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ap |
|
|
海心山联系方式地址:青海湖湖心偏南。
邮编:815000海心山投诉电话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投诉电话:0970-8644379
青海省旅游投诉电话:0971—6159841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海心山门票价格10元海心山节庆活动由藏传佛教藏历6月15日“送夏迎秋”和8月15日的“送秋”两节日演化而来,该节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分历史剧、神话剧、社会剧等。海心山开放时间8:00——17:00海心山最佳旅游时间年平均气温除少数河谷低地外,大都在0℃以下,年降水量297.4~764.1毫米,藏族占90%。海心山特别提醒这里五月的气候依然寒冷,晚上会降温至-15度,在外宿营应配备抗风保暖的高山帐篷和800克以上的羽绒睡袋,还须带上一件羽绒服备用,否则会发生危险。海心山美食黄蘑茹、地皮菜海心山住宿在各处县城都能找到每晚10-30元的小旅馆,年保玉则山区没有住宿的地方,运气好能找到游牧部落的帐篷,但还是建议自带帐篷睡袋就地宿营。
海心山购物冬虫夏草、蕨麻、贝母、雪连、红景天、大黄、当归、秦艽、党参、川芎、黄芪等草药海心山交通市郊区有到达海心山景区的旅游线路。海心山玩法观光、旅游、摄影、
海心山亦称仙山,是突兀在青海湖中的花岗岩体,长1公里,宽约600米,山顶高出湖面77米。受湖水的侵袭,岛缘多为悬崖峭壁。山上依山傍水建有庙宇,建筑物与湖光山色混为一体。岛上有一股清泉,夏季绿茵一片,山花烂漫,宜于养马,据传隋炀帝时曾在此设牧马官。
海心山是青海湖的又一名胜。它位于青海湖湖心偏南,长2.3公里,宽约800米,高出湖面7.8米,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海心岛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三面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蒿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的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心山环境幽雅。绿草如菌,轻区薄云,淡水清泉,景色宜人。山上古刹白塔隐存其间。犹如步入仙境一般。攀上海心山的顶端远眺青海湖的全貌,那海阔天空,天水相连,鸥翔鱼跃的壮丽景色,可以使游人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景观,陶冶情操,抒展胸怀。 |
|
俗称湖心岛。古时称仙山,或龙驹岛,蒙名为“奎逊托罗亥”,位于青海湖心偏南,距南岸约30多公里,距鸟岛约25公里,是青海湖的一大游览胜地。全岛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0.8公里,面积为1.14平方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酷似螺壳。山顶高出湖面77米,海拔约3266米。山体系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略呈乳白色。天晴日丽时,凭高远眺,只见海心山犹如雪浪飘浮,蔚为壮观。古人曾有诗赞道:“一片绿波浮白雪,无人知是海心山”。
海心山形成于距今二亿年以前的三迭纪,即青藏高原隆起时。关于它,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很早以前,青海湖周围是一片平坦的大草原,草原上居住着成千上万的牧民。草原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泉井,泉上有一石盖,泉水因此常流不溢。有一年,两个道人去西天途中路过此地,一时找不到水喝,师父让徒弟到泉中取水,临行前,特别嘱咐取了水要盖好井盖。徒弟口渴心急,取完水却忘了盖井。结果没等他走到师父跟前,发现身后潮水汹涌,巨浪滔天,而且越涨越高。师父一看情况不好,赶忙抓起附近一座小山扔进水中,才将泉眼压住。可是,原来的草原已变成汪洋一片,周围成千上万户人家被大水淹没一空。后来,人们便把青海湖称“赤秀洁莫”,意为“万户消失的地方”,而把海心山称为“错宁玛哈岱哇”,意思是“海心大天神”。
海心山地势较为平坦,岛上怪石嶙峋,沙洲点点,杂草丛生,野花纷披。其有一种花,名叫佛花,色嫣红,形如罂粟花,叶似蔷薇,每年农历四月开花,香气袭人。此外,岛上还生长大量的野葱、鹤冠草、薲(Pin)草等优良牧草,每到夏季,岛上水草茂盛,景色旖旎,是理想的天然牧场。
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境地幽绝,天然仙境,令人神往。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僧人在岛上修行。据古籍记载,早在汉代,岛上就有庙宇。僧人于冰合时,出海取一年之粮而入居,整年不复出。附近牧民还将马牛羊等牲畜,在冬季冰合后置于此山,永不宰杀,供神佛之用。传说,当时有人将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牧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因此称为“龙驹”,海心山因此而称为“龙驹岛”。历史上有名的帝王王莽、隋炀帝都求过龙种。唐天宝年间,唐代名将哥舒翰夜屠石堡,攻占西海后,筑神威城于“龙驹岛”。如今这些历史的陈迹,早已被风雨所吞没,岛上留下的只是一些庙宇、僧舍、嘛呢堆等建筑,可供游人凭吊。
海心山寺庙,旧志载:在察罕拖罗亥城(即海心山)建有海神庙,称“灵显青海神庙”,始建于道光三年。海心山从汉代起,岛上就修有寺院。藏传佛教名僧夏嘎巴活佛尊五世达赖喇嘛转青海湖念经,夜宿沙陀,次晨行法事求海神祈福之圣举,创修沙陀寺期间,在海心山苦修,终成为一代高僧。从此以后,沙陀寺僧众效夏嘎巴活佛修行之道,历年都有人到海心山上修练道行,沿袭至今,成为沙陀寺传统。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比利时人林阿德以皮船渡登海心山,时海心山上有寺院1座,僧尼10余名。(1929年—1942年),在刚察第四代千户业布坦和第五代千户华宝藏的调度布置下,相继在海心山建造十六尊者,古日美特麻(译音)。莲花生八号,大悲观音庙等4座神庙。1943年,千户华宝藏和沙陀寺寺主尕日旦共同主持翻修大悲观音庙。1952年—1953年由刚察地区的群众集资,邀请刚察大寺的雕塑匠昂知亥与四川佐关寺的却本为首,共同塑造“乌坚百玛”莲花生香泥白佛巨像。1953年特登切本在海心山修行期间建造二十一度姆佛塔庙。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数建筑物风侵日晒加上人为破坏,不复存在。1989年至1990年,刚察县角什科寺的僧人在古日美特麻神庙旧址上,塑莲花生香泥佛像。在第五世尕日旦活佛加羊尖措的主持负责下,建造了1座加持菩提塔。至今海心山上的庙宇维修仍是沙陀寺管理。 |