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 Guangdong > Dongguan > Dongguan canton > Lai clan hall
Show Map
Contents
No. 1
  黎氏宗祠投诉电话东莞市旅游投诉电话:0769-2839616
  广东省旅游投诉电话:020-866811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黎氏宗祠在中堂镇潢涌村,始建于南宋,最初是为了经念当时黎氏家族中出的一位至孝之人,他因母病深重,于是割股和药,治好母病,传为佳话,并由县里申报朝庭,奉旨荣门,以建宗祠。宗祠为三进院落,两天井,四合院式布局,前有包台,两侧为厢房,东西共有房15间,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是东莞现存最大的宗祠之一。
  主体建筑为广东著名的硬山顶式,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内进神台两则保存安放有宋、元、明朝著名的撰文碑记:宋为进士、元为朝中仕郎、明为国子监祭酒、以及监察御史、翰林院士等东莞代出的名人所提所立,是考证东莞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遗址。这个宗祠在南宋德祜年间毁于兵火,元朝重建,元末再次毁于兵火,明朝又重建,抗日战争时又被日军烧毁,后又重建,真是见证多灾多难的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物古迹。
No. 2
  黎氏宗祠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板桥村,又名黎永思堂,是爱国诗人、抗清名将黎遂球的专祠,原建于广州城东仁厚里,因兵燹毁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其长子延祖遂在原籍板桥乡的黎永思堂为遂球塑像祀之,复建阁藏其遗书,沿用莲须阁之名,今莲须阁已无存,祠虽略有损破变异,但旧貌基本完好。该祠为砖瓦木石结构,迹近明制。红石脚青砖墙,单檐无斗拱。风火山墙上呈镬耳状。山门正对照壁,红石脚蚝壳灰脊。门前竖有旗杆夹石一对。祠名“黎永思堂”,门阁匾刻“北正明宗”,两旁原有门对:“一门五名宦,四代七乡贤”(已失)。祠分三开四进,坐北朝南。四进为后寝,后寝当中为神楼,神楼下方石砌基座,基座上端凿成十九个方回字纹花边。基座上为木结构神龛。按广州市文物专家介绍,该神龛是明代风格,在广州地区可算绝无仅有,十分珍贵。整座神楼有散落之势,亟待抢修。
  神楼正中龛内原供黎氏远祖牌位,台基下复筑有石砌暗室。寝殿左室原有姑婆塑像,右室有红袍、蓝袍两官员立像。据乡民说是黎美周、黎美东像,现塑像已拆毁。右室后墙端略有塌损。黎遂球,字美周,番禺板桥村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博学能文,好画山水善于诗,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以后五次赴京考试均未考中,乃隐居研著诗书,每多忧国丧时之作,有粤中屈原之称,复广交仁人志士,与陈子壮等重启南国诗社,人称“南国十二子”。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黎北上应试落第,次年返粤途经扬州,适郑超宗私宅“影园”黄牡丹开,郑以黄牡丹为题,邀请各名士赋诗志庆,聘名家钱谦益主持品评。遂球即席赋诗七律十首,借咏牡丹而抒发感时忧世之情,钱感其诗情并茂,评列第一,人称“牡丹状元”。明崇祯末年(1644年),清兵入关迅速南下,遂球闻悉义愤填膺,乃捐火药器械及铳五百门,支援抗清。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登危受命,提督粤师援赣州抗清,与杨廷麟、万元吉诸将,军民同心坚守赣州城数月,终因后援无继,南明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四日城陷,遂球亲率胞弟美东、外甥刘师雄等数百健儿巷战数日,直至肋中三矢坠马,壮烈牺牲。死后,南明唐王抚恤为“太仆寺卿”,其后,经光禄寺少卿严炜等请求,获桂王追加谥“忠愍”,赠“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