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say)
异名 bruchus breweri crotch, 1867;b. irresecius fabraeus,1839;b. obtectus say, 1831;b. subellipticus wollaston, 1854
英文名 bean weevil;common bean bruchid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菜豆象属acanthoscelides
【分 布】
国外:缅甸、阿富汗、土耳其、塞浦路斯、朝鲜、日本、乌干达、刚果、安哥拉、布隆迪、尼日利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美国、墨西哥、巴西、智利、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古巴、尼加拉瓜、阿根廷、秘鲁;英国、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瑞士、南斯拉夫、匈牙利、德国、希腊、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前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
国内:吉林。
【危害情况】此虫为多种菜豆和其它豆类的重要害虫。菜豆象在田间豆荚上,在仓内干豆上都能产卵为害,但在野外,只在成熟的干豆荚的裂缝内产卵。被害豆粒可有数条幼虫危害,而无食用价值。在墨西哥和中美,豆类储藏期造成的重量损失为35%。
【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2~4.5mm,近长椭圆形。头、胸黑色,被灰黄色茸毛。触角锯齿状,1~4节和末节桔红色,其余褐至黑色。鞘翅黑色,端缘红褐色,被灰黄或金黄色毛,其亚基部、中部及端部散生呈方形和无毛的黑斑。后足腿节内侧近端部有一长齿及两较小的齿。雄虫外生殖器:阳基侧突基 1/5愈合,内阳茎骨化刺由端部至基部方向逐渐增大变稀。雌虫第八背板呈狭梯形,基缘深凹,端部疏生少量刚毛,从背板基部两侧角向端缘方向有两条近平行的骨化条纹,第八腹板呈“y”形。
2、 卵 淡白色,长椭圆形,0.55~0.8mm。幼虫:1龄0.52~0.8mm长,单眼1对,位于上颚和触角之间,触角1节;前胸背板“h”或“x”形。老熟幼虫4-4.5mm。肥胖,c型。上唇前缘有8根刚毛及短而细的刺突,下唇亚颏有一黄褐色窄骨化板。
3、 蛹 长3.2~5mm,椭圆形,淡黄色。
【寄主植物】主要危害菜豆属的植物,也危害豇豆、兵豆、鹰咀豆、木豆、蚕豆和豌豆等,具体种类如下: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金甲豆 p. lunatus l.、豇豆vigna unguiculate (linn.)、绿豆v. rabiata (linn.)、赤小豆v. umbellate (thunb.)、鹰咀豆cicer arietinum l.、蚕豆vicia faba l.、豌豆pisum sativum l.、voandzeia subterranea。
【危害情况】此虫为多种菜豆和其它豆类的重要害虫。菜豆象在田间豆荚上,在仓内干豆上都能产卵为害,但在野外,只在成熟的干豆荚的裂缝内产卵。被害豆粒可有数条幼虫危害,而无食用价值。在墨西哥和中美,豆类储藏期造成的重量损失为35%。
【生物学】平均温度15℃以上,越冬幼虫开始化蛹,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几分钟或几小时便可交配。在畹町室内自然条件下每年发生7代。产卵期夏天为 5天,冬天为39天。初夏成虫可从仓库飞出,在田间取食花蜜。卵产在干豆荚的裂缝里,在仓内产卵在豆粒间。田间取食的成虫比仓内不取食的成虫产卵多。卵几天后孵化为幼虫。咬破种皮进入种子内。老熟幼虫食去种子内部至外皮。并蛀一羽化孔。成虫羽化后在豆内静止1~3天,以头和前足顶开羽化孔而爬出。在75%r.h. 、26℃时,卵期8.4天,幼虫期18.6天,蛹期9天。 传播途径
危害豆粒通过贸易或引种进行传播。卵、幼虫、蛹和成虫都可被携带。
【检疫与防治】
过筛:筛下物里寻找虫卵,一龄幼虫或成虫。
染色检验:50g样品→铜网或纱布→1%ki或2%碘洒,2分钟→0.5%naoh,0.5~1分钟→水洗→挑出表面有褐色到深褐色点的豆粒→镜检.或:50g样品→铜网→30℃水1分钟→酸性品红2分钟→水洗→豆粒表面有粉红色小点为有虫粒。油脂浸润检验:50g样品→盘内铺薄层,1g豆+1~1.5ml油(橄榄油,机械油)30分钟→目检,蛀入处为褐点,虫道呈现透明状。防治方法
熏蒸:气温20~30℃时,磷化铝:9克/m3,时间48小时。
加热:少量豆类可用高温处理50℃,2小时;55℃,1小时,60℃,20分钟。
草木灰拌种:草木灰∶豆重量比为1∶2。
花生油拌种:每公斤豆5ml花生油拌匀可保护豆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