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农业 : 水力 > 东亚飞蝗
目录
No. 1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
  东亚飞蝗 我国发生的三大飞蝗之一,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北纬42。以南的冲积平原地带,北起河北,山东陕西以南,西至四川、甘肃南部以南均有发生为害。
  形态
  雄成虫体长33~48毫米,雌成虫体长39~52毫米,有群居型、散居型和中间型 三种类型,体灰黄褐色(群居型)或头、胸、后足带绿色(散居型)。头顶圆。颜面平直,触角 丝状,前胸背板中降线发达,沿中线两侧有黑色带纹。前翅淡褐色,有暗色斑点翅长超过后 足股节2倍以上(群居型)或不到2倍(散居型)。胸部腹面有长而密的细绒毛,后足股节内侧基 半部在上、下降线之间呈黑色。卵囊圆柱形,长53~67毫米,每块有卵40~80余粒,卵粒长 筒形,长4.5~6.5毫米,黄色。第五龄蝗蝻体长26~40毫米,触角22~23节,翅节长达第四 五腹节,群居型体长红褐色,散居型体色较浅,在绿色植物多的地方为绿色。
  北京以北一年1代,黄淮海流域一年2代,南部地区3~4代。全国各地均以 卵在土中越冬。黄淮海流域第一代夏蝗5月中下旬孵化。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第二代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成虫。卵多产在草原,河滩及湖河 沿岸荒地,1~2龄蝗蝻群集在植株上,2龄以上在光裸地及浅草地群集。密度大时形成群居 型飞蝗,群居型喃和成虫有结队迁移或成群迁飞的习性。旱年可造成秋蝗大发生,第二年常 形成夏蝗严重为害。1头东亚飞蝗一生可食鲜玉米叶80克,成虫期食量为喃期的3~7倍,喜 食 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等阔叶作物。地形低洼、沿海盐碱荒地、 泛区、内涝区都易成为飞蝗的繁殖基地。
  防治方法
  ①兴修水利,稳定湖河水位,大面积垦荒种植,减少蝗虫发生基地。②植 树造林,改善蝗区小气候,消灭飞蝗产卵繁殖场所。③因地制宜飞蝗不食的作物,如甘薯、 马铃薯、麻类等,断绝飞蝗的食物来源。④药剂防治要根据发生的面积和密度,做好飞机防 治与地面机械防治相结合,全面扫残与重点挑治相结合,夏蝗重治与秋蝗扫残相结合,准确 掌握蝗情,歼灭蝗蝻于3龄以前,每公顷用50%马拉硫磷乳油900~1350毫升或40%乐果乳油 750~1050毫升,或25%敌马乳油2250~3000毫升,也可每分顷用4%敌马粉剂30千克,喷粉 防治。采用微量喷雾防治
百科大全
  东亚飞蝗
  Oriental migratory locust
  东亚飞蝗具变型特征,当种群密度大时成群居型;
  密度低时,为散居型。两型之间尚有中间型(或转变
  型),由高密度蜿群分散或低密度蛹群聚集而形成。群
  居型和散居型飞蝗不仅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有明显
  区别,在猖撅为害周期上也不同。二型的区别见表。
  卵囊黄褐色或淡褐色,长筒形,长45一67毫米,中
  部略弯,每块卵囊一般含卵50一80粒,个别多达20f)粒
  左右。卵粒一般长6一7毫米,直径约1.5毫米。
  若虫(称蝗蛹或跳蛹)经5次蜕皮变为成虫。各龄
  蝗蛹除大小、色泽有差别外,形态上也有明显差别,是
  蝗情侦察、预测预报和确定防治适期的重要依据。1龄
  触角13一14节,前胸背板后缘较平直,翅芽不明显;
  2龄触角18一19节,前胸背板后缘中部微向后突,翅芽
  稍现,翅尖向下,前后翅芽相似;3龄触角20一21节,
  前胸背板向后延伸成钝角并掩盖中胸,后翅芽三角形,
  明显大于前翅芽,翅尖指向后下方;4龄触角22一23
  节,前胸背板向后掩盖中胸及后胸,后缘角度变小,翅
  芽翻向背面,翅尖指向后方,伸达第二腹节;5龄触角
  24一25节,前胸背板更向后伸;翅芽显著增大,伸达
  第四、五腹节(图1、2)。
  第一龄第二龄第三龄第四龄第五龄
  图1蝗埔各龄期的触角
  生物学特性东亚飞蝗无真正滞育现象;发生期
  与世代数随不同纬度及海拔高度的气候条件而异。在
  黄(河)、淮(河)、海(河)下游年发生2代,个别年份
  和地区出现3代。第一代夏蝗5月中下旬孵化,6月中下旬
  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第三代蝗虫7月中下旬至8
  月上旬孵化,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羽化成虫。个别年
  图3东亚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生物学特性比较示意图
  吸内圈示群居型,中圈示转变型,外圈示散居型)
  发生规律关于飞蝗大发生的周期的问题,尤钦
  科(L.B.Uichanco)在1936年撰文认为在菲律宾
  东亚飞蝗大发生与太阳黑子H年变化周期相符合。日
  本人小泉清明等认为菲律宾的东亚飞蝗侵入台湾有
  5一9年周期现象。中国马世骏1958年论证东亚飞蝗
  中国大发生无明显周期现象。根据东亚飞蝗1 000年
  (960一1960)来在中国大发生的记录,发生最大间隔
  时间为9一11年,最小间隔为4~5年。在两次大发生间
  隔的时间多于5年时,其间多有1一3次小发生,每次
  小发生的时间距离多为2一3年,最长达6年。
  东亚飞蝗的大发生与水文、特别是与早涝关系极
  为密切。在黄淮平原,水涝与飞蝗大发生关系以前两
  年涝而间隔一年发生蝗灾的机遇率最大。其次为前年
  早而第二年大发生。在海河流域的内涝蝗区,则以前
  一年大涝,次年飞蝗大发生的机遇率最大尹
  在飞蝗孵化和羽化盛期,降水量高于多年平均值
  时,特别是暴雨和大雨常可直接摧毁幼龄蝗蛹及正在
  蜕皮和羽化的蝗蜿。在多雨季节
包含词
中国东亚飞蝗发生与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