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产地(或分布):西藏西北部青藏高原和藏南三江流域
数量:1981年存栏250万头。
主要特性: 按体型外貌分山地牦牛和草原牦牛两个类群。被毛以黑色、花色为主。头稍偏重,额宽平,绝大多数有角,草原型角为抱头角,山地型角向外向上开张。胸深,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窄略斜,尾根低,尾短。蹄小而圆。成年公牛体重为280~300千克,体高为118~122厘米;母牛分别为190~200千克和104~106厘米。日产奶为1~1.5千克,年产酥油为9~10千克,泌乳期305~396天,年产奶量为138~230千克。成年阉牛屠宰率为53%,成年母牛为46%。驮重为50~80千克。公牛剪毛量为1.6千克,母牛为0.5千克,阉牛为1.7千克,平均产绒为0.5千克。公、母牛3岁时性成熟,公牛初配年龄3.5岁,母牛4.5岁,繁殖率为31~51%,大部分2年1胎。 |
|
西藏高山牦牛 草业百科西藏高山牦牛 草业百科 西藏高山牦牛 草业百科
区划品种名称西藏高山牦牛
类别牛
典型图片
产地及环境西藏高山牦牛主要产于西藏自治区东部高山深谷地区的高山草场,以嘉黎县产的牦牛最为优良。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脉高山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自北向南流贯,山间河谷地带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温和,有种植业,可产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业生产需用畜力,也可给牲畜提供农副产品作饲料。4000米以上高山寒冷湿润,全年基本无夏,广阔的高山草甸、灌丛草场,植物覆盖度大,可食牧草产量较高,草质较好;部分地区还保存有宽广的高原面貌,拥有良好的天然草场。这些都给高山牦牛提供了适宜生存和有充足饲草的自然生态条件,促进了高山牦牛的发展。
地理分布西藏高山牦牛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南部山原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湿润草场上也有分布。
品种特征西藏高山牦牛头较粗重,额宽平,面稍凹,眼圆有神,嘴方大,唇薄,绝大多数有角,角形向外折向上、开张,角间距大,母牦牛角较细。公、母均无肉垂、前胸开阔,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较窄、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强健有力,蹄小而圆,蹄叉紧,蹄质坚实,肢势端正。前胸、臂部、胸腹体侧着生长毛及地,尾毛丛生帚状。公牦牛鬐甲高而丰满,略显肩峰,雄性特征明显,颈厚粗短;母牦牛头、颈较清秀。西藏高山牦牛毛色较杂,以全身黑毛为多,约60%左右,面部白、头白、躯体黑毛者次之,约30%左右,其他灰、青、褐、全白等毛色占10%左右。
品种性能西藏高山牦牛成年公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30.0厘米,154.2厘米,197.4厘米,22.4厘米,420.6公斤,成年母牛分别为:107.0厘米,132.8厘米,161.6厘米,16.1厘米,242.8公斤。西藏高山牦牛性温驯,驮力强,耐劳,供长途驮载货物运输。一般驮重为其体重的1/4,即100~120公斤。西藏高山牦牛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公、母、阉牦牛的产毛量分别为:1.76、0.45和1.70公斤。西藏高山牦牛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是当地人民(主要是藏族)生产、生活所不可缺的重要畜种。其分布地区海拔高,空气含氧量少,日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其他家畜难以生存和充分利用牧草资源,它均能适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