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草的别名 Alias through grass |
通草的别名。即丁翁。又名丁公寄。《南齐书·孝义传上·乐颐》:“﹝ 解仲恭 ﹞母病经时不差,入山採药,遇一老翁语之曰:‘得丁公藤,病立愈。’”《南史·孝义传上·解叔谦》:“﹝ 谦 ﹞乃求访至 宜都郡 ,遥见山中一老公伐木,问其所用,答曰:‘此丁公藤,疗风尤验。’” |
|
丁公藤
caulis erycibes
(英)obtuseleaf erycibe stem
别名 麻辣子。
来源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ifolia benth.的茎藤。
植物形态 攀援藤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无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5cm,宽2~6cm,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干时显铁青色或暗绿色,下面有光泽,具小斑占。总状聚花序腋生或顶生,密被锈色短柔毛;花小,金黄色或黄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浅钟状,长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紧贴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在冠管上,花药卵状三角形,顶端锥尖;子房1室, 胚珠4。浆果珠形,具宿萼。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地丛林中,攀援于树上。产于广东。
采制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隔水蒸2~4小时后,晒干。
性状 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4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的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状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木部宽广,有不规则的花纹(异型维管束)及多数小孔。无臭,味淡。
化学成分 含丁公藤甲素、东莨菪内酯。
性味: 性温,味辛;有毒。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茎、根有毒。服用不当,常引起中毒;症状为出汗不止、四肢麻痹等。小鼠腹腔注射茎的氯仿提取物1000mg/kg时,出现活动减少、共济失调、后肢外展,继而翻正反射消失。其乙醇提取物能使小鼠出现竖毛、流涎、流泪、震颤等症状。该植物已有300多年的药用历史,它是著名“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中的主药;有发汗、驱风、镇痛等作用。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英文名】 caulis erycibes
【别名】麻辣子
【来源】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 obtusfolia benth. 或光叶丁公藤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状】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的导管呈点状。无簦兜?/p>
【鉴别】取本品粉末3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40ml,浸渍过夜,加热回流6小时,滤过。滤液加6mol/l盐酸溶液6ml,加热回流3 小时,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东莨菪内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 含0.2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甲酸(6:10: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 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注意】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贮藏】置干燥处。
【备注】(1)如中毒,汗出不止,四肢麻痹。按一般中毒原则处理,同时可用甘草、蜂蜜内服解毒和温水洗手。
【摘录】《中国药典》 |
|
丁公藤
Caulis Erycibes
(英)Obtuseleaf Erycibe Stem
【别名】 麻辣子。包公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旋花科植物丁公藤的茎藤、根。
【植物形态】 攀援藤本。幼枝被密柔毛,老枝无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5cm,宽2~6cm,先端钝尖、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干时显铁青色或暗绿色,下面有光泽,具小斑占。总状聚花序腋生或顶生,密被锈色短柔毛;花小,金黄色或黄白色;萼片5,外被褐色柔毛;花冠浅钟状,长9~10mm,5深裂,裂片2裂,外被紧贴的橙色柔毛;雄蕊5,着生在冠管上,花药卵状三角形,顶端锥尖;子房1室, 胚珠4。浆果珠形,具宿萼。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地丛林中,攀援于树上。产于广东。
【采制】 全年可采,洗净,切段,隔水蒸2~4小时后,晒干。
【性状】 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4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的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状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木部宽广,有不规则的花纹(异型维管束)及多数小孔。无臭,味淡。
【化学成分】 含丁公藤甲素、东莨菪内酯。
【性味】 性温,味辛;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解表发汗,驱风湿,除痹痛,消肿止痛。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打肿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浸酒。外用:浸酒外擦。
【宜忌】本品有毒,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治疗风湿骨痛及神经痛
丁公藤制成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原生药6克。每次2~4毫升,每天1~2次,肌注。治疗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肥大性腰椎炎及外伤性关节炎计88例,症状明显改善,止痛作用良好者39例,症状好转者39例,无效者10例。未发现副作用。注射后常有轻微出汗,此属正常现象,如汗出不止,可饮糖开水1杯。孕妇忌用。 |
|
名称:
丁公藤
汉语拼音:
Dinggongteng
英文名:
CAULIS ERYCIBES
基原: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 Erycibe obtusifolia Banth.或光叶丁公藤 Erycibe schmidtii 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性状:
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导管呈点状。气微,味淡。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40ml,浸渍过夜,加热回流6小时,滤过,滤液加6mol/L。盐酸溶液6ml,加热回流3小时,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醇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东在着内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羟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6:10: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附录区Ⅸ 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2.0%。
总灰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冰醋酸(32:68:0.1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8nm。理论板数按东莨菪内酯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东茛菪内酯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6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烧瓶中,浓缩至约1ml,加3mol/L。盐酸溶液10ml,水浴中加热水解2小时,立即冷却,移入分液漏斗中,用水10ml分次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加氯化钠2g,用三氯甲烷强力振摇提取5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加无水硫酸钠2g,搅拌,滤过,容器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滤过,滤液合并,70℃以下浓缩至近干,立即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东茛菪内酯(C10H8O4)不得少于0.050%。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
辛,温;有小毒。
归经:
归肝、脾、胃经。
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
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用药禁忌:
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贮藏:
置干燥处。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
|
丁公藤
拼音名:Dinggongteng
英文名:CAULISERYCIBES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3
本品为旋花科植物丁公藤ErycibeobtusfoliaBenth.或光叶丁公藤Erycibesch-
midtiiCraib的干燥藤茎。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或片,晒干。
【性状】本品为斜切的段或片,直径1~10cm。外皮灰黄色、灰褐色或浅棕褐色,
稍粗糙,有浅沟槽及不规则纵裂纹或龟裂纹。皮孔点状或疣状,黄白色。老的栓皮呈薄
片剥落。质坚硬,纤维较多,不易折断。切面椭圆形,黄褐色或浅黄棕色,异型维管束
呈花朵状或块状,木质部的导管呈点状。无臭,味淡。
【鉴别】取本品粉末3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40ml,浸渍过夜,加热回流6
小时,滤过。滤液加6mol/L盐酸溶液6ml,加热回流3小时,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醇
10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东莨菪内酯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5mg的
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
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
酯-甲酸(6:10:7: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
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跌扑肿痛。
【用法与用量】3~6g,用于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
【注意】本品有强烈的发汗作用,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贮藏】置干燥处。 |
|
- : Obtuseleaf Erycibe Stem, Caulis Erycibes
|
|
丁公藤属 | 丁公藤碱 | 光叶丁公藤 | 粉绿丁公藤 | 穗序丁公藤 | 凹脉丁公藤 | 疏花丁公藤 | 多花丁公藤 | 台湾丁公藤 | 锈毛丁公藤 | 毛叶丁公藤 | 锥序丁公藤 | 瑶山丁公藤 | 丁公藤提取物 | 丁公藤注射液 | 丁公藤风湿药酒 | 复方丁公藤胶囊 | 丁公藤碱Ⅱ眼药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