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Song Form Tower of Yellow Crane》Poet: Mao Zedong Nine to send the vast flow of China, Heavy line through north and south. Amidst the gray Mang, Tortoise and Snake river lock. Huang know how to go There are visitors at the left. Wine sprinkle rolling, By an upsurge of the waves! Spring 1927 菩萨蛮·黄鹤楼
作者: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昌市区之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一作黄鹄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楼在历史上曾几经毁坏修复,一九五五年修建大桥时拆去遗留建筑物,一九八五年六月在重新扩建后开放。《南齐书·州郡志》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鹄(即鹤,古“鹄”、“鹤”二字通)经过黄鹄矶。《太平寰宇记》说骑鹤仙人叫费文袆(huī灰),一作费祎(yī衣),每乘黄鹤到此楼休息。楼因此得名。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尤为历代传诵。作者借这个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九派〕派,水的支流。相传在长江中游一带有九条支流同长江汇合,所以称“九派”。鲍照《登黄鹤矶》诗:“九派引沧流。”
〔中国〕指中国的中部地区。
〔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一九五七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两条铁路已接通,改名京广铁路。
〔龟蛇锁大江〕龟蛇指龟山和蛇山,蛇山在武昌城西长江边,龟山在它对岸的汉阳,隔江对峙,好像要把长江锁住一样。
〔把酒酹(lèi泪)滔滔〕酹是古代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对自然界事物设誓的一种习俗。这里是对滔滔的长江表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心潮〕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此词的写作特色主要是寓情于景,既写黄鹤楼怀古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富有艺术魅力。
上阕首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词语雄浑有力,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波涛滚滚由西向东一泻千里的长江,从我国中部流过,还有贯通南北的京汉和粤汉两条铁路穿越我国大江南北,景观雄伟。这里的『一线』二字用得极为精确,因为站在高大的黄鹤楼向下眺望,京汉和粤汉铁路相接的形状确是『一线』。『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两句写的是近景,其中用一个『锁』字,把在如烟的迷茫一片的细雨笼罩下,隔江紧紧相对的龟蛇二山(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好像要把大江东去的巨流都封锁起来似的,真是把静物写活了。
下阕既含怀古之意,又抒慷慨激昂之情。『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这两句紧扣题目,同时表现出对当时武汉政局的深切关心。登上黄鹤楼,自然会联想到黄鹤楼自古以来流传着不少的神话和传说,还想到了一些诗人留下关于黄鹤楼的诗句,如唐代诗人崔颢写的那首《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中作者写的是一种感伤的吊古和思念乡土的思想感情。『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他立誓要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一腔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就像是汹涌的波涛那样翻腾起伏,追逐着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这之后,大革命失败了,党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为新内容的路线方针,在湖南农民运动的基础上,亲自领导农民暴动,举行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秋收起义,然后又率领农民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从此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道路。这后来的事实就是词的收尾两句所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的具体表现。
另外,本词的写作特点还有,描述事物用词形象生动。如『茫茫』,形象地表现了『九派』的广阔气势;『穿』,既表现贯通南北,又富有动感;『锁』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笔下景物,跃然纸上;『逐』字也是如此,把诗人当时激越、愤懑的思想感情用滚滚江水起伏翻涌这一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词中的叠字,既精彩逼真地表现了事物,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来深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