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uthor: Ye Sheetc. 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各经出自何派传本,已无可稽考。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主要内容可分4部分:①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另外,着重解释教义的经文有《大缘方便经》,广释十二因缘之深义;《世纪经》,详释“此世、他世”,“六道”、“三界”三种轮回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清净经》、《自欢喜经》等;②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善生经》记述佛陀在传教过程中为长者子善生宣讲持家处世、敬事父母等六事,从该经可以看出,佛陀作为宗教导师并不脱离现实,但已具有超人的形象;③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④驳斥外道(异教)。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其次是对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顺世论的批驳,例如《弊宿经》专斥其“无他世”,无业报轮回等观点;再次是对耆那教等苦行灭业论的批驳,以示苦行非正道,主要见于《阿( )夷经》、《清净经》和《散陀那经》等。此外,对其他外道的批驳散见于各经。在驳斥外道的同时,综述了当时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62种观点。列举了当时有代表性的、影响较大的派别,如“六师外道”。这些内容主要见于《梵动经》、《沙门果经》和《布吒婆楼经》等。(任杰 魏道儒) |
|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姚秦弘始十五年(413)罽宾沙门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此经是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中之一。因为它所汇集各经的篇幅最长,除了有重点的批判外道异说以显彰佛教而外,所说的事实又多半涉及长远的过去事,所以叫《长阿含经》(见《弥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别功德论》卷上)。
此经译本内容,共四分四诵,内收有三十经。各经主题如次:第一分第一诵,收《大本经》等四经,主要叙述诸佛及弟子过去事缘。
《大本经》第一,说毗婆尸等七佛种族、生处,出家成道,所化弟子等本生因缘,并特详述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安隐、出离二观,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茶等说法等事。《游行经》第二,佛因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祇命大臣离舍来佛所问法,佛因为比丘说七种、六种不退法。又历叙佛游行教化,说四深法、五宝难事、四谛、地动八因缘、世有八众、四种应得起塔、乃至入涅槃分舍利等事。
《典尊经》第三,说佛在"因行"中为大臣典尊化七王、出家等事,但仍非究竟道,今为弟子说法,乃是究竟梵行。《阇尼沙经》第四,说人王优婆塞念佛,命终为毗沙门天王太子,得初果,七生中常名阇尼沙(译胜结使),向佛述闻自梵童说四念处,七定具、四神足等法。
第二分第二诵,收《小缘经》第十五经,主要叙述佛所说法要及修行等事。
《小缘经》第五,佛说四种姓善恶升降平等,出家修道同为释种。又说四种姓生起因缘,以成就明行为最上。
《转轮圣王修行经》第六,说过去坚固念等六转轮王以正法治世,至第七王恶法自用,致成减劫;后王修善,又渐成增劫。因此教比丘等当修善法,可得四神足等。
《弊宿经》第七,说童女迦叶在拘萨罗国为弊宿婆罗门说种种法破除断见,令彼皈依佛法,设令施众,命终生天等事。《散陀那经》第八,佛因尼俱陀梵志对散陀那谤佛,佛为说苦行垢无垢等法,化令皈依。
《众集经》第九,佛命舍利弗为众说法,因而共集佛说,从"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之一法起,逐次增一,说至十无学法止。
《十上经》第十,佛命舍利弗说十上法,从成修等十种一法,逐次增一,至十种十法,具足五百五十法,能除结缚,得至涅槃,尽于苦际。
《增一经》第十一,佛为诸比丘说一成、一修、一觉、一灭、一证等,增一至十成、十修、十觉、十灭、十证等五法。《三聚经》第十二,佛为诸比丘依据趣恶趣、趣善趣、趣涅槃等三聚,说增一法门。从一三法聚增至十三法聚。《大缘方便经》第十三,广说十二因缘深义。
《释提桓因问经》第十四,帝释发微妙善心欲来见佛,先使乐神般遮翼鼓琉璃琴赞佛。佛为说天人怨敌之因起于戏论,"若无调戏则无想,无想则无欲,无欲则无爱憎,无爱憎则无贪嫉,若无贪嫉则一切众生不相伤害"。又说舍离诸受等。
《阿晁夷经》第十五,佛为房伽婆梵志说善宿比丘往因。又说破外道苦行邪见等事。
《善生经》第十六,佛为长者子善生说离四种恶行,及敬礼六方之法。
《清净经》第十七,佛因沙弥周那陈述尼乾子徒众分裂诤论等事,乃说清净梵行等无诤正法。
《自欢喜经》第十八,舍利弗念佛说制法(三十七菩提分)、处法(十二处)等,智慧无余,神通无余,世间所有沙门婆罗门无有与如来等者。
《大会经》第十九,诸天鬼神婆罗门于佛所集会,佛各别为之结咒。
第三分第三诵,收《阿摩昼经》等十经,主要叙述佛对异学的论难。
《阿摩昼经》第二十,佛为婆罗门阿摩昼说释种种姓因缘,并为说法使见佛相好,引其师来皈依悟道。
《梵动经》第二十一,说寡闻凡夫,不达深义,惟知赞佛持戒等小因缘;贤圣弟子则能赞佛甚深微妙大光明法,谓佛善知沙门婆罗门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尽入六十二见之中,因而详说六十二见。
《种德经》第二十二,佛赞许种德所说婆罗门出生等 |
|
【长阿含经】 (经名)四阿含经之一。二十二卷,姚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共译。(参见:阿含经) |
|
- : Dirghagama-sutra
|
|
Buddha Digha Nikay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