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 > Bag moth
  袋蛾又名蓑蛾、避债蛾,属鳞翅目、袋蛾科,本科昆虫已知800余种,我国有100余种。常见有大袋蛾,分布于甸淮河以南;日本、印度、马来西亚。茶袋蛾、桉袋蛾、白囊袋蛾,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日本。为害油桐、油茶、茶、樟、杨、柳、榆、桑、槐、栎(栗)、乌桕、悬铃木、枫杨、木麻黄、扁柏及苹果、梨、桃等林木等果树。
  为害情况:幼虫取食树叶、嫩枝皮及幼果。大发生时,几天能将全树叶片食尽,残存秃枝光干,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开花结实,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枯死。
  形态特性:成虫雌雄异态,雌虫高度退化,蛆形;雄虫高度特化,有翅。幼虫居于各种各样丝质袋中,负袋而行,蛹化于袋中。4种袋蛾形态物征列表如下:
  大袋蛾袋蛾袋蛾 白囊袋蛾
  成虫  雌虫长22-30毫米,乳白色。雄虫长15-20毫米,前翅近外缘有4块透明斑。体黑褐色,具灰褐色长毛  雌虫长15-20毫米,米黄色。雄虫长15-20毫米,体、翅共褐色。前翅具2个长方形透明斑。体具白色长毛  雌虫长6-8毫米,黑褐色。雄虫长4毫米,体、前翅黑色,后翅底面银灰色,具光泽  雌虫长约9毫米,淡黄色。雄虫长8-11毫米,前后翅透明,体灰褐色,具白鬼鳞毛
  幼虫  体长32-37毫米,头赤褐毛,体黑褐色,胸部背面骨化强,具2条棕色斑纹,腹部各节有横皱  体长20-24毫米,具黑褐色网纹,头黄褐色,胸部各节背面具4条褐纵纹,正中2条明显  体长约8毫米,头淡黄色,腹部乳白色,胸部各节背面具4条褐纵纹,有时褐斑相连成纵纹  体长25-30毫米,红褐色,胸部背面有深色点纹,腹部毛片色深
  袋囊  长约60毫米,灰黄褐色,袋囊外常包有1-2片枯叶,袋囊丝质较疏松  长约30毫米,以细碎叶片与丝织成外层缀结平行排列的小枝梗  长约10毫米,袋囊表面附有细碎叶片和枝皮,袋囊口系有长丝1条  长约30毫米,完全用丝织成,灰白色,袋囊丝质较密致,不附叶片与枝梗
  生活习性:长江流域1年1代,个别种或在南方有1年2代的,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翌年春天一般不再活动、取食,或稍微活取食;桉袋蛾需活动为害。4种袋蛾在浙江的发生期如下:
  虫名 世代 蛹期 成虫期 卵期 幼虫期
  大袋蛾 1 中/4—中/5 上/5—下/5 中/5—下/5 上/6—下年上/4
  茶袋蛾 1 下/5—上/6 上/6—下/6 中/6—上/7 下/6—下年中/5
  桉袋蛾 1 中/5—中/6 下/5—中/6 6 中/6—中/8
  2 下/5—上/6 8 中/8—中/9 下/8—下年下/5
  白囊袋蛾 1 6-上/7 下/6—中/7 中/7—中/7 中/7—下年下/5
  4-6月,越冬老熟幼虫在袋囊中调转头向下,脱最后一次皮化蛹,蛹头向着排泄口,以利成虫羽化爬出袋囊。羽化时间多在下午或晚上,雌成虫羽化后仍留在袋囊内,雄成虫羽化时,将1/2蛹壳留在袋囊中。羽化后次日清晨或傍晚交尾。交尾时,雌成虫将头伸出袋囊排泄口外,袋蛾性信息激素释放点在头部,以诱引雄成虫,雄成虫交尾时将腹部伸入雌虫袋囊内。交尾后,雌成虫产卵于蛹壳内,并将尾端绒毛覆盖在卵堆上。每雌产卵量因种类而异,一般100-300余粒,个别种多达2000粒。卵经15-20天孵化,孵化多在白天。初孵幼虫吃去卵壳,从袋囊排泄口蜂拥而出,吐丝下垂,随风吹到枝叶下,咬取枝叶表皮吐丝缠身做袋囊;有的种类在袋囊上爬行,咬剥旧袋囊做自己的袋囊。初龄幼虫仅食叶片表皮,虫龄增加,食叶量加大,大袋蛾一生食叶36平方厘米,取食时间在早晚及阴天。10月中、下旬,幼虫逐渐抽枝梢转移,将袋囊用丝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丝封闭越冬。
  防治方法:1、初龄幼虫集中为害,剪除虫枝,消灭幼虫;越冬袋囊,高挂树枝,人工摘除消灭。2、幼虫期喷2.5%敌杀死乳油10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尤为敌百虫效果好,或喷每克含孢子100亿的青虫菌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