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etation > Hailuo Song
  南方红豆杉(taxus mairei),原学名为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1983年出版的《中国树木志》将其由变种提升为种,种加词mariei,音译“美丽”。又名美丽红豆杉,也称海罗松、杉松子,黟县称“血柏树”。系红豆杉科(原此杉科)红豆杉属常绿乔木,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之一。史前地质年代(2500万年前)被子植物繁荣之前即活跃于地球古陆,是第三纪孑遗植物。我国有4种1变种,安徽省产2种,即南方红豆杉与红豆杉(taxus chinensis)。两种形态相似,较难区分。红豆杉叶较短,条形而直伸,叶下面中脉具乳头状点;南方红豆杉叶较长,条形略湾呈镰刀状,叶上面中脉降起。这是两者主要区别。它们相依为伞,千百万年来,共同分布在中亚热带山区。红豆杉在安徽省主要产于皖南中山上部海拔1200-1600米山地;南方红豆杉分布于皖南海拨250-700米的山麓沟谷地带。
  红豆杉属树木的种子,呈小坚果状,着生于杯状肉质假种皮内。此假种皮熟时红色,故有“红豆”之称;其叶为条状披针形,与杉似,则名以“杉”。我国古籍中所栽之檆、煔(shan音山,今通作杉),皆多源于紫杉(今东北红豆杉)和红豆杉。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许慎在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中,仅对“檆”字注了注音,而未释其所指。《名山志》曰:“华子冈上,紫杉千仞,被在崖侧。”这种在西岳华山的奇峰峭崖上生长众多的“紫杉”,似乎指的就是某种红豆杉。晋·葛洪《西京杂记》第127文:“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煔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盖。”汉代太液池,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元封元年(前110)开凿。所述洲上之煔,干围粗度约20米(我国古代以“围”计量圆周长度单位。即两手之拇指与食指合拢的长度为一围,每围长约33厘米)。南方的杉木在西北不可能长成如此大树,而南方红豆杉似有可能。另外,该书之第14文《终南山华盖树》:“有树直上,百尺无枝,上结丛条如车盖,叶有一青一赤,望之斑驳如锦绣。长安谓之丹青树,亦云华盖树,亦能熊耳生。”秦岭山脉的终南山和熊耳山生长的高大通直的华盖树,不是指的红豆杉,便可能是某种冷杉。不论是红豆杉、东北红豆杉,还是南方红豆杉,都是长寿树种,在适宜的条件下,尤其是在孤立木或散生情况下,往往能长成高大粗硕、令人敬羡的古树。
  南方红豆杉性喜温暖湿润。“渺渺轻烟千壑树,霏霏微雨半山云”,正是大自然赋予了南方红豆杉得天独厚的生育繁衍条件。皖南深山的古村旁、水口边常可见到苍翠浓郁的南方红豆杉参天大树。据近年调查统计,胸围300厘米、树龄300年以上的南方红豆杉古树就有50余株。其中,休宁一县就有13株之多。这些都是徽州古文明的遗产,水口文化的佐证。古徽州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人们深受传统的“风水龙脉”和敬神拜物思想影响,许多古树的风口、水口都建有庙宇、牌坊、文昌阁,在所谓“龙脉”上建有宝塔。风口、水口、“龙脉”之地无不栽植优良树木并封护成林;同时借重“神权”、宗法威力,在村规民约中纳入“风水”色彩。封护风口、水口、“龙脉”林木,使之长生长存,被视为山村兴旦昌盛的象征。这些客观因素起了保护古树、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样,古树固坡护岸、抑制山洪,浓荫护夏,美化环境,给予了当地人民极大的回报。因此千百年来,无论是饱学鸿儒、殷实商贾,还是乡绅农户、淳朴黎民,对于家乡的古树皆能尽道其这详而由衷地崇敬和爱护。众多的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南方红豆杉古树,历经沧桑,安度无数劫难而保存至今,确有它生存的历史渊源。
  南方红豆杉干形挺直,树姿优美,是南方园林观赏的佳品。木材坚韧细密,心材暗红色,少开裂,不翘曲,耐腐性强,是铅笔杆、桌椅、船桨、乐器及细木工艺优质材料。近年国际医药界研制的抗癌名药“红豆素”则是由红豆杉中提取的,其药效已引起广泛重视。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生物合成研究室主任朱蔚华研究员,1991年曾专程来黄山市,到祁门县调查南方红豆杉资源,采集标本,并用飞机运去3株南方红豆杉幼树,进行温室栽培,研究提取“紫杉碱”即国际所报道的“红豆素”。
  位于谭家桥镇聂家山组,树龄300年,树高20.3米,胸围3.5米,冠幅8*7米。
  郭村上坑南方红豆杉,黄山区(原太平县)郭村乡上坑村,海拔230米。其村后和村口各屹立一株南方红豆杉古树。村后一株古老而巨大,胸围480厘米,高20米,冠幅10米×10米。魁伟挺秀,长势良好,已有800年高龄;村口一株胸围340厘米,树高15米,冠幅6米×7米,粗壮通直,长势旺盛,树龄在500年左右。两株古树任凭风摇雨撼,绿荫不减,责无旁贷地护守着古村,被村民视为村中一对活着的“华表”,虽无宫阙的豪华壮丽,却有无可比拟的自然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