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 > Rabbit Plateau
Contents
No. 1
  高原兔也叫灰尾兔,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它的体长为35—56厘米,尾长7—12厘米,体重为3000克。它长着一身黄色至灰棕色毛被,腹部呈白色,臀部是显眼的灰色,耳尖颜色较深,背脊中央有一条深色条纹,体毛长而蓬松。尾的背面为暗灰色,两侧及下面为白色。
  高原兔栖息于高山草甸、灌丛等地带,广泛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向上最高可分布到海拔5200米处,可以称为垂直分布最高的兔类动物。极强的适应能力使它们可以生活在干燥得连以善于高原生活而著称的鼠兔类都不愿意栖息的荒漠草原上和陡峭的山腰上。高原兔昼夜活动,尤其是晨昏活动最为频繁。在开阔的地方它们常挖出一条大约25—40厘米长的坑,一端很浅,一端有15厘米左右的深度,然后蜷缩着臀部安静地在卧在坑里。它以草本植物、灌木嫩叶等为食。春季发情交配。一年繁殖2胎。每胎产4—6仔。
  高原兔的四肢强劲,腿肌发达而有力,前腿较短,具5趾,后腿较长,肌肉、筋腱发达强大,具4趾,脚下的毛多而蓬松,适于跳跃、奔跑迅速,疾跑时矫健神速,有如离弦之箭。在奔跑时还能突然止步,急转弯或跑回头路以摆脱追击。
  高原兔的前脚可以用来挖洞穴居。当发现有不喜欢的动物走近时,它就会用前脚做出挖洞的动作,好像想挖个洞以便逃离似的。
  它的后脚脚下的毛多而蓬松,但比前脚既长得多也结实得多,显得强劲有力。在打斗的时候,还有跳起来用后脚踢两下的防卫本领。遇到危险或不高兴时,它也会用后腿蹬对方。它的后腿适于一窜一跳地前进,利用后腿弹跳时,可跳出1米多远,也可跳至50厘米高.
高原兔(灰尾兔)
  害鼠名高原兔(灰尾兔)
  害鼠学名Lepus oiostolus Hodgson
  害鼠别名野兔、灰尾兔
  害鼠图片
  形态特征体形较大,毛细软,长而蓬松,尾较短,其长度约占后足长的2/3。耳朵长而大,其长超过颅全长,向前折时明显地超过鼻端。下颌骨冠状突向后倾斜。吻部略长,自上颊齿列向前逐渐变狭窄,吻端具长须。夏毛背面暗灰黄色渲染红棕色;额部和鼻部中央毛较短,并具较长黑尖,其间杂有少量全黑的针毛;鼻两侧与眼眶四周毛色较淡,颊部毛色沙黄,其间杂有少量全黑或具白尖的针毛;耳外侧与颊部同为沙黄色,耳外侧方前部的毛色与额部相同;颈部背方有较小的浅棕灰色斑纹,背部毛色较额部略浅,毛尖为棕黑色,整个背部呈现沙黄色;臀具灰色细毛,背中央较深,两侧较浅淡;体侧毛色远较背方为淡,有稀疏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之外;腹毛为纯白色前肢为浅棕黄色,后肢外侧呈棕色,内侧和足背皆为白色,尾背方有一块很窄的暗灰色毛区,两侧白色长毛基灰;冬毛长而密,但毛色较夏毛为淡。高原兔的头骨较大,外形较粗壮;成体颅全长不少于90毫米;颧弓平直;额前部低平,后部隆起,两侧有向上斜伸的骨棱;眶后突极大,并且明显地向上翘起,使其外缘明显地高出眶间额骨部分,而与额骨成一个角度;头骨侧面观,眼眶的高度也比其它种高;顶骨两侧微凸,中缝无明显的矢状嵴,顶间骨骨缝不清晰,成体时骨缝完全消失;颧骨平直,不向外侧突出,听泡小而低,具宽度仅为两听泡间隔的60%;枕骨上方有明显地较大增厚部分;腭骨宽度短于翼骨间宽。门齿孔后部外侧1/3处显著外突。下颌关节间较大,关节突略向后延伸。
  生态特征栖息于海拔2100-4000米的高山地带,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河谷及河漫滩灌丛,亦可栖息植被生长比较茂盛的“荒漠、半荒漠绿洲”中,隐蔽条件要求较高,故在芨芨草丛、黑刺灌丛、河漫滩及河谷两岸阶地、灌丛生境中数量较多。仅出现于疏林的林缘。一般无固定洞巢。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个较浅陋的凹窝,作为临时休憩之用。也常利用旱獭废弃洞穴藏身。营白昼活动的生活方式,但以清晨及傍晚活动较为频繁。以草本植物及小灌木的嫩枝叶和树皮为食。早春则可扒掘草根为食。年繁殖2-4次。四至八月为繁殖期,孕约25天,每胎4-6仔。天敌主要有狼、狐、猞猁、艾鼬、鹰、雕。虽破坏草原植被,但对牧业的危害不大,由于它们为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携带者,所以对人类有一定的危害。
  分布范围省内见于祁连山地、天祝、玛曲、碌曲、夏河、合作、临潭、卓尼、文县、武都;国内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和印度。
  防治方法可用活套、踩夹、张网等方法捕捉。活套可用10多根马尾搓成细绳或22号铁丝制成,直径约15厘米左右,置于洞口或经常出没的道路上,套距地面约18厘米左右,当兔的头部进入活套后,便极力挣扎,促使活套收紧而把兔勒死,踩夹也应置于洞口或其通道上,但要进行伪装。在危害严重而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亦可应用10%磷化锌毒饵消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