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辽宁古果为古果科,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它们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亿4500万年的中生代,比以往发现的被子植物早1500万年,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于我国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辽宁古果化石表面上看,化石保存完好,形态特征清晰可见。
辽宁古果化石标本是辽西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采集到的化石种类已经接近20个门类,专家认为它们数量繁多、保存精美,实是一个世界级的古生物宝库。 |
|
辽宁古果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 Sun et al.属于古果科Archaefructaceae(该科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两种化石植物),它们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亿4500万年的中生代,比以往发现的被子植物早1500万年,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于我国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辽宁古果化石表面上看,化石保存完好,形态特征清晰可见。
辽宁古果化石标本是辽西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采集到的化石种类已经接近20个门类,专家认为它们数量繁多、保存精美,实是一个世界级的古生物宝库
鲜花是美丽的,由鲜花装点的世界是动人的。然而世界上最早的花开在哪里?它究竟是什么模样?这些曾令全世界古植物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今天终于有了一个“标准答案”。
中美科学家近日联合完成了一部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专著,书中以大量详实的资料证明:中国的辽西一带是包括美丽芬芳的花朵在内的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则是“迄今惟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由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古植物学协会副主席孙革教授,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郑少林研究员,美国科学院院士、佛罗里达大学教授D·迪尔切等五名科学家合作完成的这本名为《辽西早期被子植物及伴生植物群》的专著,目前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辽宁古果发现破解百年难题
初次看到“辽宁古果”化石,人们似乎无法理解为什么一株看上去那样瘦瘦小小的植物会如此备受关注,人们更是无法将它同美丽的鲜花联想到一起。然而,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被子植物,生长于1.45亿年前的“显赫”出身注定了“辽宁古果”的不同寻常。虽然被子植物这个名称听上去有些专业,但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它们的身影和贡献。人们吃的大米、小麦和水果,身上穿的棉麻,医疗所需的药品,建筑所需的木材,乃至平常看到的各种鲜花,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被子植物。这类植物是现今植物界最高级、最繁盛和分布最广的一个植物类群。大自然只有进入被子植物时代,才有了真正的花,大地才开始真正变得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哺乳动物更是随着被子植物的兴起而繁盛,并进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正因为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如此密切,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资源,所以它的起源及早期演化,一直是古植物学领域的重大问题。
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因被子植物突然在白垩纪大量出现,并因找不到它们的祖先类群和早期演化的线索而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100多年后,“辽宁古果”的出现为解开这个谜提供了重要依据,国外有科学家预言:“由于‘辽宁古果’的发现,最终解开达尔文所称的‘讨厌之谜’,不会再超过10年。”
历时七年多寻觅古化石
提起寻觅“辽宁古果”的过程,时间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1990年的夏天,孙革、郑少林等科学家在黑龙江鸡西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3亿年的被子植物的化石。孙革教授从中分析出了13粒原位的被子植物花粉。美国著名孢粉学家布莱纳教授认为这就是“全球最早的被子植物花粉”,当时世界许多科学家认为,中国已经找到了打开达尔文谜宫的钥匙。在从1990年到1996年前后6年的时间里,孙革、郑少林等科学家在辽西留下了无数探索的足迹,洒下了更多艰辛的汗水,先后采集了600多块植物化石,从中发现了一些类似在蒙古发现的“似被子植物”,但真正可靠的被子植物还没能发现。
1996年11月的一天,一位刚从辽西野外回来的同事为孙革送来了3块化石。由于当时比较忙,所以他只是将标本暂时放到了抽屉里。两天后,当他在研究室里小心翼翼地打开用纸包裹着的化石时,他被眼前的第三块化石吸引住了:在这片化石上有一株貌似蕨类的分叉状枝条,其似叶子的部分呈凸起状,显然不同于常见的蕨类植物。50多岁的孙革怀疑自己是不是眼花了,他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的确,在主枝和侧枝上呈螺旋状排列着40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枚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种子。他又把化石置于显微镜下更加仔细地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种子被保藏在果实之中。“这是确凿无疑的被子植物。”当晚,“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便被确定了下来。
1997年的初春,课题组再征辽西,到达了发现化石的辽宁北票黄半吉沟。他们先后共采集到了1000多块化石,并从中发现了8块“辽宁古果”化石。
辽宁古果亮相《科学》
虽然1996年“辽宁古果”这个新的分类群便被确定下来,但是为了保持科学的严谨性,课题小组还是对这一新发现进行了更加详尽地研究和考证。在1996年到1998年这两年时间里,课题小组得到了孙革教授的老朋友美国科学院院士、佛罗里达大学教授D·迪尔切的许多帮助。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他们逐渐萌生了将这一成果公布于美国《科学》杂志的想法,他们希望更多的人通过这个世界顶尖的科技类杂志来了解中国的“辽宁古果”、来了解世界花的起源。
由于《科学》杂志有着严格的审批程序和保密程序,它要求对于所刊登的文章具有绝对的首发权,所以在1998年11月之前,中国国内媒体上几乎从未报道过“辽宁古果”的一点一滴,人们更无法知道广袤的辽西原来曾孕育过世界上最古老的花。
在经过了严格的专家审查后,1998年11月2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孙革等撰写的《追索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的论文,从而使“辽宁古果”终于得以在世界的注视下显露它的“庐山真面目”。一时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古果花开造福后人
近两年来,孙革等科学家对有关“辽宁古果”及其伴生的早期被子植物的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在最新的专著中,科学家们以“辽宁古果”等早期被子植物为引线,系统、综合地深入研究了我国辽西地区晚侏罗纪时期植物群的性质、组成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生的地质、地理背景等。
科学家们在书中还提出了这样的推测,早期被子植物可能是以中国辽西—蒙古为中心,而后向北、特别是向东北方向辐射、迁移和发展。因此,以中国辽西或中国辽西—蒙古一带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应被视为全球被子植物的起源地或起源地之一。关于被子植物的研究对判断地层、找寻煤和油等沉积矿藏具有实际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