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贵州 >遵义 >赤水市 > 丙安古镇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丙安古镇联系方式地址:遵义赤水市境内。
  邮编:563000丙安古镇投诉电话遵义市旅游投诉电话:0852-8234910
  贵州省旅游投诉电话:0851-6818436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丙安古镇节庆活动仡佬年(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
  小知识:仡佬族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人口约5万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但没有文字,通用汉文。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牛王节(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放响鞭炮,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同时,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供粑(除夕夜)
  即用精米敬献祖先。在乡间,每当除夕的晚上,家家都要做好米饭和菜肴举行祭祀。同吃一餐饭后,整个寨子都会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时还要进行叩头、唱歌、敬献等仪式。
  贵州名酒节(公历7月至8月)
  分别在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赤水市十丈洞等地举行。活动内容主要为参观遵义酒文化博物馆、茅台酒厂、遵义会议会址、赤水十丈洞瀑布等,而对于嗜酒人士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可遍尝当地名酒。丙安古镇最佳旅游时间遵义一年四季皆可游览。丙安古镇特别提醒贵州茅台享誉四海,是我国的“国酒”,茅台酒产于贵州省西南部仁怀市以西13公里处的茅台镇,茅台酒因而得名,而该镇也被称为“国酒之都”。
  贵州仁怀的茅台酒是酱香型白酒的鼻祖,酒质具有“低而不淡、香而不艳”的特点。酒香幽雅、回味绵长,喝完以后,空杯中的酒香仍存,不愧为中国国酒。
  酒镇茅台,前临赤水(当年红军长征曾四渡赤水),后依寒婆岭,酿酒条件得天独厚。早在盛唐时代,就已经酿出美味的蒸馏白酒,这可能便是茅台酒的前身。
  现在,茅台酒已经与法国的“白兰地”和英国的“威士忌”齐名,被公认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
  丙安古镇美食遵义的特色菜大多是一些野味,在别的地方并不多见。如龙爪肉丝,所谓“龙爪”,是贵州山上出产的一种蕨菜;折耳根炒腊肉,“折耳根”即中药里的鱼腥草等。比特色菜还有特色的,其实是遵义的小吃。遵义的小吃大多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因其久远,更见其品质。比如羊肉粉、豆花面、遵义鸡蛋糕等等,每一样都让你齿颊留香。
  来到遵义,这里星罗棋布的路边小吃摊,样样美味,样样不贵,绝对值得你尽情品尝,吃过绝对让人交口称赞。丙安古镇住宿遵义的住宿条件还算不错,但星级宾馆不多,条件较好的宾馆主要集中在红花岗区。三星级宾馆遵义宾馆环境很好,但收费稍贵。湘山宾馆、体育宾馆、碧云宾馆也都不错。此外在国酒之乡——仁怀也有部分条件较好又富有酒乡特色的宾馆,比如处于仁怀盐津河风景区的国酒门度假山庄,设施齐全,集住宿、观光、休闲于一体。游客住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酒文化气息。
  此外,各县县政府所在地通常都有干净卫生、服务较好的招待所。风景区则可以住宿在农家乐,价格便宜不说,还可以吃到风味正宗的农家菜。
  至于那些在火车站出口站着兜客的私人旅社,最好不予理睬。丙安古镇购物地处云贵高原向川湘过渡的遵义,气候非常适宜茶叶生长,遵义毛峰为贵州四大名茶之一;湄潭湄江茶、红碎茶、遵义县的五珍茶都是茶中佳品,适合买回家馈赠亲友。
  遵义为著名的酒乡,除国酒茅台之外,还有董酒、习酒、湄窖、珍酒等知名好酒。
