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属卷:scutellaria linn.
所属科:labiatae
中文名:耳挖草
描述字段:多年生草本,根茎短,具多数簇生的纤维状根,茎单生或多数丛生,不分枝,高12—28厘米,上升或直立,四棱形,密被短柔毛。叶纸质至坚纸质,心状卵圆形或卵圆形,长1.5-3.5厘米,宽1—3.2厘米,最下一对细小,茎中部者最大,先端钝或浑圆,基部圆形,浅心脏形至心脏形,边缘密生整齐圆齿,两面被柔毛或糙伏毛,或平展具节长柔毛,尤以背面为甚;叶柄长0.4—2厘米,密被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4—8厘米,花对生,梗长2.5-3毫米,与序轴被平展长柔毛;最下一对苞片叶状,卵圆形,长约1.7厘米,其余的细小。花萼长约2.5毫米,盾片高约1.5毫米,与花梗被相同的毛,果时均增大。花冠蓝紫色,长1.4-2.2厘米,外面疏被微柔毛;冠管前方基部膝曲,其后直伸,向上逐渐增大,至喉部宽约4.5毫米;冠檐上唇盔状,下唇中裂片卵圆形,具深紫色斑点,侧裂片卵圆形。花丝下部被小纤毛。花盘肥厚,前方隆起;子房柄短。子房光滑。成熟小坚果栗色或暗褐色,卵形。花果期11月-7月。
分布及生境:云南仅产东南部(屏边、西畴、富宁),海拔700—1900米的石灰岩山杂木林下。我国江南各省以及河南、陕西均有分布。日本,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爪哇)也有。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平肝祛风、壮筋骨之效,有许多省用以治蝮蛇、蕲蛇咬伤及疔疮。
耳挖草又名韩信草、金茶匙、牙刷草。叶对生,叶卵状椭圆至线状披针形,花着生于叶腋,粉紫色。我国分布较广,华南、华东、台湾分布较多。 |
|
杂草名耳挖草
杂草学名Scutellaria indica L.
杂草别名韩信草、大力草、烟管草、偏向花
杂草图片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成株 根茎短,有簇生的纤维状须根。茎直立,高12-28厘米,下部有时紫色,密被微柔毛。茎下部叶较小肾形,中、上部叶卵圆形至椭圆形,长1.5-2.6厘米,宽1.2-2.3厘米,叶缘具整齐圆齿,两面均密被微柔毛或糙伏毛;叶柄长3-10(28)毫米,密被微柔毛。花对生,于茎及分枝顶上排列成长4-8(12)厘米的总状花序;最下一对苞片叶状,其余均细小;花萼长约2.5毫米,有近圆形的盾片,外面密被头状腺毛,果时十分增大;花冠蓝紫色,长1.4—1.8厘米,冠筒前方基部膝曲,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卵圆形,具深紫色斑点;雄蕊4,2强,稍外露,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具小纤毛;花盘肥厚,前方隆起;子房具短柄,花柱细长,稍外露。子实 小坚果卵球形,栗色或暗褐色,具瘤,腹面近基部具一果脐。花期5-6月,果期6-7月。种子繁殖。
分布范围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地或丘陵地,疏林下,草地上,喜温暖气候,亦耐寒,土壤以肥沃沙质壤土生长良好。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及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朝鲜;日本、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也有。
防治方法-
其它功用全草入药,有祛风、壮筋骨、平肝消热之功效,可治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散血消肿)、疔疮痈肿、胸胁疼痛、毒蛇咬伤等。 |
|
flocculus Curette grass | Reduce stem Curette gras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