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An aphid. Viviparous winged female aphids, head and chest are black; wingless viviparous female aphid, pale yellow and slightly gray. Is one of the major pests of sorghum, maize ﹑ also masts crops such as sugar cane and wheat. 高粱蚜 (melanaphis sacchari)
[中文名] 高粱蚜
[别名] 甘蔗蚜、甘蔗黄蚜
[学名] 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
[ 目 ] 同翅目
[ 科 ] 蚜科
[寄主] 高粱 甘蔗
[为害特点] 多以成、若蚜聚集在高粱叶背,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蜜露,滴落在茎叶上,油亮发光,致寄主养分大量消耗,影响光合作用和产品质量。轻的叶片变红,重的叶枯,穗粒不实或不能抽穗,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高粱蚜 主要寄生在寄主叶片背面,由下向上扩展,主要为害高粱。而玉米蚜主要寄生在心叶或穗部,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谷子、小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特征描述]
高粱蚜 分为两性世代和孤雌胎生世代。前者雌蚜无翅,较小,与雄蚜交尾后产卵,又称无翅产卵雌蚜。雄蚜有翅,较小,触角上感觉孔较多,行动迅速,东北于9月后大量出现。卵长卵圆形,初黄色,后变绿至黑色,有光泽。 孤雌胎生世代 无翅孤雌胎生母蚜长卵形,米黄色至浅赤色,触角细长6节,等于或略长于体长1/2,复眼大,棕红色。腹背中央3—6节间县长方形大斑,腹管褐色,圆筒形。尾片圆锥形,钝,中部稍粗。口器黑色4节,末节最长。有翅孤雌胎生母蚜 体长卵形,米黄色,具暗灰紫色骨化斑。腹部l一7节背板各具1深色横带,2—5节背中线的两旁各具1条深色纵带,有时不清楚。触角6节,约为体长2/3,第3节上具圆形次生感觉孔8—12个。
[发生规律]
吉林公主岭年生16代,沈阳19—20代。以卵在获草的叶鞘或叶背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地表气温高于10℃以上时,越冬卵陆续孵化为干母,沿根际土缝爬至获草根部为害嫩芽,繁殖1—2代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高粱出苗后,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高粱上为害,逐渐蔓至全田。7月中下旬为害严重。进入9月上旬后,随气温下降和寄主衰老,有翅蚜迁回到获草上,产生无翅产卵雌蚜,与此同时在夏寄主上产生有翅雄蚜,飞到获草上与无翅产卵雌蚜交配后产卵越冬。 高粱蚜 繁殖力强。每头无翅胎生雌蚜可生70—80头若蚜,多时高达180头,夏季3—5天即可繁殖一代。其发生程度与当年气候和天敌数量密切相关。当6—8月大气干旱,气温24—28℃,旬均相对湿度60%—70%,旬降雨量低于20mm,高粱蚜 易大发生。当高粱未封垄之前,旬降雨量高于50mm,相对湿度高于75%,气温低,会抑制高粱蚜 的发生和蔓延。常见天敌有瓢虫类、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采用高粱与大豆6:2间种栽培法,可明显减少高粱蚜 发生及为害。冬麦区可在冬小麦中套种高粱,利用麦田中蚜虫天敌,控制高粱蚜 ,效果显著。(2)掌握在高粱蚜 点片发生阶段,及时用40%氧化乐果乳油涂高粱茎秆。当田间蚜虫株率为30%—40%,出现起油株时,每667m2用40%乐果乳油50ml,对适量水稀释,喷拌细干土10kg,撤施在植株叶片上;也可用50%异丙磷乳油50ml拌潮湿细土10kg,隔5—6垄撒施1垄,效果显著。(3)必要时喷洒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9000倍液。(4)喷撤1.5%乐果粉剂或1.5%甲基1605粉剂,每667m2 2kg。
[地理分布]
分布北、东、南三个方位基本至国境线,西限甘肃,由此折入四川、云南。 gaoliangya
高粱蚜
Lon□iun□uis sacchari
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又名甘蔗蚜。作物害虫,主要为害高粱。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毫米,宽卵圆形,米黄色或淡赤色。腹背中央3~6节间具有长方形灰黑斑,腹管黑褐色,圆筒形。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毫米,长卵形,米黄色,触角第3节有感觉孔8~13个。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 湖南、湖北、 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及甘肃等省(自治区)。也见于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为害植物除高粱外,还有玉米、甘蔗、黍和麦类等。成、若虫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蜜露,滴落在茎和叶面,影响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为害轻者叶片变红,重者叶枯、不抽穗或穗粒不实。在中国东北地区以卵在荻草上越冬,卵多产于叶背及叶鞘内。春季地面温度10℃左右时,越冬卵□化为干母,在荻草上孤雌生殖2~3代,只产生有翅蚜,高粱出苗后,开始迁飞到高粱上,形成第1次迁飞高峰;此后又一次大批迁飞到高粱田,为第 2次迁飞高峰,使成蚜量上升。孤雌生殖10余代后扩散蔓延,形成第3次迁移高峰,为害严重。当秋季平均温度下降至14℃左右时,出现有翅雄蚜与无翅产卵雌蚜,形成第 4次迁飞高峰,返回越冬寄主。气象因素与发生为害关系最为密切。温度适宜并遇干旱时大量繁殖;在气温忽高忽低、相对湿度75%以上、旬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温湿系数大都在3以上的年份,发生较轻。沙土地和高旱地发生较重。杂交高粱受害较重。植株生长健壮的受害较轻。此外,不同品种抗虫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早期多在植株下部叶片为害,逐渐向上部叶片以至穗部蔓延。天敌有异色瓢虫、粉蜡瓢虫、大灰食蚜蝇、食蚜斑腹蝇、大草蛉及蚜茧蜂等。
防治措施包括:喷洒乐果等药剂以消灭蚜害中心,减轻盛期蚜量;在蚜量开始蔓延而又大多群集下部叶片时,以乐果毒土、异丙磷毒土熏蒸;合理灌溉、施肥和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选育高粱抗虫品种,以及保护利用天敌等。(见彩图高粱蚜 )
(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