  遵义还是全国主要辣椒产区之一,绥阳朝天椒为全国七大名椒之一,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长,故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晒干,色泽红亮、红润透明殷殷可爱,早在50年代就远销东南亚各国,近来又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如果你是个热爱吃辣的人,不妨在这里买上一些形形色色的辣椒制品,带回去一一品尝。
  遵义市的步行街一头靠近公园路,另一头出去就是红旗路,靠近遵义会议会址。这一带有许多卖小商品和特产的小店,价格也很公道。丙安古镇玩法游玩、摄影、旅游、
  从明清时代起,这里就是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丙安场上客栈、饭店、茶馆比比皆是,镇上居民大多以此为业。
  丙安镇距赤水市区12公里的丙安古镇,是个陈旧的地方,由于至今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少了外界的纷扰,整个市场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
  丙安是个典型的川南黔北交界的古老场镇,三面濒临滔滔东去的赤水河。距河滩10余米高,两座保存完好的石门把守着东西场口。两寨门旁,各有一株苍劲古朴的大黄桷树,沿崖壁掏出一凹槽,错错落落地建有许多吊脚楼。这些年代久远的老楼条多掩映在绿树丛和芭蕉林里,沿崖壁修筑的石阶延伸到河滩边。古镇只有一条窄窄的石板街,长约400米,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市。
  脚踩着这条带有青苔的石板街,眼看着不见油漆印迹的木板墙,阳光从两边瓦屋滴水檐之间撒下来,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这里的旧屋、旧瓦、旧墙飞檐中,都透着历史的沧桑。
  沿着这条旧石板路走下去,你就会走到过去,走到遥远的明朝清代。
  丙安正是从明清时代走过来的。相传丙安原为“炳滩”,后因是常发生火灾,人们认为可能与“炳”字从“火”有关,于是改“火”为“水”,此后果真少有火灾。汉字规范后便改为“丙”。“滩”究竟是因河滩而得名,还是因场市而为“滩”无从考证。1962年建人民公社时,就改叫“丙安”了。据说是为铭记治理赤水河,使大、小险滩恶水变为平安之水的功绩而取的。
  丙安历来为川南入黔的古道上一重要场镇。从明清时代起一直为上下客商歇息之地,因而丙安场上客栈、饭店、茶馆比比皆是,镇上多数居民以此为业。外来商贾也相继在场上开店,湖南、湖北人还在此修建禹王宫,即两湖会馆。自清乾隆年间赤水河进行大规模治理后,丙安成为来往盐船、商贾停泊过夜之地,场市更加繁荣。史料记载,1936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
  时光流转,赤水河洗去了丙安镇昔日的铅华,往昔的繁荣渐趋平淡和宁静,只有赶场天,附近几个村寨的人聚到场市上,才有点喧哗,平日来看,依山就势的古镇祥和从容。
  场市很窄,街中间的石板已被磨得光滑而细腻,但两头与路牙子交接处长有斑驳的青苔附着。沿街的老屋前,伸着舌头乘凉的看家狗和拉长身子晒太阳的大花猫在街头“横刀立马”,本来就只容得下两人并肩的街,越发显得拥挤。
  老街店铺里卖着手编的草鞋、粗犷的竹工艺品,敞开门的堂屋晨,坐一桌老人玩着古牌,或许这牌的年代太久远了,少有年轻人参与,正因如此,那玩牌的架式到底比起我们在城市街头常见的麻将多些历史少些俗气。
  站在老屋门口的年轻人已经讲不清老镇的年代了,只晓得房是祖父的父亲留下来了。铺子早在奶奶未嫁时就有了,只有偶尔来寻古访旧的外来客惊奇的眼神提醒镇上人,这里真的太老了。
  走在这样的古镇上,多半都会有一种由时空带来的惘然与慨然,没有生命的东西,因曾有过生命的痕迹而让人想来唏嘘不已。
  大同在赤水河左岸,距丙安18公里,距赤水市只有6公里,是一个经地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也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古镇。70年前是这个地方繁荣的顶点。半山腰的镇子下,沿河用红石砌成的码头很有规模。好时候码头上常常停泊着载满货物的商船。这些船多从下游运来布匹、花纱以及川黔两地所需洋广杂货,川黔边境内由旱路而来的各种土特产、生熟药材均在此交货转运。木材竹筏浮江而下时,半个河面都是楠竹。从码头的规模就可以想见当时大同镇的繁荣,小镇渐渐成了盐商、货船补充供给、修理船帆的停靠点。正因如此,不时大同最出名的就是铁匠铺,旧船上用的铁钉、铁梢之类的小铁具成了大同主要的工业品。最繁荣时,安顿了不到300户人家的小镇上,竟开了六七十家打铁铺子,家家生意红火。老辈人说,听上辈人讲,大同很少有清静的时候,一天到晚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拉风箱的呼呼声伴着船来船往贺喜道虽的吆喝,热闹就出来了。
