丛丛的绵竹,面对那东坡楼,面对那东坡的塑像,我合掌静默,送上我一介书生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