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不识泰山
目录
不识泰山 Did not know
拼音: 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释: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资料来源: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No. 2
  比喻没有见识,不知礼敬大人物。多用于“有眼”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説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汉朝 一个名臣,当初未遇时节,其妻‘有眼不识泰山’,弃之而去,到后来,悔之无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来有这等大学问,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No. 3
  词 目 不识泰山
  发 音 bù shí tài shān
  释 义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 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用 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典故:“有眼不识泰山
  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良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功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成语词典
  成语名称
  不识泰山
  汉语拼音
  bù shí tài shān
  成语释义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使用例句
  无
英文解释
  1. v.:   fail to recognize a famous personage when meeting him face to face
包含词
有眼不识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