  如今一切都成过去,旱路修通,货物改道,遗留下来的码头石阶零乱不堪,现在早已不见停泊的商船,只有母亲带着幼儿在夕阳罩着的河边戏水,才不致使这个宽敞的码头寂寞。
  铁匠铺也随着商船的远去衰败下来。今天紧贴公路边仍有一家,风箱已不用人拉了,打铁的汉子赤着胳膊挥汗如雨,打的不再只是船上用的小铁具,只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还依稀留有老辈人讲的那份热闹,仍能翻动古镇已远去的繁荣。
  镇上老屋的木墙上,还留有60年代中期最流行火爆的政治口号,大红色油漆刷写的标准宋体字与对面保存完好的祠堂大门上精美的石刻面对面望着,这些都是小镇的历史故事。还有一些故事是关于梢公和船娘的。弄船者日出暮归,迎来送往的船娘在橹上系一块红绸,既是风俗也表情愫,怪不得码头上方半山腰间有一株古老的黄桷树,只有根扎在半山腰,整个树干完全横卧在空中,探出身子俯望着赤水河。讲故事的人说这株老树从长出来就是今天看到的样子。也许这株老树把小镇昨日的浪漫情怀与现在的怀旧伤感交融在一起了。
  时间已是黄昏,天气渐凉,石板街的老屋前放着一张竹床板,不满周岁的小儿和母亲在竹床上嬉戏,年轻的父亲和邻晨坐在一边悠然聊着,一边看着这对轻衣薄衫的母子,这个足以让人驻足回望的景致,为小镇又增了些许慵倦和散慢。这小儿爬的竹床已完全变成了咖啡色,兴许上面爬过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小儿新鲜的皮肤、稚嫩的四肢把这旧的床、旧的房、旧的墙、旧桌旧椅映照得生机勃勃。
  不管是老场市还是古镇,都曾经经历过繁华,今天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似乎距古镇人很远。坐在洗得发白的门槛边看书的老者和在街边戏耍的顽童一样从容,那些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吸引了人们去追寻、体验,感受早已逝去的生活风情。青砖、拱门、石板街,不同朝代在此演绎不同的故事。如今城里人的时装店、家用电器店也在古镇上开着,不多,却也传递着现实社会的气息,古镇少女的高跟鞋也袅袅婷婷地踏过青石台阶。在赤水看过瀑布、丹霞、桫椤、竹海,再走走古镇古街,无论如何你都能读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和历史的厚重悠远。
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丙安,距赤水市区25公里,水陆交通便捷,原始生态完整,森林覆盖率达92.5%。古镇建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砌石为门,垒石为墙,依山而建木质悬空吊脚楼,经千年风霜,仍稳如磐石。丙安古镇为川盐入黔古盐道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1840年,清代诗人陈熙晋游丙安古镇发出“满眼盐船争泊岸、收得百货夕阳中”之感叹。
  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批准丙安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地,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已成为红一军团在全国唯一的纪念馆。
景观
  丙安,一直只有一条水路可到城堡脚下,少了外界的纷扰。古镇距河滩10余米高,两座石门把守着东西场口。古镇里只有一条狭窄的石板街,从古至今一直是周围几个村寨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整个市场基本保持了明清以来赤水河谷的古城堡原貌。
  丙安的建筑独具特色,它是依山傍水地建在赤水河边一块大巨石上,寨子成椭圆形,巨石边缘的房屋多为木桩支撑二至三层吊脚楼,房屋仍保持古老的砖木结构,丹霞地质的红石小道和一级级红色石阶,蜿蜒曲折,四通八达的连接着寨子的每个角落,狭长的巷道,在古老、纯朴民风间更显亲切、融洽,为防御而建的厚厚敦实的城门至今仍威严耸立,城墙上清晰可辨的垛口,城门内的雕花窗棂,默默记载了炳安悠悠岁月,古老沧桑的老龙桥留下了炳安人勤奋、朴实的足迹。从这些古旧的建筑里,游客们更能体味到远古时夜郎国里的悠悠意境,漠漠人生。
  现在在赤水河上修建了一座悬索吊桥连接古镇,就在距桥柱不远的公路旁,立有一块石碑,上刻“丙安红军渡口”。古镇里还有红一军团纪念馆、指挥部、林彪和李德休息处等。
红一军团在丙安前后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以红一军团为右纵队,红五、九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为中央纵队、红三军团为左纵队、由驻地分别向赤水县城推进。
  地处赤水河下游的赤水县城,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当红军在遵义休整期间,四川省主席兼“剿匪”总司令刘湘,在四川泸县设立川南“剿总”,加紧部署长江防务。调整川军一十二个旅三十六个团的兵力、堵截红军入川。1月中旬,川军第一旅章平安部、第十三旅达凤岗部进入赤水县城河对岸的四川合江县九支镇和邻近的先市镇一带,修筑工事、警戒赤水河下游一带。黔军刘翰吾部从土城败退赤水县城后,章安平旅急从先市渡过赤水河,进入赤水县境,向土城方向阻击红军,达凤岗旅进驻赤水县城,派出两个团兵力沿赤水河逆流而上、前往距赤水县城十五公里的复兴场一带堵截红军。由此,在1935年1月25日至29日这段时间里,红一军团在赤水境内转战元厚、旺隆、复兴等乡镇的地境,发生了黄陂洞战斗,复兴场战斗,风溪口搭浮桥渡赤水河,红一军团军团部进驻古镇丙安等革命事件。留下了许多红军将士悲壮惨烈,英勇顽强、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感人事迹。
  红一军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的率领下,25日在元厚陛诏渡过赤水河、经红岩、川风坳、瓦店沿古驿道直插丙安。当时驻守丙安场的有黔军候汉佑部一个营,得知红军将进占丙安的消息后,立即苍惶而逃向赤水县城、二师宿营丙安。
  26日,二师在风溪口架浮架渡河,向复兴场推进。复兴场距赤水县城十五公里,川军达凤岗旅两个团兵力占据。由于敌情不明,双方都没有主动发起攻击,就地严密警戒。晚上,红一军团军团部从元厚进驻丙滩。将军团部设在上场第一个拐角处一客栈内,在丙安随红一军团行动的还有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在遵义会议后“要求去林彪红一军团,以便实地体验前线的生活,他的要求得到批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新记》)。林彪在悉知一师在黄陂洞遭到阻击,命令二师于次日占领复兴场,向赤水县城推进,减轻一师压力。
  27日清晨,红军二师迅速抢占复兴场白岩背、水脑上、袁家田、红岩寺等高地。敌军首先向白岩背高地发起攻势,被击退,红军反冲锋将敌军击溃到水合背、叫化营一带。红军一部在团长欧阳鑫率领下,冲进复兴场,在下场口一带向水合背高地的敌军发起进攻。复兴场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处于低洼地段,红军仰攻战果未能扩大。此时,川军一个团兵力增援而至,一股沿赤水河岸偷袭到下场口,欧阳鑫团长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由于敌军的大量增援,红军作战不利,遂主动撤出复兴场,退过红岩寺。这时,曾在黄陂洞阻击红军一师的章安平旅第三团,又从旺隆场取捷径赶到与红军展开激战。在敌人前后夹击下,红军损失颇大。红军第十二师一个团增援,将敌军痛击死伤数百人后,敌退回复兴场。二师根据军团首长的指示,从丙安浮桥渡过赤水河。返回丙安驻扎。
  28日晨,红一军团二师成建制离开丙安,随原路返回元厚集结,约八、九时左右,林彪、李德等率军团直属部队离开丙安。
  (注:因1965年建特色县,将原赤水县的土城区、醒民区、隆兴区划归现习水管辖,原习水县的官渡区、长沙区划归现赤水市管辖。)
荣誉
  2008年12月23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命名大会在北京召开,赤水市丙安乡丙安古镇继获“中国红色旅游经典地”、“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后,在此次命名大会上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
英文解释
  1. :  Bing'angu Town
近义词
丙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